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骨组织虽然具有一定的自愈能力,但超出自愈极限的骨缺损仍然需要进行骨移植。羟基磷灰石、磷酸三钙等钙磷材料是目前常见的骨修复支架材料,但这些生物活性材料往往缺乏成骨诱导活性、促种子细胞黏附以及促血管生成等能力。弥补这些缺陷的传统方法是使用骨形态发生蛋白等生长调节因子对生物活性材料上的成骨过程进行调控。然而这些活性因子往往具有成本高、不能长期使用等缺点。为解决以上问题,各种小分子活性肽应运而生,并发挥了较好的成骨效应。对常见的多种诱导成骨的小分子活性肽进行介绍,并对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骨组织工程 小分子活性多肽 细胞黏附 成骨分化 血管生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药膳对涉核特勤疗养员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方法将在我中心疗养的324例涉核特勤疗养员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饮食组(n=157)和药膳组(n=167),分别在入院前和出院时检测2组疗养员的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及双氧水氧化损伤后的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并进行比较。结果入院时2组涉核特勤疗养员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药膳干预的涉核特勤疗养员的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在出院时高于常规饮食组疗养员(P<0.01)。在体外应用氧化剂的情况下,药膳组涉核特勤疗养员的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同样高于常规饮食组(P<0.05)。结论在常规营养餐的基础上加用药膳可提高涉核特勤疗养员的淋巴细胞增殖活性

  • 标签: 特勤疗养员 药膳 淋巴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NSE)、循环肿瘤细胞(CTC)和乳酸脱氢(LDH)水平在小细胞肺癌(SCLC)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SCLC患者90例为观察组,另选取同一时期在该院行肺部体检的健康人员90例为健康对照组,肺部良性疾病患者90例为肺部良性疾病组。观察三组受检人员血清NSE、CTC和LDH水平差异,分析血清NSE、CTC和LDH水平诊断SCLC价值,并比较化疗前后SCLC患者血清NSE、CTC和LDH水平表达情况,分析其在治疗中的价值。结果三组血清NSE、CTC和LDH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59.789、188.873、768.704,均P<0.001),健康对照组<肺部良性疾病组<观察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NSE、LDH、CTC水平对SCLC患者的诊断预测的AUC为0.995、0.953、0.987,具有较高准确性;以ROC曲线靠左上方约登指数的最大切点作为最佳临界值,该点预测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100.0%/94.4%/91.1%、94.4%/88.3%/100.0%,具有较高预测价值。SCLC患者患者化疗后血清NSE、CTC和LDH水平均显著低于化疗前[(12.26±3.26)μg/L比(18.36±4.64)μg/L,(3.54±1.08)个/5 mL比(7.34±1.30)个/5 mL,(24.61±9.66)U/L比(50.29±16.29)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205、12.864、21.330,均P<0.001),治疗有效SCLC患者血清NSE、CTC和LDH水平显著低于治疗无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111、7.347、10.731,均P<0.001),Spearman相关性结果显示:血清NSE、CTC和LDH水平与疗效存在显著负相关(r=-0.562、-0.562、-0.758,均P<0.05)。结论血清NSE、CTC和LDH水平在SCLC患者体内呈现高表达,可作为临床早期诊断SCLC与观察治疗效果的标志物。

