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骨质疏松(OP)是一种以骨量减少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继而导致骨脆性增加和骨强度下降及骨折危险性增加的全身性骨骼疾病.测量骨密度(BMD)诊断OP和评价各种疾病状态下的骨量变化及预测发生骨折的风险,已在临床多种学科领域得到广泛应用。BMD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定量指标,它不但具有年龄、性别和种族特异性,而且还具有骨骼部位特异性。因此,判别其正常与否,必须采用种族、性别和骨骼部位相匹配的及年龄范围尽可能广泛的BMD拟合参考曲线(也称参考数据库)进行比较和评价。

  • 标签: 骨质疏松 骨密度 诊断 曲线 合参 全身性骨骼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龄产妇产后骨密度的变化和影响的相关因素。方法利用超声骨密度检查仪对2010年10月至2012年9月16岁到36岁3210例在南宁市妇幼保健院进行产后42天康复体检者进行跟骨骨密度测定,以16—21岁划为低龄产妇,22—35岁为适龄产妇。结果202例产妇平均年龄19.21,骨质流失率达52.48%;骨密度达峰值骨的仅4.46%。结论骨质流失与早育产妇的年龄成负相关。必须加强对低龄孕产妇的营养及钙摄入量的指导,对骨质流失者要及时进行骨密度监测追踪,并实施干预,促进母婴健康;同时应对青少年进行性保健指导和避孕知识的宣教,避免过早生育。

  • 标签: 低龄产妇 骨密度 骨质流失 健康教育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循证护理对老年妇女低骨密度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整理收集我院尚未开展循证护理时入院接受治疗的120例老年妇女低骨密度骨折患者为对照组;以次年我院全面推行循证护理后入院的同类患者120例为观察组。行持续随访,并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Barthel指数(BI)、Fugl-meyer运动量表(FMA)及生存质量测定简式量表(WHOQOL-BREF)统计患者护理前及出院1年后抑郁程度、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及生存质量。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前HAMD、BI、FMA及WHOQOL-BREF量表各项评分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末期上述评分均显著性改善,较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数据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有助于提升老年妇女低骨密度骨折患者预后,且能显著提高其出院后生存质量,值得推广。

  • 标签: 老年妇女 低骨密度骨折 循证护理 生存质量
  •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健康教育对退休干部骨密度认识和骨密度测定结果的影响,为加强预防骨质疏松症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和超声骨密度仪跟骨测定,对 498例退休干部的骨密度相关知识、预防措施知晓程度及骨密度测定结果,进行骨密度健康教育前、后调查。结果 骨密度受检者的骨质疏松相关知识、预防措施知晓率,及骨密度结果在实施健康教育前、后有差异。 结论 医务人员对骨密度受检者进行系统、有效、长期的健康教育,能使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的相关知识、预防措施知晓率明显提高,自觉管理意识增强,生活方式得到改进,从而使骨量丢失得以阻止或减缓,降低了老年人骨折风险,提高了生活质量,应进行推广。退休干部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加强这个人群的健康教育,对提高公众宣传加强社会广泛关注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健康教育 骨质疏松症
  • 简介:[ 摘要 ] 目的 研究 姜黄提取物 对去卵巢大鼠骨密度的影响。 方法 采用去卵巢大鼠模 型 , 分为 姜黄提取物 ( 高、中、低剂量 ) 剂量组 , 同时设立假手术组、去卵巢 模型 组。实验结束后 , 取各组大鼠的股骨 , 采用双能 X 线吸收 (DEXA )法侧定大鼠的股骨密度 。 结果 去卵巢 模型 大鼠股骨的骨密度 和骨钙含量 , 与假手术对照组比显著降低 (P < 0.05) 。给予 姜黄提取物 后 , 能显著提高骨质疏松 大鼠股骨 的骨密度和骨 钙含量 , 三个剂量 均显著提高大鼠股骨钙含量,差异具有显著性 (P < 0.05 ) ;中、高剂量显著提高大鼠股骨 中点骨密度、远心端骨密度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 结论 姜黄提取物 能够对抗去卵巢引起的雌性大鼠股骨的骨丢失 , 增加去卵巢引起的雌性大鼠股骨 骨密度和骨钙含量 , 从而防治或延缓骨质疏松发生。

