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国9省≥18岁成年农民高血压患病、知晓和治疗的变化趋势及人口经济学差异。方法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1991-2015年9轮调查的资料,选择≥18岁、具有完整人口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特征、疾病史、体格测量数据,且职业为"农民、渔民或猎人(农民)"的调查对象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定义高血压。分析9省成年农民高血压患病、知晓和治疗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18 236人。1991-2015年,9省成年农民高血压患病、知晓和治疗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015年≥45岁组农民患高血压的可能性较18~44岁组高98%,超重或肥胖的农民患高血压的可能性分别是对照组(BMI<24.0 kg/m2)的1.58倍和5.21倍,肥胖的农民高血压知晓和治疗分别是对照组的5.77倍和7.52倍;文化程度为初中或高中及以上的农民高血压知晓分别是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农民的0.23倍和0.12倍,初中文化程度农民高血压治疗是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农民的0.30倍。结论1991-2015年我国9省成年农民高血压患病呈显著上升趋势,但知晓、治疗尚不理想。高龄、超重及肥胖是农民患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在高血压的防治工作中,应加强对农民高血压的筛查和治疗,尤其要提高不同文化程度和肥胖农民高血压知晓和治疗

  • 标签: 成年农民 高血压 患病率 知晓率 治疗率 人口经济学差异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医非药物疗法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全因死亡及再入院的影响,为识别高风险人群与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调查方式,连续入选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上海市浦东新区4家医院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82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是否采用中医非药物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基础信息、合并疾病、用药情况、实验室检查指标、影像学检查指标,并统计患者出院后1年再入院及全因死亡。采用Cox回归分析中医非药物疗法是否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824例患者纳入全队列中,年龄(80±10)岁。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602例(301对)患者匹配成功,各基线变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年内观察组的生存概率高于对照组的生存概率(P=0.013),在不良事件发生[43.52%(131例)比53.82%(162例)]、全因死亡[15.61%(47例)比23.59%(71例)]、3个月再入院[10.96%(33例)比17.61%(53例)]、6个月再入院[16.90%(51例)比24.25%(73例)]、心功能分级、hs-CRP和NT-proBNP水平上,观察组干预效果优效于对照组(均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表明年龄(RR=1.018,P<0.01)、心功能Ⅳ级(RR=2.200,P<0.01)、糖尿病(RR=1.340,P=0.04)、NT-proBNP≥7 900 ng/L(RR=1.557,P=0.01)及中医非药物疗法(RR=0.768,P=0.04)对发生不良事件均有显著影响。结论中医非药物疗法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具有保护作用,提倡使用中医非药物疗法进行干预,为在基层推广中医服务、改善患者的预后提供一定临床依据。

  • 标签: 心力衰竭 中医 非药物疗法 影响因素 倾向性评分匹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医非药物疗法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全因死亡及再入院的影响,为识别高风险人群与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调查方式,连续入选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上海市浦东新区4家医院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82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是否采用中医非药物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基础信息、合并疾病、用药情况、实验室检查指标、影像学检查指标,并统计患者出院后1年再入院及全因死亡。采用Cox回归分析中医非药物疗法是否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824例患者纳入全队列中,年龄(80±10)岁。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602例(301对)患者匹配成功,各基线变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年内观察组的生存概率高于对照组的生存概率(P=0.013),在不良事件发生[43.52%(131例)比53.82%(162例)]、全因死亡[15.61%(47例)比23.59%(71例)]、3个月再入院[10.96%(33例)比17.61%(53例)]、6个月再入院[16.90%(51例)比24.25%(73例)]、心功能分级、hs-CRP和NT-proBNP水平上,观察组干预效果优效于对照组(均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表明年龄(RR=1.018,P<0.01)、心功能Ⅳ级(RR=2.200,P<0.01)、糖尿病(RR=1.340,P=0.04)、NT-proBNP≥7 900 ng/L(RR=1.557,P=0.01)及中医非药物疗法(RR=0.768,P=0.04)对发生不良事件均有显著影响。结论中医非药物疗法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具有保护作用,提倡使用中医非药物疗法进行干预,为在基层推广中医服务、改善患者的预后提供一定临床依据。

