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的临床症状的特征。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8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600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精神分裂症患者450例不伴有攻击行为,观察组精神分裂症患者150例伴有攻击行为。分析比较两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一般资料、相关量表评估结果以及容易诱发患者攻击行为的因素。总结导致精神分裂症患者易发生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结果所有参与调查研究的患者中攻击行为发生率为25%(150/600)。伴有攻击行为的患者在去院后的10天左右以内为攻击行为的高发阶段。伴有攻击行为的患者发病前多数存在性格暴躁等不良的性格表现,并且存在主动攻击的行为史。此外,伴有攻击行为的患者的BPRS评分、思维障碍评分以及敌对猜疑因子评分均显著好对对照组患者的评分。比较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论伴有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往往具有相同的临床特征,因此采取有效的防护和治疗措施能够大大的降低患者攻击行为带来的不利影响。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攻击行为 临床特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实验将针对胃癌手术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并探讨护理方式对护患关系所产生的影响。方法本次实验选取了2017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胃癌患者,入选的患者共60例,根据患者手术先后,以单双数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则采用人性化护理干预模式,对手术结果以及患者反馈进行分析。结果从护理质量上看,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得分为90%,对照组则为73.3%,其差异具有显著性。此外,我们对比了两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评分,其结果以观察组改善程度更优,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采用人性化护理措施对胃癌患者的病情改善更为有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不良情绪,得到了患者的认可,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人性化护理 胃癌手术 护患关系 不良情绪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与血乳酸(LDH)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54例作为实验组,按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分级标准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组,另外随机选取健康人54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并记录睡眠参数,同时检测动脉血乳酸水平。结果轻度、中度、重度三组患者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氧减饱和度指数(ODI4)、血乳酸水平比对照组高,对比差异明显(P<0.05);且随着疾病严重程度增加,血乳酸水平也不断上升;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血乳酸水平呈正相关。结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血乳酸水平呈正相关,血乳酸水平可作为临床诊断、病情分级参考依据。

  • 标签: 血乳酸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睡眠参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维生素D水平与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43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神经传导功能检查结果分为无DPN组(67例)和DPN组(56例),并选取17例健康者为对照组。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25-(OH)D水平。结果血清中25-(OH)D在无DPN组低于正常对照组,DPN组较无DPN组、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研究发现SSCV平均值在DPN组较无DPN组显著减慢,25-(OH)D与SSCV呈正相关,与HbA1c呈负相关。结论论维生素D水平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相关,维生素D水平可能是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维生素D 周围神经病变 2型糖尿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与糖基化血红蛋白的关系,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找到较好的治疗方法。方法随机抽取经眼科检查的本院内科糖尿病住院病例有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者40例,检测糖基化血红蛋白关系数量的多少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关系。结果在进行检测的40例患者中有35例患者的空腹血糖高出正常水平,占87.5%;在进行检测的40例患者中有38例患者的糖基化血红蛋白高出正常水平,占95.00%;同时,有18例患者患有高血压,有10例患者患有末梢神经炎,有12例患者患有皮肤及泌尿道感染。结论要控制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展,关健在于控制好血糖,尽可能使糖基化血红蛋白维持在理想水平,同时防治高血压、末梢神经炎、皮肤及泌尿系肠感染等并发证。

  • 标签: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糖基化血红蛋白 关系
  • 简介:目的:探讨磁共振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ntravoxelincoherentmotion,IVIM)及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alkurtosisimaging,DKI)在轻中度肝纤维化诊断中的价值。方法:23例弥漫性肝病患者行磁共振IVIM、DKI检查及CT引导下肝脏穿刺活检术。在磁共振图像上测得定量DKI相关指标和标准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快速ADC、慢速ADC、快速ADC/总ADC比例。以病理组织学诊断为金标准,统计分析各磁共振指标与肝纤维化分期、Knodell组织学活动指数(炎症评分)间的相关性,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随着肝纤维化分期进展,MD、Dr、标准ADC、慢速ADC值均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但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随着炎症评分程度加重,Dr值呈下降趋势,MK、Kr值呈上升趋势,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MD、Dr值、快速ADC值与肝纤维化分期之间具有中度负相关性。快速ADC值与肝纤维化炎症评分之间具有中度负相关性。结论:磁共DKI及IVIM在轻中度肝纤维化诊断中具有一定价值,其中DKI中MD、Dr指标和IVIM中快速ADC值有助于肝纤维化分期诊断。

