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6 个结果
  • 简介:赓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字青峰,浙江诸暨人,生于1908年9月30日,历任辅仁大学、四川白沙女子师范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学院(现苏州大学)教授。他一生尊师重教,忠于教育事业,热心于研究祖国历史,在学术渊源上与他的老师陈垣的关系尤为密切。

  • 标签: 陈垣 老师 北京师范大学 历史学家 师范学院 辅仁大学
  • 简介:论文从易学起源、易学本质、象辞关系、象理关系论述了来知以易象为核心的易学思想。来知易学提出易起源于象、舍象不可以言易、立象系辞、假象寓理,确立了易象在易学研究中的地位,批判了王弼和宋明儒者重理不重象的倾向。来氏的“假象寓理”,不仅有以象为本、无象则无理的意义,也内涵以象为工具、以彰显理为易学归宿的意蕴。“主宰者理”,是言理主宰世界一切,易象只是理解和解释义理的工具而已,以此克服了汉儒将易学研究局限在易象层面的倾向。来知从无象则无易到假象寓理、主宰者理,完成由象数到义理、由天道到人道的论证,阐发了以太极或理为本体、贯通天人的义理之学,从而与宋代程朱易学和明代以阐发程朱易学为宗旨的官学易学区别开来。来氏虽提出了许多不同于程朱易学的观点,但在许多方面仍未超越程朱易学。同时,来氏错综理论以至其整个易学,也吸收了汉儒互体之说、京房八宫说、虞翻卦变与旁通说、孔颖达非覆即变说等象数思想。

  • 标签: 来知德 易象 错综 假象寓理 主宰者理
  • 简介:为全国“一会一团”组派的10几位去法国学习和到露圣母山朝圣的神父们饯行,我蓦地想起了圣女伯尔纳的神修遗作——一首充满灵慧的藏头诗,用中文译过来是这样的:

  • 标签: 天主教 教徒 伯尔纳德 女性 藏头诗
  • 简介:传统“孝”观念已有三千余年的沧桑演变,其内涵、地位和作用是随着社会背景的变化而演变的;其内涵复杂,既有维护等级、特权、专制的封建糟粕,又有体现人生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科学内涵,因此,我们要在对其进行辩证分析的基础上扬弃、继承和创新;要使其内容和形式与时俱进,以便与当代社会的民生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相适应。

  • 标签: 传统文化 孝德观念 现代价值
  • 简介:<正>莱奥波尔(Aldoleopold,1886—1948)是举世公认的生态伦理或环境伦理的奠基人和创立者,他在《沙郡年鉴》中第三部分阐述的大地伦理学,成为生态伦理学的经典之作。当前我国生态伦理学的研究处于开创阶段,评介莱奥波尔和大地伦理学,无疑对我国生态伦理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大地伦理学 生态伦理学 自然保护 年鉴 林业工作者 物管
  • 简介:科林伍后期回归了英国传统经验论哲学的立场,并从心理经验的微观层面对想象予以探究,提出了想象在心理经验结构中的地位的理论。在科林伍看来心理经验具有三个结构层次,想象位于感觉经验向理性经验发展的中介环节,其心理内容是经过意识洗礼的以观念形态存在的想象物。通过对艺术经验、艺术表现等内涵及类型的分析,科氏阐明了想象所具有的审美意义,初步构建了属于自己的审美经验理论。

  • 标签: 科林伍德 想象 经验结构 审美意义
  • 简介:本文以释文为基础,折衷诸家之说,断以己意,全面讨论一篇的文本复原和词句内涵,在编连、断读、释文、考释等方面提出一些新看法.重新调整的竹简编序为原篇简1-11、26-27、12-16、28-29、24-25、30-39、17-23、原编简49.断句、释读方面的改动如,简2开头8字读作"赏誉刑祸,福之基也";简29"亡"连读,读为"明德";简21上半部分读作"行矣,而亡惟养心于慈良","惟"训为"思虑、度量";简2"正钦"释为"政禁";简39"有"后一字释为"极",训为"准则".

  • 标签: 简书 《尊德义》 校释 释文 古籍整理
  • 简介:孝是儒家文化的核心范畴,是传统道德的基本规范,也是中国人的精神标识。先秦儒家孝思想是中国孝文化的源头,它发端于夏商,萌芽于西周而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先秦儒家孝思想内容丰富,养亲、敬亲、谏亲、安亲与丧祭等内容自成系统。这一思想系统在传统社会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必须站在正确的立场上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其当代价值作出科学分析。

  • 标签: 先秦 儒家 孝德
  • 简介:礼防意味着华夏之为华夏的文明贞固性或礼秩基础。但自近代以来,中国绝大多数知识人对礼防的态度却与往不同,他们将之理解为压抑人性、阻碍自由的消极力量。另一方面,一百年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变革,在家庭及社会伦理方面屡现的种种弊病,恰恰也跟近代礼防崩溃后的社会状况息息相关。本文试图通过梳理《诗经》中《汉广》及《汝坟》两篇所蕴含的礼防思想,探讨礼防与人之性情的关系,并分析周文礼乐如何经由先秦儒家思想发生的转换,进而揭示礼防崩解与"古今之变"的特殊关联。

  • 标签: 《汉广》 《汝坟》 礼防 王化 儒家
  • 简介:简认为"易本占筮之书",而"易"本质上为一,"易"所言万事万物及其变化、以及变化之道均是通而为"一",从彻底的方面而言乾坤之道也为一,这涉及到一多关系问题;而卦爻辞在于"明人之道心",并以"人之本心或道心"来界定"己",性形不二,道心本质上就是道自身。故"易者,己也"另一深层表达是"人心即道"和"天人本一",其核心是以易为己、以心释易,蕴含着心物关系问题。他以"意"作为区分道心和人心的标准,善恶之分与心意关系有内在性关联。笃信孔子的毋意论,简提出了与《大学》诚意论不同的以"不起意"为主旨的工夫论路径。

