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6 个结果
  • 简介:四川省曲艺团近日将排四川第一部说唱剧《成都往事》,目前正进入剧本创作阶段。该剧将首次把清音、扬琴、金钱板、谐剧等十多种四川曲艺项目囊括其中,用全新的表现形式为观众讲成都故事: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一个老茶馆的变迁历程。形形色色的人物轮番出场,展现成都人的诙谐与机智,成都市井的酸甜苦辣.成都这座城市的包容与和谐。

  • 标签: 成都人 四川省 说唱 新中国成立 创作阶段 变迁历程
  • 简介:曲卓是结古寺第一世嘉南活佛编的宗教祭祀性民间歌舞,迄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据藏文史载,曲卓音乐共有180首,每一首都是不同的曲子,由于失传今天仅能收到31首。这些音乐虽在流传中略有变异,但基本保存了原貌。其旋律风格独特,不同于当地及周边流传的藏族音乐,同时曲卓中蕴含着玄奥的宗教哲理和佛教思想

  • 标签: 结古寺 嘉南活佛 曲卓 嘛呢
  • 简介:<正>本文旨在概说京剧二黄、西皮两种原板的传统腔常用发展处理手法,初步探讨我国民间戏曲音乐唱腔作曲技法之一斑;只是为了便于对照比较研究,才事先附带扼要介绍一下这两种板式的基本结构。二黄原板唱腔基本结构京剧二黄

  • 标签: 京剧唱腔 处理手法 基本结构 下句 西皮 音乐出版
  • 简介:法王庙位于山西省稷山县城西约5里的南阳村,坐西朝东,现存建筑有正殿、朵殿、配殿、戏台、山门等。庙内存碑一通,高143公分,宽59公分,方趺,笏头。碑阳为明成化十一年(1475)马宗海撰《法王庙创建舞庭记》(附1),碑阴为庙

  • 标签: 真武 明代 戏台 成化 正殿 南阳
  • 简介:三幕乐剧《女武神》(DieWalk0re,1856)是德国作曲家瓦格纳(RichardWagner,1813—1883)创作的四联剧《尼伯龙根指环》中的第二部,其脚本与音乐的写作集中体现了瓦格纳的“整体艺术”观念。本文即聚焦于《女武神》的终曲部分,试以感性体验之角度出发对主导动机的感性结构力进行探讨,进而寻求一种合式的聆听姿态。

  • 标签: 《女武神》 瓦格纳 主导动机 感性结构力 聆听姿态
  • 简介:贵阳市第八届八次会议的召开,把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和协办2011年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简称“三刨一办”)列为近几年内工作的重点。这项富国强民的工作正在贵阳如火如荼地开展。社会各界及广大市民纷纷响应,投身到相关的各项工作中。同时,广大的音乐家们也不惜笔墨,为“三一办”创作了大量的歌曲,我刊在本期选登其中的部分优秀作品,供大家选唱!

  • 标签: 贵阳市 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国家卫生城市 美好 家园 全国文明城市
  • 简介:沁县古称沁州,自古就有“文化之乡”的美称,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人杰地灵。沁州三弦书(也称老州调)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受百姓喜爱。沁州书会(也称老州会)是当地有名的曲艺活动,形成历史悠久。近年来,沁县在文化建设方面大力弘扬民俗民间传统文化,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沁州三弦书的保护与传承,加强对民俗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发展,持续举办端午民俗文化节,不断把沁州书会民俗曲艺活动发扬光大。在沁县,曲艺活动已经成为文化活动的主体,曲艺事业得到迅猛发展。2012年荣膺山西首家“中国曲艺之乡”称号,2013年山西省文联、曲协授予“曲艺创作基地”称号。

  • 标签: 中国曲艺 沁县 民俗文化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 品牌 文化之乡
  • 简介:<正>一、引言嵇康关于音乐问题的名著,虽然称作《声哀乐论》,(以下简称《声论》)但其中所包函的,确乎并非只是单纯的“声哀乐”这样一种思想、观点。这就是说,在《声论》中,“声哀乐”和“声有哀乐”,(例如文章最末一段所论)这样两种互不相容的看法,的确有时竟是并行而不悖的(即都出自同一个“主人”之口的)。这种现象看来很为奇特。而要想理解这一现象,便不能不看城嵇康的全部著作。

