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情治疗中,伊托必利与瑞巴特药物的临床疗效。方法:收录2020年8月到2021年10月期间在院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56例,对照组28例患者使用伊托必利药物,干预组28例患者使用伊托必利联合瑞巴特药物,分析组间疗效差异。结果:干预组疗效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血清学指标数据分析中,干预前G-17、PGI数据差异无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G-17、PGI数据较之对照组高,数据差异显著(P<0.05)。讨论:慢性萎缩性胃炎在临床治疗中将伊托必利药物与瑞巴特药物联合使用,能进一步提升临床治疗效果,优化病理表现,有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伊托必利药物 瑞巴派特药物 慢性萎缩性胃炎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使用瑞巴特治疗后对内皮功能、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抽取我院2020年11月-2021年11月接收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经随机交替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32、雷贝拉唑治疗)和观察组(n=32、加用瑞巴特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用药治疗后,观察组内皮功能指标VEGF、EGF低于对照组、CFRP高于对照组,而炎症指标RCT、IL-1β、IL-6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瑞巴特应用于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用药治疗中,可实现对内皮功能及炎症反应的改善,进一步加强临床疗效。

  • 标签: 慢性萎缩性胃炎 瑞巴派特 雷贝拉唑 内皮功能 炎症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使用瑞巴特治疗后对内皮功能、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抽取我院2020年11月-2021年11月接收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经随机交替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32、雷贝拉唑治疗)和观察组(n=32、加用瑞巴特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用药治疗后,观察组内皮功能指标VEGF、EGF低于对照组、CFRP高于对照组,而炎症指标RCT、IL-1β、IL-6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瑞巴特应用于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用药治疗中,可实现对内皮功能及炎症反应的改善,进一步加强临床疗效。

  • 标签: 慢性萎缩性胃炎 瑞巴派特 雷贝拉唑 内皮功能 炎症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对2019年陕西省三带喙库蚊标本中分离的病毒(SX1943)进行病毒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蚊虫研磨液接种组织培养细胞,对分离物进行病毒学和病毒分子遗传学分析。结果在2019年于陕西省采集的三带喙库蚊标本中获得1株病毒分离物(SX1943),将该病毒接种至C6/36细胞后第3天发生明显细胞病变,表现为细胞圆缩、聚集和脱落等,分离物可稳定传代。然而,该批标本在BHK-21细胞连续传代3次均未发现显著细胞病变。SX1943病毒接种至C6/36细胞后经电子显微镜(负染)观察,可见大量圆形病毒颗粒,直径约25 nm。SX1943病毒基因组扩增与测序结果显示,该病毒基因组序列全长为3 594 nt,共编码3种蛋白,分别为非结构蛋白(NS1和NS2)和衣壳蛋白(VP),3种蛋白的基因长度分别为2 376 nt、1 098 nt和1 136 nt。经病毒分子遗传进化分析发现,SX1943病毒与浓核病毒亚科Brevidensovirus病毒属中的淡色库蚊浓核病毒(Culex pipiens pallens Densovirus, CppDNV)处于同一进化分支,上述结果提示SX1943病毒为CppDNV。结论陕西省三带喙库蚊中分离到CppDNV。

  • 标签: 淡色库蚊浓核病毒 三带喙库蚊 系统进化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云南省蝙蝠体表寄生蛛蝇中肯科伊病毒(Kaeng Khoi virus,KKV)的感染情况。方法2014年在保山市和2017年在瑞丽市采集蝙蝠体表寄生蛛蝇标本并进行鉴定,应用细胞组织培养法进行病毒分离,对阳性分离物进行序列扩增测序,对病毒全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用蛛蝇标本研磨上清液接种BHK-21细胞,从瑞丽市和保山市蛛蝇标本分离到3株阳性分离物(WDBC1704、WDBC1710和BSBC1406),均能使BHK-21细胞出现圆缩、脱落的细胞病变。经RT-PCR和高通量测序扩增后,获得3株阳性分离物的全基因组序列。系统进化分析显示3株阳性分离物的S、M、L基因均与泰国分离的KKV原型株PSC-19在同一进化支。本次分离的3株KKV与云南省既往分离株WDBC1403亲缘关系最近,其中BSBC1406株又形成一个独立的小分支。序列对比显示3株分离株之间在M基因上存在较大差异,BSBC1406与其他2株相似度仅为78.0%~78.1%,开放阅读框区中Gc蛋白的氨基酸相似度均为85.3%。结论从云南蝙蝠寄生蛛蝇中新分离的3株KKV与原型株有较大差异,特别是BSBC1406株与其他分离株存在一定差异,可能已发生了变异,应加强云南省媒介昆虫携带KKV的监测及其与人类疾病关系的研究。

