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0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中西医结合对慢阻肺稳定期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效果。方法本文选取我院于2014年01月~2015年05月收治的66例慢阻肺稳定期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单独西医疗法,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日常生活质量评分结果。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社会功能、心理功能以及躯体功能四项日常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分别是(36.09±10.15)分、(36.40±8.13)分、(34.34±5.20)分以及(31.09±1.16)分,和对照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社会功能、心理功能以及躯体功能四项日常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阻肺稳定期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式后,可以显著提升治疗效果,同时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 标签: 中西医结合 慢阻肺稳定期 生存质量 影响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73.3%,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心肌缺血时间、心绞痛发作次数、室性早搏次数、房性早搏次数均显著改善,观察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能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 标签: 丹红注射液 不稳定型心绞痛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破血逐瘀法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治疗组52例采用破血逐瘀法加西医治疗,对照组45例仅采用西医治疗.4周后分别测心电图、超敏C反应蛋白及凝血系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总有效率为94.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78%,,两组比较P<0.05.结论破血逐瘀法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好,而且无明显的毒副作用及禁忌,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法.关键词破血逐瘀法;不稳定型心绞痛中图分类号R54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5302(2015)09-0829-01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且分析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促甲状腺激素水平与房颤之间的关系。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00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患者50例,促甲状腺激素水平正常;实验组患者50例,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偏低。随访观察两组患者房颤的发生率。结果随访发现对照组患者的发颤发生率为24%,实验组患者的房颤发生率为70%。结论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明显降低时,房颤的发生率升高。TSH和房颤发生率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在以后的诊断中应引起注意。

  • 标签: 心绞痛 促甲状腺激素 房颤
  • 简介:目的:探讨依普沙坦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UAP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硝酸酯类药物、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及他汀类药物等常规用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依普沙坦600mg,1次/d,连续服药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前、用药后6个月的临床疗效,心电图ST段变化,血压水平及血清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水平改变,左室肥厚的逆转及舒张功能指标改善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心绞痛临床疗效、心电图ST段变化、血清ET和NO水平改变、左室肥厚逆转及舒张功能指标改善程度与用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普沙坦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且安全。

  • 标签: 依普沙坦 不稳定型心绞痛 疗效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针(PFNA)以及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ALP)给予临床治疗的有效性。方法选择2012年10月~2015年10月到我院骨科接受治疗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成A组(ALP)与B组(PFNA),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治疗有效性。结果A组与B组患者的优良率无明显差异(p>0.05);B组研究对象的术后卧床时间、手术出血量、手术所需时间与A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ALP两种手术方式用于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均能够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但是PFNA手术具有术后恢复速度快、手术创伤小等基本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针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 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稳定期双相障碍患者及其健康同胞的执行功能和注意力。方法选用coglab软件包的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isconsinCardSortingTest,WCST)、连续作业测验(continuousperformancetest,CPT)和倒行掩蔽测验(backwardmasktest,BMT)评估36例稳定期双相障碍患者(患者组)及其36名健康同胞(同胞组),以及36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的执行功能和注意力。结果患者组在WCST的持续错误数、随机错误数高于对照组,其正确数和分类数低于对照组,其正确数、随机错误数和分类数均低于同胞组,而同胞与对照在这些指标上无差异。患者组CPT2低于同胞组和对照组,而同胞组CPT1高于对照组,三组间CPT3和CPT均无差异。患者组BMT1和BMT2成绩低于对照组,患者组和对照组BMT1、BMT2、BMT3和BMT成绩均低于同胞组。结论双相障碍患者即使在稳定期也存在注意力和执行功能缺陷,注意力缺陷可能与疾病易感性有关,而执行功能缺陷可能是疾病标志。

  • 标签: 双相障碍 健康同胞 注意功能 执行功能 认知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OPD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变化。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呼吸内科确诊的COPD患者100例,治疗前作为急性加重期,经治疗病情稳定后,作为稳定期组,以本院体检科体检健康者50例为对照组,比较各组IL-2、IL-8、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水平。结果COPD急性加重期组患者的IL-2浓度明显低于稳定期组及对照组,COPD急性稳定期组IL-2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OPD急性加重期组患者的IL-8、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浓度明显高于稳定期组及对照组,COPD急性稳定期组IL-8、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浓度明显高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2、IL-8、CTG都产于了COPD的发生发展,对指导临床治疗COPD和其严重程度的判断有一定意义。

  • 标签: COPD IL-2 IL-8 CTGF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温阳通脉法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入选60例患者按随机双盲对照原则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各30例,在西医常规抗心绞痛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予温阳通脉胶囊,4粒/次,3次/d,温开水送服;对照组予地奥心血康胶囊,4粒/次,3次/d,温开水送服,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后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显著减少,心电图改变明显,2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阳通脉法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肯定。

