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眼外伤所致继发性青光眼产生的主要原因、临床表现以及探讨治疗继发性青光眼的一些措施。方法选取 2012年 8月到 2015年 10月我院收治的 50例继发性青光眼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对 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产生继发性青光眼的主要原因与临床表现,探讨应对及治疗措施。结果经过药物和手术治疗, 50例患者的视力较治疗前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眼压也基本控制在正常的范围内。结论眼外伤所致继发性青光眼的病因多样且复杂,治疗难度较大,所以在治疗的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损伤类型和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 标签: 眼外伤 继发性青光眼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针对重症颅脑外伤运用舒适护理的效果。方法:于2018年6月-2019年6月随机挑选重症颅脑外伤患者84例,分为2组,护理模式分别运用舒适护理(42例、观察组)、常规护理(42例、对照组),分析其运用效果。结果:观察组并发症率小于对照组,护理满意评分高于对照组,SDS和SAS评分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舒适护理 重症颅脑外伤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头部 CT扫描对患儿轻微头部外伤后行外科手术的指导意义 ,以及相关预测因素。方法  68例轻微头部外伤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儿均进行头部 CT扫描。观察患儿头部 CT阳性情况以及行神经手术操作 (NSP)情况 ,并记录治疗性干预、诊断性干预及 CT阳性患儿死亡情况 ,分析性别、年龄、受伤原因与 CT阳性和行 NSP的关系。结果  68例患儿 ,经 CT检查后显示阳性 26例 ,占 30.24%;此外 ,行 NSP10例 ,占 14.71%。采用治疗性干预 22例 ,占 32.35%,其余 46例患儿均采用诊断性干预 ,占 67.65%。 CT阳性中 2例患儿死亡 ,占 7.69%。不同性别、年龄、受伤原因患儿 CT阳性、行 NSD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男性、年龄≥ 6岁以及跌落伤与 CT阳性和行 NSP有密切关系。结论 头部 CT扫描对患儿轻微头部外伤后外科手术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而男性、年龄≥ 6岁、跌倒伤可能是患儿轻微头部外伤后头部 CT扫描阳性以及需要行 NSP治疗的重要预测指标 ,在临床上根据上述特征可确定哪些群体的轻微头部外伤患儿受益于头部 CT扫描及 NSP治疗 ,可为临床提供诊治依据。

  • 标签: 头部 CT扫描 患儿 轻微头部外伤 外科手术指导 预测因素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早期肠内营养护理对脑外伤昏迷患者营养指标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0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6例脑外伤昏迷患者,利用就诊时间成为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均为48例患者;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护理,统计两组结果。结果:护理后,实验组营养指标与免疫功能均有好转明显,比参照组具有优势,组间对比(P

  • 标签: 脑外伤昏迷 早期肠内营养 免疫功能 营养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眼外伤所致继发性青光眼产生的主要原因、临床表现以及探讨治疗继发性青光眼的一些措施。方法选取 2012年 8月到 2015年 10月我院收治的 50例继发性青光眼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对 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产生继发性青光眼的主要原因与临床表现,探讨应对及治疗措施。结果经过药物和手术治疗, 50例患者的视力较治疗前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眼压也基本控制在正常的范围内。结论眼外伤所致继发性青光眼的病因多样且复杂,治疗难度较大,所以在治疗的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损伤类型和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 标签: 眼外伤 继发性青光眼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综合护理对ICU颅脑外伤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所发挥的积极影响。方法:将我院于2019年12月~2020年3月接收的52例脑外伤患者纳入护理对象,分为研究组26例与对照组26例,研究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69%,相比较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46.15%明显降低,数据差异比较P

  • 标签: ICU 颅脑外伤 综合护理 并发症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联合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在预防下肢外伤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效果分析。方法:选取我科下肢外伤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照下肢外伤术后患者临床护理路径实行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实行临床护理路径基础上运用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对患者进行DVT风险评估,根据评估风险级别不同采取相对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术后通过复查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比较2组患者DVT形成情况及调查2组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实验组发生DVT2例(4%),对照组发生DVT例15例(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下肢外伤患者 护理临床路径 深静脉血栓形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颅脑外伤伴有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给予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 2016年 07月~ 2018年 03月收治的 50例颅脑外伤伴有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分组;确定合并症护理方案后,对照组( 25例):采用传统护理管理模式完成;观察组( 25例):采用临床护理路径管理模式完成;最终就两组颅脑外伤伴有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评分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展开对比。结果:同对照组颅脑外伤伴有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评分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 P<0.05)。结论:护理人员对于颅脑外伤伴有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选择临床护理路径方式加以干预,对于患者运动功能以及神经功能恢复可以进行显著促进,从而促进颅脑外伤伴有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病情康复。