  • 标签: 肯科伊病毒 蛛蝇 蝙蝠 系统进化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脂肪肉瘤中DDIT3荧光原位杂交(FISH)分离探针判读陷阱及其意义。方法收集DDIT3端粒侧信号簇状扩增的脂肪肿瘤18例,回顾其HE形态、免疫组织化学及临床病理资料,加做MDM2、CDK4扩增FISH检测,结合临床资料、形态学、免疫学、分子结果对其重新诊断。结果18例DDIT3端粒侧信号扩增的脂肪肿瘤均应诊断为高分化脂肪肉瘤或去分化脂肪肉瘤,其MDM2、CDK4基因扩增FISH结果均为阳性。对照说明书探针设计细节并辅以MDM2、CDK4基因扩增FISH实验论证,发现DDIT3分离双色探针位于DDIT3基因两侧,均不覆盖DDIT3基因本身,而DDIT3基因及CDK4基因都位于第12号染色体长臂,距离很近,DDIT3分离探针的端粒侧探针覆盖CDK4基因;因此,当DDIT3分离探针不出现红绿信号分离结果,而覆盖CDK4基因的端粒侧信号出现簇状扩增,不能提示DDIT3基因存在异常,无法支持黏液样脂肪肉瘤/圆细胞脂肪肉瘤的诊断,反而能提示CDK4基因存在扩增改变,因此可支持高分化脂肪肉瘤/去分化脂肪肉瘤的诊断。结论基于临床工作观察,发现脂肪肉瘤中DDIT3 FISH分离探针判读存在陷阱,可能对脂肪肉瘤诊断产生误导。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以家庭为中心的健康教育在母婴分离父母出院准备度中的运用研究。方法:此次研究对象筛取2021年1月到2021年6月期所在我院医院收治的200例母婴分离初产妇,依照护理方案的不同归为两个小组,对照组(实行常规形式的健康教育方式)与实验组(实行以家庭为中心的健康教育),每小组存在100例。两小组的家长护理满意度、照顾能力,新生儿的智力发育。结果:实验组病人经有效干预后护理满意度、照顾能力,新生儿的智能发育得到显著提升且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新生幼儿出生时对其家长实行出院准备度的评估工作及以家庭为中心的健康教育,利于提升新生幼儿家长的育婴知识及技能,确保其符合出院的标准。

  • 标签: 以家庭为中心的健康教育 母婴分离 父母出院准备度
  • 简介:摘要:腹直肌分离是孕妇产后非常常见的问题,腹直肌分离会改变产妇的体态,盆底肌的功能受损等,对产妇之后的生活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主要针对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强化核心肌群的呼吸康复训练展开研究。

  • 标签: 产后腹直肌分离 强化核心肌群 呼吸康复训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者14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原则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70例,对照组采取短肌腱移位治疗方法,观察组采取骨膜移位治疗方法。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4.28%较之对照组80.00%总有效率高(P<0.05);观察组术后骨折愈合时间(60.25±5.11)d较之对照组(93.35±8.86)d短(P<0.05)。结论:采取骨膜移位方式治疗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效果优于短肌腱移位治疗,治疗优良率高,并且可以可加快术后骨折的愈合速度。

  • 标签: 踝关节骨折 下胫腓联合分离 短肌腱移位 骨膜移位 骨折愈合
  • 简介:摘要:总结1例直肠癌老年女性腹腔镜探查术、回肠双腔造口术后发生皮肤黏膜分离合并脂肪液化患者的护理体会。针对回肠双腔造口皮肤黏膜分离合并脂肪液化问题,利用新型伤口敷料的特点在腹壁切口的脂肪液化处使用藻酸盐敷料,窦道处采用自制引流棒,全面评估造口,在造口周围6点 -10点;12点-3点方向浅层皮肤黏膜分离处覆盖亲水纤维银离子敷料加防漏贴环固定,使用两件式平面底盘+腰带,避免肠分泌物污染伤口引起感染;配合红外线对患者腹部脂肪液化处进行照射,全程经过15天6次换药处理后,患者痊愈出院,随访期间,无不适症状,肠造口功能正常。