  • 标签: 肝纤维化 体素不相干运动 扩散峰度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护患沟通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及防范医疗纠纷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500例门诊治疗的患者作为试验组,均应用护患沟通技巧,另选取同期门诊治疗的500例患者为对照组,均给予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医疗纠纷事件发生情况及满意度。结果试验组医疗纠纷发生率为0.8%,患者满意度为96.45%,对照组患者医疗纠纷发生率为5.8%,患者满意度为81.2%,观察组患者医疗纠纷发生率少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针对门诊患者进行适当的护患沟通有着重要意义,可以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率。

  • 标签: 护患沟通 医患关系 医疗纠纷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观察HIF-1α和VEGF在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两者相关性,同时探讨其在骨肉瘤血管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5例骨肉瘤、14例骨软骨瘤中HIF-1α和VEGF的表达情况,同时用CD34标记血管内皮细胞,计算微血管密度(MVD)。结果35例骨肉瘤组织中,HIF-1α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34.3%(12/35),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有非常统计学意义(P〈O.01);VEGF的阳性表达率为82.9%(29/35),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HIF-1α和VEGF的表达同时呈阳性,13例(37.1%)同时呈阴性,两者表达显著相关(r=0.589,P=0.000),且与癌组织分期显著相关(P〈0.05);HIF-1α和VEGF均阳性的骨肉瘤组织中MVD值高于两者均为阴性者,两者相比较差异有非常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IF-1α和VEGF在骨肉瘤组织中均为高表达,提示它们可能对骨肉瘤新生血管生成中具有协同作用,在骨肉瘤的发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 标签: 骨肉瘤/代谢 缺氧诱导因子1 α亚基/代谢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代谢 新生血管化 病理性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体内病毒含量与TH1/TH2细胞应答的关系。方法以斑点杂交方法检测HBsAg阳性的54例CHB血清中HBVDNA量,根据HBVDNA量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3组(A组为DNA量检测限以下,B组为DNA量20-200pg/ml,C组为DNA>200pg/ml),以特异性刺激因子rHBcAg刺激这3组感染者及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以又抗体夹心法检测各组PBMC在rHBcAg刺激后所产生的IL-2和IL-10,结果对照组PBMC所产生的IL-2值显著高于CHB组(P<0.01),IL-10则相反(P<0.05);而三组CHB患者中,IL-2值检测值依次为:A组>B组>C组(P<0.01或P<0.05)。IL-10则相反(P<0.01或P<0.05)。结论HBV感染者体内高病毒量可能增强TH2类细胞因子应答,而低病毒量时则可能以TH1类细胞因子应答为主。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病毒含量 TH1/TH2细胞应答 关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腹膜透析患者对腹膜透析相关培训的依从性,探讨患者依从性与腹膜透析相关并发症的关系,为降低腹膜透析的并发症,改善腹膜透析患者的预后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60例透析超过半年的腹膜透析患者进行调查,分析患者依从性与腹膜透析相关并发症的关系。结果通过系统的腹膜透析透析前培训,患者能配备透析相关设备,但操作过程存在不规范行为,尤其以年纪大、合并基础疾病患者明显。腹膜透析相关并发症与患者依从性存在负相关关系。结论腹膜透析患者依从性与其并发症的发生有关,提高患者对透析培训的依从性,有助改善患者透析预后。