  • 标签: 杨简 《己易》 道心
  • 简介:慈湖与象山,固有师生之谊。然慈湖之学,并非主要得力于象山,而是在其父亲的教诲下研《易》、并深造自得的结果。慈湖对象山学之贡献,更多体现为对陆门声势的壮大。考察慈湖、象山师弟之授受关系,可知后世以慈湖最得象山之真传,不啻为儒家心学史一大误会。

  • 标签: 陆象山 杨慈湖 师弟关系 心学
  • 简介:一个戴着高度近视眼镜,憨厚而斯文的年轻人;  一个中途辍学的博士学位攻读者;一个日夜在国际互联网上搜索各种资料的网虫;一个一夜之间,成了拥有上亿美元财富的毛头小伙;这就是华人世界最年轻的富豪—一美国Yahoo!公司的创始人致远。走上比尔·盖茨似的辍学之路“我直到23岁时都无所作为”,致远自谦地说,“只喜欢打高尔夫球”。致远出生于台湾,2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在他10岁时带着他和弟弟移民到美国加州的圣荷塞。刚到美国的致远只会两、三个英文单词,可是凭着中国人的聪明天赋和刻苦勤奋,致远最终考上了位于硅谷的著名的斯坦福大学。1990年,入学仅4年的致远就拿到了斯坦福大学电机工程系的硕士学位。因为没找到合适的工作,才决定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正是在这期间,他遇到了他的搭档戴维·费洛。两人在1993年开始迷上了国际互联网络,他们在互联网上通宵达旦地遨游,博士课程被丢在了一边。当时的互联网(Internet)上已经有相当多的网址,但没有任何分类,也没有任何系统引导人们迅速、简便地查找他们所需的网址。致远和他的学友便萌生了建立一套搜寻软件,有系统地、分门别类地对这些网址加以组织和编排,以便帮助人们在进入...

  • 标签: 世界独领风骚 杨致远网络 网络世界
  • 简介:宗教经验是宗教意识的主要内容之一,而宗教意识则是宗教心理学着重研究的对象。本文梳理了弗洛伊从心理学层面阐释宗教中的神秘经验问题,并建立了弗洛伊理论的X模型,进而揭示了“人神合一”等神秘经验不过是人的一种潜意识状态;这表明了心理学是宗教神学的“危险伙伴”。通过对弗洛伊理论X模型的建立,能科学地认识和对待心理学潜意识理论,本文期望能对起步中的中国宗教心理学学科建设有所裨益。

  • 标签: 宗教心理学 弗洛伊德X模型 宗教神秘经验
  • 简介:人们熟悉孔子的“为政以”,也熟悉他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于罪过)而无耻;道之以,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所谓“道”即导,引导也。也就是说如果用道德来引导人民,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正。可见孔子认为德治的关键在为君为政者道德上以身作则。《大学》有这样的话:“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坏)事,一人定国。”(《大学·九章》)。这“其机如此”即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机制决定了的必然,一直到独尊儒术的设计者也仍然是这样强调的:“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远近莫敢不壹于正”(《汉书·董仲舒传》)。这都是强调君正、百官正,以其“正”来引导、影响万民之正。孔孟等儒家,固然有他们“道之以”的种种说教,散见于多种文献中,远不如《老子》的道德经那样集中、系统和深刻。

  • 标签: 《老子》 孔子 《大学》 必然 董仲舒 道德经
  • 简介:陶弘景是南朝著名的道士,又是博学多艺的学者。生于南朝宋孝武帝孝建三年(456年),丹阳秣陵人,其家为世家旺族,其祖父为南朝宋南中郎参军事,其父为司徒建安王国侍郎,他从小就很聪明,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又刻苦好学,一事不知,深以为耻。他十岁时得葛洪《神仙传》研读,就有养生之志。

  • 标签: 陶弘景 医术 济世 医德 南朝 孝武帝
  • 简介:弗洛伊是被人们研究最多的一位心理学家,也是一位对西方文化有着极为广泛影响的哲学家。在他的精神分析的思想体系中,渗透着非理性主义的认识观。弗洛伊对于人类本性及文化本质的非理性主义的分析,是让我们进一步认识自身的阴暗面,将其置于理性的控制之下。

  • 标签: 弗洛伊德思想 非理性精神 心理学家 哲学家 精神分析 人类本性
  • 简介:弗洛伊认为宗教助长了人的神经症,它为自我逃避提供了幻觉的温室,使其与现实隔离开,从而得不到真正的力量与成长;弗洛伊就此对宗教是批判与否定的。然而在弗洛伊的精神分析治疗室里,所面对处理的正是人心所渴望的无条件的爱以及求而不得所积下的各种症状;精神分析里至为关键的移情与反移情也正是围绕此展开;在治疗联盟里治疗关系的建立也涉及这种人心深为渴望的爱。本文尝试阐述,弗洛伊虽力排宗教对人的自我成长产生的阻碍,在态度上否定宗教,但在他的治疗实践中却围绕着宗教爱问题并且治疗本身也借助于此而展开。

  • 标签: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 神经症 移情 宗教爱
  • 简介:"比于玉"的相关说法见于《礼记·聘义》、《荀子·法行》、《孔子家语·问玉》。关于"比"多见于美学的讨论中,就"比"出现的文本语境来看,"比"原本不是一个文学的话题,而是一个伦理学的话题。"比"也不仅仅是一个文学比喻的手法,而是一个伦理学的方法,是一个说明美德的方法。"比"的方法具有伦理学上的自然主义的某种特征。"

  • 标签: 比德 “子曰” 君子 文献 文学比喻 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