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对心肺复苏后患者进行护理时,采用急诊护理干预的康复效果及价值。方法对我院56例心肺复苏后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各28例,分别对其实施急诊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满意度等相关情况。结果研究组护理总有效率为96.43%,明显高于常规组78.57%;研究组总满意率为96.43%明显高于常规组71.43%,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心肺复苏后患者进行护理时采用急诊护理干预不仅能够是整体护理效率得到提升,而且能够使患者满意度得到提升,值得推广。

  • 标签: 急诊护理干预 心肺复苏后患者 康复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不同通气方式于急诊心肺复苏治疗中的实践效果。方法:93例在本院急诊实施心肺复苏治疗的患者(收治于2020年6月—2021年6月),依照通气方式的不同分为甲组(行面罩气囊口咽通气管气管插管)、乙组(行喉罩气管插管)及丙组(行常规气管插管)。比较三组血气指标和复苏效果。结果:甲、乙两组复苏3h后PaO2高于丙组,PaCO2低于丙组(P<0.05)。甲、乙两组心搏、意识及呼吸恢复时间短于丙组(P<0.05)。结论:较常规插管,喉罩气管插管及面罩气囊口咽通气管插管于急诊心肺复苏中的运用效果更佳。

  • 标签: 血气指标 心肺复苏 急诊 喉罩气管插管 面罩气囊口咽通气管气管插管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优化护理流程应用于心肺复苏抢救中的效果。方法:在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于我院行心肺复苏抢救的患者中,择取资料完整的7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盲选法将其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36例,前者实施常规护理流程干预,后者实施优化护理流程干预。就2组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和存活率加以统计。同时,记录其救治的各项时间(接诊-分诊时间、胸外按压时间、心电图检查时间、静脉通路创建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心肺复活成功率与存活率相较于对照组更高,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接诊-分诊时间、胸外按压时间、心电图检查时间、静脉通路创建时间相较于对照组更短,差异显著(P<0.05)。结论:优化护理流程应用于心肺复苏抢救中,可缩短其救治时间,保证抢救的成功率和患者存活率,值得推广。

  • 标签: 优化护理流程 心肺复苏抢救 救治时间 成功率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预见性护理在心肺复苏术后病人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并为医护人员进行护理方案提供支持。方法 在我院选择42名心肺复苏术后患者,所有患者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时间都处在2021年1月到2022年9月的时间段内。对抽签的方法进行利用,以此将病人分成两个小组,也就是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包括21名病人。将组别作为参考依据,分别对两组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其中对照组接受传统护理,观察组接受预见性护理。在完成护理工作后,统计病人的数据进行比较,以明确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预见性护理的应用效果良好,其能够缩减病人的住院时间、呼吸机通气时间、ICU居住时间,且能够降低病人出现并发症的可能性,因此可选择在临床上对该种护理方法进行推广使用。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心肺复苏术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延迟影响的改善效果及临床影响。方法:抽选本院急诊2021年3月~12月期间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将21年3月~7月收治者设为对照组(n=31)行常规急诊护理,21年8月~12月收治者设为观察组(n=29)行优化急诊护理。比较患者延迟时间、救治用时、住院时间、救治成功率、不良预后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延迟时间、院内急救用时、入院至静脉溶栓用时、入院至血运重建用时、住院时间及不良预后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救治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化急诊护理流程的实施可有效缩短患者延迟时间,为其院内救治、专科治疗的快速实施争取救治时间,在提升救治成功率同时降低临床不良预后风险。

  • 标签: 优化院前急诊护理流程 急性脑梗死 院前延迟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现场急救时,如患者心脏骤停,必须要立即实施心肺复苏,促使患者心脏跳动及呼吸恢复,解除生命威胁,便于其他抢救措施的实施,提高抢救成功率。本研究中,综述了急救现场心肺复苏的方法。

