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2 个结果
  • 简介: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不育性限制了亚种间遗传交流和杂种优势利用.本研究通过发展位置特异性微卫星标记将F1花粉不育基因S-b座位进行了精细定位;通过分析近等基因系中代换片段遗传效应,鉴定出了F1花粉不育基因S-d座位,利用位置特异性微卫星标记将S-d进行了定位;根据基因组序列资料和利用较大作图群体对S-b和S-d两个座位进行了物理作图;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了一批复等位基因近等基因系,对育性基因遗传分化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如下主要结果:1、根据S-b座位初步定位结果发展位置特异性微卫星标记,将F1花粉不育基因座S-b进行了精细定位.结果表明多态性标记均与S-b座位紧密连锁,其中R830STS、PSM7、PSM8、PSM9、PSM59和PSM60位于S-b座位一端,与S-b座位遗传距离分别为1.5cM、1.2cM、0.9cM、0.9cM、0.9cM和0.9cM,而PSM202、PSM206、PSM208、RM13、R2213SSTS和RM413位于S-b座位另一端,与S-b座位遗传距离分别为0.9cM、2.1cM、3.8cM、4.1cM、4.4cM和5.3cM.2、根据S-b座位精细定位结果,从IRGSP下载了S-b座位所在区域克隆序列,将克隆序列进行了拼接,同时将与S-b座位紧密连锁分子标记与序列拼接图进行了电子整合.根据整合结果发展位置特异性微卫星标记和STS标记,利用500株作图群体,最终将S-b座位界定在PSM8与PSM215之间182.2kb范围,其中PSM214、T17、T18和T19与S-b座位完全连锁.3、通过对近等基因系E11-5中代换片段遗传效应分析,在第1染色体代换片段上鉴定出一个新F1花粉不育基因座S-d.根据基因组序列发展位置特异性微卫星标记将S-d座位进行了定位.结果表明多态性标记均与S-d座位紧密连锁,其中PSM27、PSM24、PSM26、PSM23、PSM31、PSM25、PSM37、PSM41、PSM42、PSM43、PSM44、PSM12和PSM13位于S-d座位一端,与S-d座位遗传距离分别为10.6cM、7.2cM、7.2cM、

  • 标签: 水稻 F1花粉不育基因 基因定位 遗传分化 杂种优势利用
  • 简介:本研究应用ISSR和SSR技术建立了24个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DNA指纹图谱,利用13个ISSR引物和20对SSR引物,分别获得174个多态性片段和62个多态性片段,平均每个ISSR引物检测到13.38个多态性片段,远远高于SSR引物检测率.根据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表明,利用这两种标记所得聚类结果十分相似,24个材料被聚为粳型,偏籼型和籼型三个类群,在籼型不育系类群内,又可明显分成三个亚类群,其中7个安农S-1衍生不育系聚为一类,与农垦58S衍生不育系有明显遗传差异.根据两种标记计算遗传距离及其遗传关系,所得结果仍有一些差异,但总体趋势是一致.研究结果表明,ISSR和SSR标记适用于构建DNA指纹图谱,进行分类鉴定和遗传分析.

  • 标签: 水稻 光温敏核不育系 ISSR SSR 遗传分析 遗传标记
  • 简介:大豆是主要油料作物,起源于中国,在我国种质资源十分丰富。大豆孢囊线虫(SCN)(HeteroderoglycinesIchinohe)是一种土传定居性内寄生线虫,不易防治,常引起大豆黄萎病等病害,是大豆生产上危害最大病害之一。大豆孢囊线虫病生理小种多达十几种,在我国,大豆孢囊线虫病病原主要为3、4号生理小种。大豆抗孢囊线虫研究一直是世界上大豆抗病育种研究热点之一。在本课题前期研究中,根据已克隆植物抗孢囊线虫病基因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对经常规鉴定为抗(感)孢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15个大豆品种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在大豆抗病品种中获得一条大豆抗孢囊线虫特异条带。本研究在此基础上利用该对引物,对高抗孢囊线虫3号小种北京小黑豆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并克隆了特异扩增片段,命名为RSCN3,经测序及BLAST分析,发现其DNA序列与GenBank、EMBL、DDBJ、PDB中大豆似受体激酶RHG4、水稻TMK(leucinerichprotein,receptor-likekinase)基因等均有80%以上同源性。根据该DNA序列推测其氨基酸序列,在其序列中共找到21个亮氨酸,将该序列与蛋白质序列同源性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与植物中受体激酶、富含亮氨酸重复蛋白激酶有较高同源性。因此推测RSCN3克隆片断为一个与受体激酶有类似作用抗病相关基因RGA,并将该序列登录到GenBank中,登录号为:AY580161。