  • 标签: 小细胞肺癌 生物标记,肿瘤 磷酸丙酮酸水合酶 肿瘤细胞,循环 L-乳酸脱氢酶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血浆凝血-抗凝血复合物(TAT)水平在不同病情时的变化特征以及预测血运重建术后管腔再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ASO患者386例,男209例,女177例,年龄70(44~97)岁,包括间歇性跛行组196例和严重下肢缺血组190例。有172例间歇性跛行患者和185例严重下肢缺血患者接受血运重建治疗,在30 d随访期内有23例间歇性跛行患者和49例严重下肢缺血患者在术后发生再狭窄。于术前、术后第3天和术后第7天采集静脉血样本,采用Shine i2900型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测定血浆TAT水平。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做多组间比较,用Mann-Whitney U检验做两组间数据比较,用Friedman秩和检验做同组内各时间节点数据比较,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元相关性分析获得优势比(OR),用ROC做TAT诊断性能分析,用Kaplan-Meier曲线进行生存分析,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获得风险比(HR)。结果与健康对照组[2.69(1.77,3.90)ng/ml]比较,ASO患者血浆TAT水平[10.24(5.89,19.92)ng/ml]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严重下肢缺血患者血浆TAT水平高于间歇性跛行患者(P<0.001)。Rutherford分级3级患者血浆TAT>2级、4级>3级、6级>5级(P值分别为0.038、<0.001和0.013)。间歇性跛行组中,血运重建术后第3天和第7天,再狭窄患者血浆TAT水平均高于血流通畅患者(P值分别为0.004和<0.001);血流通畅患者术后第7天的血浆TAT水平低于术后第3天和术前(P均<0.001);再狭窄患者术后第7天的血浆TAT水平低于术后第3天而高于术前(P均<0.001)。严重下肢缺血组中,在术前、术后第3天和第7天,再狭窄组患者的血浆TAT水平均高于血流通畅组患者(P值分别为0.001、0.013和<0.001);血流通畅组患者术后第7天的血浆TAT水平低于术后第3天和术前(P值均<0.001);再狭窄组患者术后第7天的血浆TAT水平低于术后第3天(P<0.001),而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OC分析显示,在全部患者、间歇性跛行患者和严重下肢缺血患者中,血运重建术后第7天的血浆TAT预测术后再狭窄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9、0.783和0.853。生存分析显示,在严重下肢缺血患者组,术后第7天的血浆TAT水平高于临界值(≥7.66 ng/ml)的患者在术后30天内发生再狭窄事件的累积风险概率增高(Log-rank χ2=93.674,P<0.001)。Cox回归分析显示,在严重下肢缺血组,术后第7天的血浆TAT水平可作为术后30 d内的再狭窄事件发生的独立指标(HR=2.259,P<0.001)。结论血浆TAT能够反映ASO患者不同病情时的高凝状态,有助于病情严重程度分层。此外,TAT对血运重建术后发生管腔再狭窄有高度敏感性,能作为评估严重下肢缺血患者术后再狭窄事件的独立标志物。

  • 标签: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动脉硬化闭塞症 间歇性跛行 严重下肢缺血 Rutherford分级 血运重建 再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对1例遗传性抗凝血缺陷症患者及其家系进行临床表型和基因型分析,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应用PCR扩增抗凝血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扩增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分析,寻找基因变异位点并排除基因多态性。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mutation taster)预测变异的致病概率。结果先证者与其父亲各凝血指标正常,而抗凝血活性及抗原含量明显下降,分别是34%、48%和12.97 mg/dL、15.60 mg/dL;母亲均正常。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及父亲AT基因存在g.2736dupT杂合变异。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该变异为致病性变异。结论该家系先证者及其父亲是AT g.2736dupT变异所致的Ⅰ型遗传性抗凝血缺陷症,该变异为尚未报道过的新变异。

  • 标签: 抗凝血酶 AT基因 基因变异 血栓形成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治疗对晚发型蓬佩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为晚发型蓬佩病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提供参考。方法总结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于2019年5月13日收治的1例确诊的晚发型蓬佩病患者的临床特点,观察其对α-葡糖苷(GAA)治疗的疗效。同时检索有关治疗晚发型蓬佩病文献,最终纳入21篇文献910例晚发型蓬佩病患者进行分析。结果患者16岁后逐渐出现肌无力的表现,GAA活力为0,肌电图提示双下肢肌源性损害,二代测序发现GAA基因的复合杂合突变,肌肉活组织检查提示空泡样特征性改变。患者诊断蓬佩病8年后给予治疗18.5个月,共治疗20次,肌无力症状前期有改善,且未出现不良反应。对纳入的行GAA治疗的910例晚发型蓬佩病患者进行分析,大部分患者在使用GAA治疗后,行走能力和(或)呼吸功能改善或稳定。结论治疗可以延缓大部分晚发型蓬佩病患者的病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且耐受性良好;在晚期重症患者中,即使在发病多年后行治疗,依然有显著疗效。

