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5 个结果
  • 简介: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担任挂名的团练副使。经过了这次几乎遭遇死神的危机,苏轼的精神处于极大的苦闷中,对于宇宙人生,对于生命也有了新的思索。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前赤壁赋》就是这样一篇充满了浓郁人生哲思,又兼具诗情画意的美文。文章用主客对答的方式,展现了苏轼思想中对于宇宙人生和生命长短两种认识的斗争。文章的结尾,客人在主人的一番解说之下,思想豁然开朗,精神振作起来,显示了苏轼思想中积极乐观的一面战胜了消极悲观的一面。这几乎已成了人们对这篇文章的共识。

  • 标签: 《前赤壁赋》 客人 苏子 苏轼思想 说服 论辩
  • 简介:什么是风情?风情是~种韵味,而不是卖弄;风情散发着妩媚和情调,但又是自然的流露。美是风情的一般性特征,而媚则是风情的灵魂,是动态的美,美为媚,便会诗意盎然。自古至今,许多艺术家都在追求美,但只有极少数艺术家达到了美的极致,美为媚。达·芬奇画的蒙娜丽莎脸上浮现的神秘微笑,就是媚的浮现。美只是平凡世界难得的一道景色,而媚,却是无法捉摸、无法表现的永恒神秘的幻境;只有媚,才是艺术的巅峰。

  • 标签: 本土化 宁夏 创作 画家 美术 艺术家
  • 简介:<正>在20世纪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的历史时期,对城市的改造和现代建设,引起世界各国的特别关注。建设优美和谐的现代新城,是人民的共同愿望。前苏联著名俄罗斯作家格拉宁的《一幅画》和乌克兰老作家冈察尔的《大教堂》从不同的艺术视觉反映了“苏联社会”这一令人深思的问题,实可谓两部形象的城市建设的美学教科书和道德哲理教科书。

  • 标签: 乌克兰 前苏联 大教堂 性格 炼钢工人 现代化建设
  • 简介:吴佳骏的散文集《雀舌黄杨》是献给中国乡村的一支挽歌,一支深蕴悲凉且悠长的挽歌,书写了乡村社会如何被“恶之花”侵袭、污染、掏空,沦落为一个荒凉破败、人性异化的世界。作者对乡村人事的书写用情甚深,能于“无情”中写出“真情”和“深情”,笔之力与情之深相得益彰。

  • 标签: 吴佳骏 《雀舌黄杨》 忧患意识 天地之宽
  • 简介:严歌苓作品属于流散文学的一种。作品中的语言、叙事策略中包含着独特的文化意蕴,其作品具有的独特视角构建起流变动态中的后现代人类文化身份。从语言而论,其作品里中英两种语言、两套话语、两种言说方式的并置与转换建构起流散生存的本真存在,挖掘出流散生存经验独特丰富的内涵;在历史与现实、故土与异国的叠印交错中造成一种间离效果,使创作本身成为对主体存在的不确定性和未完成性的认识过程。

  • 标签: 流散文学 严歌苓 后现代文化身份
  • 简介:作为传统修辞手法,拟称在诗歌中不表现身份与文化意识。不同的是,在拉金的《行军经过》等作品中,说话人具有明显的英格兰文化身份观,并力图通过人称变化、意图控制和提喻、反讽等修辞方式在读者心中产生相应的情感共鸣。说话人的这种文化意识形态功能源自拉金在《上教堂》中所表达的对民族生存结构的信仰,这种信仰最终指向一种自赏惧外的“电网意识”,成为拉金诗歌的争议之源。

  • 标签: 拉金 拟称 英国性 身份 文化意识形态
  • 简介:<正>中国古代行医者经历了由巫而医的原始发展过程,很长一段时期内,医、巫职责混杂不清。从某种意义上说巫即是中国最早的医,巫是医的原型。如《周易·巽》卦九二爻辞:"巽在床下,用史巫纷若。"描述的便是一个病者伏在床下,请众多巫师前来医治的情景,这里的行医者是以巫师身份而出现。

  • 标签: 形象分析 除魅 巫阳 行医者 贰负 苗父
  • 简介:长期以来,国内学者大多是从生态主义和消费主义的角度审视唐‘德里罗的小说《白噪音》,还没有涉及小说创作的“生活的符号”主题。本文将以巴赫金的社会文化符号学理论为基础,特别是以巴赫金的对话思想和批评方法为核心,深入阐释小说《白噪音》的文本意义。本文认为,作品似乎不像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品那样贴近物质世界,却在生活的符号过程中,更深层次地揭示了当今以美国为代表的后现代商品社会的诗性特征,发掘出后现代生活独特的精神世界。

