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05 个结果
  • 简介:排汗(出汗)为人体的正常生理反应,多汗症指的是汗液分泌量超过自身体温调节体内平衡所需而发生的过量出汗,常发生于手掌、足跖、腋窝等外泌汗腺密集的部位。腋臭俗称"狐臭",表现为双侧腋下散发出难闻气味,被认为与顶泌汗腺(大汗腺)的分泌物经由表面细菌分解产生不饱和脂肪酸有关。多汗症和腋臭为皮肤科常见疾病,两者可独立发病或同时发生,

  • 标签: 多纤症 腋臭 肉毒素
  • 简介:目的探讨手足口病后甲脱落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18年6月本院皮肤科门诊诊治的310例甲脱落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分析相关文献。结果310例甲脱落患儿年龄主要集中在2~3岁,发病率为56.5%;发病月份主要集中在4~10月,占发病总数的72.6%;平均受累指(趾)甲3.5个,其中拇指受累比例最高,接近90%;指(趾)甲脱落在患儿患手足口病后的2~3周最多见,约占总体的85.3%。结论甲脱落与手足口病关系密切,甲脱落可能是手足口病的后期并发症。

  • 标签: 甲脱落 手足口病 临床特征 文献分析
  • 简介:目的:分析栅栏状有包膜神经瘤临床和组织病理特点。方法对我科诊断的6例栅栏状有包膜神经瘤临床和组织病理资料进行系统性回顾分析。结果栅栏状有包膜神经瘤临床表现为孤立性肤色丘疹。组织病理学表现为真皮内界限清楚的以施旺细胞束增生为主的良性肿瘤,肿瘤组织间伴有明显裂隙,瘤细胞无异形性。免疫组化检查肿瘤细胞S-100蛋白阳性,神经束膜细胞EMA阳性。讨论栅栏状有包膜神经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临床症状的多样性造成临床诊断困难,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检查为本病确诊提供主要依据。

  • 标签: 神经瘤 栅栏状 包膜 组织病理 施旺细胞 S-100蛋白
  • 简介:鲜红斑痣好发于暴露部位,明显影响外观,给患儿和家长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问题。鲜红斑痣不能自行消退,需要治疗。随着激光医学的发展,促进了多种光学疗法在鲜红斑痣的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脉冲染料激光和光动力疗法作为日趋成熟的新型治疗手段,应用前景较好。现就鲜红斑痣的光学治疗现状和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鲜红斑痣 光学治疗 研究进展
  • 简介:目的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核因子-κB(NF-κB)在特应性皮炎患者皮损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特应性皮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Westernblotting法检测22例特应性皮炎患者皮损非皮损,以及12名正常皮肤组织中PPAR-γ、NF-κB的表达。结果特应性皮炎患者皮损组PPAR-γ的阳性表达计数为0.738±0.069,低于正常对照组的0.869±0.048和非皮损组的0.802±0.026(P〈0.05);特应性皮炎患者皮损组NF-κB的阳性表达计数为0.937±0.039,高于正常对照组的0.735±0.015和非皮损组的0.796±0.068(P〈0.05);特应性皮炎患者皮损组PPAR-γ和NF-κB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特应性皮炎患者皮损组PPAR-γ表达减弱、NF-κB表达增强在发病过程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为特应性皮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 标签: 皮炎 特应性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核因子-ΚB
  • 简介:患者男,60岁,手足角化性丘疹40年,足部反复破溃4年。专科检查:双侧掌跖角化过度,其上可见多发淡黄色角化性丘疹,直径2~5mm。左足底见两处溃疡面。躯干散在大小不等淡褐色色素沉着斑,其间夹杂点状或雨滴状色素减退斑。足部破溃处病理检查符合“鳞状细胞癌”。诊断:砷角化病并发鳞状细胞癌。治疗:予阿维A胶囊20mg/次,1次/d,口服,硫代硫酸钠0.64g静脉滴注驱砷治疗,足底破溃疡处行光动力治疗。

  • 标签: 角化病 鳞状细胞癌
  • 简介:大学生正处在性生理已经成熟、而性心理尚未成熟时期,容易产生各种性心理问题。了解性心理问题,分析其成因,对他们实施健康的性心理教育,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也利于培养他们健全、完善的人格。本课题对新疆大学生性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成因对策进行了研究。

