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6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此次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探究血常规标本,在临近检查之前把其混匀放置段时间,看其是否影响其检验的结果。检验的方法则是把某医院接收的 160例血常规检查患者作为研究目标,每个检查对象都要从外周静脉抽取血样,血样进行抗凝处理分别放置四个时间段,把每个不同时间段所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其中包括白细胞( WBC)、红细胞( RBC)、血红蛋白( Hb)等指标,白细胞中的分类指标进行比较。最后得出结果是在对血常规进行检测的时候,血液样本在检测之前所放置的时间会影响到测定的结果,这一点需要得到关注,

  • 标签: 血常规 血样 静置时间 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山东省腔内心电定位引导PICC管的实践现状,为推动腔内心电定位技术的应用、开展系统化的培训以及制定标准化的腔内心电定位引导PICC管操作流程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7—8月山东省258家医院的1 034名PICC专科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山东省腔内心电定位引导PICC管的实践现状调查问卷"调查山东省PICC专科护士腔内心电定位引导PICC管实践的现状。共计回收问卷1 034份,有效问卷903份,回收有效率为87.33%。结果903名PICC管护士中,有835名(92.47%)的护士了解过腔内心电定位引导PICC管,368名(40.75%)参加过腔内心电定位引导PICC管的培训,只有363名(40.20%)应用过腔内心电定位引导PICC管。在363名应用过腔内心电定位引导PICC管的护士中,93.66%(340/363)在穿刺术前评估了患者体表心电图,49.31%(179/363)认为最高尖P波为PICC送管至P波出现负向后退管至负向波刚消失,91.18%(331/363)认为应用腔内心电定位引导PICC管后必须拍摄胸片进行导管尖端定位。结论目前腔内心电定位引导PICC管的培训及推广应用有待加强,亟需制定腔内心电定位引导PICC管统一规范化操作流程,以提高此应用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 标签: 导管插入术,中心静脉 腔内心电定位 PICC 实践现状
  • 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讨普外科中心静脉管并发症的原因和护理对策。 方法: 择取本院普外科于 2016 年 9 月至 2020 年 1 月期间接收的行中心静脉管患者共计 980 例,以抽签法模式将其分为对照组( n=480 )和研究组( n=500 )。对照组行基础形式进行敷贴以及导管处理,研究组专人定时更换。记录两组改进前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没有发生空气栓塞、脱管等严重并发症,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并发症的发生和用药频率、方式、材料、导管留置时间等要素相关。 结论: 中心静脉管并发症的出现多和护理操作不利以及护理人员责任心不足导致,因此通过加强护理细节,有利于预防中心静脉并发症的出现,同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中心静脉置管 并发症 发生因素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 对临床血液内科患者开展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中,使用 PICC 导管术和颈内静脉管之间是否有效果和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总结临床治疗应用方法的成效,为临床疾病的治疗和方法的应用提供参考。 方法 在本院血液内科所有所收治的患者中抽取 72 例,并对其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按照其使用方法的差异进行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人数一致,仅有在输液治疗方法方面的差异,对照组患者使用颈内静脉管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则使用 PICC 导管术开展针对性的治疗,对两组患者分别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之后的一次穿刺成率、并发症发生率和管时间情况进行对比,以评估最终临床有关静脉治疗方法应用之后的效果以及成效。 结果 结果对比可见,观察组患者临床并发症发生率低,而且一次穿刺成率更高( P < 0.05 ),而且其管时间更长( P < 0.05 ),这说明在两组患者应用不同方法的情况下观察组患者的有关方法成功率更高而使用时间更长。 结论 临床血液内科患者进行疾病治疗的过程中使用 PICC 导管要比颈内静脉管效果相对更好,取得了使用时间更长、并发症更低、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更高的结果,可以结合患者实际情况以及经济能力、治疗需求进行针对性应用,保障最终临床静脉治疗的应用效果。

  • 标签: PICC 导管术 颈静脉置管 血液内科 临床应用 效果 对比
  • 简介:摘要:对于初中生而言,打好学科复习大战,才能在中考中过关斩将、拔得头筹。而对于教师而言,如何引导学生做好复习功课,用怎样的方式去复习教学内容,还是要回到学科的最本质要求。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近年来,核心素养慢慢成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重中之重,也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依据标准。因此,在复习中联系核心素养的培育,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备战中考。