  • 标签: 回肠双腔造口 皮肤黏膜分离 脂肪液化 引流棒 红外线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牙科四手操作对显微超声技术取根管内分离器械的效率和成功率的影响,总结超声法取分离器械的处理与配合流程。方法 对173例使用超声法取出根管内分离器械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和研究,评估牙科四手操作对超声法取分离器械的效率与成功率的影响。 结果 医护四手操作下,使用牙科显微镜,通过超声技术成功取出根管内分离器械169例,未取出4例,取出成功率为97.63%。其中,取出的分离器械病例术中发生器械二次分离12例,2例器械术中曾被推出根尖孔,3例发生根管壁穿孔。最长处理时间81分钟,最短处理时间3分钟,平均处理时间分钟29.9分钟。结论 四手操作可提高显微超声法取出根管内分离器械的效率,规范流程与经验值得推广。

  • 标签: []  牙科四手操作法 牙科手术显微镜 器械分离 超声技术 根管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血细胞分离机血小板去除治疗中采用综合护理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择医院在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就诊的40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20例/组,两组均接受血细胞分离机血小板去除治疗,对照组提供常规护理,观察组提供综合护理,将两组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的干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100.00%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AS评分(33.69±5.87)分和SDS评分(34.74±6.84)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细胞分离机血小板去除治疗中采用综合护理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 标签: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血细胞分离机血小板去除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 应用高频超声探析腹直肌分离与盆底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我院71例产妇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均确诊生产后出现腹直肌分离和盆底功能障碍症状,选取同一时间段在我院妇产科分娩,并且产后正常的71例产妇作为对照组。均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提肛肌功能、提肛肌裂孔面积以及脐上方3cm、脐部以及脐下3cm的腹直肌间距,比较两组产妇的不同位置的腹直肌间距及提肛肌裂孔面积。结果 结果见,两组产妇脐上3cm、脐下3cm的腹直肌间距差异不大(P>0.05),但脐位置的腹直肌间距存在明显差异,观察组间距明显更大(P<0.05);观察组产妇的提肛肌裂孔面积也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腹直肌分离、提肛肌裂孔面积与盆腔功能变化具有相关性,应注重对腹直肌间距的检查,并及时于最佳时机选择干预,降低产后盆底功能障碍问题发生率。

  • 标签: 高频超声 腹直肌分离 盆底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母婴分离新生儿出院后6个月母乳喂养情况。方法 对本地区某医院妇产科2022年5月母婴分离早产新生儿出院后6个月母乳喂养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统计相关数据(母乳喂养率、母亲产后抑郁发生率、母乳喂养知识掌握、母乳喂养方法掌握及新生儿生长发育情况)并进一步讨论分析。结果 对照组母乳喂养率为72%,比实验组低13%;对照组母亲产后抑郁发生率为9%,比实验组高7.75%;此外,母乳喂养知识掌握、母乳喂养方法掌握、新生儿生长发育情况(身高、体重)等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实验组。结论 产妇分娩后,由于早产、患病等原因发生母婴分离,从而阻碍了母乳喂养。因此,须采取一系列指导措施来促进母乳喂养,如使产妇保持心情愉悦,帮助孕妇学习大量母乳喂养方面的知识,掌握科学的母乳喂养方法,从而分泌出充足的乳汁,增强产妇及其家属采用母乳喂养方式的信心及决心,促进母乳喂养方式的成功开展,从而为提高当前母乳喂养率提供可行的建议。

  • 标签: 母婴分离 母乳喂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综合护理干预对母婴分离产妇48h目标奶量达成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产科母婴分离的产妇,通过现场调查的方式进行查检,在综合护理干预实施前后,观察记录母婴分离产妇48h目标奶量影响因素查检表。结果:在改善后查检中,改善产妇泌乳情况,对产妇产生影响的因素明显减少。结论:对母婴分离产妇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形式,有效改善泌乳量,提高母乳喂养的成功率,提高48h目标奶量的达成率,效果满意。

