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AF) 简称房颤,属于心律失常类型中的一种,在临床上比较常见。介绍房颤患者的常用药物,对抗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综述,总结房颤治疗的护理,为房颤患者治疗和护理研究及实践提供参考。

  • 标签: 心房颤动 抗凝治疗 护理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血液透析的技术与护理。方法配合血液透析治疗进行护理。结论使用肝素前需详细询问患者是否有出血倾向或出血现象,认真了解患者病史及前1次的血液透析记录单,若患者最近有出血现象、手术或外伤史等,应立即通知医生并更改肝素用量。

  • 标签: 血液透析 抗凝技术 护理
  • 简介:基于复合相变蓄能的原理,通过理论计算冰的相变分子合金组成,试验结果表明相变材料正十二烷和正十四烷的物质的量比为1:1时,可调整相变温度为0℃,当相变分子合金材料掺入沥青中会降低沥青胶结料的稠度,随着掺量的增加,沥青胶结料稠度降低越明显,红外试验结果表明无新官能团出现;为改善相变沥青胶结料的三大指标,采用低密度聚乙烯LDPE和环氧大豆油作为复合改性剂改善相变沥青的流变性能,通过室内实验研究,确定了冰复合相变沥青材的组成配比:当相变材料掺量为4%,低密度聚乙烯掺量为10%,环氧大豆油掺量为3%时,能满足冰及基质沥青三大指标要求。

  • 标签: 抗凝冰 相变材料 相变焓 沥青胶结料 分子合金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thromboembolism,VTE)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指南推荐是VTE的基础治疗,传统药物的使用疗效和安全性确切,但是存在诸多局限性。新型口服药物(noveloralanticoagulants,NOACs)的问世为VTE治疗提供了新选择,我们将从临床疗效、安全性、围手术期管理及服药依从性等方面评估新型:口服药是否可以取代华法林用于VTE治疗.

  • 标签: 静脉血栓栓塞症 口服抗凝药 心血管疾病 抗凝药物 临床疗效 凝血酶抑制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近年来,内科危重症患者VTE(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生率逐渐增加。药物作为预防和治疗VTE的基本手段之一,其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由于内科危重症患者的特殊情况,如多重疾病、严重的炎症状态和因子失衡等,治疗方案的确定常面临挑战。因此,对抗药物在预防内科危重症患者VTE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有助于明确其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提供指导性的治疗策略。本文旨在对该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浅谈,以期为内科危重症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抗凝药物 内科危重症患者 VTE
  • 简介:摘要双侧肾上腺出血是导致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少见原因之一,而因药物使用导致双侧肾上腺出血则更为罕见。本文介绍了1例双侧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术后常规应用药物预防深静脉血栓,第8天,出现发热、呕吐、腹痛、严重乏力和低钠血症。直到症状出现后4个月,患者方被确诊为双侧肾上腺出血导致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给予长期糖皮质激素替代治疗后症状消失。本文对关节置换手术后出现肾上腺出血的病例报告进行了汇总和分析,以期能够提高临床医生对此类患者的认识、缩短诊断时间并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肾上腺出血 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口服抗凝药物 利伐沙班 关节置换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比较氯吡格雷与依诺肝素预防腰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来60例择期腰椎手术的DVT高危患者,随机分为氯吡格雷组(A组,n=30)和依诺肝素组(B组,n=30)。分别于术后6h和12h开始口服氯吡格雷和注射依诺肝素;均于患者能下床活动后停药。分别于术前和术后7d检测血D-二聚体、PT、APTT的水平。术后记录48h引流量,术后7d行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结果两组患者均无明显的下肢DVT形成和肺栓塞发生。A组术后48h的引流量,术后7d肌肉静脉血栓发生率及D-二聚体、PT、APTT的水平较B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均无切口周围血肿、消化道出血,硬膜外血肿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氯吡格雷预防腰椎术后下肢DVT形成的效果与依诺肝素相当,且安全有效。

  • 标签: 氯吡格雷 依诺肝素 深静脉血栓 腰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住院的43例(43眼)药物控制眼压不佳的早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先行玻璃体腔注射VEGF药物(雷珠单抗,Lucentis),待虹膜新生血管消退后及时行全视网膜激光光术。观察手术前后患者眼压变化。结果患者术前眼压(53.4±3.3)mmHg;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眼压分别为(32.1±4.6)、(24.8±2.3)、(16.2±3.4)mmHg。不同时间点的眼压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VEGF药物联合全视网膜激光光术治疗早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损伤小,安全有效。

  • 标签: 早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抗VEGF药物 雷珠单抗(Lucentis) 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
  • 简介:目的:比较两种药物使用方案在肺栓塞患者治疗中的疗效及经济学差异。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将2008年我院确诊为肺栓塞的住院患者,按治疗方案分为两组,Ⅰ组应用低分子肝素+华法林,Ⅱ组单纯应用低分子肝素,比较两组患者症状缓解率、血气指标改善情况等。结果:Ⅰ组(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患者咳嗽症状缓解率高于Ⅱ组(低分子肝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症状如胸闷伴呼吸困难、活动后气短、胸痛及咯血缓解率等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药品费用、检查费、治疗费及总费用低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案对肺栓塞治疗的疗效相当,而低分子肝素联合应用华法林成本低于单纯应用低分子肝素。