  • 标签: 腹膜透析 心理调节 依从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力衰竭患者的静息心率与hsCRP和D-二聚体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2月到2018年2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NYHA心功能II~IV级心衰患者94例,测定RHR,按RHR快慢分为三组,A组RHR≤70bpm,B组70bpm<RHR≤90bpm,C组RHR>90bpm,测定血浆hs-CRP、D-二聚体水平,运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与C组、B组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浆hsCRP水平比较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RHR与hsCRP(r=0.341p<0.001)、D-二聚体(r=0.306p<0.003)均有相关性。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RHR与血浆hsCRP有相关性,血浆hsCRP随RHR增快而增加。RHR可反应血栓前状态,慢性心力衰竭RHR>90bpm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

  • 标签: 慢性心力衰竭 静息心率 高敏C反应蛋白 D-二聚体
  • 简介:目的:探讨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孕期体重增长对妊娠期糖尿病(GDM)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将3152例单胎妊娠孕妇.按孕前BMI分为A组(〈18.5kg/m^2,39例)、B组(18.5-23.9kg/m2,2808例)、C组(24.0-27.9kg/m2,246例)和D组(≥28.0kg/m2,59例1.比较各组GDM发生率,并分析孕24周前及整个孕期孕妇的体重增长对GDM发病率及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3152例孕妇中发生GDM者共216例,A、B、C、D这4组的GDM发生率分别为5.12%、6.52%、9.34%、13.55%,B组与D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D组中,孕24周前体重增长≤6kg者与体质量增长〉6kg者的GDM发生率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5)。随访到分娩的GDM患者共111例,均为A、B组.A组1例,B组110例。B组按整个孕期体重增加量分为B1组(增加〈12kg)、B2组(增加12~16kg)和B3组(增加〉16kg),发现其子痂前期发生率、剖宫产率、巨大儿发生率及产后出血率均随体重增长而增加;3个亚组间比较,剖宫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结论:孕前肥胖(BMI≥28kg/m2)和孕24周前体重快速增长是GDM发生的重要因素.而控制GDM患者的孕期体重增长在一定范围内.可能会降低母婴并发症。

  • 标签: 妊娠期糖尿病 孕前体质量指数 孕期体质量增长 妊娠结局
  • 简介:目的:检测老年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人巨细胞病毒(hCMV)的活动性感染情况,探讨hCMV感染与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形成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老年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hCMV-IgM抗体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hCMV-mRNA的表达.结果:老年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血清hCMV-IgM抗体阳性率和hCMV25ku蛋白基因mRNA表达的阳性率显著高于老年人腔隙性脑梗死组(P≤0.05)和健康对照组(P≤0.01),而腔隙性脑梗死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采用特异度和敏感度较高的ELISA和RT-PCR法检测体内hCMV-IgM抗体,能够反映患者体内hCMV的近期感染情况.hCMV近期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老年性脑梗死有关,这项研究可能对进一步研究老年性脑梗死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防治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巨细胞病毒 动脉粥样硬化 脑梗死 酶联免疫吸附法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子宫螺旋动脉血流与早期先兆流产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7月-2017年6月收治的60例早期先兆流产症状的患者作为研究组,选择同期来我院进行产检的正常早期宫内妊娠孕妇6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通过腹部超声检查子宫螺旋动脉血流值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D明显降低,S/D、PI以及RI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S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子宫螺旋动脉血流指数可以有效的反映子宫螺旋动力阻力情况,能够为临床医生准确提供患者子宫血流情况,对早期先兆流产患者的妊娠结局以及预测其保胎是否成功提高有效参考价值。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子宫螺旋动脉血流 早期 先兆流产 应用价值
  • 简介:目的:应用经静脉心肌声学造影研究心肌梗死前心绞痛与心肌微循环、左室重构和收缩功能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本院收治的2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梗死前1周内有无发生心绞痛分成心绞痛组(A组,共17例)与无心绞痛组(B组,共12例).采用PhilipsSonos5500超声诊断仪和S4探头进行超声检查和经静脉心肌声学造影显像.所有研究对象均行血管重建术,并于术后第5周复查二维超声.结果:①A组出现术后无再流现象的患者为3/17(17.6%)明显低于B组(8/12,66.7%),P<0.001.②A、B两组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EDD)在术后第1周差异无显著性.A组为52.2mm,B组为55.0mm,P>0.05,而在第5周A组的EDD(47.4mm)明显小于B组(55.5mm)(P>0.05).A组的EDD逐渐减小(P<0.05),而B组的EDD无明显变化(P>0.05).③A组的心脏射血分数(EF)显著改善,而B组的EF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心肌梗死前心绞痛有利于血管重建术后心肌微循环和左室重构的改善,有助于左室功能的恢复.

