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患者女,47岁。因右上腹部疼痛3个月入院。腹痛呈持续性钝痛,不放射,无恶心呕吐,病后无发热,大、小便正常。查体:体温36.7℃,脉搏85分/次,呼吸20次/分,血压18/12KPa。肝右肋缘下可扪及2.0cm,剑突下5.0cm,压痛,表面光滑,随呼吸上、下移动,脾不肿大。HBsAg阴性,AFP2μg/L。肝脏B超于左叶肝静脉旁探及1个2.9cm×2.4cm弱回声团,边界清,有晕环,内部回声欠均。CT发现肝左叶内有一3.0cm×2.5cm占位性病变,边界清,术前诊断:原发性肝癌。

  • 标签: 肉芽肿 嗜酸性细胞 原发性肝癌 占位性病变 右肋缘下 术前诊断
  • 简介:目的总结肠道慢性炎性肉芽肿的诊治体会。方法对16例肠道慢性炎性肉芽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6例患者入院诊断仅2例经肠镜活检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14例误诊。16例患者均采取手术治疗.术后均经病理学确诊.其中嗜酸性肉芽肿6例.异物性肉芽肿5例.慢性非特异性肉芽肿3例,结核性肉芽肿2例。经5个月至5年的随访.所有病例均未见复发。结论肠道慢性炎性肉芽肿误诊率高.超声内镜下穿刺取活检和术中快速病检是其主要确诊方法:病变肠段切除是主要治疗方法.

  • 标签: 肠道疾病 炎性肉芽肿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肉芽肿病(CGD)患儿早期诊断的临床线索。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呼吸二科诊断的139例CGD患儿的起病年龄、首发表现、主要就诊原因、病原学诊断、影像学特点、诊断线索及预后等临床资料进行评估。根据诊断年度分为2015年之前诊断组和2015年及2015年之后诊断组(简称2015年之后诊断组),分析两组患儿的诊断耗时、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χ²检验。结果139例CGD中男119例、女20例。起病年龄4月龄(8日龄至14岁),103例(74.1%)患儿于1岁前起病。诊断年龄为1.8岁(21.0日龄至14.7岁),诊断延迟时间1.0年(7.0 d至13.7年)。135例(97.1%)以肺部感染为主要就诊原因,其中76例(56.3%)肺部病原学阳性。136例(97.8%)为转诊病例,其中5例转诊前被疑诊CGD,CGD漏诊率高达96.3%(131/136)。139例患儿共有的较为特异、可早期提示CGD诊断的8个线索为卡疤增大99例(71.2%)、左腋下淋巴结肿大或钙化73例(52.5%)、皮肤或其他部位淋巴结感染58例(41.7%)、皮肤瘢痕50例(36.0%),双肺多发结节影42例(30.2%)、肛周脓肿35例(25.2%)、肺曲霉菌感染26例(18.7%)及肺伯克霍尔德菌感染15例(10.8%)。住院期间呼吸爆发实验确诊120例,2015年之前组55例、2015年之后组65例,利用这8个早期诊断线索,2015年之后患儿的诊断耗时、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低于2015年之前诊断的患儿[(25±7)比(10±5)d、(29±7)比(18±6)d、(3.7±1.2)比(3.2±1.2)万元,t=13.763、9.262、2.381,均P<0.05]。结论CGD患儿起病早而诊断晚,肺部感染是CGD患儿最常见的首发表现及就诊原因。卡疤增大、左腋下淋巴结肿大或钙化、皮肤或其他部位淋巴结感染、皮肤瘢痕、双肺多发结节影、肛周脓肿、肺曲霉菌感染及肺伯克霍尔德菌感染可帮助早期诊断CGD。

  • 标签: 肉芽肿病,慢性 肺炎 早期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泳池肉芽肿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56例游泳池肉芽肿的临床及病理特点。结果56例患者中,男16例,女40例,平均年龄60.84岁。水产从业人员及居民日常烹饪中处理受感染的鱼或海产品是本组病例感染的主要暴露方式(31/56),平均潜伏期4.58周,平均诊断时间为3.19个月;56例患者皮损均位于上肢,以红斑、丘疹结节为主,有时表现为脓疱、溃疡、肉芽肿或疣状斑块。单发孤立性皮损11例,36例表现为孢子丝菌病串珠样皮损,6例表现为双侧串珠样皮损。组织病理学上除4例无特异性改变外,52例患者表现为感染性肉芽肿,其中37例出现特征性的渗出坏死,中央为不等量的纤维素样渗出或坏死物,其内或周边伴随大量中性粒细胞、组织细胞及多核巨细胞浸润。56例病原微生物宏基因组DNA测序均检测到海分枝杆菌序列。结论天津地区游泳池肉芽肿以老年女性患病为主,处理受感染的鱼或海产品是最主要的暴露方式,组织病理可表现为特征性的渗出坏死性肉芽肿。

  • 标签: 肉芽肿 海分枝杆菌 皮肤表现 病理过程 宏基因组 游泳池肉芽肿
  • 简介:韦格纳肉芽肿病(WG)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以中小动脉、静脉及毛细血管受累为主的肉芽肿性或坏死性血管炎,可累及全身多系统,以血管壁坏死性炎症为特征。我科收治1例WG患者,病初误诊为鼻窦炎,现报告如下。

  • 标签: 韦格纳肉芽肿病/诊断 误诊
  • 简介:摘要女性患者,腰腹部及双大腿内侧红斑伴瘙痒半年,双上肢及颈部斑丘疹3月。经诊断为亚急性皮炎合并环状肉芽肿,病检术后1月基本消退。亚急性皮炎合并环状肉芽肿临床少见,予以报道。