  • 标签: 姜黄提取物 去卵巢大鼠 骨密度 骨质疏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孕期运动护理干预对孕妇体重及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来本院进行孕期检查的200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进行运动干预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100例孕妇,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孕期运动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孕妇体重增加情况、骨密度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体重增加超标人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骨密度含量正常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孕妇运动护理干预,既可控制体重超标,又可使骨密度保持在正常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孕期 运动护理干预 孕妇 体重 骨密度
  • 简介:目的观察机械振动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BMD)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014年2月~2015年10月就诊于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骨科医院康复理疗科及骨质疏松门诊的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60例,分为阿仑膦酸钠组(ALN组)和机械振动组(WBV组),每组30例,两组均给予抗骨质疏松基础治疗,分别于入组时、治疗6个月后测定骨密度。结果WBV组治疗6个月后L1~L4、左股骨颈、左股骨上端、Ward's三角、左股骨大粗隆BMD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其中Ward's三角BMD变化率最大(8.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N组治疗6个月后L1~L4、左股骨颈、左股骨上端、左股骨大粗隆BMD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其中L1~L4BMD变化率最大(3.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Ward's三角BMD虽有增加,但治疗前后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WBV组左股骨(颈、上端、大粗隆)、Ward's三角的变化率均高于ALN组,而ALN组腰椎BMD变化率要高于WBV组。结论阿仑膦酸钠能明显增加腰椎骨密度;而机械振动对股骨、髋部骨密度提升明显,其中Ward's三角可以作为机械振动治疗指征和疗效判定指标;机械振动尤其适用于绝经后骨质疏松治疗。

  • 标签: 机械振动 临床试验 绝经后骨质疏松 骨密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国人健康成人颈椎和腰椎体积骨密度值(vBMD)分布情况。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2014年12月—2016年1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招募770名健康志愿者,其中男329名,女441名,年龄21~59岁。志愿者按年龄分为4组:A组(21~30岁)142人,B组(31~40岁)262人,C组(41~50岁)263人,D组(51~60岁)103人。采用日本TOSHIBA 128排CT机对志愿者行颈椎和腰椎定量CT扫描,并使用Mindways骨密度测量软件测量C2~C7、L2~L4椎体的vBMD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别比较颈、腰椎中vBMD在不同性别、年龄组、节段的分布情况,男性、女性颈腰椎间各椎体vBMD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男性志愿者C2~C7和L2~L4椎体vBMD分别为(288.40±60.63)、(275.71±56.33)、(283.91±59.62)、(278.95±53.76)、(253.38±49.99)、(217.94±44.96)和(151.64±31.74)、(145.22±31.77)、(147.16±35.81)mg/cm3,女性志愿者分别为(329.24±74.34)、(313.88±67.86)、(328.54±73.40)、(323.22±72.53)、(286.44±66.36)、(251.53±58.63)和(168.50±37.10)、(160.78±37.00)、(162.81±37.10)mg/cm3。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颈椎及腰椎的体积骨密度值均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男性志愿者同一年龄组内比较:C2~C7不同椎体的vBMD均呈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L2~L4不同椎体的vBM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女性志愿者同一年龄组内比较:C2~C7不同椎体的vBMD均呈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D组L2~L4各椎体的vBMD均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年龄组vBM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无论是男性或女性志愿者,在任何年龄组,颈椎vBMD均>200 mg/cm3,腰椎vBMD值均<200 mg/cm3,颈椎vBMD值均高于腰椎(P值均<0.01)。男性、女性颈腰椎不同椎体间vBMD值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r男性=0.509~0.968, r女性=0.658~0.976, P值均<0.01);男性中,r颈椎间=0.667~0.928,r腰椎间=0.850~0.968,r颈椎与腰椎间=0.509~0.675;女性中,r颈椎间=0.754~0.933,r腰椎间=0.956~0.973,r颈椎与腰椎间=0.658~0.752;颈椎间或腰椎间vBMD相关系数均高于颈腰椎之间相关系数。结论颈椎和腰椎vBMD在不同性别、年龄、节段分布存在差异,但各椎体vBMD均存在中-强相关性。本研究结果可为临床监测骨质疏松、评估骨折风险提供参考数据。

  • 标签: 骨密度 体积骨密度 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定量CT 颈椎 腰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分析学龄期儿童检测骨密度的价值以及意义。方法利用超声波骨密度测定仪测量来我院放射科进行体检的学龄期儿童骨密度,总共60例儿童,分为三组,A组为3到4岁共20例,B组4到5岁共20例,C组5到6岁20例,自动计算Z值。结果60例儿童中异常者有26例(43%),A组异常者6例(30%)B组异常者9例(45%)C组异常者11例(55%),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学龄前儿童易出现骨质异常,并随年龄增长患病率明显增长,因此测量学龄期骨质对于指导儿童补充营养促进儿童生长发育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骨密度 儿童 学龄前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航天系统某单位在职及退休职工骨密度状况,为进一步健康管理提供依据。方法:2019年在我院体检的航天系统某单位职工,在体检过程中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检测骨密度水平,计算骨密度异常检出率,分析比较不同性别,不同年龄职工骨密度状况。结果:共5738名职工纳入研究,检出骨密度异常者3655人,检出率为63.69%,男女性骨密度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此航天系统单位职工骨骼健康状况差,需要进行科学的指导和管理。