  • 标签: 声学造影 评价 心肌梗死 心绞痛 与心肌微循环 心功能
  • 简介:目的:评估脑梗死患者对氧磷酶1(paraoxonase1,PON1)的基因192G/A多态性与脑梗死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分析295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117名正常对照者(对照组)的PON1基因192G/A多态性。结果:PON1基因192G/A多态性在对照组和脑梗死组中的GG型、GA型和AA型基因型分布分别为36.75%、50.43%、12.82%和28.14%、50.85%、21.02%。G、A等位基因分布在对照组和脑梗死组中分别为61.97%、38.03%和53.56%、46.44%。经检验,PON1基因192G/A位点基因型频率在2组人群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等位基因频率在2组人群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的等位基因A与对照组比较,其比数比为1.2210,95%可信区间(95%CI)为1.0147~1.4793。结论:PON1基因192G/A多态性可能与脑梗死有关。

  • 标签: 对氧磷酶1 脑梗死 多态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脑外伤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与交感神经兴奋性的关系。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湖南省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80例颅脑外伤患者(颅脑外伤组)。所有患者在24小时内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GCS评分,记录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测定其血清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及Hcy值。以同期健康体检者30人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信息。采用Spearman法分析Hcy与HR、MAP及NE的相关性。结果颅脑外伤患者APACHEⅡ评分、Hcy水平、HR、MAP及NE水平均高于对照组,GC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颅脑外伤患者组内分析发现,Hcy水平与HR、MAP、APACHEⅡ评分及NE水平呈正相关,与GCS评分呈负相关。结论血Hcy水平与颅脑外伤患者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价颅脑外伤交感兴奋的新指标。

  • 标签: 颅脑外伤 交感神经兴奋 同型半胱氨酸 去甲肾上腺素
  • 简介:目的:对UGT1A1基因启动子区A(TA)nTAA多态性进行研究,探讨UGT1A1基因启动子区A(TA)nTAA多态性与血清胆红素水平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5名深圳地区健康汉族个体的外周血,并抽提基因组DNA,通过聚合酶链反应扩增UGT1A1基因的启动子区,经DNA测序确定启动子区A(TA)nTAA多态性并采用偶氮反应法测定血清胆红素。结果:在研究对象中,UGT1A1基因启动子区存在A(TA)6TAA和A(TA)7TAA2种多态性,UGT1A1基因启动子区A(TA)6TAA单倍型频率为93.2%,A(TA)7TAA单倍型频率为6.8%,携带A(TA)6TAA纯合多态性个体占86.8%,携带A(TA)7TAA纯合多态性个体占0.5%,携带A(TA)6TAA/A(TA)7TAA杂合多态性个体占12.7%。携带A(TA)6TAA纯合多态性个体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为(12.4±6.0)μmol/L,游离胆红素为(8.9±4.2)μmol/L;携带A(TA)6TAA/A(TA)7TAA杂合多态性个体的血清总胆红素为(15.6±5.9)μmol/L,游离胆红素为(11.9±4.7)μmol/L;携带A(TA)7TAA纯合多态性个体血清总胆红素为19.2μmol/L,游离胆红素为15.1μmol/L。携带A(TA)6TAA/A(TA)7TAA杂合多态性个体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高于A(TA)6TAA纯合多态性个体(P〈0.01)。结论:A(TA)nTAA多态性与血清总胆红素相关,携带A(TA)6TAA/A(TA)7TAA杂合多态性个体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高于A(TA)6TAA纯合多态性个体,升高的血清胆红素主要为游离胆红素。

  • 标签: UGT1A1基因 启动子 多态性 血清胆红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