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梳理中医对急性眩晕的认识和辨证论治的方式方法。方法:通过查阅资料,对眩晕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具体分析,结合西医治疗,讨论了在现代急救技术下,治疗急性眩晕时中医治疗的参与度。结果:中医辨证治疗方法在急性眩晕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和实用,在中医与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眩晕的情况下,可以看到显著的效果。结论:中医对急性眩晕辨证治疗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 标签: 中医 急性眩晕 辨证论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以我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和分析急性眩晕的病因以及诊断体会。方法:将60例2018年3月至2020年4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由临床医生询问患者病史并为其实施全面神经系统查体,同时结合患者临床实际临床表现进行病情诊断。结果:耳源性眩晕检出率为20%,神经源性眩晕检出率56.67%,全身疾病性眩晕检出率23.33%,神经源性眩晕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疾病类型,P40-≤60岁患者发病率最高,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40-≤60岁年龄段人群存在较高的发病风险,临床应根据患者伴随症状以及临床症状,结合头部CT、颈动脉彩超及经颅多普勒等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 标签: 急性眩晕 急诊科 病因分析 疾病分类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中药配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本科室 2018.06 至 2019.11 年间诊疗的颈性眩晕患者共 94 例纳入研究,随机划分为单治组( 47 例)和联合组( 47 例)。单治组仅为中药救治,联合组为中药配合针灸救治,比较患者总有效率、症状改善情况。 结果 :单治组总有效率为 80.85% ,联合组为 95.74% ,数据比较有意义( P < 0.05 )。联合组症状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单治组,数据比较有意义( P < 0.05 )。 结论 :于颈性眩晕患者中,中药配合针灸救治模式,既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还可改善机体症状表现,可推广。

  • 标签: 中药 针灸 颈性眩晕 总有效率 症状改善情况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眩晕症患者采用耳穴埋豆辨证治疗方案并进行中医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 2019年 1月至 2019年 6月收治眩晕症患者计 74例为对象,随机分为常规耳穴埋豆对照组( n=37)与采用辨证耳穴埋豆与中医护理干预实验组( n=37),对比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眩晕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对眩晕病患者采用耳穴埋豆辨证治疗并进行中医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治疗效果,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值得推广。

  • 标签: 耳穴埋豆 辨证治疗 中医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眩晕症患者采用耳穴埋豆辨证治疗方案并进行中医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 2019年 1月至 2019年 6月收治眩晕症患者计 74例为对象,随机分为常规耳穴埋豆对照组( n=37)与采用辨证耳穴埋豆与中医护理干预实验组( n=37),对比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眩晕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对眩晕病患者采用耳穴埋豆辨证治疗并进行中医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治疗效果,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值得推广。