  • 标签: 糖原贮积病Ⅱ型 酶替代疗法 人重组酸性α-葡糖苷酶
  • 简介:摘要近年来,前列腺癌的发病率日渐升高,对于新的、有效的前列腺癌的诊治方法的需求也随之日益迫切。单胺氧化A(MAO-A)是一种线粒体结合,在一些神经递质的脱氨降解中发挥重要作用,既往多用于神经及精神类疾病的治疗。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MAO-A在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转移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目前,MAO-A已成为前列腺癌一种潜在的治疗靶点而被广泛关注。在此,本文就MAO-A在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转移等过程中可能的机制及MAO-A在前列腺癌的诊治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单胺氧化酶A 肿瘤转移
  • 简介:摘要膀胱癌(BC)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除采用白光膀胱镜进行诊断和术后随访外,已有多种先进的光学成像技术应用于临床实践。但其诊疗效果并没有显著提高,临床上迫切需要研发新的诊疗技术。近些年来,基于分子靶向标记物引导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迅猛发展,多种研究证实,碳酸酐Ⅸ(carbonic anhydrase Ⅸ,CAⅨ)作为BC的一种新的肿瘤标志物具有临床应用的巨大潜力。为此,本文将从CAⅨ的调控机制、在BC中的表达、与BC液体活检以及介导BC靶向诊疗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系统综述,以指导CAⅨ的深入研究。

  • 标签: 膀胱肿瘤 碳酸酐酶类 分子靶向治疗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新生儿期起病的氨甲酰磷酸合成Ⅰ(carbamoyl phosphate synthetase Ⅰ,CPSⅠ)缺乏症,患儿生后3 d出现拒奶、呕吐、反应差,血氨最高514 μmol/L,全外显子测序提示CPSⅠ基因复合杂合变异,经低蛋白饮食、降血氨药物治疗后患儿病情好转,但喂养困难、生长迟缓,于4月龄接受肝移植手术,随访至2岁,智力运动及体格发育正常。

  • 标签: 氨甲酰磷酸合成酶Ⅰ缺乏症 CPSⅠ基因 高氨血症 肝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总结黏脂贮积症(mucolipidosis,ML)Ⅱ型α/β和Ⅲ型α/β溶酶体学检测的特点,为选择学检测指标提供依据。方法检测两例确诊为ML Ⅱ型α/β和Ⅲ型α/β患者及10例健康个体血浆及白细胞中的多种溶酶体活性,比较患者与健康个体的差异;分别以"mucolipidosis"及"黏脂贮积症"为关键词,检索PubMed、CNKI、万方数据库,分析总结已报道的ML Ⅱ型α/β和Ⅲ型α/β的学检测结果。结果两例患儿血浆中多种溶酶体活性与健康个体相比均明显增高,程度由高至低分别为:芳基硫酸酯A(arylsulphatase A,ASA)和α-L-艾杜糖醛酸(α-iduronidase,IDUA)(20倍以上)、β-葡萄糖醛酸(β-glucuronidase,GUSB)(10倍以上)、β-D半乳糖苷(β-galactosidase-1,GLB1)和α-半乳糖苷(α-galactosidase A,GLA)(5倍以上)、α-N-乙酰葡萄糖胺酶(α-N-acetylglucosaminidase,NAGLU)(2倍),葡萄糖脑苷酯(glucocerebrosidase,GBA)(无明显变化)。两例患儿白细胞中多种溶酶体活性与健康个体相比无差异,均在正常范围。筛选出22篇文献,共报道了15个溶酶体学指标,血浆中升高最明显的是总己糖胺酶(hexosaminidase A and B,Hex A+B)(平均升高24.4倍)和α-甘露糖苷(α-mannosidase,α-man)(24.7倍),其次是ASA(22.4倍),GUSB为18.8倍;选用较多的指标分别是Hex A+B(12篇)、α-man(11篇)和GUSB(10篇)。结论溶酶体学分析是ML Ⅱ型α/β和Ⅲ型α/β不可或缺的辅助诊断手段,通过对两例患儿的血浆学的分析和文献复习,推荐选用ASA、GUSB、Hex A+B和α-man为二者的血浆溶酶体学分析指标。