  • 标签: 温阳通脉法 不稳定性心绞痛 心绞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与冠脉病变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择稳定型心绞痛3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36例,入院后即刻、6h、24h、48h和7d检验CRP和肌钙蛋白(TnT),根据患者是否发生心脏不良事件(MACE)进行分类研究。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RP的水平(8.2±0.47mg/L)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5±0.3mg/L),P<0.01,发生心脏不良事件的患者其CRP和TnT水平在任何时点均高于未发生者(P<0.01)。结论C反应蛋白与冠脉病变稳定性相关,CRP和TnT联合检验可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危险分层。

  • 标签: C反应蛋白 冠脉病变 稳定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cTnI和NT—proBNP对稳定性慢性心衰病人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600例稳定性慢性心衰病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心功能检查得健康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mini-Vidas-Blue全自动荧光免疫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盒检测两组患者血清cTnI和NT—proBNP水平,就其异常结果展开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cTnI和NT—proBNP检测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cTnI和NT—proBNP呈正相关(r=0.834,p<0.05);cTnI和NT—proBNP联合检测器敏感性和特异性达到99.5%、98.6%,联合检测与单独检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稳定性慢性心衰病人行血清cTnI和NT—proBNP检测均能反映病人的疾病情况,cTnI和NT—proBNP联合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更高,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血清cTnI NT&mdash proBNP 稳定性慢性心衰 预测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0月到2014年12月我院64例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样本,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32例只采用中医疗法,即只使用通心络胶囊;观察组32例采用活血化瘀中成药联合阿司匹林的治疗方法。结果通过临床治疗和对照分析,对照组有效率有效人数为32例,有效率为75.0%(24/32);相比对照组,观察组有效率为87.50%(28/32),两组显著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观察组在心绞痛发作次数、每次发作持续时间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用活血化瘀中成药联合抗血小板药方法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中西医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爱康渗透树脂治疗正畸后牙面脱矿(白垩斑)的疗效稳定性。方法选取已完成正畸治疗的前牙区釉质白垩斑患者20名,应用渗透树脂治疗。治疗后即刻和术后6个月、1年、2年分别拍摄数码照片。由另外两位医生判断有无颜色变化,并测量术前、术后白垩斑面积(W)及患牙唇面的面积(T),计算出W/T比值(%),评价其疗效稳定性。结果随访两年,术后6个月、1年、2年间W/T比值经多样本的秩和检验,P>0.05,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渗透树脂治疗后在2年观察期内颜色表现稳定,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渗透树脂 脱矿 疗效稳定性
  • 简介:前牙开(牙合)、深覆(牙合)通常是由于生长发育、不良习惯或功能性因素等原因所导致的颜面部垂直向不调。它们可能严重影响患者的颜面部美观、口腔功能及健康。因此,对前牙开(牙合)、深覆(牙合)患者进行有效的矫治理应受到正畸医师足够的重视。然而,正畸治疗的成功不仅体现在主动治疗结束时错(牙合)畸形程度的改善,更体现在治疗效果的长期稳定,对前牙开(牙合)、深覆(牙合)治疗的长期稳定性一直是正畸医师关注的热点[1-6]。本文即对前牙开(牙合)、深覆(牙合)治疗后的稳定与复发做一综述。

  • 标签: 深覆(牙合) 主动治疗 前牙 复发 正畸医师 垂直向不调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5年3月收治的70例不稳定型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疗效评价各项指标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1%)明显优于对照组(82.9%)(P<0.05);观察组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硝酸甘油用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不稳定型冠心病患者临床症状,降低心绞痛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及硝酸甘油用量,优于不稳定型冠心病常规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中西医结合 不稳定型冠心病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电话回访式健康教育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院外急性发作、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4例COP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结合电话回访进行健康教育模式。电话回访1年后比较2组患者院外急性发作、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经电话回访后急性发作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肺功能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QO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X2=7.168,P<0.05)。结论电话回访科有效提高COPD患者院外的依从性,降低急性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健康教育 电话回访 COPD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采用手法复位与切开复位治疗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绕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划分为A组和B组,各35例,其中A组治疗术式为手法复位,B组为切开复位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A组临床愈合率为91.4%,B组为94.2%,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掌倾角与尺偏角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桡骨缩短(4.9±1.2)mm,超过B组(2.6±0.4)mm,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手法复位与切开复位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均优良,但手法复位可加快恢复速度,因此可结合患者自身情况选取最佳术式。

  • 标签: 手法复位 切开复位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
  • 简介:目的考察高浓度静注人免疫球蛋白制品的稳定性。方法以组分Ⅱ+Ⅲ为原料,经过溶解、辛酸沉淀,Capto-Q层析,Macrocap-Q层析,收集流穿液,经超滤,浓缩,制备高浓度静注人免疫球蛋白(蛋白浓度为10%),进行制品处方的筛选和稳定性试验,检测制品的外观、热稳定性及分子大小分布,并与传统低温乙醇法制备的静注人免疫球蛋白(蛋白浓度为5%)比较。结果高浓度静注人免疫球蛋白外观、热稳定性、分子大小分布均符合国家药典要求,分子大小分布明显优于静注人免疫球蛋白。结论高浓度静注人免疫球蛋白制品具有更好的稳定性。

  • 标签: 高浓度静注人免疫球蛋白 稳定性 分子大小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