  • 标签: 耳穴埋豆 辨证治疗 中医护理
  • 简介:  【摘要】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症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8年 5月~ 2019年 5月在本院神经内科就诊的 188例眩晕症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 102例(定眩汤加减 +利多卡因),对照组 86例(半夏白术天麻汤 +利多卡因)。两组均治疗 7天为 1个疗程, 7天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结果 观察组痊愈时间、显效时间和有效时间( 0.5±0.2, 1.5±0.4, 2.5±0.7)天均显著少于对照组( 2.6±1.5, 3.2±1.8, 4.0±1.9)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892, 2.903, 3.011, P<0.05),提示利多卡因联合定眩汤加减的起效时间少于利多卡因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的起效时间,两组起效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有效率 81.37%,对照组有效率为 80.23%,两组患者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x2=3.031, 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症疗效确切,利多卡因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或定眩汤加减均能取得较好的疗效,但联合定眩汤加减起效时间短。    【关键词】眩晕症;半夏白术天麻汤;利多卡因;定眩汤加减    眩晕症是神经内科疾病临床常见症状,作为一种主观感觉障碍,其病因与周围神经疾病和中枢神经疾病导致的前庭系统和小脑功能障碍有关 [1]。临床症状表现为常常会感到天旋地转的眩晕,恶心、呕吐、冒冷汗等自律神经失调症状。为观察和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症的疗效,笔者对本院 188例眩晕症患者进行了不同治疗方法的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 2018年 5月~ 2019年 5月神经内科诊治的 188例眩晕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02年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标准。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 102例,其中男 37例,女 65例,年龄 38~ 75岁,平均年龄( 56.5±18.3)岁,病程 2天~ 24年。临床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55例,美尼尔综合征 15例,颈性眩晕 32例。对照组 86例,其中男 23例,女 63例,年龄 36~ 79岁,平均年龄( 57.5±20.8)岁,病程 6天~ 21年。临床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38例,美尼尔综合征 19例,颈性眩晕 29例。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视物旋转、头晕、恶心、呕吐,经心电图排除重度房室传导阻滞。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1.2 方法    观察组:利多卡因 75~ 100 mg/次,加入 5%葡萄糖注射液 250 mL中,缓慢静滴,并酌情给予少量镇静药、钙离子拮抗剂,呕吐严重者给予加强支持治疗,总疗程平均 5天。加用定眩汤加减,方中天麻 15 g、钩藤 15 g、石决明 30 g(先煎)、女贞子 15 g、甘草 5 g、川芎 10 g、白芍 15 g、茯苓 15 g、泽泻 15 g、石菖蒲 12 g、法夏 15 g、白术 12 g。将上述诸药浸泡 30 min后以水煎服, 1剂 /d,水煎 2次,早晚各服 1次,连服 10天为 1个疗程。加减:气血亏虚加黄芪、党参、当归;肾精不足加枸杞子、五味子、山萸肉;痰湿加胆星、陈皮;血瘀加丹参、牛膝、赤芍;呕恶加竹茹、苏梗、代赭石;高血压加葛根;夜寐不安加酸枣仁、远志、麦冬等。    对照组:利多卡因 75~ 100 mg/次,加入 5%葡萄糖注射液 250 mL中,缓慢静滴,并酌情给予少量镇静药、钙离子拮抗剂,呕吐严重者给予加强支持治疗,总疗程平均 5天。加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方中半夏 15 g、白术 15 g、天麻 15 g、甘草 6 g、生姜 10 g、陈皮 12 g、茯苓 15 g、大枣 3枚。将上述诸药浸泡 30 min后以水煎服, 1剂 /d,分 2次口服, 10天为 1疗程。加减:气伤血虚加用党参 15 g,黄芪 15 g,当归 10 g,川芎 10 g;血瘀加桃仁 12 g,红花 12 g;肝阳上亢加龙骨 25 g,牡蛎 25 g,珍珠母 130 g;痰浊重加用胆南星 12 g,竹茹 6 g。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 x±s”表示,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x2检验,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起效时间比较    观察组痊愈时间、显效时间和有效时间( 0.5±0.2, 1.5±0.4, 2.5±0.7)天均显著少于对照组( 2.6±1.5, 3.2±1.8, 4.0±1.9)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892, 2.903, 3.011, P<0.05),利多卡因联合定眩汤加减的起效时间少于利多卡因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的起效时间,两组起效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2 疗效比较    疗效比较结果,观察组有效率 81.37%,对照组有效率为 80.23%,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x2=3.031, P>0.05)。利多卡因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与利多卡因联合定眩汤加减均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3 讨 论    眩晕是一种机体的主观症状,是一种机体对于空间关系的平衡感觉和定向感觉的障碍,其病理基础通常为前庭部位的病变。病机为支配前庭器官的交感神经功能失调或脑供血障碍导致膜迷路血管痉挛,迷路神经兴奋性增高,迷路积水等微循环障碍所致。患者往往会产生自觉自身或外界景物转动或晃动的幻觉,同时伴有恶心、呕吐、出冷汗、血压、脉搏改变等自律神经失调的综合症状。其病因为颈椎病或动脉硬化所致的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梅尼尔氏症及病毒感染导致的急性迷路炎和前庭神经炎也会导致眩晕症 [2]。为探讨中西药结合治疗眩晕症的疗效,笔者对本院 188例眩晕患者进行了利多卡因联合不同中药的分组对照研究。利多卡因治疗眩晕症的机制是通过其解除血管痉挛,扩张脑部微动脉,降少血液中凝栓物质的含量,避免血小板聚集,从而有效治疗脑血管性、前庭行和内耳性微循环眩晕为临床症状的疾病。古代医书中,眩晕有多种名称,如头眩、掉眩、眩冒、目眩、癫眩等。中医理论认为眩晕多因素质薄弱、忧思郁怒、饮食厚味、病后体虚致气机逆乱、风夹痰阻滞经络、蒙蔽清室引起,归纳起来,其病机总不越风、火、痰、瘀、虚五字,本虚标实,虚实挟杂。《丹溪心法 ·头晕》中则偏重于痰,有“无痰不作眩”的主张,提出治痰为先的方法。在临床上须详察病情,辨证治疗,至于治法,也有从本、从标之异。急则多偏实,可选用熄风、潜阳、消火、化痰等法则治其标;缓者多偏虚,当用补益气血,益肾养肝,健脾等法则,治其本为主 [2]。本研究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症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孙进华,秦 霞,倪 艳,施 葹 .半夏白术天麻汤的组方规律研究 [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0,( 05): 89-91.     [2] 曲玉梅,赵锦霞,刘雪颖 .眩晕症的临床分型与中医辨治疗举隅 [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09): 133-134.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三步针刺法疗效对眩晕型颈椎病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有效缓解眩晕型颈椎病症状。方法:对 2017至 2019年三年内医院 100例眩晕型颈椎病患者采用动气针刺承浆穴、温针灸百会穴、“劲三针”三步针刺疗法。结果:经过对 100名眩晕型颈椎病三个疗程的三步针刺法治疗,有 98名患者痊愈,两名患者明显好转 ,治愈率为 98%,总有效治疗率达 100%。证明三步针刺法对于治疗眩晕型颈椎病具有显著的疗效,建议医疗机构推广使用。