  • 标签: 黏脂贮积症 溶酶体酶酶学分析 血浆 检测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儿童庞贝病(PD)的临床特点、基因突变及替代治疗(ERT)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21年8月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PD患儿临床资料,根据发病年龄将患儿分为婴儿型庞贝病(IOPD)组和晚发型庞贝病(LOPD)组,根据是否予静脉输注人重组酸性α-葡萄糖苷(rhGAA)分为ERT组和无ERT组,ERT组根据是否规范应用rhGAA分为规范ERT组[规范应用rhGAA为间隔时间约2周,剂量为20 mg/(kg·次),共持续52周]和未规范ERT组。采用Kaplan-Meier法对组间生存率进行比较。结果13例PD患儿中,男7例,女6例;IOPD 10例,LOPD 3例;前者的首诊原因以心脏受累者最多[6例(60.0%)],后者的首诊原因分别为肌无力、心脏受累和呼吸道感染。患儿肌酸激酶均不同程度升高;1例酸性α-葡糖苷(GAA)活性完全缺乏,12例活性降低。IOPD患儿均有心肌肥厚,十二导联心电图示短PR间期、高大QRS波和广泛T波倒置。GAA基因分析共发现c.1861T>G(p.Trp621Gly)、c.2278A>T(p.K760X)和c.949G>A(p.A317T)3个新发突变位点。IOPD组10例中,5例患儿给予ERT,其中2例规范治疗52周,3例为未规范治疗;2例规范ERT者存活,余8例死于心力衰竭或呼吸衰竭。LOPD组中仅1例给予ERT 1次,其中2例存活,1例死于呼吸衰竭。总病死率为69.2%(9/13例)。ERT组患儿(50.0%)及规范ERT组患儿(100.0%)的生存率均高于无ERT组患儿(14.3%)(Log Rank P=0.037、0.044)。结论PD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GAA活性测定及GAA基因分析是临床诊断的重要手段;规范且早期ERT可延缓病情进展,甚至可逆转IOPD患儿的心肌肥厚。

  • 标签: 庞贝病 临床特点 基因分析 酶替代治疗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制备燕窝解液并初步了解其抗流感病毒的方式和效果。方法以唾液酸提取率为评价标准,选择最佳解时长和液料比,获取燕窝解液。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血凝试验分析并明确燕窝解液对流感病毒的抑制方式和单个复制周期中的作用环节。试验同时设立病毒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燕窝干预下NF-κB的表达情况和炎症细胞因子转录水平的变化。结果在液料比45∶1、解时长不低于3 h的条件下获得燕窝解液,唾液酸的提取率为(66.87±0.05)%。相比病毒对照组,燕窝解液通过直接抑制流感病毒的方式降低病毒基因NP和M的转录水平(t=2.81和3.34,P=0.023和0.010)。在病毒复制过程中燕窝解液在病毒感染初期和复制初期(0 h和2 h)发挥抑制效果,NP基因转录相比病毒对照组显著降低(t=13.79和21.84,P=0.005和0.002)。与燕窝液组相比,在燕窝解液干预下,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IFN-γ、NF-κB、NF-κBp65的表达也降低(t=15.12、21.31、4.85、7.40、13.77和29.39,P均<0.05)。结论通过解的方式可以提高燕窝的抗流感病毒效果,燕窝解液能够抑制流感病毒引起的炎症因子表达。

