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8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频超声联合低频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的效能。方法抽取2019年6月至2020年8月濮阳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疑似小儿肠套叠患儿84例,均予以高频超声、低频超声及二者联合检查,以X线钡灌肠检查为"金标准"。结果本组84例疑似小儿肠套叠患儿,经X线钡灌肠检查确诊阳性63例,阴性21例;采用高频超声诊断出真阳性48例,真阴性16例;采用低频超声诊断出真阳性40例,真阴性14例;采用二者联合诊断出真阳性57例,真阴性18例;高频超声、低频超声二者联合诊断特异度(85.71%,18/21)、误诊率(14.29%,3/21)与高频超声(76.19%,16/21;23.81%,5/21)及低频超声单独诊断(66.67%,14/21;33.33%,7/21)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高频超声、低频超声二者联合诊断灵敏度、准确度(90.48%,57/63;89.29%,75/84)高于高频超声(76.19%,48/63;76.19%,64/84)及低频超声单独诊断(63.49%,40/63;64.29%,54/84),漏诊率(9.52%,6/63)低于高频超声(23.81%,5/21)和低频超声单独诊断(36.51%,23/63),P<0.05。高频超声、低频超声二者联合对同心圆征、混合性肿块及肠壁水肿等肠套叠典型声像征检出率均高于高频超声及低频超声的检出率(P均<0.05);高频超声、低频超声联合诊断不同部位肠套叠检出率高,但与二者单独诊断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超声联合低频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具备较高的准确性,可为临床诊治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

  • 标签: 小儿肠套叠 高频超声 低频超声
  • 简介:摘要白内障摘除手术后青光眼是小儿白内障摘除手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是影响患儿“二次盲”的主要原因。其临床表现不典型、难诊断、评估困难等问题近年逐渐受到国内外临床工作者的重视。在发病特点、诊断标准以及治疗方案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本文针对小儿白内障摘除手术后青光眼的定义及诊断标准、相关危险因素、治疗策略以及随访预后等4个方面上进行探讨,论述并提出需重视小儿白内障摘除手术后青光眼的发生,建立规范小儿白内障摘除手术后青光眼诊疗体系,从而更好地提高患儿白内障摘除手术后的视觉康复。

  • 标签: 白内障摘除术 手术后并发症 青光眼 儿童
  • 简介:摘要风、湿、热邪贯穿于小儿湿疹疾病始终,湿热体质亦是本病重要的影响因素。临床可运用分消走泄法治疗小儿湿疹,以清热利湿为基本治法,以代表方温胆汤为基础方加减治疗,分消湿热邪气,纠正湿热偏颇体质,并辨证治以祛风解表、补脾益气,风湿袭表用消风温胆汤,湿热浸淫用薏竹温胆汤,脾虚湿蕴用四君温胆汤,如此标本兼顾,常获佳效。湿疹患儿平时应养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积极锻炼以改善体质,若湿热体质较为明显,症状缓解后可继服温胆汤加减巩固治疗及调理湿热偏颇体质,以达治病防病目的。

  • 标签: 小儿湿疹 分消走泄法 湿热 温胆汤 合方 中医儿科疾病 经验心得 医案
  • 简介:摘要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主要包括香佩疗法、推拿疗法、穴位敷贴疗法、针灸疗法等,临床常以多种外治法联合应用或以中医内外治法联合应用,可扶正祛邪固表、调和脏腑气血、疏通经络、平衡阴阳、补益肺脾肾三脏,有增进食欲、提高免疫力、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可更好地帮助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提高抗病能力、减少发作次数、缓解症状、缩短病程、改善指标,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患儿依从性、家属满意度均较高。