  • 标签: 心力衰竭 中医 非药物疗法 影响因素 倾向性评分匹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包皮内板游离皮片结合阴茎侧方带蒂皮瓣(Orandi皮瓣)重建尿道治疗闭锁性阴茎段尿道狭窄的疗效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18例闭锁性阴茎段尿道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62.1(20~81)岁。生活质量(QOL)评分4.6(4~6)分。术前10例已行耻骨上膀胱造瘘。8例未造瘘患者最大尿流4.2(1.6~6.2)ml/s。手术采用全麻,患者取截石位。取阴茎腹侧纵行切口,暴露尿道并纵行切开狭窄段。术中测量狭窄段长度为5.0(2.0~7.5)cm。充分切除瘢痕组织后,采用包皮内板皮片结合Orandi皮瓣修复。根据狭窄段长度和宽度取包皮内板背侧全厚游离皮片,长度5.1(2.0~7.5)cm,宽度1.4(1.2~1.8)cm,移植重建背侧尿道板;尿道腹侧采用Orandi皮瓣加盖,Orandi皮瓣取材长度6.0(2.2~7.7)cm,宽度1.3(1.0~1.5)cm。留置F14~16硅胶尿管,术后3~4周拔除尿管。于术后3、6、12个月及每年进行随访,包括主诉、尿流,必要时行尿道造影和软性尿道镜检查。结果本组18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随访29.1(15~54)个月。术后3个月复查,18例均排尿通畅,最大尿流25.3(15.3~38.2)ml/s。术后3、6个月QOL评分分别为0.8(0~2)分和0.6(0~1)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例术后1年内出现排尿滴沥,排尿不尽感;4例术后6个月内出现反复泌尿道感染,应用抗生素治疗有效。结论包皮内板游离皮片移植结合Orandi皮瓣加盖是修复闭锁性阴茎段尿道狭窄的有效方法,尤其适合不愿或不宜取口腔内黏膜的患者。包皮内板游离皮片替代尿道具有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的优点。

  • 标签: 尿道狭窄 闭锁性阴茎段尿道狭窄 包皮 皮瓣 尿道成形术
  • 简介:摘要MRI可显著缩小阴囊疾病的鉴别诊断范围,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探查和切除,在阴囊疾病影像诊断中受到广泛关注。2018年,欧洲放射协会(ESUR)阴囊和阴茎成像工作组(SPI-WG)首次发表了阴囊MRI专家建议,旨在规范阴囊MRI的扫描技术,明确阴囊MRI的临床适应证。该文中笔者结合ESUR SPI-WG专家建议和现有文献,对阴囊MRI的检查技术规范和适应证进行解读,以期为国内同行提供参考和依据。

  • 标签: 阴囊 磁共振成像 技术规范 适应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月骨切除舟融合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ⅢB期Kienbock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6月至2019年8月,我科应用月骨切除舟融合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治疗Kienbock病患者9例,按照Lichtman分期标准均为ⅢB期,年龄37~49岁,平均41岁。所有病例均无明显腕部外伤史。根据疼痛、活动度、握力及功能情况应用腕关节Mayo评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均无骨不连、伤口感染、皮肤坏死等并发症出现。术后平均随访19个月,所有患者舟融合体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8.4周,腕部疼痛明显缓解,握力显著增高。按Mayo腕关节评分:良6例,可3例,平均76.1分。结论应用月骨切除舟融合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ⅢB期Kienbock病,融合高,明显缓解疼痛,改善腕关节功能。

  • 标签: 月骨 治疗结果 Kienbock病 舟头融合
  • 简介:摘要胰腺癌是预后极差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切除是胰腺癌患者获得根治的唯一希望。虽然目前各共识和指南详细描述了胰癌根治术标准和扩大淋巴结清扫的范围,但对于具体的淋巴结清扫范围对预后的影响仍有争议。目前研究者不但提出了一些改良的淋巴结清扫范围,如胰腺全系膜切除和海德堡三角清扫,且建议对腹侧和背侧胰癌选择不同的淋巴结清扫范围。此外,在清扫主动脉旁淋巴结后,钩突部和非钩突部胰癌患者的预后有所不同,值得进一步研究。新辅助治疗和转化治疗为胰腺癌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手术机会,海德堡三角清扫对于改善这些胰腺癌患者的预后有潜在价值。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标准和扩大淋巴结清扫、特定部位胰癌的淋巴结清扫及新辅助治疗或转化治疗后淋巴结清扫范围等问题的探索与最新进展。

