学科分类
/ 8
15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了解初诊2型糖尿病病人心理胰岛素抵抗的心理障碍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法,深入访谈10例初诊2型糖尿病心理胰岛素抵抗病人。[结果]初诊2型糖尿病心理胰岛素抵抗病人心理障碍的影响因素提炼为对糖尿病认识不足、缺乏对胰岛素正确认识、缺乏自我管理的信心3个主题。[结论]针对初诊2型糖尿病心理胰岛素抵抗病人心理障碍的影响因素采取有效的健康教育、心理支持及增加病人的自我效能,提高病人胰岛素治疗的依从性。

  • 标签: 2型糖尿病 初诊 心理胰岛素抵抗 质性研究
  • 简介: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谱联用法测定泊沙康唑的血药浓度,为临床监测泊沙康唑血药浓度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谱联用的方法进行测定。流动相使用甲醇-0.1%甲酸水溶液进行分步梯度洗脱,流速0.3mL·min-1;血样经乙腈沉淀蛋白、离心后直接进样测定,以罗红霉素为内标;检测器为TSQVantage型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仪;谱条件:离子源为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模式,干燥气(N2)温度400℃,电喷雾电压为4000V,扫描方式为选择反应监测(SRM)。结果该方法专属性好,运行时间为6min,泊沙康唑在2~1000ng·mL-1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能准确灵敏地测定泊沙康唑的血药浓度。日内和日间精密度RSD值均在±15%以内,室温、冰冻、冻融实验证明泊沙康唑稳定性较好。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结果灵敏准确,可用于临床泊沙康唑的血药浓度检测及其药效学、药动学研究。

  • 标签: LC-MS/MS法 泊沙康唑 血药浓度 治疗药物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对低分子量肝素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脂代谢的影响进行研究。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5月~2015年4月于我院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肾功能衰竭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透析时静脉推注普通肝素,观察组患者35例,透析时静脉推注低分子肝素钙,于治疗前和治疗半年后对患者的血脂指标进行检测并分析比较。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高密度脂蛋白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和三酰甘油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高密度脂蛋白和胆固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相比,治疗前各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低密度脂蛋白及三酰甘油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及胆固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用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不会加重患者的高脂血症,并可以一定程度恢复患者脂酶的活性,缓解脂代谢的紊乱,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 标签: 低分子量肝素 维持性血液透析 脂质代谢 影响
  • 简介:目的探讨早期应用透明酸钠尿道灌注对经尿道前列腺电切(transurethralprostatectomy,TURP)术后尿道狭窄的预防经验。方法1460例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患者分为试验组960例和对照组500例,试验组患者术后拔除导尿管后行透明酸钠尿道内灌注、对已经发生尿道狭窄的患者先行尿道扩张然后再灌注透明酸钠,对照组术后常规拔除导尿管。结果1460例患者术后1个月内均未发生尿道狭窄,排尿通畅。试验组16例患者术后2~15个月发生尿道狭窄,占1.67%,均行单纯尿道扩张并注入透明酸钠治愈,随访6~15个月,排尿通畅。对照组22例患者术后1~15个月发生尿道狭窄,占4.40%,单纯行尿道扩张治愈,随访6~15个月,其中7例再次发生尿道狭窄。结论尿道狭窄为TURP术后常见并发症,早期尿道内灌注透明酸钠及尿道扩张后注入透明酸钠对预防和降低尿道狭窄的发生具有良好的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透明质酸钠 尿道灌注 前列腺术后尿道狭窄
  • 简介:摘要脐带间充干细胞是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多能干细胞,可以促进造血干细胞归巢,并促进其增殖和分化,促进造血恢复,支持造血,加快造血重建。本文就脐带间充干细胞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研究做一综述。

  • 标签: 脐带 间充质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移植 造血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小儿重症肺炎伴电解紊乱的临床治疗方案与治疗转归分析。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小儿重症肺炎伴电解紊乱患儿90例,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临床方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8%,对照组为62.2%。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和痊愈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持对小儿电解进行常规的监测,并及时纠正电解紊乱,可使小儿重症肺炎的救治率得到极大提高。

  • 标签: 小儿重症肺炎 电解质紊乱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背景复方聚乙二醇电解散是目前结肠镜前最理想的清泻剂,结肠镜是目前诊断和筛查肠道疾病的重要手段,是结直肠肿瘤早期发现、早期预防的金标准。然而该药在我科的临床应用过程中肠道准备效果不佳,为使该药在临床中更准确的使用,提高肠道的准备效果,因而开展本专案。目的提升复方聚乙二醇电解散肠道清洁度,降低肠道准备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解决方案修订口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散标准操作流程;制作口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散护理指导影片;制作口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散的护理指导手册;针对服药过程观察不到位,制作口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散观察记录单。结果口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散肠道清洁度“优”由执行前的15.52%提升至执行后的31.45%;“良”由执行前的40.52%提升至执行后的58.07%;“差”由执行前的43.96%下降至执行后的10.48%。