  • 标签: 急救现场 心肺复苏 方法
  • 简介:目的:探讨喉罩(LMA)在急诊心肺复苏(CPR)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20例心跳呼吸骤停进行CPR的患者,随机分为LMA组和气管插管组。观察2组患者气道有效开放时间、收缩压变化、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上升时间、瞳孔回缩时间的变化。结果:LMA组开放气道时间[(20.2±6.7)s]少于气管插管组[(76.5±29.4)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MA组0.5h、2h收缩压[(79.7±8.6)mmHg,(118.9±16.4)mmHg)]高于气管插管组[(61.2±7.9)mmHg,(96.3±9.7)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MA组SpO2上升时间[(2.4±0.7)min]少于气管插管组[(4.5±1.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MA组瞳孔回缩时间[(7.4±1.9)min]少于气管插管组[(9.8±3.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CPR中,LMA用于早期开放气道,其操作较气管插管更为简单、快捷,可有效地纠正低氧血症。

  • 标签: 喉罩 气管插管 心跳骤停 心肺复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干预对心肺复苏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心肺复苏患者80例作为调查对象,根据其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急诊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心肺复苏的康复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的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心肺复苏患者给予急诊干预能够有效的改善护理效果,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 标签: 急诊干预 心肺复苏 影响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心脏复苏成功有重要影响相关因素,提高心脏复苏的成功率.方法徒手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接下来进行恢复患者呼吸的工作.患者的呼吸道保持通畅,对患者实施人工呼吸或者向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检测判断患者的心电图,根据心电图所呈现的特征采取不同的抢救措施.如果属于心室颤动则立即对患者实施电除颤.通过静脉向患者注射急救药物肾上腺素、多巴胺、尼可刹米及利多卡因等.对患者头部实施物理降温,使用醒脑剂、激素等药物恢复患者的脑功能结果两组在抢救病人时使用的医疗设备以及各种先进的仪器方面;心跳停止至心跳开始复苏的时间、急救反应时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心脏骤停患者采取正确的抢救措施是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

  • 标签: 室颤 电除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跳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护理体会,为心跳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提供更多护理经验。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47例实施心肺复苏抢救的心脏骤停的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将患者根据复苏情况分为院内复苏复苏组,并回顾和分析这47例例患者的CPR时间(TC)、患者心脏骤停发生的时间和除颤开始时间,记录数据并进行对比。结果通过本次研究的47例进行心肺复苏患者,在及时的实施心肺复苏抢救后,5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跳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护理体会,为心跳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提供更多护理经验。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 47例实施心肺复苏抢救的心脏骤停的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将患者根据复苏情况分为院内复苏复苏组 ,并回顾和分析这 47例例患者的 CPR时间 (TC)、患者心脏骤停发生的时间和除颤开始时间,记录数据并进行对比。结果:通过本次研究的 47例进行心肺复苏患者,在及时的实施心肺复苏抢救后, 5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针对和田地区和田市维吾尔医院,和田市古江巴格乡卫生,墨玉县普恰克乡卫生等三家基层医院推广心肺复苏展开分析研究。 方法:从 基层医院从事急诊的、相对固定的、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医护人员中选择 80 名医护人员;若无专门从事急诊的医护人员,可由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内科门诊医护人员代替。通过对参与培训人员进行心肺复苏培训工作,最终分析培训前后基层医院的工作人员心肺复苏知识掌握程度。 结果:本次实验结果分析发现,对基层医院进行心肺复苏推广活动,可以显著提升医院内医护人员的心肺复苏知识掌握程度,且 P > 0.05 。 结论:对基层医院推广心肺复苏可以提高医护人员的知识掌握程度,有助于提升医院内的抢救成功几率,其具有较高的推广意义。

  • 标签: 心肺复苏 基层医院 推广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 对心肺复苏术临床护理要点进行讨论。方法 回顾本院147例心肺复苏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成对照组(74例)和研究组(73例),采用不同护理方式,对比护理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呼吸频率、心率、动脉压、住院时间等临床指标、护理满意度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针对心肺复苏术患者,应采取急诊护理,可加快患者康复进程,减少不良反应,建立理想的护患关系。

  • 标签: 心肺复苏术 急诊护理 临床指标 护理满意度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随机在我院选取2017年3月-2019年1月期间诊治的150例心肺复苏抢救患者,随机将他们分为75例对照组与75例观察组,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方式,而观察组则采取急诊护理模式,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与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施护理干预之后,观察组的临床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并且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也远远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实施急诊护理干预,能够使临床护理效果得到有效提升,同时使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大大降低,适合大力推广与应用。

  • 标签: 心肺复苏 康复效果 急诊护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