  • 标签: 呼吸道感染 反复感染 中医儿科疾病 外治疗法 中医药疗法 综述
  • 简介:摘要外泌体(exosome)是由细胞膜内陷形成多泡体后与质膜融合再释放到细胞外的小囊泡,可由多种细胞分泌且广泛存在于不同体液中。外泌体因具有细胞间通讯、遗传物质交换、抗原呈递、调整组织代谢等功能而被广泛关注。目前,外泌体已在成人疾病中进行了广泛研究,但在小儿外科疾病中研究尚少。本综述通过归纳了外泌体在小儿外科疾病(胆道闭锁、先天性巨结肠及儿童肿瘤)的研究发现,外泌体参与了小儿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外泌体的不同成分是否成为小儿外科不同疾病的检查或治疗靶点,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 标签: 外泌体 胆道闭锁 先天性巨结肠 儿童
  • 简介: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医学理念的改进,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 VR)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越来越普遍。VR技术是一种将计算机生成的三维虚拟空间投射在使用者眼前的技术,可以让使用者产生高度沉浸感和存在感。许多研究显示,VR技术安全、可行,且具有缓解焦虑、降低疼痛的作用。文章就VR技术的发展、VR技术辅助小儿麻醉、VR技术在其他医疗操作中的应用及其机制进行综述。VR技术作为一种无创、低成本的新兴前沿技术,在小儿麻醉领域的更多应用价值还有待探索,相关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入扩展。

  • 标签: 虚拟现实 小儿麻醉 心理准备 焦虑 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益气通脉汤治疗孤立性冠状动脉肌桥心绞痛气虚血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6年4月-2020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64例孤立性冠状动脉肌桥心绞痛气虚血瘀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2人。对照组口服盐酸地尔硫卓片,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自拟益气通脉汤。2组均连续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候评分,采用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及机体功能状态,观察治疗前后平板运动心电图试验情况,记录运动诱发心绞痛需要的时间及平板运动后引起心电图中ST段动态演变的时间;评价心绞痛疗效及中医候疗效。结果治疗组心绞痛疗效总有效率为84.4%(27/32)、对照组为53.1%(17/3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9,P<0.05)。治疗后,治疗组西雅图心绞痛量表中躯体活动受限程度[(69.24±14.21)分比(59.42±11.71)分,Z=-2.61]、心绞痛稳定状态[(82.25±21.24)分比(69.11±19.52)分,Z=-2.64]、心绞痛发作情况[(80.24±18.31)分比(69.11±15.54)分,Z=-2.63]、治疗满意程度[(86.16±19.23)分比(61.19±17.35)分,Z=-2.22]、疾病认知程度[(74.41±21.13)分比(60.43±19.42)分,Z=-2.40]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运动诱发心绞痛时间[(476.15±62.15)s比(399.38±78.42)s,Z=-2.08]、运动后ST段下移1 mm时间[(394.54±75.61)s比(309.64±81.62)s,Z=-2.40]较对照组延迟(P<0.05)。治疗组中医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3.8%(30/32)、对照组为65.6%(21/3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6,P<0.05)。治疗组治疗后中医候积分[(25.15±6.15)分比(36.38±10.42)分,Z=-2.56]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2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益气通脉汤可有效改善孤立性冠状动脉肌桥心绞痛气虚血瘀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心绞痛发作,延迟运动诱发心绞痛时间,提高临床疗效。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心肌桥 心绞痛 气虚血瘀证 益气通脉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肋骨入路行椎体强化术的适应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影像科数据库2019年1—12月100例患者的胸椎CT影像资料,其中男女各50例,年龄20~70岁。利用CT影像模拟经肋骨入路沿通道中心轴插入直径4 mm穿刺针,观察穿刺针在横断面和矢状面上可到达椎体内的位置。纳入2018年1月—2020年6月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和武威市人民医院骨科临床应用经肋骨入路椎体强化术治疗的胸椎疾病患者26例共35个胸椎节段,其中男11例、女15例,年龄41~88岁,包括胸椎压缩骨折18例、血管瘤5例、转移性肿瘤3例。对比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椎体高度的变化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1)影像解剖学观察:横断面上仅T5~10节段模拟穿刺针100%能够到达椎体中矢线中央,但矢状面上模拟穿刺针均不能到达椎体下部。(2)临床应用:26例患者单侧穿刺9个节段、双侧穿刺26个节段,骨水泥注射剂量3.0~8.0 mL,术后疼痛均缓解。术后随访6~28个月,平均13个月。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患者VAS评分分别为(8.0 ± 1.6)、(2.4 ± 0.8)和(1.2 ± 0.7)分,ODI分别为85.1%±10.2%、13.4%±5.9%和12.4%±5.8%,椎体前缘相对高度分别为52.4%±12.4%、82.2%±13.7%和80.7% ± 12.0%,椎体后缘相对高度分别为58.8% ± 15.5%、86.3% ± 13.2%和84.6% ± 10.7%;与术前相比,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患者VAS评分、ODI均下降,椎体前、后缘相对高度增加,且末次随访时患者VAS评分较术后1周进一步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椎旁静脉、邻近软组织内或椎间隙内骨水泥渗漏共5例7个节段,无椎管内骨水泥渗漏和神经损伤。结论经肋骨入路椎体强化术适用于T5~10椎体中、上部压缩骨折或占位性病变切除术后患者,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和尤其适合局部麻醉手术的特点。

