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多存在一定程度的骨性不调,双期矫治的目的是充分利用患者青春期生长发育潜力对颌骨进行生长改良,在最大程度上改善颌骨三维方向上的关系不调。一期治疗使用的矫治器多为功能矫治器(如:生物调节器、肌激动器、双胎垫等)和口外弓头帽。矫治的最佳时机是在患者青春发育高峰期前或高峰期(即替牙晚期或恒牙早期)。一期矫治后多需要使用固定矫治器进行二期治疗,改善患者的牙齿排列,获得稳定良好的骀关系,也可能进行掩饰性治疗改善仍然存在的颌骨间的不调。双期矫治增加了患者的矫治疗程和费用,

  • 标签: 安氏Ⅱ类1分类 一期治疗 临床研究 牙合 青春发育高峰期 功能矫治器
  • 简介:目的:探讨颌骨垂直向不调指数(ODI)与上、下颌骨垂直向的位置关系,以利于骨性安Ⅲ类错[牙合]诊断及早期治疗。方法:100例成人及青少年分成5组,正常成人组20例,正常青少年组20例,骨性安Ⅲ类错[牙合]成人组28例,早期骨性安Ⅲ类错[牙合]治疗组24例,早期骨性安Ⅲ类错[牙合]治疗失败组8例。头颅侧位定位片测量指标为腭平面角、下颌-AB平面角、ODI值,采用SAS6.1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团体t检验。结果:正常人群的ODI均值在70°以上,骨性安Ⅲ类错[牙合]ODI均值在63°以下,青少年的各项测量值较成人小,需行正颌手术的患者ODI均值小于53°。ODI值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ODI均值小于正常标准值越大,上、下颌骨骨性垂直向畸形就越严重。ODI值是评价骨性安Ⅲ类错[牙合]上、下颌骨垂直向关系较为有效的指标。

  • 标签: | 头影测量 垂直向不调指数
  • 简介:由中华口腔医学会、中华口腔医学会修复学专业委员会、中华121腔医学会修复工艺学专业委员会、贺利古莎齿科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第11届贺利杯可摘义齿修复疑难病例现场点评”活动,于2012年11月14日上午在武汉洪山宾馆召开的“中华口腔医学会修复学专业委员会换届年会”期间成功举办。中华口腔医学会王兴会长、王渤秘书长亲临现场指导,王兴会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充分肯定了贺利公司一贯致力于开展口腔修复临床诊治技术和口腔修复制作技术的展评活动,为中国的口腔修复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 标签: 可摘义齿修复 疑难病例 中华口腔医学会 武汉 专业委员会 口腔修复
  • 简介:目的:探讨颌骨前后向不调指数(APDI)与上、下颌骨矢状向的位置关系,以利于骨性安Ⅲ类错[牙合]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测试对象共100例,其中正常成人组20例,正常青少年组20例,骨性安Ⅲ类错[牙合]成人组28例,早期骨性安Ⅲ类错[牙合]治疗组24例,早期骨性安Ⅲ类错[牙合]治疗失败组8例。头颅侧位定位片测量指标为,腭平面角、面角、AB平面角及APDI值。采用SAS6.1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正常人群的APDI均值在85°以下,骨性安Ⅲ类错[牙合]APDI均值在90°以上,青少年的各项测量值相对成人小,需行正颌外科的患者,APDI均值超过100°。APDI值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APDI均值超出正常标准值越多,上、下颌骨骨性矢状向畸形就越严重。APDI值是评价骨性安Ⅲ类上、下颌骨矢状向关系较为有效的指标。

  • 标签: 头影测量 前后向不调指数
  • 简介:一、病史患者,女,23岁.主诉:“上前牙前突”求治.二、临床检查1.口外检查:面部对称,垂直向比例正常,上唇前突.2.口内检查:口腔卫生尚可;恒牙列,36残根,26伸长,46残冠,双侧磨牙、尖牙远中关系.前牙覆盖10mm,深覆(牙合)Ⅲ度,上前牙有散在间隙,11、21、22树脂充填修复,21死髓牙,牙冠变色,下前牙Ⅰ度拥挤,上牙列中线左偏1mm,37、47临床牙冠较短,第三磨牙均未萌出(图1).3.双侧颞下颌关节无压痛、弹响,开口度及开口型未见明显异常.4.无口腔不良习惯史,全身状况良好,无全身系统性疾病,无家族遗传史.

  • 标签: 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 上颌第二磨牙 全身系统性疾病 牙矫治 下颌第 上前牙前突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上颌牙弓反复快速扩缩配合较轻前方牵引力矫治安Ⅲ类错(牙合)的效果.方法选取替牙晚期或恒牙早期安Ⅲ类反(牙合)患者20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患者戴用扩弓器后每天早晚各加力一次,每次转1/4圈(0.25mm),反复扩缩至第9周扩大后停止加力,开始戴用面具式前方牵引器,每侧牵引力约300g;对照组患者戴用扩弓器后每天早晚各加力一次,每次转1/4圈(0.25mm),连续扩大一周后停止加力,开始戴用面具式前方牵引器,每侧牵引力约500g.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拍摄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前牙反(牙合)均解除,X线头影测量分析显示:实验组患者矫治前后SNA平均增加2.62°,ANB平均增加2.97°,WITS值平均增加2.48mm,A点平均前移2.47mm,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患者矫治前后,SNA平均增加1.80°,ANB平均增加2.06°,WITS值平均增加2.39mm,A点平均前移2.44mm,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矫治前后相比上颌都发生前移,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颌牙弓反复快速扩缩配合较轻前方牵引力可以有效地前移上颌骨.

  • 标签: 上颌牙弓反复快速扩缩 前方牵引 安氏Ⅲ类
  • 简介:目的探讨安Ⅱ类1分类错(牙合)正畸治疗前后前牙区牙槽骨高度改变的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安Ⅱ类1分类错(牙合)62例,其中拔牙治疗32例(男11例,女21例,年龄12.63±0.94岁),非拔牙治疗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12.33±1.24岁),收集患者正畸治疗前后拍摄的锥形束CT(Cone-beamComputedTomography,CBCT),分别测量治疗前后上下颌前牙唇舌(腭)侧牙槽嵴顶距釉牙骨质界(CementoenamelJunction,CEJ)距离,计算牙槽骨高度改变量,利用SPSS20.0软件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安Ⅱ类1分类错(牙合)拔牙组与非拔牙组正畸治疗后前牙区牙槽骨高度降低牙面数分别达67.31%与66.94%,平均降低量分别为(1.03±2.47)mm与(0.69±4.02)mm.上颌切牙腭侧及下颌前牙舌侧,拔牙组牙槽骨高度降低量均显著高于非拔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颌中切牙唇侧,非拔牙组牙槽骨高度降低量高于拔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Ⅱ类1分类错(牙合)正畸治疗后前牙区牙槽骨高度普遍降低,降低量与牙位、牙齿移动方向以及牙移动幅度等因素密切相关.提示正畸医生应对安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治疗前不同牙位的牙槽骨状况有准确的了解,并合理设计牙移动方式、方向和幅度,避免不利的牙齿移动导致牙槽骨高度的显著降低从而危害牙周健康.

  • 标签: 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 正畸治疗 牙槽骨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