  • 标签: 性心理问题 性知识 性态度 性行为 成因 对策
  • 简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EGFRIs)已成为多种肿瘤靶向治疗的重要药物,但在发挥抗肿瘤效应的同时,也常给患者带来各种皮肤不良反应,如:丘疹脓疱样疹、指趾甲的改变、皮肤干燥、瘙痒、毛发改变等,轻者影响生活质量,重者可能导致患者减量或停药而影响疗效,甚至危及生命。本文就EGFRIs对患者皮肤带来的不良影响相关治疗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减轻药物不良反应、提高患者治疗耐受性、改善其生活质量提供参考。

  • 标签: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 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了解师范院校与女子院校女大学生在交际中的性别偏爱对同性恋的态度,并探讨教育干预对其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收集数据。2003年~2004年间在福建某师范大学女大学生中进行一次调查,同时利用在福建某女子学院开设性健康教育公共选修课机会,在教育前和教育后,对参加选修课的女大学生分别进行两次调查,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调查发现,女子院校的女大学生更渴望与异性交往,她们对同性恋持理解和宽容态度。教育后,女大学生在交际中的性别偏爱得到纠正。结论:性教育对改善女子院校女大学生交际过程中的性别偏爱有一定作用,这对男女相对隔绝的特殊群体的相关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标签: 性别偏爱 性教育 女子院校 师范院校 女大学生
  • 简介:医学护肤品是一类介于普通护肤品与药品之间的特殊产品,同时兼有美容修饰与辅助治疗作用。医学护肤品多含有一些生物活性物质或类似药物成分,这些活性成分多数来自天然植物、动物或矿物,不仅具有与普通护肤品相似的保湿、滋润和抗衰老功效,还对多种皮肤亚健康状况或皮肤疾病具有辅助治疗作用,例如对一些敏感性皮肤、干燥性皮肤、痤疮、特应性皮炎、湿疹与银屑病等、日光性皮肤病、色素性皮肤病、皮肤创伤修复、皮肤衰老等。认为正确了解和有针对性选择恰当的医学护肤品,除了可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还有助于皮肤疾病的临床治疗,促进患者康复。

  • 标签: 医学护肤品 皮肤病 辅助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皮肤镜在尖锐湿疣诊断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疑似尖锐湿疣的136个皮损分别进行医生肉眼判断、皮肤镜检查、组织病理诊断,以组织病理为诊断金标准,并对前两种诊断方法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医生临床肉眼判断的敏感性为94.26%,特异性为35.71%,准确性为88.24%;皮肤镜检查的敏感性为96.72%,特异性为85.71%,准确性为95.59%。两组方法判断结果的敏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特异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概率法:P=0.018),准确性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肤镜在尖锐湿疣诊断鉴别诊断中敏感性同临床肉眼判断,特异性准确性优于前者,无创、耗时、花费优于组织病理。

  • 标签: 尖锐湿疣 临床肉眼判断 皮肤镜检查 组织病理 诊断 鉴别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用红蓝光联合0.05%维A酸乳膏治疗痤疮的效果护理.方法:将60例门诊痤疮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实验组给予红蓝光交替照射联合0.05%维A酸乳膏治疗,对照组单独应用0.05%维A酸乳膏治疗,在给予同等对症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得当的护理,治疗4周后判断疗效.结果:实验组的有效率为83.3%,对照组为56.7%,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26,P〈0.05),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痤疮患者应用红蓝光联合0.05%维A酸乳膏治疗可以提高痤疮的疗效,缩短疗程,配合得当的护理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红蓝光 痤疮 护理
  • 简介:目的观察双白止痒洗剂治疗慢性手湿疹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共60例慢性手湿疹患者纳入观察,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其症状转归情况,治疗后随访3个月,比较2组患者第1次复发的时间。治疗前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组患者的CD3、CD4、CD8淋巴细胞。结果观察组治愈13例,显效6例,好转6例,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治愈5例,显效5例,好转6例,总有效率为53.3%。经Ridit分析,P=0.0075,P〈0.01,提示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后检测四种T淋巴细胞亚群细胞可见,治疗组的CD3+、CD4+均值较治疗前相比有明显升高,但对照组的CD3+、CD4+升高不明显,治疗后2组CD3+、CD4+相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双白止痒洗剂能迅速消除患者的症状,并能明显延长或阻止湿疹的复发,远期效果好,其作用机理与调节免疫功能,抑制T淋巴细胞的活化有关。

