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08 个结果
  • 简介:从伦理学的视角来看,民生包含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公民根基性的“生存”,二是公民尊严性的“生活”,三是公民理想性的“好的生活”。基于对中国当下民生的现状及问题的全面把握,政府在民生制度和民生实践中首先应遵循刚性的公正原则,它既能够一般地解决资源供给的有限与人的欲望的无限之间的冲突,又能有效地解决当下民生中的突出问题。但公正原则的普遍性和抽象性决定了它无法惠及每一特殊个体的需求,强调具体性、关系性、情境性、理解关爱的关怀原则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因此,以刚性的“公正”柔性的“关怀”为伦理原则的民生制度民生实践,将最终引领全体公民过上他们所珍视的和值得过的“好的生活”。

  • 标签: 公正 关怀 民生 伦理原则
  • 简介:主体价值在经济道德关系中的地位杨一民,杜建国一有些人在对经济道德关系的审视中,总是难以走出“二律背反”的两难处境,似乎经济道德的一方发展必以限制对方的发展为条件。他们提出的问题是:究竟是以经济为主而使道德屈从于经济的发展呢还是相反?从形式上看,...

  • 标签: 经济与道德 主体价值 价值主体 伦理观 市场经济体制 实践活动
  • 简介:道德需要、道德层次新时期道德建设陈小明一、道德需要与道德层次道德不仅是客观规范,而且也是人的内在需要。个人之所以需要道德,是因为:第一,道德是使个人在社会中得以生存的必要条件。道德是运用社会舆论、良心等力量来影响人的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社...

  • 标签: 道德需要 道德层次 新时期道德 道德建设 道德义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简介:美国金融危机实质上也是一场道德危机。思想上重利轻义、重物轻人、耻感蜕变,制度上缺乏监督、少有惩戒等是导致这场危机的伦理文化根源。在后危机时代,整个社会只有对金融危机中透现出的道德危机进行深度反思,从制度和意识等多个层面予经济伦理文化以重建,才能最终引导经济走出困境重现繁荣。

  • 标签: 金融危机 道德危机 制度 意识
  • 简介:<正>钱耕森、李仁群在《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第2期上撰文认为,孔子苏格拉底分别属于东西方两个不同的文化环境,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苏格拉底从根本上实现了由自然哲学向人生哲学和伦理学的转变,完成了古希腊哲学的重大改造;孔子则

  • 标签: 苏格拉底 人生哲学 孔子 道德实践 道德理性 “认识你自己”
  • 简介:科学家从事科学事业的动机,与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密切相关。二战作为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标志着长期以来自由探索主导的科研时代的终结,小科学氛围下形成的职业操守难以应对战时以国家意志为转移的科研模式,科研伦理的失范使得身处其境的科学家们面临空前的道德困境。

  • 标签: 二战 科学家 道德
  • 简介:福柯批判了康德在《什么是启蒙?》中对'启蒙'意义的阐释,但他同时也肯定并拓展了康德在自我批判的本体论上的意义。在此意义上,福柯发展出一套自我关怀治理他人之间的伦理关系:'直言'的实践形式。'直言'产生于古希腊时期,它具有坦率、危险、真理、批判、责任的特征,并与'关照自己'产生密切联系,这种实践技艺致力于处理自我和他人的关系,进而指导个人步入政治领域而治理他人。福柯运用'直言'这一古代形式来回应当下现实,让知识分子说出真话,关心他人这个时代。

  • 标签: 福柯 直言 自我 他人 伦理
  • 简介:亚里士多德指出,德性是那些值得称赞的品质,人的德性就是既使得一个人好又使得他出色地完成他的活动的品质。我们认为,公民德性是指公民为了实现人的价值、追求幸福生活和实现社会的善,正确行使一国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和履行宪法规定的基本义务而应具备的优秀品质和能力,这些品质和能力体现在道德、理智和实践三个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德性资源,这些德性资源对今天的公民道德建设和公民德性培养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 标签: 人的德性 公民德性 传统文化
  • 简介:当今社会,随着人类共同体理念的不断加强,诚信也已经逐步成为世界性话题。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诚信也越来越展示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甚或核心精神要素。在这一社会背景下,王淑芹、曹义孙著《德性制度》的问世,为迈向诚信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引导。该著作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围绕诚信制度诚信社会建设。