  • 标签: 镜检 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 肠道准备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5-0253-02
  • 简介: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非器性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ICD-10,选择非器性失眠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使用rTMS治疗(刺激部位为右侧前额叶背外侧区,刺激频率1Hz,刺激强度为运动阈值的100%,刺激时间50s,刺激间歇5s,连续刺激1500次),对照组使用伪刺激治疗(刺激部位、频率、时间、间歇、次数都同治疗组,有振动声音,但不产生磁场效应),2组均1次/d,连续2周。对2组治疗前后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及多导睡眠监测(PSG)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患者经rTMS治疗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得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多导睡眠监测显示睡眠潜伏期、觉醒次数及觉醒时间均明显少于治疗前与对照组(P〈0.01)。结论:rTMS可有效缩短入睡潜伏期,减少觉醒次数并缩短觉醒时间,延长深睡眠时间,可改善睡眠结构,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rTMS治疗非器性失眠症疗效可靠。

  • 标签: 重复经颅磁刺激 非器质性失眠症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 多导睡眠监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研究黄芪甲甙是否通过NG-Kepl/ARE信号通路发挥抗氧化作用来抑制骨髓间充细胞的凋亡。方法:培养Witar大鼠BMSCs,设立正常组和黄芪甲甙干预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测定Nrf-2以及GSH的基因表达,Wetmblot检测其蛋白表达。结果:TUNEL和流式结果表明黄芪甲甙有抑制BMSC凋亡的作用,50^g/L组作用较强,与ADR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增加浓度抑制凋亡的作用增加不明显,ADR+AST(100|JLg/L、50|JLg/L)两组,细胞凋亡率差异无显著性。黄芪甲甙作用后明显降低NmmR-NA的表达,与ADR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组分别与阿霉素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黄芪甲甙可以通过Nf-2表达调控细胞凋亡,可能是其抑制神经细胞氧化应激、发挥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 标签: Nf-2 骨髓间充质细胞 黄芪甲甙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复方聚乙二醇电解散在肠镜检查前清洁肠道的效果。方法选择需要进行肠镜检查的住院患者共300例,随机分成两组,A组150例,肠镜检查前口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散,B组150例,检查前用39~41℃肥皂水清洁灌肠。对两组患者的肠道清洁程度进行对比,同时记录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A组肠道清洁率为80%,B组肠道清洁率为49%。腹通、腹胀及恶心呕吐的发生率A组比B组低(P<0.01),两组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复方聚乙二醇电解散清洁肠道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操作性强,可以作为临床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的一种常用方法。

  • 标签: 结肠镜 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 清洁灌肠 肠道准备
  • 简介:目的通过访谈,了解互联网在80后城市青年女性产后获取社会支持中的作用,为产后抑郁的防治开展探讨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形式。方法采用深入访谈法,对全国范围内31位80后城市女性进行深度访谈。结果互联网已经成为城市青年女性产后获取社会支持的重要途径。83.9%的受访者将互联网视为孕产期获取信息支持的首要途径,互联网已经成为青年女性产后获取情感支持和陪伴支持的重要途径。但与此同时网络健康信息的良莠不齐使得受访者,特别是教育水平相对低下的人群,在使用互联网获取社会支持时,无法鉴别健康信息的真伪,无法获取充分的社会支持会进一步影响女性产后的情绪状态。结论在开展产后抑郁预防和治疗的健康教育时,应充分重视新媒体的作用,通过互联网开展有效的健康教育。同时,由于数字不平等的存在,个体之间使用互联网水平存在差异,影响了女性获取社会支持的能力,在进行健康教育时也应重视多渠道并行。

  • 标签: 产后抑郁 社会支持 社会网络 互联网使用
  • 简介:【目的】研究人骨髓间充干细胞(humanbonemarrowstromalcells,hBMSCs)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可行性。【方法】从人的骨髓中分离、培养骨髓间充干细胞。制作大鼠脊髓半横断模型,按照试验分组分为单纯损伤组和hBMSC移植组。术后按照不同时间点评价损伤和移植后的大鼠运动功能。6周后处死大鼠,分别观察两组大鼠损伤区域血管生长情况、营养因子表达情况以及移植细胞的轴突生长情况。【结果】免疫荧光检测发现,移植后6周,病变部位产生新轴突,hBMSCs移植组比单纯损伤组有更多的神经丝蛋白(neurofilaments,NF)的信号。透射电镜检查发现hBMSCs组有大量的新生轴突和血管。单纯损伤组中,仅检测到极少量的新轴突生长。采用Real-timePCR检测脊髓组织里的神经营养因子,显示移植hBMSCs可以使脊髓组织中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增加。移植hBMSCs后脊髓组织转录神经营养因子3(neurotrophin-3,NT-3)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的mRNA量在移植术后第2、3周明显高于单纯损伤组。移植hBMSCs的大鼠的BBB评分从损伤后第1周至第8周都比单纯损伤组大鼠的评分高,二者具有统计学差异。在损伤后的第4、6周所做的运动诱发电位结果表明,移植hBMSCs得大鼠的潜伏期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结论】hBMSCs具有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作用,其机制可能为hBMSCs在体内促进营养因子和VEGF表达和分泌,进而促进轴突再生和血管生成,使损伤的神经功能更好地恢复。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移植 神经再生 脊髓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