  • 标签: 胰腺肿瘤 淋巴结切除术 新辅助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垂直切开自体角膜缘结膜移植术治疗双翼状胬肉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双翼状胬肉手术32例(32眼),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16例(16眼)。观察组采用垂直切开自体角膜缘结膜移植术,对照组采用羊膜移植术。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视力较术前均明显提高(t=3.093,6.260;P=0.007,0.001);观察组视力(UCVA,logMAR)0.144±0.103,对照组为0.113±0.10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60,P=0.397);两组患者术后2周角膜上皮愈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Schirmer I试验观察组较术前明显提高(t=-3.221,P=0.006),对照组无明显改变(t=-2.449,P=0.083),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25,P=0.081);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泪膜破裂时间与术前相比均明显提高(t=-8.384、-5.571,均P<0.00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72,P=0.865);两组患者术后复发及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0,1.000)。结论垂直切开自体角膜缘结膜移植治疗双翼状胬肉的效果良好。

  • 标签: 翼状胬肉,双头 结膜移植,角膜缘,垂直切开
  • 简介:摘要子宫内膜癌作为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为了更好地预防及治疗子宫内膜癌,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其可能存在的相关发病机制。叉框转录因子作为一组高度保守的DNA结合结构域,其蛋白功能涉及细胞凋亡、周期调控、免疫调节、胚胎发育及生物老化等过程,在子宫内膜癌、乳腺癌、肾细胞癌、结肠癌、淋巴系统肿瘤等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受到学者的高度关注。本文通过对子宫内膜癌相关的叉框转录因子家族研究现状进行系统综述,以期为叉框家族在子宫内膜癌发病机制、临床治疗及预后预测等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子宫内膜癌 叉头框转录因子 叉头框 发病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徒手旋转胎术护理在难产助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在该院产科进行治疗的位难产患者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研究组患者采用徒手旋转胎进行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分娩情况、胎儿并发症以及患者心理状态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结果研究组患者在重度疼痛以及无痛这两个等级上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020,5.500;P=0.025,0.019);研究组患者剖宫产例数少于对照组,自然分娩例数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0,4.350;P=0.339,0.037);并发症发病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儿1 min Apgar评分低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09,P=0.000),两组患儿5 min 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60,P=0.035)。结论在对头位难产患者护理的过程当中,徒手旋转胎术效果理想,临床上应当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徒手旋转胎头 难产助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保留十二指肠胰切除术(LDPPHR)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11月至2020年1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25例行LDPPHR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7例,女18例;中位年龄为29岁,年龄范围为14~66岁。25例病人均施行LDPPHR。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病人恢复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3月。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结果(1)手术情况:25例病人均完成LDPPHR,其中23例行全胰切除术,2例行胰次全切除术。25例病人手术时间为310 min(207~540 min),术中出血量为200 mL(50~800 mL)。25例病人中,1例输注红细胞4 U、血浆400 mL,1例输注血浆500 mL,1例输注血浆600 mL,22例未输注红细胞和血浆。25例病人中,3例发生B级胰瘘,充分引流后出院;4例发生胆瘘,2例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胆总管支架植入术后症状消失,1例充分引流后恢复良好,1例术后肝周积液行穿刺引流+胆总管支架植入术后症状消失,18例无并发症发生。25例病人术后住院时间为17 d(9~27 d)。(2)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情况:25例病人肿瘤体积为6.0 cm×5.0 cm×2.0 cm(1.0 cm×2.0 cm×1.5 cm~10.0 cm×9.0 cm×8.0 cm);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12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4例,胰腺浆液性囊腺瘤3例,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2例,胰神经内分泌肿瘤、胰腺真性囊肿、胰腺肿瘤结节中央胆固醇结晶及钙化、胰海绵状血管瘤各1例。(3)随访情况:25例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4~4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7个月。随访期间,25例病人中1例发生术后糖尿病,规律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1例发生脂肪泻,口服补充胰酶制剂,症状改善;1例术前以间断头晕伴双下肢无力,低血糖为主要表现,术后未行特殊治疗血糖恢复正常;其余病人无代谢性并发症发生。25例病人无肿瘤癌变、复发和死亡,无胃排空障碍、胆管结石或狭窄等远期并发症发生。结论LDPPHR治疗胰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安全、可行,具有保留消化道完整性的优势。

  • 标签: 胰腺肿瘤 良性 低度恶性 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 全胰头切除 腹腔镜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口腔面合像拍摄训练中使用仿模对实习医师拍摄能力的提升效果。方法将新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学院的60名实习生随机平均分为仿模训练组、互训组和临床见习组进行拍摄训练。在训练结束后通过拍摄考核、被拍摄志愿者评分,考查三组实习生学习成效;且对仿模组进行问卷调查。应用SPSS 17.0对组间数据行One-Way ANOVA单因素方差、LSD分析。结果仿模组实习生拍摄用时、照片评分与互训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结果均优于临床见习组(P<0.05)。被拍摄志愿者对仿模组实习生的满意度评分,与对互训组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低于对临床见习组的评分(P<0.05)。问卷结果显示,对仿模教学手段可起到的各项作用,大多数仿模组实习生均表示认同。结论使用仿模进行口腔拍摄训练,有助于增强实习生拍摄能力,提高拍摄训练效果和效率。