  • 标签: 综合护理 母婴分离 产妇 奶量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母婴分离新生儿出院后6个月母乳喂养情况。方法 对本地区某医院妇产科2022年5月母婴分离早产新生儿出院后6个月母乳喂养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统计相关数据(母乳喂养率、母亲产后抑郁发生率、母乳喂养知识掌握、母乳喂养方法掌握及新生儿生长发育情况)并进一步讨论分析。结果 对照组母乳喂养率为72%,比实验组低13%;对照组母亲产后抑郁发生率为9%,比实验组高7.75%;此外,母乳喂养知识掌握、母乳喂养方法掌握、新生儿生长发育情况(身高、体重)等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实验组。结论 产妇分娩后,由于早产、患病等原因发生母婴分离,从而阻碍了母乳喂养。因此,须采取一系列指导措施来促进母乳喂养,如使产妇保持心情愉悦,帮助孕妇学习大量母乳喂养方面的知识,掌握科学的母乳喂养方法,从而分泌出充足的乳汁,增强产妇及其家属采用母乳喂养方式的信心及决心,促进母乳喂养方式的成功开展,从而为提高当前母乳喂养率提供可行的建议。

  • 标签: 母婴分离 母乳喂养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评价慢性萎缩性胃炎药物干预,将莫沙必利、瑞巴特联合使用作为干预对策的意义。方法:选取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总计67例。时间为2020.02至2021.02。抽签法分组。33例纳入参照组,单独使用莫沙必利治疗。34例选入试验组,联合莫沙必利、瑞巴特治疗。对治疗效果、症状积分、胃功能进行评析。结果:试验组治疗效果、症状积分、胃功能均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联合用药方案效果理想。在莫沙必利基础上,加用瑞巴特,患者症状缓解、胃功能改善、效果提升更加显著。

  • 标签: 慢性萎缩性胃炎 莫沙比利 瑞巴派特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1株从1名被海虾刺伤的患者脓液分离的致病菌株JM-1进行准确鉴定、药敏试验和毒力基因分析,为海岸嗜半胱氨酸菌(Cysteiniphilum litorale)作为罕见病原体引起临床相关感染的筛检及改善预后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对分离株进行生化表型鉴定、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鉴定、16S rRNA基因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以及基于全基因组序列的平均核苷酸一致性(average nucleotide identity,ANI)、平均氨基酸一致性(average amino acid identity,AAI)分析和系统发育分析,以准确确定其分类学地位;以E-test法进行药敏试验,并依据CLSI M45-A3土拉弗朗西斯菌解释标准进行结果判读;以VFDB毒力因子数据库对全基因组进行毒力基因注释和分析。结果分离株JM-1在哥伦比亚血平板上培养3 d可见灰白色、中等大小、光滑、圆形、凸起的溶血菌落。革兰染色为着色较淡的阴性球杆菌。API NH鉴定结果提示为卡他莫拉菌(生化编码:3010);Vitek2系统NH卡鉴定无鉴定结果(生物编码:0211002121)。EXS3000质谱仪自建库数据库鉴定为海岸嗜半胱氨酸菌。基于16S rRNA基因和全基因组的系统发育分析均表明该菌株与海岸嗜半胱氨酸菌DSM 101832T聚类为同一个小的分支,且两者之间的全基因组ANI和AAI值分别为95.07%和95.65%。药敏试验显示分离株JM-1产β-内酰胺酶和青霉素酶,对青霉素耐药,对庆大霉素、链霉素、强力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氯霉素敏感。从分离株JM-1基因组注释到了与弗朗西斯菌相似的毒力基因:弗朗西斯菌致病岛(FPI)、Ⅳ型菌毛、荚膜和脂多糖等。结论海岸嗜半胱氨酸菌是一种具有弗朗西斯菌毒力相关基因罕见病原体,且其药敏特性亦与弗朗西斯菌相类似。本案例确认了一例由海岸嗜半胱氨酸菌引起的临床感染,自建库的MALDI-TOF质谱系统可用于其快速鉴定。

  • 标签: 海岸嗜半胱氨酸菌 分类鉴定 药敏 毒力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