  • 标签: 胸椎 椎体强化术 骨折,压缩性 经肋骨入路 适应证 治疗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肌外侧入路治疗髋臼骨折合并同侧坐骨大切迹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1月采用单一腹肌外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9例髋臼骨折合并同侧坐骨大切迹骨折患者资料,男7例、女2例;年龄(39.8±15.4)岁(范围25~54岁);坠落伤6例、车祸伤3例;合并骨盆骨折3例、颅脑损伤1例、胸部损伤3例、腹部闭合性损伤2例、四肢其他骨折3例。髋臼骨折依据Letournel-Judet分型均为双柱骨折;坐骨大切迹骨折均为骨折线自骶髂关节下方经坐骨大切迹顶至髋臼后柱且移位明显的骨折。术后行骨盆X线及CT检查,根据Matta影像学标准评价髋臼及坐骨大切迹骨折的复位质量,采用Matta改良的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结果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手术时间(140.4±55.2)min(范围110~190 min),术中出血量(770.5±430.9)ml(范围540~1 260 ml)。术后Matta影像学骨折复位质量评价,解剖复位7例、满意复位2例。随访时间(24.8±8.8)个月(范围12~36个月)。髋臼骨折及坐骨大孔骨折均愈合良好,愈合时间6~12周,无一例发生骨折复位丢失、内固定失效、创伤性关节炎、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术后1年,Matta改良的Merle d'Aubigne-Postel髋关节功能评分为(16.2±0.6)分(范围12~18分),其中优6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89%。结论髋臼骨折合并坐骨大切迹骨折损伤严重,手术复位固定较为困难;腹肌外侧入路能较好地完成骨折复位和固定,并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 标签: 髋臼 骨折 骨折固定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腹肌外侧入路髋臼翼形一体化钢板治疗髋臼双柱伴后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3月至2020年6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43例髋臼双柱伴后壁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5例,女8例;年龄19~78岁[(47.3±13.3)岁]。均采用单一腹肌外侧入路显露、复位并使用髋臼翼形一体化钢板固定。记录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第二天采用Matta复位标准评价骨折复位情况。术后3,12个月采用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48个月[(28.1±13.1)个月]。手术时间为35~150 min[(84.6±26.3)min];切口长度为8~12 cm[(9.4±1.0)cm];术中出血量为100~1 200 ml[200(300,500)ml];骨折愈合时间为3~6个月[(3.9±0.9)个月]。术后第二天Matta复位标准:优32例,良7例,差4例,优良率为91%。术后3个月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为12~18分[(16.1±1.5)分],术后12个月为13~18分[(17.3±1.2)分](P<0.01)。术后3个月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优3例,良34例,可6例,优良率为86%;术后12个月优32例,良9例,可2例,优良率为95%(P<0.01)。术后切口脂肪液化后感染1例,髋内收乏力5例,术后螺钉松动并创伤性关节炎1例。所有患者未发生坐骨神经损伤、异位骨化等并发症。结论经腹肌外侧入路髋臼翼形一体化钢板治疗髋臼双柱伴后壁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少、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且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临床疗效满意。

  • 标签: 髋臼 骨折固定术,内 手术入路
  • 简介:摘要目前,度伐利尤单抗与感染性疾病的相互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例患者诊断为Ⅲ期肺鳞状细胞癌,在使用度伐利尤单抗治疗过程中出现肺部病灶进展,经肺泡灌洗液分子生物学和药物敏感试验确诊为活动性耐多肺结核,抗结核治疗后病灶吸收好转,本病例为使用程序性死亡配体-1单克隆抗体治疗肺癌发生活动性结核病的诊治提供参考。