  • 标签: 核心素养 中考 复习策略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 ICU动脉管患者实施肝素冲洗后对凝血功能的影响以及如何进行护理。方法 收集自 2015年 8月至 2018年 8月在我院 ICU进行治疗并实施动脉管患者的住院资料,从中选取 60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些患者按照住院顺序的不同均匀的分成三个小组,分别是一组、二组和三组,每个小组有成员 20名,一组的患者冲洗时使用的肝素冲洗液是 0.5U/ml,二组患者使用 1U/ml的肝素冲洗液进行冲洗,三组患者使用的则是 3U/ml的肝素冲洗液,观察全部患者在进行肝素冲洗后的凝血功能的变化、导管阻塞的情况以及动脉穿刺点出血的情况并记录下来进行对比,并且为患者实施护理配合。结果 通过对比可以知晓,不同组患者的导管发生阻塞的情况差距不是很大,没有比较意义( P> 0.05);对三组患者冲洗前后的凝血功能进行检测,发现变化不是很大,没有比较意义( P> 0.05),由此可以确定,肝素冲洗不会影响 ICU动脉管患者的凝血功能;但是三组的患者在肝素冲洗后动脉穿刺点的出血情况比一组和二组的严重。通过对患者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可以得知,为了能够及时、准确、连续的对患者的血压进行监测,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时应注意保持测压管时刻处于通畅的状态,并确保测压管不发生阻塞或者脱出等情况,护理人员需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原则护理患者,防止患者出现导管血栓、气栓。结论 为 ICU动脉管患者进行肝素冲洗不会影响患者的凝血功能,而且会使测压管时刻处于通畅状态,但是 3U/ml的肝素冲洗液有可能造成患者出血,同时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护理配合意义重大。

  • 标签: 肝素冲洗 ICU动脉置管 凝血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分析老年恶性肿瘤患者 PICC 管期间实施 PDCA 护理管理的效果及其价值。 方法: 选取 2017 年 8 月到 2019 年 8 月我院收治的 110 例 PICC 管的老年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表的分组方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 55 例。对照组患者安排常规护理手段,实验组患者实施 PDCA 护理管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情况。 结果: 实验组 PICC 管的老年恶性肿瘤患者治疗效果更好,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老年恶性肿瘤患者 PICC 管期间实施 PDCA 护理管理 能够促进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对于减少医疗纠纷,提高医院护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恶性肿瘤 PICC PDCA 护理管理 效果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于接受 PICC管的肿瘤患者通过运用心电图定位技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抽取2018年 5月~ 2020年 5月本院 215例 PICC管肿瘤患者,在 PICC管中均利用心内心电图技术进行辅助定位,统计患者的一次性管成功率。 结果:215例 患者管期间心内心电图均发生P波变化,通过行 X线胸片检查提示导管头端位于上腔静脉,均为一次性穿刺管成功,术后均未出现心律失常等异常反应。 结论:对于PICC管的肿瘤患者通过运用心电图定位技术有利于提高穿刺管质量和一次性成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优势。

  • 标签: PICC置管 肿瘤患者 心电图定位技术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对深静脉血液透析管患者有效的护理方法以及在预防并发症方面的应用价值 。 方法:抽取 2019 年 7 月 ~ 2020 年 7 月 本院 200 例 深静脉血液透析管患者 , 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该基础上运用针对性护理,对比 2 组患者的并发症率、深静脉管留置时间及护理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 深静脉管并发症率为 2.00% ,对照组为 11.00% , P < 0.05 ;观察组患者的 深静脉管时间长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P < 0.05 。 结论:对于深静脉血液透析管患者运用针对性护理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率并改善护患关系 。

  • 标签: 血液透析 并发症 置管 护理
  • 简介:摘要中心静脉穿刺管技术是重症监护病房最常见的操作之一。传统的体表标志定位技术穿刺成功率低,并发症发生率高。应用超声引导技术选择腋静脉穿刺管,获得了更高的穿刺成功率和更低的并发生发生率。本文就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管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医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超声引导技术及穿刺部位提供参考。

  • 标签: 超声 中心静脉置管 腋静脉 并发症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 PICC 专科护理小组在围手术期患者管护理质量过程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 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872例手术管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2017 年 1月 ~2018年12 月)488例和对照组(2019年 1 月~12 月)38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通过建立 PICC 专科护理小组进行护理质量管理,比较两组管并发症的发生及处理。结果:观察组机械性静脉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医源性压力性损伤、导管脱出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PICC 专科护理小组能有效预防控制围手术期管患者并发症,延长管道使用,保障护理安全,加强过程质量控制,从而提高患者满意度。

