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与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对胆道梗阻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5例胆道梗阻患者的MRCP资料,并与PTC相比较。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MRCP、PTC对胆道梗阻部位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5.7%(91/95)、96.8%(92/95),梗阻病因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2.6%(88/95)、93.6%(89/95)。MRCP无并发症,PTC并发症5.2%(5/95)。MRCP、PTC在判断梗阻病因及梗阻部位的准确率上无显著差异性(P>0.05),在并发症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MRCP在诊断胆道梗阻疾病方面简便、安全、无创伤性、无需造影剂,且具有与PTC相同的诊断价值,可取代PTC的诊断作用。

  • 标签: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胆道梗阻,影像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腹部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8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109例腹部术后粘连性肠梗阻临床资料,分析其诊断和治疗情况。其中63例采用保守治疗(保守治疗组),21例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腹腔镜组),25例采用开腹手术治疗(开腹组),总结治疗结果。结果109例经临床症状、超声、X平片检查均确诊。保守治疗、腹腔镜治疗和开腹治疗的治愈率分别为93.7%、95.2%、96.0%。腹腔镜治疗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均少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手术是导致粘连性肠梗阻重要原因,结合腹部体征、超声、X平片可及时确诊,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腹部术后 粘连性肠梗阻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检查对急性肠梗阻早期诊断的价值,为广大医护人员在面对急性肠梗阻早期诊断上问题上提供科学的指导,增强精确度和可靠性。方法选择从2013年8月到2015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3例急性肠梗阻早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CT影像学检查和X线检查,确定所有患者都为急性肠梗阻早期表现,在判断肠梗阻部位方面,以手术所见为金标准。分析总结患者在CT影像学的表现特征,结合临床病例诊断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准确性。结果23例患者中X线的检查准确率高达78.26%(18/23),而利用CT影像学检查准确率高达100.00%,CT诊断比X线诊断准确率更高,效果更为精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高位肠梗阻11例,低位肠梗阻12例。结论急性肠梗阻其致病原因多样,在进行治疗的时候应根据患者患病情况再进行用药及相关处理。生活方式不健康患病率越高。所以对病因诊断的正确性关系到病情的控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急性肠梗阻早期的诊断方式选择上看来,根据研究的结果显示,利用CT诊断效果更好,更能清晰地发现病灶和相关病情,有较高的准确性,该检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CT检查 急性肠梗阻早期 X 线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观察肠梗阻术后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医院收治的2013年1月到2015年1月50例肠梗阻患者,并且依据随机数字表方法,分为研究组(25例)、对照组(25例)。给予对照组中肠梗阻术后患者应用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中肠梗阻术后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护理干预效果。结果对于研究组中患者,肠梗阻术后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疗效,在住院时间、术后活动时间以及护理满意度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肠梗阻术后患者中,实施综合护理干预,不仅提升临床术后疗效,同时也可以提升术后护理干预效果,发挥积极护理作用。

  • 标签: 肠梗阻 干预 综合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诊断肠梗阻为急性患者的病因中应用CT扫描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2年7月至2014年1月期间被拟诊断是肠梗阻的46例患者开展研究,都需选择螺旋CT实行诊断。结果实行CT检查以后,有42例患者被确诊是肠梗阻,其阳性率是91.30%。病因上经过分析,有14例是结肠癌,11例是粘连性的梗阻,5例是直肠癌,4例是回盲部有炎性的病变,4例是肠套叠,5例是其他。结论患者腹部平片局限性是决定了临床上CT检查重要的位置,而CT检测能够准确的将肠梗阻的病因与症状确定,在诊断与医治上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临床上有着重大的意义。

  • 标签: 诊断 CT扫描 肠梗阻 病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剖析粘连性肠梗阻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以电脑随机盲法为依据,分组我院近期接收的84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分成实验与对照两组,每组42例。实验组采取腹腔镜术,对照组采取开腹术。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肠蠕动恢复时间以及术后阵痛药物使用率等临床指标。结果实验组并发症发生仅者1例,对照组共7例。实验组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肠蠕动恢复时间为(20.3±1.7)h,对照组为(50.4±8.7)h。实验组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术后镇痛药物使用率,实验组为9.52%,对照组为50.0%。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治疗粘连性肠梗阻,效果好,利于患者肠蠕动功能的快速恢复。