  • 标签: 双白止痒洗剂 外治 慢性手湿疹
  • 简介:目前性健康教育课程尚未纳入到我国高级中学的教学体系之中,绝大多数高中生没有受过系统、规范的性健康教育。在本研究调查的301名高中生中,性健康知识认知度偏低,及格率仅为58.8%;高中生性健康知识获取途径依次为同伴、父母、书本和老师;高中生掌握的性健康知识大多是偏面错误的信息。对高中生进行性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学校、社会家庭动员起来要构建三位一体的性健康教育体系,不仅要高中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性健康基本知识,消除对性的神秘感和好奇心,还要培养高中生正确的性观念,建立良好的性道德,学会自尊、自爱、自律,使高中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接班人。

  • 标签: 性健康 教育 高中生 认知度
  • 简介:阐述了未成年人性犯罪的含义和内容,论述了不同未成年主体性犯罪的主要特点以及性犯罪的类型,分析了导致未成年人性犯罪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预防建议和对策。

  • 标签: 未成年 性犯罪 预防
  • 简介:目的观察甲真菌病人群T细胞亚群的变化,进而探讨甲真菌感染与人体免疫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荧光法对60例甲真菌病患者的外周血T细胞亚群进行检测。结果甲真菌病患者的外周血CD3^+.CD4^+CD4^+/CD8^+比值明显降低(P〈0.05),CD8^+明显升高(P〈0.05)。结论甲真菌病患者T细胞亚群存在异常。提示细胞免疫在甲真菌病的发病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 标签: 甲真菌病 T细胞亚群 细胞免疫
  • 简介:目的:调查并分析广州地区吸毒戒毒人群梅毒感染现况及其危险因素,以便加强对该人群梅毒防治工作。方法:通过方便抽样,组织广州地区吸毒和强制戒毒人员、社区美沙酮门诊戒毒人员,进行面对面健康教育,知情同意后填写结构式问卷收集其人口学特征性行为学信息,采集血液,用TRUST和(或)TPPA检测梅毒抗体,SPSS17.0分析资料。结果:共调查吸毒戒毒人员473例,发现梅毒感染者41例,梅毒感染率8.7%,梅毒知识知晓率为38.1%。单因素分析显示,女性[OR=2.49、95%CI(1.03-6.05)]、职业分布[OR=3.41,95%CI(1.32-8.89)]、偶尔使用安全套[OR=23.24,95%CI(8.90-60.81)]以及共用针具[OR=6.20,95%CI(3.37-11.49)]等4个因素与感染梅毒有关。多因素分析则发现性别、职业分布、安全套使用频率、吸毒方式以及吸毒年限5个因素与梅毒感染相关。结论:广州地区吸毒戒毒人群感染梅毒普遍,感染梅毒的危险因素与性别、吸毒方式等有关,需要结合实际开展梅毒防治工作。

  • 标签: 梅毒 流行 吸毒 危险因素
  • 简介:对称性药物相关性间擦部屈侧疹(symmetricaldrug-relatedintertriginousandflexuralexanthema,SDRIFE)是2004年提出的一个新病名,是药疹的一个特殊表现。本文介绍了名称的由来、与狒狒综合征的关系、临床特点、发病机制、诊断治疗。

  • 标签: 间擦部及屈侧疹 药物相关性 对称性
  • 简介:目的:为了解广州市贯彻实施《中国预防控制梅毒规划(2010~2020)》的成效,为下一步更好的控制梅毒提供指导。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下载2008~2014年广州市医疗机构网络直报的广州市常住人口梅毒病例,SPSS软件分析广州市各类型梅毒基本特征。结果:2014年,广州市梅毒、早期显性梅毒、胎传梅毒、三期梅毒报告发病率分别为54.0/10万、9.1/10万、32.0/10万、1.0/10万,2008年以来分别年均下降2.1%、10.2%、32.5%、0.3%;而2014年隐性梅毒报告发病率为42.2/10万,报告病例数为6305例,2008年以来分别年均增长0.04%、5.8%。在五种监测的性传播疾病(STD)中,梅毒报告发病率已经降为第二位。病例构成比表明:2014年,早期显性梅毒、胎传梅毒病例构成比分别为16.8%、0.8%,2008年以来年均分别下降8.2%、24.8%,而三期梅毒、隐性梅毒构成比分别为1.8%、80.6%,2008年以来年均分别上升1.8%、3.5%。60岁以上离退休老年梅毒患者逐年上升。结论:过去的6年间,以隐性梅毒为主的广州市梅毒流行上升势头得到遏制,梅毒总体发病率已经退居STDs中第二位,继续落实梅毒综合防治策略、强化以隐性梅毒为主的梅毒疫情报告管理是广州市当前梅毒防治工作的主要任务。

  • 标签: 梅毒 特征 流行 控制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