  • 标签: 三步针刺法 眩晕型颈椎病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眩晕病中医护理方案的应用及可行性。 方法: 选取我院 2018 年 3 月 -2019 年 3 月一年中收治的共 80 例眩晕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 80 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40 例。给予对照组患者西医护理方案,观察组患者在西医护理的基础之上加之中药护理方案。观察两组患者的眩晕病的治疗效果,对比两组患者头晕消心悸、不寐消失时间以及护理后基底动脉峰流速、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情况。 结果: 观察组患者头晕、心悸、不寐消失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基底动脉峰流速,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优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显例为 18 例,有效例为 17 例,治疗有效率为 87.5% ,而对照组显例为 15 例,有效例为 13 例,治疗有效率为 70% ,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 p < 0.05 。 结论: 眩晕病中医护理方案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症状,促进患者的恢复,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标签: 眩晕病 中医护理方案 应用 可行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和分析良性阵发性头晕患者的临床特征,并获得前瞻性研究数据。 方法:选择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期间收治的92例阵发性头晕良性头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人工复位治疗。将两组的临床数据与特定的治疗条件进行了比较,并总结了这类患者的主要临床特征。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5%)明显高于对照组(71.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眩晕 良性 阵发性 位置性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异丙嗪联合丹红注射液 在急诊眩晕症患者中的运用效果 。 方法: 选取我院 2018 年 1 月 -2019 年 1 月 期间收治的 100 例 急诊眩晕症 患者, 采用抽签的形式 ,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 50 例;参照组采用 马来酸桂哌齐特 治疗,实验组采用 异丙嗪联合丹红注射液 治疗,对比 两组 价值。 结果: 实验组临床有效率更高,且症状缓解时间短,比参照组存在优势,组间检验 ( P<0.05 ) ,统计学 含有 意义。 结论: 对于急诊眩晕症患者,在其中给予 异丙嗪与丹红注射液联合治疗,效果十分显著,此法值得于临床推广。

  • 标签: 异丙嗪 丹红注射液 急诊眩晕症 效果 。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急诊眩晕症患者通过实施不同药物进行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研究对象为我院在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时间段中收治的急诊眩晕症患者,共计90例。对其通过随机抽签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其中对照组患者均予以天麻素治疗,共计45例。而研究组患者则统一予以异丙嗪及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共计45例,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不同时间段的眩晕症状评分以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对照组和研究组治疗前,其眩晕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治疗半小时和三小时后,对照组眩晕症状评分显著高于研究组(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总发生和研究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急诊眩晕症患者,不同药物的治疗效果也不同,选择异丙嗪联合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可以进一步帮助患者缓解眩晕症状,且不会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风险,治疗安全性高,可推广。

  • 标签: 急诊 眩晕症 治疗效果 异丙嗪 川芎嗪注射液 不良反应 安全性
  • 简介:【摘要】良性阵发性头晕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周围性头晕。本文旨在根据前庭病理生理学解释其临床特征。首先,介绍与良性阵发性头晕有关的前庭病理生理,包括耳石和内淋巴。耳石运动引起的内部淋巴动力学变化,半规管连接,半规管与眼外肌之间的连接以及中心速度贮藏机制;其次,从前庭病理生理学角度分析头晕,先端和牙本质的发病特征和机理,良性阵发性位置性头晕的水平和后半规管的差异以及内斯塔法斯定律手动重定位过程中的变化;最后,根据前庭的病理生理学,两种耳石的判断和手动重定位以及用于诊断前半规管良性阵发性头晕的预防措施。

  • 标签: 眩晕 前庭,迷路 病理学 生理学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后循环缺血眩晕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在我院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中选取60例,时间段为2018年6月-2020年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