  • 标签:
  • 简介:摘要恶性梗阻性黄疸一般由多种恶性疾病发生病变,给予胆道系统(如胆管癌、肝癌及胆囊癌等)其他可转移癌的压迫,使胆汁不能通过正常胆道系统进入肠道而引起皮肤黄染,若患者不及时治疗可并发严重的继发性感染和肝功能的衰竭。多数患者首选手术治疗,但受此类患者的肿瘤位置、癌症分期等状况不明的限制,手术成功率较低,尤其是对于黄疸基础上合并严重的胆道感染的患者,即使行姑息性胆道减压手术,患者的耐受情况也不好。因此,采用放置支架的方法可以重新创造胆汁引流,该操作创伤小,不额外携带引流管,病人生存质量明显改善,目前已成为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疽的重要方法,而且临床上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针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内支架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胆道 恶性梗阻 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情况。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分析其诊治效果。结果本研究80例患者,行腹部X线立卧平片与腹部CT扫描诊断,给予非手术治疗,均痊愈出院,平均住院时间为(13.5±2.1)d。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行及时诊断与治疗,降低了误诊发生几率,保证了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炎性 肠梗阻 诊断 治疗
  • 简介:流行病学资料强烈提示,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是胃癌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国际癌症联合会将其定义为Ⅰ类致癌原。尽管目前关于H.pylori感染导致胃癌发生的机制并不十分清楚,但早在H.pylori致癌假说提出之前,长期低胃酸分泌可诱发胃癌的结论早已得到公认,故推测H.pylori感染相关的低胃酸分泌在H.pylori致癌机制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H.pylori感染诱导产生的持续性胃黏膜免疫炎症反应可以引起T细胞释放大量细胞因子,最终导致胃黏膜的损伤和生理功能(胃酸分泌)的改变。目前认为,H.pylori感染患者中仅少部分进展至胃癌,宿主的胃酸分泌状态和胃内共栖菌群构成是决定H.pylori感染患者不同临床结局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将重点讨论H.pylori相关低胃酸分泌与胃癌的关系,以及胃内菌群在其中的作用。

  • 标签: 螺杆菌 幽门 胃肿瘤 胃酸分泌 胃内菌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幽门螺旋杆菌消化性溃疡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100例消化性溃疡患儿,随机分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儿的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复发率、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幽门螺旋杆菌消化性溃疡患儿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缩短患儿的住院时间,降低复发率。

  • 标签: 患儿 幽门螺旋杆菌消化性溃疡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幽门螺杆菌(HP)感染消化性溃疡治疗的疗效进行探究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96名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者将这些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研究组,48名患者采用左氧氟沙星、多西环素、奥美拉唑等三种药物进行治疗;另一组为对照组,48名患者采用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奥美拉唑等三种药物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均都持续治疗7d,最终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临床治疗效果要强于对照组患者,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5.83%,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达到70.83%,两组患者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消化性溃疡病症,运用左氧氟沙星、多西环素、奥美拉唑等三种药物进行治疗效果更佳,任何服用过程中患者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副作用,所以可以大范围推广应用。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消化性溃疡 左氧氟沙星 多西环素 奥美拉唑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及分析甘肃省陇南市慢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及治疗情况,为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抗菌药物的合理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5年1月,经胃镜确诊为慢性胃炎并进行14C-呼气试验的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根除率及药物选择情况。结果选取慢性胃炎患者共321例,其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196例,感染率61.1%,给予三联或者四联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抗菌药物选择有阿莫西林+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克拉霉素+甲硝唑,疗程结束后复查14C-呼气试验,总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69.4%。结论甘肃省陇南市慢性胃炎患者具有高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应予以根除治疗,药物选择以阿莫西林联合左氧氟沙星为最佳,四联疗法优于三联疗法。

  • 标签: 慢性胃炎 幽门螺旋杆菌 感染率 根除率 抗菌药物选择
  • 简介:目的:探讨我国驻联合国黎巴嫩二级医院与黎巴嫩当地医院治疗幽门螺杆菌(Hp)感染相关慢性胃炎的经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52例确诊为Hp感染慢性胃炎病人,根据不同医院治疗方案将其分为A、B、C三组,A组(我国驻黎巴嫩二级医院)用药为:埃索美拉唑肠溶片+克拉霉素片+阿莫西林胶囊;B组(当地镇医院)用药为:奥美拉唑胶囊+阿莫西林胶囊+甲硝唑片;C组(当地诊所、药店)用药为:雷尼替丁胶囊+阿莫西林胶囊+硫糖铝片,疗程均为4周。分析三组病人治疗后的总有效率、Hp根除率、症状改善时间,并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结果:A、B、C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5.96%、78.85%、51.16%,成本-效果比分别为187.95、203.47、188.82。结论:A组治疗效果、成本-效果最优,其用药方案在治疗Hp感染相关慢性胃炎中具有最佳的性价比。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慢性胃炎 成本效果分析 药物经济学 维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