  • 标签: 骨质疏松 骨密度 流行病学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骨密度与椎体骨折风险之间的关联性,以进一步了解预防和治疗椎体骨折的策略。方法:我们收集了2022年8月至2023年8月期间50例年龄范围在40岁及以上的参与者的相关数据。通过使用骨密度测定仪器测定参与者的骨密度,并记录他们在研究期间内是否发生了椎体骨折。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数据,比较不同骨密度水平下椎体骨折的发生率。结果:在研究期间的50例参与者中,有10例发生了椎体骨折。研究结果显示,骨密度较低的参与者患有椎体骨折的风险较高。其中,骨密度处于正常范围的参与者只有2例发生了骨折,而骨密度处于低水平的参与者中有8例发生了骨折。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骨密度与椎体骨折风险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保持良好的骨密度水平可以降低椎体骨折的风险。因此,预防椎体骨折的措施应包括增加骨密度的方法,如饮食调节、适量运动和补充钙和维生素D等。然而,进一步的研究仍然需要进行,以验证我们的发现并提出更具体的干预策略。

  • 标签: 骨密度 椎体骨折 风险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年龄对股骨颈骨密度和皮质厚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6年6月,前来我院体检中心进行骨密度检查,且年龄在45周岁及以上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并且将这100例患者按照年龄段分为45周岁~55周岁组,55周岁~65周岁组,65周岁~75周岁组,以及>75周岁组,每个组别患者为25人。对这100例患者,通过超声骨密度测定法测定患者骨量是否正常或骨量减少,以及是否患有骨质疏松,通过测量患者的皮质比率从而对患者的皮质厚度进行评估,比较年龄对股骨颈骨密度和皮质厚度的影响。结果随着年龄的增加,患者的股骨颈骨密度呈现下降的趋势,患者的皮质厚度比也呈现下降的趋势,且患者的年龄越大,下降的趋势越为明显。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疾病困扰着中老年朋友,只有好的生活方式才能为中老年患者带来福音。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重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常参加锻炼,注意饮食均衡,减少因为年龄问题带来的骨科疾病的困扰。

  • 标签: 年龄股骨颈骨密度皮质厚度骨科
  • 简介:本文采用SD1000型骨矿物测定仪.测定赣酉地区正常人群1594名的桡骨的骨密度值。结果表明,青少年期男女12岁以前骨密度无明显差异(P>0.05),13-19岁组男性比女性骨密度稍高。成年期不论男女性的骨密度的峰值形成在20~39岁,且男性骨密度较高于女性骨密度(P<0.05).女性50-59岁年龄段骨密度明显低于40~49岁年龄段(P<0.05),表明女性50岁开始有明显的骨量丢失。老年期男性骨量丢失速度较慢而女性较快,且男性骨密度明显高于女性(P<0.01)。各期中男女性骨密度成年期最高且时间最长,成年期骨密度明显比青少年期、老年期的骨密度高(P<0.01)。研究结果为本地区的骨代谢性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可靠的诊断条件,特别为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提供了诊断标准。

  • 标签: 骨密度 女性 正常人群 男性 成年期 青少年期
  • 简介:摘要骨密度是诊断骨质疏松症的最佳定量指标,双能X射线吸收测定法测定的腰椎及髋部骨密度是临床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对于因年龄和疾病等因素导致腰椎及髋部骨密度检测结果不准确的患者,前臂骨密度检测可作为常规骨密度检测的有力补充。笔者对前臂骨密度检测在骨质疏松症中的应用价值、优势及存在的问题作一综述。

  • 标签: 骨密度 骨质疏松 吸收测定法,光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腰椎体骨折内固定术后患椎骨量是否存在丢失,以指导治疗。方法选择腰椎体骨折者24例,行椎弓根内固定术。术前及术后1年,取出内固定物后进行患椎及相邻椎体骨密度测量。结果术前,术后1年患椎骨密度值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1年患椎与相邻椎体骨密度值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腰椎体骨折内固定期间由于内固定物的支撑作用,减少了患椎的应力刺激,患椎的机械负载降低,从而造成了患椎骨量丢失,这是造成内固定物取出术后继发椎体楔形变及疼痛的原因之一。因此,内固定物固定时间不宜过长,固定期间应规律应用治疗骨质疏松药物。

  • 标签: 双能X线骨密度仪 腰椎骨折术后 骨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