  • 标签: 围手术期 PICC 专科护理 过程质量
  • 简介:摘要: 目的 围绕血液肿瘤患者PICC管后并发症形成原因及其相关处理对策展开深入分析。 方法 选取我科2019年1月到2019年12月所收治的90例血液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管(PICC),并对患者穿刺化疗后各类并发症情况加以比较。 结果 首次接受化疗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最高的是局部渗血16例,发生率最低的为导管脱出,仅1例;二次化疗患者局部渗血6例,送管困难最高达10例。 结论 在血液肿瘤患者中积极引入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管,不但可降低患者各类并发症发生几率,且可根据患者自身恢复情况制定详细的治疗计划,合理安排治疗进度,确保导管使用期限的有效延长,故具有广泛的临床推广价值及意义。

  • 标签: 血液肿瘤 PICC置管 并发症 原因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颈内静脉穿刺管时导丝意外嵌顿右心房的紧急处理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11年1月至2018年7月期间行颈内静脉穿刺管时发生导丝意外嵌顿右心房的5例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2例完全嵌顿患者均在导丝送入颈内静脉约20 cm时发现导丝嵌顿,导丝推送及回退均失败,导丝无法移动;3例逆行性嵌顿患者导丝可继续送入,但反复退至约18 cm处嵌顿。所有发生导丝嵌顿患者,立即转至放射导管室行CT血管造影(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明确导丝嵌顿部位,显示导丝均嵌顿在右心房近瓣膜附近区域。DSA下分别采用导丝取芯抽丝法、多功能血管造影(multipurpose angiography,MPA)导管导丝末端套取法和手法导丝调整术进行紧急处理。结果1例完全嵌顿患者采用离断导丝取芯抽丝术成功治疗,DSA下颈内静脉重新穿刺置入临时导管。1例完全嵌顿和1例逆行性嵌顿患者采用MPA导管沿导丝套取导丝末端,使导丝扭曲变形的"J"形末端完全进入导管后将导丝随造影导管一起退出右心房;2例逆行性嵌顿患者在DSA下经过反复推进导丝,旋转调整导丝"J"形末端方向后再反复做导丝退出操作后,顺利退出右心房;此4例患者在嵌顿导丝取出后,利用保留的导丝调整方向后重新管。结论颈内静脉穿刺管出现导丝意外嵌顿右心房时,在DSA下通过离断导丝取芯抽丝术、MPA导管导丝末端套取术和手法调整术进行紧急处理,均能使导丝解除嵌顿退出右心房,并顺利完成管,取得较好疗效。对导丝完全嵌顿患者,MPA导管导丝末端套取术的操作相对简单,并且安全有效。

  • 标签: 肾透析 导管,留置 颈静脉 导丝嵌顿 紧急处理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枢椎板开双孔辅助螺钉钉方法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枢椎标本22具,男11具,女11具;年龄26~69岁,平均47.2岁。通过CT扫描获得枢椎标本的Dicom格式数据,导入Mimics软件后进行三维重建。利用分割功能截取椎板中心水平面作为测量平面。分别在椎板棘突交界线的中点(孔1)和椎板侧块交界线的中点(孔2)挖除骨皮质作为观察孔。当枢椎椎板螺钉进钉点位于腹侧偏移点A、中心点M或背侧偏移点P时分别在最大安全内倾(腹倾)、平行、最大安全外倾(背倾)位置时分别测量过观察孔1和孔2的中心点垂直于椎板中轴方向的线与模拟钉道中轴线的交点至各自观察孔中心点的距离,即D1和D2。分别比较左、右侧椎板从点A、M、P平行、内倾和外倾置入螺钉时D1和D2的差异。结果22具枢椎标本获得平行、内倾、外倾钉道参数各44组。分别在A、M、P三点平行置入枢椎椎板螺钉时,左侧D1与D2[A点:(3.72±0.95)mm,(3.37±1.24))mm;M点:(2.29±0.72)mm,(1.94±0.58)mm;P点:(1.17±0.44)mm,(0.86±0.69) 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51,1.776,1.777;均P>0.05),而右侧D1与D2[A点:(4.44±1.20)mm,(3.36±1.37)mm;M点:(3.01±0.76)mm,(1.97±0.90)mm;P点:(2.06±0.73)mm,(1.00±0.87)m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81,4.141,4.378;均P<0.05)。在M点内倾置入枢椎椎板螺钉时,左侧D1与D2[(3.11±0.92)mm,(3.79±1.36)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42,P=0.058),右侧D1和D2[(3.79±1.20)mm,(3.69±1.55)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39,P=0.812);在P点内倾置入螺钉时,左侧D1和D2[(2.67±0.77)mm,(4.25±1.39)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44,P=0.000),右侧D1和D2[(2.57±1.14)mm,(3.94±1.53)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68,P=0.001)。分别在A、M点外倾置入枢椎椎板螺钉时,左侧D1和D2[A点:(3.44±1.05)mm,(1.22±0.71)mm;M点:(2.26±0.73)mm,(0.90±0.75)m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215,6.095;均P<0.05);右侧D1和D2[A点:(4.56±1.51)mm,(1.48±0.97)mm;M点:(2.96±1.12)mm,(1.06±0.75)m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049,6.611;均P<0.05)。结论枢椎板开双孔辅助螺钉钉方法能够在术中判断螺钉的安全位置,无须额外透视。