  • 标签: 仿头模 面合像 拍摄训练
  • 简介:摘要比例和的含义多重而交叉,这模糊了其概念的准确性。本文围绕事件的发生和状态的存在及其测量过程,首先指出了二者的计数有统一的基础——状态,提出了“时点状态累积数”的概念。基于数学上“”的一般含义,结合指标计算元素的单位,提出了“时点状态累积数的变化量”即通常认为的“(观察期)事件发生数”或“绝对”,并建立了相对和比例。比例有3种类型:时点(或型)构成比例、时期发生比例及由前二者综合而成的时期构成比例。相对和时期比例的区别在于观察期是否被视为一个观察单位并移位,与时点比例的来源人群均为观察期起点人群。由此本文建立人群分类资料基本指标——比、比例和统一的识别路线。这些论述同样地适用于关闭队列、固定队列或动态人群。本文旨在明确指标的内涵及可行的认识路线,供人群研究工作者参考。

  • 标签: 事件 比例 时点 时期
  • 简介:摘要本文探讨了地下矿采矿损失和矿石贫化产生的原因和降低损失和贫化的方法。为了提高矿山开采的效率,我们应该加强管理,采用合适的开采方法,确定合理的采场结构参数,以增加矿山资源的利用效率。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JCI理念下集束化护理对VAP发生的预防及护士执行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机械性辅助通气患者8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2例。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方式,研究组在JCI理念下实行集束化护理。通过医院ICU临床信息软件建立械通气(MV)患者VAP发生、病死、口腔护理状况、机械通气时间的数据,并将上述数据及患者口臭、牙菌斑、污垢残留、口腔溃疡的发生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MV例数、总MV时间、VAP例数、IRR(1年内VAP发生的比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组在MV、ICU住院时间、病死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在集束化护理的情况下口臭、牙菌斑、污垢残留、口腔溃疡的发生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组在JCI理念下行集束化护理的护士执行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JCI理念下进行集束化护理方式有效降低了VAP发生,提高了护士的执行

  • 标签: JCI 集束化护理 呼吸相关性肺炎 护士执行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标准化皮肤护理管理对早产儿医源性皮肤损伤及家属满意的影响。方法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选取成都市郫都区人民医院收治的早产儿110例,根据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2017年6~12月,n=55)及观察组(2018年1~6月,n=55)。对照组行早产儿常规皮肤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标准化皮肤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早产儿皮肤损伤发生、皮肤状况评分、护患纠纷及家属满意情况。结果观察组皮肤损伤发生、护患纠纷发生低于对照组,家属满意高于对照组,干预后皮肤干燥度、红斑、皮肤破损等方面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标准化皮肤护理管理有效改善早产儿皮肤状况,降低早产儿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提高患儿家属护理满意

  • 标签: 标准化皮肤护理管理 早产儿 皮肤损伤 满意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南京鼓楼医院体检人群超重和肥胖及其与心血管风险疾病之间的关联。方法纳入384 061名20岁以上成人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数据进行超重和肥胖的标化,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超重和肥胖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之间的关联。结果年龄标化的超重和肥胖在男性分别为42.8%和13.2%,在女性分别为23.9%和6.6%。2008年至2016年期间超重和肥胖呈逐步上升趋势,尤其在20~39岁人群。无论男性或女性,超重、肥胖与血脂异常、糖尿病、高血压和高尿酸血症的患病风险增加显著相关,并且这种关联在20~39岁人群中最强,随年龄增加呈逐渐减弱的趋势。在20~39岁肥胖男性人群中,血脂异常、糖尿病、高血压和高尿酸血症的OR(95%CI)分别为4.23(4.01~4.47)、3.70(2.97~4.60)、6.19(5.76~6.64)和3.66(3.45~3.88)。在20~39岁肥胖女性人群中,其OR(95%CI)分别为5.29(4.63~6.04)、6.38(3.86~10.55)、9.36(7.86~11.13)和6.65(5.70~7.74)。结论南京成人超重和肥胖流行形势严峻,与心血管风险疾病患病风险增加显著相关,在20~39岁人群尤其明显。

