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比较神经内科危重病人应用布洛芬混悬液药物降温与冰袋物理降温的效果,探讨更适合神经内科危重病人的降温方式。[方法]比较单一使用布洛芬混悬液药物降温的神经内科危重病人与单一使用冰袋物理降温的神经内科危重病人降温效果,以及降温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布洛芬混悬液药物降温效果优于冰袋。[结论]布洛芬混悬液药物降温较冰袋物理降温更适用于神经内科危重发热病人。

  • 标签: 神经内科危重症 发热 布洛芬混悬液 冰袋 降温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血糖变异性与神经内科危重患者死亡情况是否有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我医院收治的178例神经内科危重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患者治疗预后情况分为生存组(114例)和死亡组(64例),入院后动态监测患者血糖情况,分析患者血糖波动情况与死亡情况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平均血糖指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初始血糖、血糖标准差、血糖变异系数高于生存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死亡患者血糖变异系数与死亡率呈线性关系(P<0.05)。结论血糖变异性与神经内科危重患者治疗效果关系密切,可动态监测血糖变异性系数进行预后预测,避免血糖变异性,可有效降低临床死亡率。

  • 标签: 血糖变异性 神经内科危重症 死亡相关性 解决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危重评分系统在预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7月-2015年8月期间收治的500例留置中心静导管患者,采用改良危重评分系统进行评价,分数≥15分则发生感染的高危分值,将40例≥15分患者纳入观察组,并与2013年6月-2015年7月期间≥15分患者作为对照,分析其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80%患者的改良危重评分≥15分,给予这些患者集束化护理,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留置使用率下降至60.55%,感染率下降至0.22%。结论改良危重评分系统在预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标签: 纳洛酮 慢性呼吸衰竭 肺性脑病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电图在神经内科危重患者的脑功能监测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危重患者112例,利用数字脑电图仪对神经内科危重患者的EEG进行观察,并根据EEGSynek对患者的EEG结果进行分级。并对患者的脑电图分级结果与预后评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12例患者的EEG结果均异常。脑电图良好组患者79例,Ⅱ级Ⅲ级预后不良率为3.80%。患者脑电图不良组为33例,Ⅳ级Ⅴ级预后不良率为57.58%。将数据行卡方检验,P<0.01,即脑电图良好组与脑电图不良组患者之间的预后情况具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EEGSynek分级结果能够准确预测神经内科危重患者的预后不良情况,其结果分级越高,越说明神经内科危重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越严重。

  • 标签: 神经内科 危重症患者 脑功能监测 预后评估 脑电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0例经皮心肺辅助循环系统(PCPS)在危重心肺衰竭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在我院经皮心肺辅助循环系统治疗的30例危重心肺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20例危重心肺衰患者治愈出院,5例心肺功能明显的好转,剩余5例死亡(2例常规脱离PCPS辅助,但因为后期并发感染性休克死亡;3例患者因心功能损害严重,PCPS无法维持有效循环,最终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PCPS是治疗危重心肺衰竭患者的有效手段,在辅助治疗期间密切的观察病情与有效的护理时提高PCPS救治成功率的重要保障。

  • 标签: 经皮辅助循环系统 危重症心肺衰竭患者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连续性血液净化机应用于危重患者的临床疗效与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2例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应用连续性血液净化机后,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护理干预,对比心肾功能指标、疗效和护理满意度。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心、肾功能指标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有效率33.33%,研究组9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护理满意度33.67%,研究组8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性血液净化机对危重患者心、肾器官恢复有促进作用,疗效优秀,科学的护理干预能提高护理满意度。

  • 标签: 连续性血液净化机 危重症患者 疗效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创伤评分、修正创伤评分、创伤指数、患者呼吸、循环、运动、语言评分、院前分类指数这5种院前创伤评分方法在识别急危重创伤患者的应用。方法选取本院急诊科在2015年6月-2015年12月接待的92例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5种院前创伤评分方法列入急诊预检分诊信息系统中,对所选患者应用急诊预检进行评分,将各评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类创伤评分方中TI评分方法的曲线下面积最大,对急危重伤员的识别性能最高,灵敏度只有0.521,在预测结果中可能易出现假阳性。结论在急诊预检分诊中应用院前创伤评分方法能在早期有效识别急危重患者,各评分系统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实践工作中需联合使用,提高诊断准确率。

  • 标签: 创伤评分 急危重症创伤 创伤识别 急诊分诊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危重专职护理模式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6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危重专职护理模式,分析两组患儿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患儿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机械通气治疗时间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显著低于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危重专职护理模式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中具有显著效果,能够降低患儿住院费用,缩短机械通气治疗时间,减少并发生发生及死亡,提高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

  • 标签: 危重症专职护理模式 新生儿 呼吸窘迫综合征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经皮旋转气管切开术(PDT)在高原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07月-2014年12月入住青海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各种有气管切开术指征无禁忌症的危重患者60例。随机分2组,观察组经皮旋转气管切开术组(PDT组)30例,对照组传统气管切开术组(ST组)30例。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结果与ST组相比,PDT组手术时间缩短、出血量减少、切口小(P<0.01)。PDT组术后并发症例数少于ST组(P<0.01)。结论对高原危重患者实施PDT可减少手术创伤,利于患者术后恢复,控制并发症发生,值得推广。