  • 标签: 唐·德里罗 巴赫金 《白噪音》 生活的符号化
  • 简介:2015年7月,笔者就哈琴夫妇的新作、理论研究、跨学科研究与加拿大文学等问题,对哈琴进行了邮件专访。哈琴强调文化对理论研究及理论自身发展的影响,提出"理论"即"方法","方法"则是研究者的信仰、价值旨归及其对文化的猜想。诸多理论在当今的文化语境下再议后现代主义的局限,是谓重访后现代,而她本人则更倾向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哈琴还认为,理论无所谓兴衰沉浮,因为学界对理论的关切早已渗透到一代学者的思维方式中,或融入到文学教学之中,故而在后理论时代,理论依旧无处不在。

  • 标签: 理论研究 加拿大文学 文学教学 价值旨归 后现代时期 门罗
  • 简介:港台比较文学研究源于同一传统中做"平行研究"的美国学派,又以跨文化的异质文学比较完成理论突破,凭藉阐发法为立身之本,形成准学派特色。本文以近期成果《香港中文大学比较文学文化丛书》为例,对港台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再研究,明确特色内涵,分析动态趋向,重点对丛书的核心问题,即阅读方法和理论予以概括归纳,并对跨文化阐释中引发的相关话题作出解释。

  • 标签: 《香港中文大学比较文学文化丛书》 阐发研究 跨文化
  • 简介:  斯科特·西格勒是首批将作品只以连续播客形式发表的作家之一,最近他成为第一批签订图书出版合同的播客作家.他的书4月(2008年)在美国发行,7月在英国出版.在这次独家访谈中,斯科特谈论了他的经历和对播客、社会媒体的看法,以及对图书出版前景的展望.……

  • 标签: 书斯科特·西格勒 出版前景 图书出版
  • 简介:一直以来,由于美国主流文化传统的干预,美国华人失去了在文学场域自我再现的机会。而在种族刻板印象的作用之下,华裔男性更是屡屡被定型为阴柔的负面形象。本文借用朱莉娅·克里斯蒂娃(JuliaKristeva)的互文性理论,对严歌苓的小说《魔旦》与黄哲伦的戏剧《蝴蝶君》进行比较与剖析,旨在探讨两位华人作家如何运用其迂回的方式颠覆西方对于华裔男性的成见。他们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具有讽刺意味的东方再现策略,也正是论文试图通过比较以阐明的重点所在。

  • 标签: 种族刻板印象 华裔男性 自我再现 互文性理论
  • 简介:迄今为止,悬疑片中常见的女性形象有三种:穿着死板西装的女上司(如:《邦德》系列中朱迪·丹奇女爵士扮演的M、《谍影重重》中琼·艾伦扮演的CIA主管)、超级女间谍(如:《双面女间谍》中珍妮弗·加纳扮演的女间谍)、老处女侦探(如:《头号嫌疑犯》、《马普尔小姐》中的侦探)。瓦妮莎·迈克尔·门罗与以上三种女性迥然不同,她干练、勇猛、高效,智慧与美貌并存。

  • 标签: 女性形象 史蒂文斯 理想化 泰勒 作者 非洲
  • 简介:上海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的开幕大戏——《亨利四世》,在深沉的历史叙述中以恢宏大气和富有生活气息的空间叙事,为我们完整再现了英国封建割据时期围绕权力斗争所呈现出来的刀光剑影与五光十色的世俗社会。该剧以尊重原作精神和内容为宗旨,通过恢弘的空间叙事建构了青年君王在权力斗争中成长的历程,血雨腥风与世俗乡野的空间叙事成为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反映了在通向权力巅峰的过程中人性的复杂。全剧以深沉的理性思考和张扬的世俗风情叙事阐释了原作的美学意蕴。苏乐慈导演的《亨利四世》以创造性的空间叙事成为中外莎剧舞台上改编莎氏历史剧的一部成功之作。

  • 标签: 莎士比亚 《亨利四世》(上下篇)空间叙事
  • 简介:《J.阿尔弗雷德·普鲁佛洛克的情歌》是英国著名诗人和文学评论家T.S.艾略特早年的代表作,该诗的一大特点就是大量引用和模仿了欧洲文学的经典之作。引用和模仿是现代主义的必然要求,因为在这一时期,自我已经死亡,现代主义作品呈现出去个性的特点。但在现代主义时期,语言也已经僵化,作家如果要形成自己的风格,必须在作品中加入另外的表达方式,表现新的主题。艾略特本人就主张去个性,他的惯用手法就是对前人的摹作和引用。这种互文的写作方式在压抑个性的同时,又通过表现新的时代主题,融入新的表达方式形成了新的风格,体现出强烈的现代主义色彩。

  • 标签: T.S.艾略特 《J.阿尔弗雷德·普鲁佛洛克的情歌》 去个性化 风格 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