  • 标签: 颈椎 骨螺丝 解剖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B超引导下动脉管术监测ICU休克患者血压情况、管成功率。方法:选取本院于2020年1月到2020年6月收治的80 例ICU休克患者为例进行探析,依据管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普通动脉管术)与实验组(40例,B超引导下动脉管术)两组。对比两组患者管时间、管成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管时间短于对照组,且实验组患者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B超引导动脉管术可有效缩短管时间,提升管成功率,为医务工作者及时提供ICU休克患者动力血流情况。

  • 标签: B超引导 动脉置管术 ICU患者 应用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 : 对 66 名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进行了持续动脉管溶栓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护理探究。方法 : 选择 2018 年 4 月至 2019 年 4 月的方法,对 66 名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进行持续性动脉导管检查,血栓溶解疗法 [1] ,讨论 : 并在以前的护理群中进行治疗分析了手术期的对象护理和临床效果。结果 : 实验组的有效率为 93.94% ,明显高于传统组( p<0.05 )。总之,连续动脉导管法和血栓溶解在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中的护理效果是重要的,并且可以广泛使用。

  • 标签: 持续动脉置管溶栓 下肢缺血性疾病 护理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经皮伤椎钉顺势复位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观察。方法:本组107例,均为河南省滑县骨科医院住院患者,男72例,女35例。年龄18~69岁,中位数46岁,涉及椎体T10~L3,合并轻度骨质疏松症4例。损伤原因:高出坠落伤65例,交通伤14例,重物砸伤7例,蹲挫伤16例,其他伤5例。受伤时间2~14 d,中位数4.2 d。采用经皮伤椎钉顺势复位治疗,术中应用6钉固定、上下椎体钉部位改良及伤椎定向螺钉并尾端头倾,使纵向撑开力量增大,同时伤椎螺钉还能起到支撑及撬拨作用,钛棒按脊柱生理曲度进行预弯,顺势复位恢复椎体高度。结果:10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5±15)min,术中出血量(35±20)ml。本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19个月随访,中位数9个月。本组所有患者均无神经损伤、切口感染、内固定断裂、松动等并发症出现。术后7天、45天、末次随访107例患者Cobb角、伤椎高度、胸背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SA)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恢复良好。结论:应用经皮伤椎钉顺势复位治疗胸腰椎骨折能有效恢复椎体高度、明显缓解疼痛及脊柱功能恢复,并且创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经皮 伤椎置钉 顺势复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握力训练应用于乳腺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管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本院收治的乳腺癌PICC管患者11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7例。对照组行常规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握力训练干预。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带管期间总体舒适度及训练依从性情况。结果观察组静脉炎、血栓、上肢肿胀发生率分别为3.51%、0.00%、0.00%,均低于对照组22.81%、14.04%、12.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带管期间总体舒适度0分、1~4分、5~7分、8~10分分别为15.79%、49.12%、24.56%、10.53%,均优于对照组5.26%、31.58%、40.35%、22.8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训练依从性为96.49%,高于对照组75.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握力训练应用于PICC管患者中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增强患者总体舒适度,提高训练依从性,值得推广。

  • 标签: 握力训练 乳腺癌 PICC置管 并发症 依从性 舒适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危重症儿童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管(PICC)后并发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为预防PICC管后并发静脉血栓提供临床参考。方法选择2013年9月至2018年9月该院PICU收治的19例PICC并发静脉血栓患者设为血栓组,选择同期117例未发生静脉血栓的PICC患者设为非血栓组。收集两组患者的病历资料,调查两组PICC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ICC型号、血清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ICC型号≥3F、血清D-二聚体>5 mg/L是PICC并发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ICC型号≥3F、血清D-二聚体水平>5 mg/L增加PICU儿童PICC并发静脉血栓风险,需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

  • 标签: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静脉血栓 危险因素 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