  • 标签: 结核,肺 癌,鳞状细胞 耐多药 度伐利尤单抗 程序性死亡-1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甘肃省初治肺结核患者耐药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精准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纳入2014年9月至2017年8月甘肃省30家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耐药监测点)初治肺结核患者,并进行问卷调查。临床分离的结核分枝杆菌进行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链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氧氟沙星、卷曲霉素、丙硫异烟胺和对氨基水杨酸钠10种抗结核药物表型药敏(比例法)鉴定。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耐多结核病产生的危险因素。结果1 815例初治患者中,1例患者对应1株结核分枝杆菌,其中总耐药率、单耐药、多耐药、耐多和广泛耐药率及其95%CI分别为25.45%(23.45%~27.46%)、11.40%(9.94%~12.87%)、6.23%(5.11%~7.34%)、7.82%(6.59%~9.06%)、0.28%(0.03%~0.52%);142例耐多患者中,农民、20~59岁青壮年及低收入者分别占90.85%、62.68%、31.69%。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少数民族、治疗<1个月且停药<2个月为耐多结核病的危险因素。结论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甘肃省初治患者总耐药率低,但耐多率高。对农村低收入结核病患者提供救助是甘肃省遏制耐多传播的重要策略,重点关注并解决患者治疗不规范及依从性差等问题。

  • 标签: 肺结核 耐多药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子宫颈癌肺转移放化疗后二次复发,行口服安罗替尼单治疗,观察治疗前、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安罗替尼剂量变化及所对应的肺部CT及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动态变化,阐明安罗替尼为复发转移的子宫颈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安罗替尼口服12 mg/d、服药2周停药1周的治疗模式可有效控制子宫颈癌患者的病情,安罗替尼的单药剂量下调可能影响其疗效。

  • 标签:
  • 简介:摘要体外膜肺氧合(ECMO)作为一种可以替代肺脏和心脏功能的生命支持技术,在各种危重症呼吸、循环衰竭中的应用逐渐增多。由于自身严重疾病及介入性导管的使用,接受ECMO生命支持的患者常使用广谱抗微生物药物,进而增加了真菌感染的风险。ECMO期间发生真菌感染可导致病死率增加,如何有效控制真菌感染是临床医生面临的棘手问题。采用抗真菌药物治疗期间,患者病理生理状况及ECMO的氧合膜、循环管路等因素均有可能改变抗真菌药物的代动力学特征,进而影响药物临床疗效。本文对ECMO支持期间抗真菌药物的代动力学特征进行分析综述,以期为临床抗真菌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抗真菌药物 药代动力学 体外膜肺氧合 治疗药物监测
  • 简介:摘要第2代抗精神病在精神分裂症等精神障碍中广泛使用,长期使用可导致代谢综合征患病风险增高。然而抗精神病所致代谢综合征的病因机制并不明确,肠道菌群与代谢紊乱的关系越来越引起重视。有研究显示抗精神病药源性代谢综合征患者具有独特肠道菌群特征,靶向菌群的探索性治疗有初步临床效益,肠道菌群可能通过免疫、炎症、神经、基因表达调控等多个方面参与抗精神病所致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发展。本文将对肠道菌群与抗精神病所致代谢综合征相关性研究进行综述,为未来病因机制研究和治疗提供思路。

  • 标签: 抗精神病药 代谢综合征 肠道菌群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兔眼跨巩膜持续给、静脉给与结膜下注射治疗实验性表皮葡萄球菌性眼内炎的效果。方法纳入研究30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雌雄不限,体质量2.0~2.5 kg,随机分成3组:静脉给组、结膜下注组及跨巩膜持续给组,每组各10只。均在兔右眼接种0.1 mL 100 CFU表皮葡萄球菌后24 h开始进行治疗。静脉给组每天静脉滴注20 mg去甲万古霉素,平均滴注持续时间1 h以上;结膜下注组隔天一次结膜下注射浓度为20 mg/mL的去甲万古霉素0.3 mL;跨巩膜持续给组每天以流速0.1 mL/h,浓度20 mg/mL在眼球筋膜囊下持续给7 h。接种后每天行裂隙灯显微镜眼前段检查及眼底镜检查,并记录炎症评分。第8天处死动物摘除眼球,做石蜡包埋及组织切片观察。结果三组症状炎症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93.53,P<0.001;F组别=4.07,P=0.028),跨巩膜持续给组症状炎症峰值为(19.8±4.3)分与静脉给组(24.3±4.08)分,结膜下注射组(24.3±6.77)分相比,炎症评分明显降低(t=4.81, 5.00; P=0.022, 0.018)。病理炎症评分比较,3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43, P<0.001),跨巩膜给组较其它两组眼球各部位病理炎症评分均显著降低(均P<0.001)。结论跨巩膜持续给药方式治疗实验性表皮葡萄球菌性眼内炎较静脉给及结膜下注更有效。