  • 标签: 临床护理路径 颅脑外伤 大面积脑梗死 临床效果
  • 简介:   [摘要 ] 目的 观察盐酸纳洛酮联合醒脑汤在治疗急性重症颅脑外伤患者中的疗效。方法 选择 2017年 10月~ 2019年 10月在我院就诊的 96例重症颅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48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归性分析,观察组给予醒脑汤和纳洛酮,对照组给予纳洛酮,比较两组疗效差异。结果 两组治疗 14d后经 GCS预后评分,观察组治愈 25例( 52.08%),显效 10例( 20.83%),有效 9例( 18.7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从第 4天开始两组 GCS评分、体温、心率、血压和呼吸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醒脑汤联合纳洛酮治疗明显缩短了急性重症颅脑外伤患者的意识恢复时间,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 ] 急性重症颅脑外伤 盐酸纳洛酮 醒脑汤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感知水平唤醒护理对重症颅脑外伤合并重度脑性昏迷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2月到2021年2月的重症颅脑外伤合并重度脑性昏迷患者92例,利用抽签法的方式均分成为实验组(感知水平唤醒护理:46例)与对照组(常规护理:46例),分析护理前、护理后1W、护理后4W的格拉斯昏迷分数、功能障碍分数,评价苏醒状态。结果:护理之前组间数值对比没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护理后1W与4W实验组的格拉斯昏迷分数、功能障碍分数优于对照组,并且实验组苏醒状态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症颅脑外伤合并重度脑性昏迷的护理过程中感知水平唤醒护理方式具有推广的价值。

  • 标签: 感知水平唤醒护理 重症颅脑外伤 重度脑性昏迷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外伤恢复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方法:将 2018 年 4 月~ 2019 年 11 月期间本院接收的 76 例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单盲分组 法 将其分成两个组别,前者为参照组,后者为研究组,分别予以患者常规护理与康复护理,对两组患者护理期间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生活质量进行比对 。 结果:研究组患者 ADL 评分与 Barthel 指数的数据,与参照组相比较具有显著的优势,存在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脑外伤恢复期患者应用康复护理方式进行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具有显著的护理效果 。

  • 标签: 脑外伤 康复护理 日常活动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 :脑外伤造成咽痛障碍患者采用摄食和咽吞治疗同时联合使用早期冰刺治疗,观察该种治疗方法的运用效果。 方法 :随机抽选我院治疗的脑外伤造成咽痛障碍患者为观察对象,抽选时间段为 2017 年 1 月到 2019 年 1 月,并且根据分析需要把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 摄食和咽吞治疗,治疗组采用摄食和咽吞治疗同时联合使用早期冰刺治疗。 结果 : 采用不同方法对患者治疗后观察其治疗效果,对照组治疗效果为 94.23% ,而对照组治疗后的治疗效果只有 73.07% 。数据对照有差异,( P<0.05 )。 结论 : 脑外伤造成咽痛障碍患者采用摄食和咽吞治疗同时联合使用早期冰刺治疗效果明显,该种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荐。