  • 标签: 诚信社会建设 诚信制度 德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力作 经济社会发展
  • 简介:事实价值的关系,是西方思想史上一个核心的问题。本文认为,在"事实价值"这一特定问题上,维特根斯坦尤其是前期维特根斯坦,新康德主义者如文德尔班、李凯尔特等,有一种思想上的联系。因此,本文的主要任务,即是对此一可能的思想联系,给出一个简明的勾画,以期在比较中加深我们对维特根斯坦哲学的理解。

  • 标签: 事实 价值 文德尔班 李凯尔特 维特根斯坦
  • 简介:面对伦理和法律、维护伦理和遵守法律之间的两难,亲属容隐,是中华伦理、中华法系提供的两全之道.其实质的合法性、合理性,不仅在中国古代家庭本位的社会是充足的,而且至今仍然是明显的.

  • 标签: 亲属容隐 合法性 合理性
  • 简介:伦理学中的人格是对一个人形成的稳定品格及道德行为的总体概括。它与人的道德品质密切相联,包含强烈的道德评价因素。法学中的人格不仅指向个人,还指向具备一定条件的团体。它无关乎人的道德品质,却蕴含着个人在法律上的地位资格等指向内涵。两者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后者是前者的缘起归宿,前者是后者的制度确认法律保障。法学中的人格概念是伦理人格在制度上的衍生品,它产生的思想基础理论依据均源于后者,只是在从思想到制度的演进过程中,其间的道德意蕴和伦理内涵被逐渐抽离,最终使两者渐行渐远。

  • 标签: 人格 伦理学 法学
  • 简介:《现代汉语大辞典》对体验的定义为:"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亲身经历。"1也就是说,体验(experience)是以亲身经历为基础,通过经历所产生的经验对学习对象形成升华和超越的过程。美国组织行为学教授库伯(DavidA.Kolb)认为,"体验是主体内在的历时性的知、情、意、行的经历、体认和验证。体验既是一种活动,也是活动的结果。

  • 标签: 体验式教育 大学生 亲身经历 困境 组织行为学 现代汉语
  • 简介:行政人员的道德责任不是一个内涵固定不变的范畴,随着行政模式的变迁,行政的方向和方式都在发生变化,对行政人员的道德责任也会有相应的要求,专制行政、精英行政和公共行政对行政人员的道德责任要求甚至是大相径庭的。就其核心道德责任而言,专制行政要求忠诚,精英行政追求效率,公共行政呼唤公正。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谈论中国公共行政中行政人员的道德责任及其实现的问题。

  • 标签: 行政模式 行政人员 道德责任
  • 简介: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价值观变迁中,社会的核心价值发生着解构建构的双重运动。某些主要在改革开放以前形成的原有核心价值被解构,而新的核心价值被建构,这些新的核心价值既包括改革开放以前形成、改革开放以后被重构的核心价值,也包括主要在改革开放以后形成和新生的核心价值。改革开放以来核心价值的解构建构具有如下特点:核心价值的解构建构以社会转型和价值观变迁为基础;核心价值的解构建构是相反相成的辩证过程;核心价值的解构有不彻底之处;核心价值的建构有不成熟之处。

  • 标签: 改革开放 核心价值 解构 建构 评析
  • 简介:罗尔斯在《万民法》中所提出的国际正义学说近来已经受到一些世界主义正义观的倡导者的严厉批评。借助于罗尔斯的政治本体论,可以表明这些批评者对罗尔斯的批评在某些重要的方面是令人误解的,罗尔斯不仅对基本人权的实现持有一个普遍主义的承诺,而且其国际正义理论因为充分认识到了合理的多元主义的事实分配正义的本质而在理论上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在实践上具有现实的可行性。

  • 标签: 政治本体论 人民 社会的基本结构 分配正义
  • 简介:诚信是传统儒家思想中的重要范畴,其在规范中国人的行为,模塑中国人的人格上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信用是市场经济活动的重要规则,西方社会的信用理念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有着颇为成功的实践。中国传统的诚信观不仅近代西方的信用理念产生的社会历史环境迥异,在实质内涵、普适性和作用机理上也大不相同。

  • 标签: 诚信 信用 比较
  • 简介:从理性主义立场看,知道羞耻本身并不是一种德性,但知道羞耻关联着德性;荣誉并不违反理性,且可起于理性。知荣辱是德性所要求的。荣辱的发生既有外在原因,也有内在原因。在荣辱观教育中,需要着眼于培育个人社会的和谐关系,从而形成稳固的核心价值观基础。

  • 标签: 羞耻 光荣 德性 湖北人 荣辱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