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博物馆的展示陈列和教育活动要以参观者为中心,使形式和内容导向符合观众的认知,这一概念已被广泛接受并应用于博物馆的各项日常工作中。本书是以参观者意向评估和调查的具体形式、手段和案例为主题的实用工具,意在为博物馆和其他非正式教育场合中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解并分析观众的思路和方法。

  • 标签: 教育场合 博物馆 工具书 非正式 评估 指南
  • 简介: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国,恢复汉唐衣冠文物制度,号称“胡风”一洗殆尽。其实并不尽然。无论是明代的制度建设,还是明朝人的日常生活,无不受到元遗俗的影响,风俗确乎存在着因袭难变的一面。风俗因袭难变的面相,转而又可证明“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并非存在着统一性,且各民族之间的物质与文化交流,存在着一种双向交融的倾向。至于“崖山之后再无中华”之说,仅仅说对了一半,即崖山之后的华夏文化,已经不再如同宋代以前的华夏文化,但并不证明崖山之后中华文化已经沦丧殆尽,而是变成了一种经历、汉乃至满、汉融合之后的华夏文化。

  • 标签: 明代 日常生活 蒙元 遗俗 文化交融
  • 简介:提要:本文重点分析了敦煌写本北宋《重修开元寺行廊功德碑并序》等各残片的缀合关系,并以盛行於中原地区的碑拓作品在敦煌被用作习摹本这一事实,提示了北宋初年中原与敦煌在文化上的密切交流,同时也为研究同一写本为何会写有佛释道等教、俗不同性质内容的敦煌文献提供一点素材。

  • 标签: 敦煌写本 《重修开元寺行廊功德碑并序》 习书 俄藏敦煌文献Дx.10740
  • 简介:身怀绝技的艺术家被埋没在荒村陋巷中,困顿一生,不能知遇于世.称重于人。及至倏忽仙去,身归道山,才又被重新发现,真正认识其人和作品的价值。仿佛和氏之璧,尘埋日久,一朝豁然剖得于顽石中,顿时光芒四射,价值连城。

  • 标签: 书艺 天赋 人工 艺术家 价值
  • 简介:关于中国土族的认别与族源问题,我原以为早已解决。但是,最近拜读祁进玉先生的巨著《历史记忆与认同重构》,副题:《土族民族识别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一书后(为行文方便简称《重构》),才知中国土族的认别与族源问题,在祁教授的文化视野中,尚处在重新识别和重新构建的门槛上。在《重构》一书中,祁教授对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识别认定工作,从根本上提出了质疑并加否定。在《绪论》中写道:中国也从部族国家进入公民国家,众多的少数民族群体在现代国家政治整合的进程中纷纷由部族共同体进入民族共同体的行列,那么理应是自然过渡的共同体被人类社会历史的命运彻底打乱了自然演变的步伐,从而演变为政治过渡,这种过渡究竟省略了中间的什么环节?

  • 标签: 民族识别 土族族源 《重构》 历史记忆 新中国成立 民族共同体
  • 简介:[受访者简介]1964年出生于广东省潮州市的一个潮绣家庭,自幼跟着母亲和邻居学潮绣,喜欢制作与众不同的各式手工作品。大学就读韩山师范学院英语专业,毕业后进入公家企业工作,

  • 标签: 企业工作 潮州市 访谈记录 艺术人生 董事长 集团
  • 简介:洪武九年,荆墩门自隆阜戴氏宗族中派分出来。至第三代,该门叔清、叔明二人通过人口繁衍、家业发展、家风家声建设以及家族文化建设等活动,基本上完成了家族组织的建构,降至明末,已发展成为一个规模相当可观的商业家族。荆墩门的派分、建构以及生活实态等,真实地呈现了一个徽州商业家族的发展图景,一定程度上为考察徽州地域乃至各地汉人家族的发展面相提供了颇具参考价值的案例,并且从中还可归纳出一些家族发展的共性特征。

  • 标签: 明代 隆阜戴氏 荆墩门 派分 组织建构 生活实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