  • 标签: 亚急性皮炎 环状肉芽肿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超声定位下病灶精准切除+Ⅰ期微整形在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7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收治的53例肉芽肿小叶性乳腺炎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合临床表现及超声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四种类型:Ⅰ型,单一肿块;Ⅱ型,单一象限不伴皮损或伴1处皮损;Ⅲ型,多象限不伴皮损或伴1处皮损;Ⅳ型,多象限伴多处皮损。25例患者行病灶扩大切除术(对照组),28例患者行超声定位下病灶精准切除+Ⅰ期微整形(观察组)。对伴有结节性红斑和Ⅳ型的患者术前及术后给予抗生素+激素治疗1周,其他类型直接手术。结果随访所有患者1年,观察组28例伤口一期愈合,3例术后出现切口愈合不良(均为Ⅳ型患者),予冲洗、换药等处理后痊愈;对照组出现6例复发(术前均为Ⅲ型和Ⅳ型患者)。两组术后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比24%, χ2=6.033,P=0.014)。超声定位下病灶精准切除+Ⅰ期微整形手术的美容效果优于传统病灶扩大切除术(93%比68%, χ2=5.330,P=0.020)。结论超声定位下病灶精准切除+Ⅰ期微整形治疗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术后复发率低,可获得良好的美容效果。

  • 标签: 肉芽肿性乳腺炎 乳房切除,区段 乳房成形术 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青少年脊柱嗜酸性内芽肿的手术方法的选择。方法: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6例青少年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手术治疗效果。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1.5-18岁,平均年龄11.8岁。所有患者均有脊髓及神经根受压症状。4例单纯行病灶清除术,其余12例均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56个月,平均32.4个月。

  • 标签: 脊柱嗜酸性肉芽肿 青少年 外科治疗 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神经根受压症状 病灶清除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LM)的高频超声图像特征.方法对23例以乳腺包块就诊,经术前超声及手术病理证实为GLM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灰阶声像图上观察肿块大小、形状、边界、内部回声及后方回声.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观察病灶内部及其周围血流分布和供应情况.结果23例GLM患者(均经手术后病理证实)均为经产妇,年龄20~43岁.灰阶声像图显示12例表现为连续或不连续的不规则管状结构样低回声区,低回声区周围为高回声;5例表现为单发或多发、边界相对清楚、不均质低回声结节或肿块,其内可伴无回声区;5例表现为病变区腺体结构紊乱,未见明确边界,内部回声强弱不一,病变内可见无回声区;1例表现为边界模糊、形态不规则的低回声实质肿块伴后方回声衰减.23例中患处皮肤层增厚8例,6例伴有皮肤破溃,窦道形成.CDFI示22例(22/23)病变内部及周边动静脉血流信号明显增加.结论GLM病变的超声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但这些表现不具有特征性,确诊仍需病理学检查.

  • 标签: 乳腺炎 超声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特征,为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100例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通过巨检、低倍镜、高倍镜观察以及抗酸染色、PAS霉菌染色发现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以乳腺小叶为中心向外扩展,呈结节状多灶性分布组织慢性炎症。结论该病容易误诊为乳腺癌,因此在诊断时,避免误诊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肉芽肿性乳腺炎 临床特征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蕈样肉芽肿的临床特征、病理表现、治疗及预后等,提高对早期蕈样肉芽肿的认识。方法收集并分析11例早期蕈样肉芽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发病年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免疫组化、治疗方案、预后及随访等情况。结果患者发病年龄平均(52.7±4.9)岁,临床表现以红斑(9/11)、斑块(5/11)、鳞屑(9/11)、瘙痒(10/11)为主。皮损组织病理显示81.8%出现亲表皮现象(9/11),63.6%出现“表皮内Pautrier微脓肿”(7/11),45.5%出现“真皮浅层见异形淋巴样细胞呈片状、带状浸润”(5/11)。免疫组化主要表现为CD3+(7/7)、CD4+(5/7)、CD45RO+(9/10)、CLA+(6/6)、CD20-(6/7)。治疗方案以皮肤靶向治疗、免疫调节治疗为主,均取得良好疗效。结论早期蕈样肉芽肿皮损表现多样,组织病理、免疫组化及T淋巴细胞受体基因重排检测技术对早期蕈样肉芽肿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蕈样肉芽肿 诊断
  • 简介:胃嗜酸性肉芽肿(gastriceosinophilicgranuloma,GEG)是一种罕见的、极易误诊的胃占位性病变。笔者收集4例,报道如下。例1,男,56岁,上腹部不适,伴呕吐1周入院,既往体健。实验室检查提示外周血嗜酸性细胞8.1%。钡餐发现胃窦小弯侧见一穿透性溃疡,突出腔外约2.5cm,局部胃壁活动度可,周围黏膜纠集,未见明显黏膜破坏征(见图1)。拟诊胃窦小弯侧穿透性溃疡。胃镜诊断胃角处溃疡,

  • 标签: 胃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止血钳夹除造口黏膜肉芽肿的效果及应用护理。方法通过我院造口门诊收治的造口小肉芽肿患者,造口治疗师通过评估其造口黏膜肉芽肿的大小,数目及患者的全身情况,用止血钳夹除去除造口黏膜肉芽肿。结果患者造口黏膜肉芽肿达到一次性去除,3天肉芽肿去除创面于治疗完全愈合。结论止血钳夹除肉芽肿能够快速、有效的治疗体积小、数目少的造口黏膜肉芽肿。

  • 标签: 止血钳夹除 造口黏膜肉芽肿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