  • 标签: 超重 肥胖 心血管疾病 风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机械通气方式对深度低位的老年全身麻醉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对照研究,纳入60例拟于深度低位体位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手术的老年患者,数字抽签随机分为肺保护性通气组(保护通气组)和传统通气组(各30例)。保护通气组呼吸参数设置为氧浓度分数50%、潮气量6 ml/kg、呼吸频率14~16次/min、呼气末正压5 cmH2O,每30 min进行1次肺复张,采用压控持续膨肺,膨肺压力30 cmH2O,持续30 s;传统通气组呼吸参数设置为氧浓度分数50%、潮气量10 ml/kg、呼吸频率10~12次/min。术中采用七氟醚、瑞芬太尼和顺式阿曲库铵维持麻醉。记录全身麻醉插管后5 min、气腹后即刻、气腹30 min、气腹1 h、气腹2 h、气腹3 h、手术结束时呼吸系统驱动压、气道平均压和呼气末二氧化碳(EtCO2);记录入手术室、麻醉插管后5 min、气腹后、拔管后术后24 h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和氧合指数(OI);记录气腹后的动脉血与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差值[P(a-et)CO2]。结果保护通气组患者各时间点呼吸系统驱动压均低于传统通气组(均P<0.01),保护通气组在各时间点的气道平均压均高于传统通气组(均P<0.01)。保护通气组在插管后5 min(t=0.751)、气腹后即刻(t=2.830)的呼气末二氧化碳高于传统通气组(均P<0.01)。保护通气组在插管后5 min(t=1.435)、气腹30 min(t=2.469)、气腹1 h(t=1.359)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高于传统通气组(t值分别为1.435、2.469、1.359,P<0.01或P<0.05)。两组患者间各时间点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氧合指数和动脉血与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比传统通气策略,肺保护性通气策略降低呼吸系统驱动压,提高气道平均压,对肺内氧合无优势,可安全用于深度低位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手术。

  • 标签: 头低位 麻醉,全身 呼吸功能试验 肺通气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针联合下肢智能反馈训练对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患者肌张力、运动能力、足底压力分布、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212例,利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联合组(n=70)、运动组(n=70)、针组(n=72)。3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和康复训练,其中康复训练包括良肢位摆放、体位转移训练、平衡训练、步态训练等,运动康复训练每日1次,每次训练120 min,每周训练6 d,连续训练8周。针组患者在神经内科常规药物和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针治疗,运动组患者则增加下肢智能反馈训练,而联合组在增加针治疗的同时进行下肢智能反馈训练,联合治疗每日1次,每次共40 min,每周治疗6 d,连续治疗8周。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改良的Ashworth评分(MAS)、改良的Berg量表(BBS)、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E)量表和改良的Barthel评分(MBI)分别评估3组患者的下肢肌张力、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采用步态功能评价系统检测患者患侧的足底压力分布和步行时各下肢关节的活动角度。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的MAS、BBS、FMA-LE、MBI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的MAS、BBS、FMA-LE、MBI评分分别为(1.41±0.60)分、(46.13±8.95)分、(29.10±3.24)分和(55.76±11.18)分,均显著优于运动组和头针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患侧第Ⅰ趾、第Ⅱ~Ⅴ趾、跖骨头Ⅰ、跖骨头Ⅱ~Ⅲ、跖骨头Ⅳ~Ⅴ、内侧足弓、外侧足弓、内侧足跟、外侧足跟的承重负荷比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患侧的上述各足底压力分布承重负荷比均优于运动组和头针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骨盆旋转角度、髋关节屈曲角度、膝关节屈曲角度、踝关节背屈角度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上述各活动角度均显著优于运动组和头针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联合下肢智能反馈训练可显著降低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的下肢肌张力,提高其平衡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改善脑卒中患者足底压力分布和下肢的关节活动度。

  • 标签: 头针 下肢智能反馈 脑卒中 下肢肌痉挛 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 简介:摘要本文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肝胆外科因胰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154例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根据患者术前CA19-9/GGT与1年生存情况绘制ROC曲线,确定CA19-9/GGT的最佳cut-off值,并以此将患者分为低比值组和高比值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筛选出CA19-9/GGT(RR=1.842,95%CI:1.081~3.193)和淋巴结转移(RR=1.780,95%CI:1.118~2.835)是影响胰癌术后远期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本研究显示CA19-9/GGT相对于单纯CA19-9而言,在判断胰癌远期生存方面更具有价值。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