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4 个结果
  • 简介:满族作家李惠文的小说语言呈现出鲜明的乡土特色。他吸纳了大量地道的辽西民间语言,散发出浓郁的地域文化气息,辽西民俗的许多方面都通过他使用的民间熟语折射出来。由于受到民间文学艺术的滋养,李惠文努力追求语言的简洁精练,无论是人物刻画还是场景描摹,都能做到生动传神。

  • 标签: 李惠文 小说语言 乡土特色
  • 简介: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纪念,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延续至八九十年代。纪念过程中,通过呈现生平事业、诠释精神品格、界定历史地位,建构和塑造了经典作家的形象;通过总体阐释马克思主义,介绍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通过揭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意义,诠释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表达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主张,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标签: 经典作家 纪念活动 功能
  • 简介:太仓是娄东画派的发祥地,画家辈出,名扬全国。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还曾有一位全国有名的实用工艺美术专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工商业美术学术团体的主要创办者,他就是中国工商业美术作家协会理事长叶鉴修。叶鉴修,字慎之,1905年11月18日出生于江苏太仓南郊。叶鉴修的父亲和我的外公是亲兄弟,他的祖父过世后,由祖母当家,靠几亩薄田生活。后来家道日渐中落,幸有我外公的教书收入聊以弥补。

  • 标签: 商业美术 作家协会 理事长 中国 工艺美术 学术团体
  • 简介:[编者按]本刊曾于1989年第6期发表了胡绣枫同志所写《我的姐姐关露同志》一文,介绍了关露同志的生平,现刊出商务印书馆原党委副书记陈锋同志此文,供读者更具体地了解关露同志“文革”前后特别是“文革”中铁骨铮铮的共产党人的表现,谨对其革命的一生致以敬意。...

  • 标签: “文革”前 女作家 商务印书馆 潘汉年 文化部 新四军
  • 简介: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有言:“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意思大概是说,一个时代的文化状况与当时的社会兴衰是息息相关的。中国,在历经数十年的经济大潮的冲击与挟裹下,我们每每感叹当下的文坛,

  • 标签: 乡村叙事 叙事散文 东乡族 作家 文学 《文心雕龙》
  • 简介:冯润璋(1902~1994),曾用名一雯、周茨石、丰庄、黑鸽子,泾阳县白王乡冯家沟人。同诞生在20世纪初叶的众多有志青年一样,他在青少年时代就有济世救国的远大理想,踊跃投身于中国的民主革命事业;同时他作为一位有思想、有创造的文学青年,很早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参与筹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为联盟最早的发起人之一。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联盟 先生 泾阳县 筹建 领导
  • 简介:一百多年前,由起义失败而被迫进入俄境的部份中国西北地区的回族人,带着以伊斯兰文化为内核的回族文化,给广袤的中亚地区输入了新鲜的文化血液,在广泛汲取和融会了多民族文化精华的同时,在那里营造和确立了自己的东干文化。并且发展起了自己具有回族特色的作家文学。这对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回族文化的品格,深刻认识汉文化因素在以伊斯兰文化为内核的回族文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理解回族文化是在参与着中华文化的创造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这一质的规定性,有着极高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 标签: 东干 文化 作家文学
  • 简介:1999年11月中旬,桂林的冬天来得比往年早,白天最低气温已降至2℃左右,而且阴雨连绵。15日晚上9时许,桂林两江国际机场上空飘着毛毛细雨,这时从香港到达的客机上走下一位特殊的客人,随同他的有香港电台电视部的四位工作人员。他高高的个子,精神奕奕,红润饱满的脸上笑容可掬,一头黑发当中偶见少许白发,但看上去也不过50左右年纪。他用地道的桂林话同前来迎接的人们互致问候。他就是6岁离开故乡桂林,现今已62岁的著名旅美华人作家白先勇先生。正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这次白先生返回故乡,是应香港电台电视部之邀请,配合拍摄“世界杰出华人系列”电视专题片。这个系列专题片拍摄对象包括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著名建筑师贝聿铭,著名画家赵无极,音乐家王友友等人。系列专题片选的文学家是广西桂林籍的白先勇先生。白先生和摄影组在来桂林之前数月,已到他生活过的上海、南京、杭州、台北等地拍摄。然后,白先生留在台北,摄影组则返回香港。这次,他们一道从香港飞到白先生的故乡桂林。这是重要的一站,是白先勇先生的寻根之旅,他将要回到故乡临桂县山尾村。这是白先生50多年来第二次回桂林...

  • 标签:
  • 简介:1997年12月,我和来学斋同志在洛阳大学河洛文化研究院成立大会上代表洛阳市地方史志编委办公室向应聘出任该院顾问的著名作家李凖赠送了包括《牡丹志》、《文物志》、《教育科技志》在内的几部《洛阳市志》。李凖先生见到家乡的志书显得十分高兴。在

  • 标签: 李凖 生平 文学创作 艺术风格
  • 简介:“审父”情结是西方文学中的一个经典母题,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审父”叙事也是屡见不鲜。但是作为传记而言,“审父”是—个并不多见的现象,“审母”则更为罕见。季承的《我和父亲季羡林》采用“父与子”的模式展开叙事,为读者呈现了国学大师季羡林的另一面。老鬼的《我的母亲杨沫》则站在更加另类的“母与子”视角,真诚地对母亲杨沫进行剖析。两部传记具有一些共同特征:都从亲情的泯灭、母性或父性的淡薄、父母的婚姻悲剧等方面为我们展现了季羡林和杨沫的真实家庭生活。但是两位作者的创作目的、叙事风格、对父母的理解等方面各具特点,其中暗合了作家不同的成长经历以及相异的个性特征。“审母”相对于“审父”而言,无疑是对当代作家传记在真实性以及叙事伦理等方面更进一步的发展。

  • 标签: 审父 审母 真实性 传记冲突 叙事伦理
  • 简介:p:2014年最让你欢喜的场景是什么7J:9月我有了孙女——走进医院的病房,我才忽然体验到一种特殊的非常愉快的心情。去病房的经验从来是心情低落的,甚至是逃避,只在这一刻,理解到了我探望的不是病人,不是去探病,是看望一种亮光,新生的光彩,周围的一切都变得不再灰暗。

  • 标签: 说书 作家 方言 传统 自信 自由
  • 简介:“1960年代初期,我念英国文学时,所有学生必读的一本重要评论作品是《多义七式》(SevenTypesofAmbiguity,该书改变了整个现代诗的历史,也开创了“细读”批评范例)。惊人的是,威廉·燕卜荪(WilliamEmpson)写作这本博学的作品时年仅23岁。同样惊人的是,他正苦心孤诣撰写这本书之际,却被剑桥大学开除了,原因是在他房里发现避孕用品。”

  • 标签: 终身成就奖 女作家 女人 评论作品 60年代 剑桥大学
  • 简介:满族作家文康创作的《儿女英雄传》和蒙古族作家尹湛纳希创作的《一层楼》、《泣红亭》作为《红楼梦》的仿作,在总体构思和情节、语言、情与理(礼)的冲突、对传统叙事方法的继承等方面具有互文关系.文康和尹湛纳希的作品在反映现实方面也各有特点,他们所描绘的风俗习惯颇具民族特色.文康、尹湛纳希与曹雪芹三位作家虽然经历相似,但是他们的作品表现的思想境界是不同的.

  • 标签: 红楼梦 儿女英雄 一层楼 泣红亭 满族 蒙古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