  • 标签: 大豆 孢囊线虫 抗病基因同源序列 基因克隆
  • 简介:近年来,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简述了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发展历史以及除草剂作用机理,分别介绍了抗EPSPS抑制剂基因、抗ALS抑制剂基因、乙酰CoA转移酶基因、阿特拉津氯水解酶基因、细胞色素P450基因和原卟啉原氧化酶基因这6类抗除草剂基因来源,抗性机理以及目前它们在转基因水稻上应用。最后,对转基因水稻食用安全性,转基因释放、飘移对生态影响进行了探讨,并对转基因水稻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 标签: 转基因水稻 抗除草剂基因 研究进展 安全性与风险
  • 简介:在盐和干旱等渗透胁迫条件下,一些植物会积累甘氨酸甜菜碱(简称甜菜碱)作为渗透调节物质,甜菜碱在植物体内由胆碱经两步氧化形成,催化这两步反应酶分别是胆碱单氧化物酶(cholinemonooxygenase,CMO)和甜菜碱醛脱氢酶(betainealdehydedehydrogenase,BADH)。由于甜菜碱合成途径简单,进行遗传操作方便,在诸多抗逆性基因中甜菜碱合成酶基因被看作是最有希望胁迫抗性基因。其中,BADH基因全长cDNA序列首先被从藜科植物菠菜(spinaciaoleracea)中克隆到,此后人们相继以该基因为参照,研究其它植物中BADH基因。本文作者在以菠菜BADH基因为对照研究菊科植物BADH基凶时,根据已发表BADH基因保守区序列设计了一对PCR兼并引物,以菠菜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PCR法扩增出长分别为825bp(seq1)和822bp(seq2)两个DNA片段,经测序和序列分析,seql与GenBank中登录菠菜BADH基因基凶组序列(U69142)一致,其外显子区与己发表该基凼cDNA序列(M31480)一致,seq2与U69142序列例源性为68%,其外显子区与M31480序列同源性为83.93%。而且,在由该核苷酸序列推导氨基酸序列中,含有醛脱氢酶高度保守十肽VTLELGGKSP,说明该基因为菠菜BADH基因吲源基因。根据现有文献分析,菠菜中可能存在两个BADH同工酶,作者所克隆基因片段所属基因可能编码菠菜BADH另一个民工酶。该序列已在GenBank中登录,登录号:DQ070842。

  • 标签: 菠菜 BADH基因例源片段 克隆
  • 简介:通过对天然白桦群体583株个体纤维长度测定,选取其中有代表性100株个体,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标记(randomamplificationpolymorphismDNA,RAPD)技术对其基因组差异分析,通过扩增条带与性状表现间多元回归分析,筛选出与白桦纤维长度显著相关分子标记。经过20个RAPD引物筛选,有6个引物7个片段与纤维长度显著相关,其中片段“BFL”与纤维长度相关系数为0.401,相关性达到5%显著水平。对此片段进行克隆、测序后,成功转化成与长纤维性状相关序列特征化扩增区域(sequencecharacterizedamplifiedregion,SCAR)标记,此标记对长纤维白桦鉴定效率达80%。

  • 标签: 白桦 长纤维性状 RAPD SCAR
  • 简介:构建能够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植物的人工染色体文库可以加快突变基因精细定位和克隆速度.为了克隆水稻突变基因需要,我们利用pYLTAC7载体构建了籼稻品种H359基因组TAC文库.该文库包含41088个克隆,保存在107块384孔板中.插入片段大小在50-100kb之间,平均插入大小为77kb,推测该库覆盖水稻基因组接近7.4倍.