  • 标签: 经皮旋转气管切开术 经皮气管切开术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连续性血液滤过(CRRT)联合血液灌流(HP)治疗危重并急性肾衰竭(ARF)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3月-2016年9月收治的68例危重并ARF患者资料,分为对照组(34例)、观察组(34例),前者行常规治疗,后者应用HP结合CRRT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治疗后各项指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BUN、Scr、ALT、TBIL指标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并发症率5.89%较对照组20.59%低(P<0.05)。结论对危重ARF患者采用CRRT及HP联合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稳定患者临床指标,减少并发症。

  • 标签: 血液滤过 血液灌流 危重症 ARF
  • 简介:目的:探讨充气式加温毯对降低危重患儿在连续性血液净化过程中低体温并发症发生率的作用。方法:2014年6月~2015年8月选取我院儿科重症监护室患儿49例分为观察组2l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给予充气式加温毯保温的护理措施,血液净化前、中(净化4,8,12h)、后分别测量患儿体温。结果:两组患儿血液净化前以及净化4,12h和净化后体温无差异(P〉0.05);观察组患儿血液净化过程中体温不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息儿血液净化8h体温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充气式加温毯保温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降低危重患儿在血液净化过程中低体温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充气式加温毯 危重症 连续性血液净化 低体温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无缝隙护理管理的实施在提高急诊科危重患者转运满意度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和价值。方法将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前收治的急诊科危急重症患者54例作为对照组,将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后收治的急诊科危急重症患者54例作为观察组,对两组患者转运过程中的满意程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对转运满意度的评分情况以及护理人员交接情况均与对照组患者有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急诊科危急重症患者实施护理服务的过程中,无缝隙护理管理的运用可以提高患者在转运过程中的满意度,改善护理人员的交接情况,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和全面的护理服务,值得予以临床推广和运用。

  • 标签: 无缝隙护理管理 急诊科急危重症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气道与皮肤护理对预防ICU危重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3至2015年3月在我院ICU收治的600例危重患者,随机将这些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8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患者有针对性的深静脉置管与皮肤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情况。结果600例患者中有214例患者发生了导管相关性感染,达到了35.7%的感染率;ICU危重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APACHEⅡ评分、有静脉营养操作、导管留置时间、存在其他部位感染;观察组患者的穿刺处局部感染发生率、导管尖端培养阳性率、血培养阳性率均明显比对照组低,两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气道与皮肤护理对预防ICU危重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 标签: 气道与皮肤护理 ICU危重症患者 导管相关性感染 预防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研究机械通气危重患儿血清白蛋白水平对其临床预后的影响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5-2014-06我院收治的机械通气危重患儿96例,根据其血清白蛋白水平分为〈25g/L组、25~35g/L组和〉35g/L组,比较3组患儿的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IC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受累脏器数目、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室入住时间、住院时间及放弃或死亡例数差异情况,并对PICS与血清白蛋白水平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患儿血清白蛋白水平与PICS呈显著正相关(r=0.352,P〈0.01),且3组患者中,血清白蛋白越高者其MODS受累脏器数目越少,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室入住时间、住院时间越短,放弃或死亡例数也越少(P〈0.01)。结论:机械通气危重患儿的血清白蛋白水平与其预后有着明显关联,血清白蛋白水平越低的患儿其预后越差,在临床上检测患儿血清白蛋白水平有利于评估其病情及预后情况。

  • 标签: 机械通气 危重症 患儿 血清白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布地奈德联合肾上腺素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危重气管插管后喉头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6月到2015年6月我科PICU气管插管,拔管后出现喉头水肿的危重患儿52例,观察组26例予雾化吸入布地奈德联合肾上腺素,对照组26例予雾化吸入布地奈德。结果观察组症状、体征改善时间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布地奈德联合肾上腺素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危重气管插管后喉头水肿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喉头水肿 布地奈德 肾上腺素 雾化吸入
  • 简介:目的:探讨两种洗浴法对危重皮肤病患者洗浴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将本院皮肤科收治的40例危重皮肤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和观察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浴缸洗浴法,观察组患者采用卧位床上浴袋洗浴法。比较两组患者洗浴过程局部皮损疼痛加剧、胸闷/心悸、面色苍白/紫绀、呼吸困难、昏厥、跌倒等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P=0.4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洗浴过程中不良反应比较,均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洗浴过程局部皮损疼痛加剧、胸闷/心悸、面色苍白/紫绀、呼吸困难、晕厥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卧位床上浴袋洗浴法可降低危重皮肤病患者离床洗浴过程疼痛、胸闷/心悸、面色苍白/紫绀、呼吸困难、晕厥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重症皮肤病 浴缸洗浴法 卧位床上浴袋洗浴法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G)实施EN在ICU危重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及效果进行研究和判定。方法我院采取回顾性分析,对2012年3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60例ICU危重患者进行分析,对照组31例危重患者采取鼻胃管饲进行治疗,其观察组29例患者予以PEG术进行治疗,并观察两组患者的血清生化指标、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概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清生化指标、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概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G)实施EN在ICU危重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 ICU 血清生化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