  • 标签: 给药,持续,跨巩膜 给药,静脉 注药,球结膜下 眼内炎,表皮葡萄球菌性,实验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咳喘宁方联合西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白细胞介素1β(IL-1β)、降钙素原(PCT)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永康市中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AECOPD患者104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2例。对照组采用西药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咳喘宁方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治疗前后肺功能、血清炎性因子及血气分析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6.54%(45/52)]高于对照组[67.31%(35/52)](χ2=4.99,P < 0.05)。观察组啰音消失时间[(8.25±1.38)d]、咳嗽消失时间[(10.05±1.53)d]、住院时间[(12.65±2.28)d]均短于对照组[9.41±1.46)d、(12.19±1.61)d、(14.36±2.14)d](t=4.16、6.98、3.61,均P < 0.05)。治疗后,观察组用力肺活量(FVC)[(1.88±0.5)L]、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64.13±5.72)%pred]、FEV1/FVC值[(59.43±5.57)%]均高于对照组[(1.65±0.51)L、(60.22±5.60)%pred、(54.16±5.19)%](t=2.17、3.52、4.99,均P < 0.05);观察组动脉血氧分压(PaO2)[(9.18±0.89)kPa]、血氧饱和度(SpO2)[(96.26±2.13)%]水平均高于对照组[8.74±0.76)kPa、(94.07±2.08)%](t=2.71、5.305,均P < 0.05),二氧化碳分压(PaCO2)[(7.32±0.27)kPa]水平低于对照组[(7.63±0.32)kPa](t=5.34,P < 0.05);观察组SAA[(43.84±6.15)mg/L]、IL-1β[(3.24±0.51)μg/L]、PCT[(1.55±0.37)ng/L]均低于对照组[(55.26±3.46)mg/L、(4.19±0.56)μg/L、(2.03±0.46)ng/L](t=9.23、9.04、5.86,均P < 0.05)。结论咳喘宁方辅助治疗AECOPD能明显改善患者肺功能及缺氧状态,缓解临床症状,减轻炎性反应,临床疗效确切。该研究具备显著创新性和科学性,值得临床借鉴。

  • 标签: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 中草药 白细胞介素类 呼吸功能 炎性反应 血气分析 住院时间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中药内服、针刺、热奄包外敷治疗中风后尿潴留肾气亏虚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7年1月-2020年12月承德市中医院患者10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53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疗法+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中药内服+针刺+热奄包外敷治疗。2组均治疗28 d。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候评分;采用腹部B超检测并记录最大尿意膀胱容量,排尿完成后记录残余尿量,评估膀胱功能;观察并记录治疗期间的尿痛改善时间、首次排尿时间、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不良反应,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2%(51/53)、对照组为84.9%(45/5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3.98,P=0.046)。观察组治疗后残余尿量[(54.23±6.23)ml比(91.24±11.25)ml,t=20.95]低于对照组(P<0.01),最大尿意膀胱容量[(366.23±30.23)ml比(259.63±26.23)ml,t=19.35]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中医候评分低于对照组(t=13.25,P<0.01),膀胱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t=13.53,P<0.01)。观察组尿痛改善时间、首次排尿时间、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5.73、17.91、6.76、9.67,P值均<0.01)。2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在西医常规疗法+膀胱功能训练基础上,结合中药内服+针刺+热奄包外敷可较好改善中风后尿潴留肾气亏虚患者的膀胱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 标签: 卒中 尿潴留 中风后遗症 脑卒中康复 热敷疗法 针刺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