  • 标签: 籼稻 H359品种 可转化人工染色体 基因组文库 TAC文库
  • 简介:白粉病是威胁我国小麦生产最主要病害之一。筛选和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白粉病一条安全有效途径。Pm21是目前最有效抗白粉病主效基因之一,加快其在小麦育种中应用,对我国小麦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目的在于将普通小麦——簇毛麦易位系92R137中抗白粉病基因Pm21导入农艺性状好、产量较高、较易感白粉病农大系列小麦品种中。在92R137与农大系列小麦品种回交一代利用Pm21SCAR1265标记进行检测,筛选山含有抗白粉病基因Pm21单株,进行辅助育种应用研究,经两次回交和两次标记辅助选择,从农大3291/92R137//农大3291:组合后代中选出具有Pm21基冈且产量性状好品系13个,从农大3214/92R137H农大3214^2组合选出9个,从农大3213/92R137//农大3213。组合选出35个,从农大3197/92R137//农大3197^2组合选出8个,从农大3383/92R137//农大3383^2组合选出15个,从农大3308/92R137//农大3308^2组合选出2个共计82个进入初步产量鉴定,根据初步产量结果和农艺性状表现选出9个优系参加2005年秋播产量试验。

  • 标签: 标记辅助选择 普通小麦 白粉病抗性 Pm21基因
  • 简介:稻褐飞虱(BPH,NilaparvatalugensSt#l)是中国和世界稻区最严重水稻害虫之一,发现和利用新抗性基因和进行抗性种质创新对于稻褐飞虱抗性品种培育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进行了1200多份普通野生稻(OryzarufipogonGriff)种质对多种BPH生物型抗性鉴定,获得了30份抗性资源,其中6份对分布于世界主要稻区稻褐飞虱生物型1和2、孟加拉、湄公河(越南)、九龙江(越南)、潘特纳加(印度)等6种生物型或其中5种具有广谱高抗性。遗传分析证明了这些种质对BPH生物型2和九龙江生物型抗性受2对重复作用隐性基因控制,对潘特纳加生物型抗性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表明抗源对不同褐飞虱生物型具有不同遗传机制。普通野生稻材料2183存在2对隐性基因很可能是新发现基因,因为在这些染色体区域还没报道有BPH抗性基因,这两对基因暂命名为bph18(t)和bph19(t)。研究总共培育出143份抗性创新种质和6份抗性品系或高产优质杂交水稻组合,这些优良抗性创新种质为培育抗性新品种建立了坚实基础。更多还原

  • 标签: 普通野生稻 水稻 稻褐飞虱 抗性品种 基因标记 bph18(t)
  • 简介:依赖焦磷酸磷酸果糖激酶(PFK)是糖酵解途径关键酶。本研究首先构建带有种子特异性napin启动子和Nos终止子植物表达载体2300-nap及带有组成型35S启动子和Nos终止子植物表达载体2300-35S;然后用PCR法从甘蓝型油菜(BrassicanapusL.)中油119总基因组中扩增出依赖焦磷酸磷酸果糖激酶(PFK)基因片段,再以扩增出PFK基因片段作模板设计引物扩增出一个相应小片段。将两个PFK基因片段反向连接,插入到植物表达载体2300-napnapin启动子和nos终止子之间,植物表达载体2300-35S35S启动子和nos终止子之间,分别构建成可转录表达出发夹RNA(hairpinRNA,hpRNA)结构种子特异型和组成型油菜RNA干扰载体,为今后油菜利用RNA干扰(RNAi)提高含油量基因工程研究奠定了基础。

  • 标签: 甘蓝型油菜 依赖焦磷酸的磷酸果糖激酶(PFK) 发夹RNA(hpRNA) 载体构建
  • 简介:启动子是调控外源基因在植物体内表达“开关”。随着植物转基因技术广泛应用,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人们希望能够充分利用启动子来准确控制外源基因在植物体内表达,使目的基因“开”和“关”、表达“多”和“少”、在“何地”和“何时”表达等。能够听从人指挥,以实现植物育种分子设计。因此,快速分离和鉴定植物体内各种特异启动子已经成为植物基因工程研究热点和难点。本文在互补末端连接反向PCR(CELI—PCR)技术基础上建立起…种快速分离目的基因全长cDNA和启动子序列新方法。该方法利用CELI—PCR进行染色体连续步移,获取足够长目的基因及其上游基因组DNA序列,再根据转录起始位点是目的基因转录本和启动子分界点,其下游转录本中外显于可通过RT-PCR扩增,而上游启动子序列则不能被RT-PCR扩增这一特点,借助RT-PCR进行cDNA连续步移,直到获得全长cDNA,确定启动子基因5’非翻译区位置,进而精确定位转录起始位点。从而获取目的基因准确启动子序列和全长cDNA序列。因此,建立在CELI,PCR基础上RITIS技术,可绕过繁琐构建cDNA库和5'-RACE等方法快速分离目的基因全长cDNA和启动子序列。

  • 标签: 启动子 全长CDNA 转录起始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