  • 标签: 声无哀乐论 音乐美学思想 中国音乐美学 礼乐思想 音乐观 声有哀乐
  • 简介:致力于发扬和保存民族本土传统文化,立足于本土传统音乐并以西方作曲理论为基础,创作出带有台湾乡土特色的音乐,是作曲家马水龙一贯坚持的创作风格。纵观其一生精彩的创作生涯,走自己独树一帜的创作道路,饱含了对民族民间音乐和本土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的创作理念是其从未停歇的追求。本文从马水龙的生平创作经历入手,分析并结合其作品,深入探讨和研究《梆笛协奏曲》的创作特征。

  • 标签: 马水龙 协奏曲 梆笛
  • 简介:拙作《“越名教而任自然”——试论嵇康及其“声哀乐”的音乐美学思想》(载《美学文献》创刊号,1984年6月)侧重揭示嵇康人格与音乐思想中“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反传统精神,同时也论及其“声哀乐”论的美学意义。今觉关于后者意犹未尽,故再论之,并与李曙明君有关论述商榷。一、从“躁静者,声之功也”命题看“声哀乐”论的美学意义

  • 标签: 音乐美学思想 美学意义 《声无哀乐论》 静者 声之 明君
  • 简介:金秋十月,丹桂飘香.当人们还沉浸在热烈庆祝建国55周年的喜庆氛围中时,川音师生又满怀喜悦和期待地迎来了自己的节日--四川音乐学院建院65周年.

  • 标签: 四川音乐学院 艺术 期待 氛围 节日
  • 简介:刘大冬,中国指挥艺术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一位德艺双馨的指挥界老前辈。作为指挥家,他是新中国最早一批接受外国专家培训的元老,也是最早在中国交响乐舞台上崭露头角的指挥家之一。他一生为指挥事业呕心沥血,做出了旁人无法比拟的贡献。作为教育家,他桃李满天下,数十年来在交响乐队训练课上培养了各声部共六百多位演奏家,以及一批日后成才的指挥家,如阎惠昌、侯颉、魏征、万建国等。他是西安音乐学院的早期创建者之一,

  • 标签: 刘大冬 指挥艺术 诞辰纪念 西安音乐学院 中国交响乐 阎惠昌
  • 简介:探索现代大提琴作品的演奏艺术——乔治克拉姆《伴奏大提琴奏鸣曲》的创作与演奏郑艳东一、前言在世界音乐艺术空前发展的今天,大提琴演奏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水平。在我国,虽然大提琴演奏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演奏者们已不仅仅满足于演奏18、19世纪的经典作...

  • 标签: 大提琴演奏 演奏艺术 奏鸣曲 无伴奏 作品 装饰性
  • 简介:作者将中国音乐美学划分为“中国音乐美学”与“中国音乐的美学”两种论域,并将中国音乐划分为“古典范式”与“传统程式”两大范畴,试图通过对中国音乐中“古典范式”与“传统程式”间“合式”作业的可能性的探索、“合式”作业方法论的探讨来解释“中国音乐美学”与“中国音乐的美学”间罅隙存在的缘由、罅隙补完的可能性等问题;并由罅隙的问题进一步引申,对在此种感性错位的背景下产生的音乐批评问题展开思考。

  • 标签: 古典范式 传统程式 合式 罅隙 高文化
  • 简介:在声繁音杂的20世纪,巴伯(SamuelBarber)作为美国现代作曲家,灵活运用现代音乐的创作技法,将浪漫主义特有的抒情性旋律糅合进极具个人情感意识的音乐叙述中,融汇成其特有的新浪漫主义音乐语言特征。《叙事曲Op.46》是一部充满灵性的短篇钢琴独奏作品,作曲技巧和创作风格上秉承了古典主义的结构严谨与浪漫主义的优雅气质,同时借助现代和声的神秘与另类,暗涌着作曲家当时精神状态的焦虑与不安。文章通过对巴伯的生平和其音乐风格特征的探究,剖析《叙事曲Op.46》的创作背景与作品结构,从作曲技术、表演技术两个角度探究其独特的音乐工艺。

  • 标签: 巴伯 抒情性 新浪漫主义 《叙事曲Op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