  • 标签: 流感病毒A型 燕窝 酶解液 抗流感病毒 炎症因子 抑制
  • 简介:摘要目的抗合成综合征(ASS)是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病,本研究目的增加对该疾病的认识,减少漏诊率。方法回顾分析8例原诊断为pSS后筛查抗合成抗体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8例患者中全部病例诊断pSS符合2002年美欧共识小组提出的SS欧洲标准修订版或2016年ACR/EULAR SS分类标准,诊断ASS符合2010年Conners或2011年Solomon分类标准。临床事件中8例(100%)患者有间质性肺病病史,7例(88%)患者病程中曾出现不明原因高热(口腔温度>38.5℃)。所有患者的抗Ro-52抗体阳性,4例患者抗PL-7抗体阳性,2例患者抗EJ抗体阳性,1例患者抗PL-7抗体和抗EJ抗体同时阳性,1例患者抗PL-12抗体阳性。结论pSS患者存在严重间质性肺病或病程中出现不明原因高热时需筛查抗合成抗体,排查ASS可能。

  • 标签: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 抗合成酶抗体 间质性肺病 抗合成酶综合征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例表型不同的酪氨酸羟化缺乏症(THD)患儿的临床及基因突变资料。例1为重型婴儿帕金森症伴运动落后,婴儿期以全面发育落后起病,不伴肌张力障碍,症状具有波动性。例2为轻型多巴反应性肌张力不全,学龄期以进行性下肢肌张力障碍起病。基因检测发现2例患儿均携带酪氨酸羟化(TH)基因突变,例1为c.457C>T和c.698G>A复合杂合变异。例2为c.457C>T和c.1481C>T复合杂合变异。2例均对多巴丝肼治疗反应良好。提示对于波动性症状或波动性运动障碍的患儿,伴或不伴智力损害,均需考虑THD的可能,基因诊断尤为重要。

  • 标签: 酪氨酸羟化酶缺乏症 TH基因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在pMDT-18克隆质粒载体的基础上,构建实用型的能够稳定转染甲型流感病毒RNPs并且可体外定量检测的RNA聚合I荧光报告系统。方法设计并人工合成人RNA聚合I启动子、小鼠终止子序列及毒株A/Puerto Rico/8/34的NP基因的UTR,利用嵌合PCR方法将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与上述元件体外连接,形成小鼠终止子-3’UTR-eGFP-5’UTR-人RNA聚合I启动子报告元件,将报告元件克隆至不携带任何启动子的pMDT-18质粒载体中,构建实用型RNA聚合I荧光报告质粒,转染稳定表达流感病毒A/Puerto Rico/8/34 RNPs的HeLa细胞,观察荧光表达及测定相对荧光度。结果该系统在转染HeLa细胞后,无任何荧光产生,而转染稳定表达流感病毒A/Puerto Rico/8/34 RNPs的HeLa细胞后24 h、36 h、48 h和60 h均有荧光产生,强度随时间逐渐增强。结论成功构建了实用型RNA聚合I荧光报告系统,有助于提高流感病毒反向遗传系统的拯救效率、研究流感病毒聚合功能以及探索UTR多态性对特定基因的复制或转录的影响机制,为流感工作者在病毒分子机制领域的研究搭建了可靠的技术平台。

  • 标签: RNA聚合酶I 流感病毒 绿色荧光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和非血栓疾病患者的抗凝血Ⅲ(ATⅢ)活性差异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本院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252例及非血栓性疾病患者212例,收集各组的临床资料,测量所有患者的ATⅢ活性,比较两组间ATⅢ活性的差异。结果深静脉血栓组ATⅢ活性(IU/dL)为85.16±15.58,非血栓疾病组为87.92±19.09,两组AT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组研究未发现深静脉血栓组及非血栓组ATⅢ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深静脉血栓患者测量ATⅢ活性可对抗凝方案提供参考。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 抗凝血酶Ⅲ 抗凝
  • 简介:摘要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coxidase,mt-COX,E .C .1.9.3.1)是线粒体呼吸链的复合物Ⅳ(complex IV),是呼吸链末端的限速,参与能量供应、细胞凋亡、新陈代谢、活性氧产生等重要的生理过程。由于哺乳动物中95%的氧是通过mt-COX催化处理后被利用的,mt-COX在能量产生与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成为研究热点。研究表明,细胞色素C氧化异常涉及多种疾病,尤其mt-COXI是其核心基团,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就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I的研究进展及其与相关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

  • 标签: 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I 呼吸链 线粒体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