  • 标签: 肺栓塞 低分子肝素 华法林 疗效 经济学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华法林用于持续性房颤患者预防脑卒中治疗临床观察及治疗不足原因分析。方法入选本研究的68例患者随机分为华法林组(治疗组)34例与阿司匹林组(对照组)34例。治疗组给予华法林初始剂量2.5mg/d晚饭后口服,依INR目标值(INR2.0~3.0)调整剂量。对照组给予肠溶阿司匹林100mg/d口服。观察脑卒中、外周动脉栓塞发生率,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脑出血出现1例(2.94%),因病人摔倒后出现,死亡。对照组脑梗死5例(14.70%),其中1例脑干梗死,1例小脑梗死,3例多发性基底节区腔隙梗死,2例致残,脑卒中发病率较治疗组明显增加(P<0.05)。治疗组血尿1例,主要为留置尿管感染,服用左氧氟沙星,停药1~2d后好转。对照组上消化道出血2例,外周动脉栓塞1例。两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华法林在预防持续性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发生效果显著,安全性与阿司匹林无明显差异。我国持续性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治疗严重不足。

  • 标签: 房颤 华法林 抗凝 原因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腹膜透析(腹透)置管术围手术期使用血小板药物对患者发生出血和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和分析2010年7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腹透置管术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前是否停用血小板药物分为停药组和未停药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临床资料、术后出血和心脑血管事件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腹透置管术围手术期发生出血和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因素。结果共57例患者被纳入本研究,男性34例,女性23例,年龄(67.37±13.93)岁(范围27~97岁)。停药组37例,未停药组20例。未停药组患者术前3个月内(10/20比3/37,χ2=10.671,P=0.001)及术前6个月内(11/20比3/37,χ2=12.980,P<0.001)发生急性心肌梗死事件的比例显著高于停药组。停药组术前中位停药时间为5.0(2.0,14.0)d(范围1~30 d),术后中位恢复用药时间为4.0(3.0,7.0)d(范围1~14 d)。停药组与未停药组患者术后2周内发生出血(10/37比8/20,χ2=1.011,P=0.315)及心脑血管事件(4/37比0/20,校正后χ2=0.964,P=0.326)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停用血小板药物不是术后发生出血事件的独立影响因素(OR=0.656,95%CI 0.195~2.206,P=0.496),而术前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为术后出血事件的独立影响因素(OR=4.038,95%CI 1.044~15.626,P=0.043)。术后4例心脑血管事件均发生在停药组,术前6个月内有不稳定心绞痛病史(OR=9.764,95%CI 0.928~102.682,P=0.058)、血钙升高(OR=1.491,95%CI 0.976~2.278,P=0.065)者术后发生心脑血管事件风险有增加趋势。结论腹透置管术前是否停用血小板药物不是患者术后发生出血事件的影响因素,但需关注术前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患者的术后出血风险。术前6个月内有不稳定心绞痛发作及高血钙的患者停药后发生心脑血管事件风险有增加趋势。

  • 标签: 腹膜透析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抗凝血酶类 围手术期 出血事件 心脑血管事件
  • 作者: 许伟伟 李明 崔广清 王瑞兰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7-24
  • 出处:《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21年第05期
  • 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危重病科,上海 201620 现在南通大学附属东台医院重症医学科,江苏东台 224200,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危重病科,上海 201620,南通大学附属东台医院重症医学科,江苏东台 224200
  • 简介:摘要脓毒症是机体对感染反应失调而引起器官功能障碍,进而危及生命,而凝血功能紊乱在脓毒症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脓毒症时机体的凝血系统被激活,血液高,而机制又受到明显抑制,引起大量微血栓形成,可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尽管国内外对脓毒症的治疗存在明显争议,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认治疗在脓毒症中的意义,只有恰当的才会有效降低脓毒症DIC、脓毒性休克及高风险人群的病死率,最终有效减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而脓毒症相关凝血功能障碍(SIC)评分是目前国际上使用较多的用于指导抗的评分系统,该评分是在国际血栓与止血协会(ISTH)显性DIC评分系统及脓毒症3.0的基础上优化而来,包括血小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和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3项。SIC评分可以灵敏地监测到脓毒症相关的凝血功能障碍,建议SIC评分≥4分是启动治疗的最佳时机。目前国际上推荐的药物有抗凝血酶(AT)、血栓调节蛋白(TM)、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剂(TFPI)、肝素等,而国内推荐的药物只有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两种。在使用药物之前需详细评估患者出血和血栓发生的可能性,同时需关注患者的基础疾病,在无明显禁忌证的情况下尽量采取从普通肝素过渡到低分子肝素的治疗策略。

  • 标签: 脓毒症 脓毒症相关凝血功能障碍 抗凝治疗 肝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