  • 标签: 脑外伤 吞咽障碍 吞咽及摄食 冰刺激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重症脑外伤手术后昏迷患者接受综合护理后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改善情况。 方法: 2018年 6月至 2019年 1月我院对 45例重症脑外伤患者进行了分析,将患者分成了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试验组使用综合护理。对两组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试验组患者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比对照组患者低,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性( P<0.05)。术前两组的 GCS评分不存在统计学差异性( P>0.05) ;术后,两组的 GCS评分均有改善,试验组患者的情况比对照组优秀,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性( P<0.05)。 结论:重症脑外伤手术患者使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能够让患者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降低,对患者预后进行改善。   关键词 重症脑外伤 ;术后昏迷 ;综合护理干预 ;压力性损伤    重症脑外伤是非常危急的疾病,该疾病患者的病情发展快速,患者会有残疾和死亡等结局,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此次就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有以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8年 6月至 2019年 1月我院对 45例重症脑外伤患者进行了分析研究,将患者分成了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有 9例女性和 14例男性患者,最小 25岁,最大 74岁,平均( 44.86±4.52)岁。对照组有 9例女性和 13例男性患者,最小 26岁,最大 75岁,平均( 45.73±4.66)岁。患者对研究知情同意参与,一般资料不影响结果,可以进行对比。      1.2方法:全部患者使用开颅手术治疗,为患者进行降颅内压,抗感染,脑保护等等治疗措施。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的护理,术后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观察患者的病情,对患者的伤口进行检查,试验组患者接受综合护理措施:①压力性损伤预防:使用减压敷料,水垫等预防压力性损伤,增强营养补给,指导患者家属预防压力性损伤,让患者家属参与到护理管理中来。在肩胛和骶尾部使用水垫,缓解这些部位受到的压力,减少压力性损伤。②压力性损伤的护理:如果患者出现了压力性损伤,需要及时的冲洗创面,预防细菌滋生,让患者的创面更好的愈合,如果创面有坏死情况出现,应该使用机械辅助清创处理,根据伤口的情况使用新型敷料来促进患者创面的愈合。    1.3观察指标:对比两组的压力性损伤情况,对患者的术前术后 GCS评分观察比较。    1.4评定标准:( 1)压力性损伤发生情况评定标准:Ⅰ期:指压后皮肤完整,没有白斑 ;Ⅱ期:皮层有部分缺失真皮层 ;Ⅲ期:全层皮肤缺失 ;Ⅳ期:皮肤组织缺失,可以触及筋膜肌肉。( 2)采用格拉斯哥( GCS)量表对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评分,评分越高,说明预后越好。     1.5数据处理:采用 SPSS20.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 x±s)表示,采用 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 %)表示,采用 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比对照组患者低,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性( P<0.05)。术前两组的 GCS评分不存在统计学差异性( P>0.05) ;术后,两组的 GCS评分均有改善,试验组患者的情况比对照组优秀,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性( P<0.05)。     3讨论    脑外伤患者是脑部因为暴力导致了损伤,患者的病情严重,死亡率和残疾率都比较高,让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2]。我国医学事业发展快速,重症脑外伤患者的死亡率比较低,患者术后很容易有压力性损伤出现,因此对患者的预后产生了不利影响。     根据研究显示,重症脑外伤患者接受护理干预措施后,患者受到压力性损伤的几率明显降低 [3]。压力性损伤是骨隆突,医疗器械接触等皮肤部位和组织的受损,该种损伤是因为长期的压力和剪切力导致了患者的损伤,患者的皮肤有开放性溃疡症状出现,伴发疼痛感,软组织对压力以及剪切力的耐受性会因为环境,营养,灌注,并发症等而有所不同。为患者使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使用水垫缓解压力,使用减压敷料,能够让患者受到的压力性损伤减缓,让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改善,促进患者的康复,此次研究中,试验组患者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比对照组患者低,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性( P<0.05)。术前两组的 GCS评分不存在统计学差异性( P>0.05) ;术后,两组的 GCS评分均有改善,试验组患者的情况比对照组优秀,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性( P<0.05)。     总而言之,重症脑外伤手术患者昏迷后,使用综合护理措施,能够让患者的症状和预后得到改善,临床中效果非常理想,可以进行推广使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镍钛记忆合金接骨板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胸外伤合并多发性肋骨骨折的效果。方法:2019年9月到2020年9月院收治的60例胸外伤合并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电脑分组法将其分为参照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参照组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手术疗法治疗,观察组给予镍钛记忆合金接骨板切开复位内固定疗法。结果:观察组患者出血量低于参照组,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参照组,观察组患者VAS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低于参照组,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镍钛记忆合金 胸外伤 多发性肋骨骨折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重症脑外伤患者行优质护理对其术后康复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病例选择本院于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收治的急性重症脑外伤患者,共86例随机分组,均行手术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优质护理,评价两组术后康复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改善效果。结果:护理前两组NIHSS及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护理后,观察组神NIHSS评分降低且显著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升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重症脑外伤患者围手术期开展优质护理干预利于术后康复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良好恢复,护理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 标签: 急性重症脑外伤 优质护理 日常生活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次实验将采用 早期营养支持的形式结合循证护理为 ICU 重症颅脑外伤患者实施临床支持,提升生活质量。 方法: 本次实验选取了 2019 年 1 月 -2019 年 6 月前来本院进行疾病检查及治疗的患者为对象,其属于 ICU 重症颅脑外伤,并需要开展手术治疗。在自愿参与实验调查的患者中,采用硬币随机法,对 60 例患者进行病情结果讨论。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则为循证护理支持下的早期营养支持管理,分析患者病情改善情况。 结果: 从护理质量上看,观察组 护理后的 NIHSS 评分 为( 12.3±2.8 )分,对照组为( 18.8±3.2 )分, 组间对比差异较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与此同时,在并发症事件上,观察组发生率 23.3% ,对照组则为 56.7% ,其表现为压疮、切口感染、肺部感染、泌尿道感染等,说明观察组护理安全性更高。 结论: 采用 循证护理基础下的早期营养支持有利于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并有助于预防院内感染事件的发生,可以在临床治疗中起到协助作用。

  • 标签: 循证 护理 早期营养支持 ICU重症颅脑外伤
  • 简介:摘要:目的:实验将针对颅脑外伤并发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方案,进一步提升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实验选取了2019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颅脑外伤并发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在患者选取中可采用数字随机分组法,并对54例患者的病情变化做好护理方案的记录,每组27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则为临床护理路径方案,分析护理后患者的并发症情况、GCS评分等。结果:从护理质量上看,观察组患者术后24小时格拉斯昏迷GCS评分为(10.69±2.33)分,对照组为(12.89±2.05)分,组间对比差异较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在术后72小时并发症调查上,观察组患者为7.4%(2/2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22.2%(6/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在疾病知识的知晓率上更高,两组分别(90.6±3.5)分和(81.3±2.9)分,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对于颅脑外伤并发脑积水行脑室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