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癌骨转移与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上皮-充质转化(EMT)表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70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2年,根据随访期间是否发生骨转移将患者分为骨转移组(n=30)和无骨转移组(n=240)。于术前采集两组患者的外周血样本,采用免疫磁珠阴性富集法捕获外周血CTC,采用流式细胞仪对CTC和CTCEMT表型进行鉴定;比较两组患者的CTC检出情况,分析乳腺癌患者发生骨转移的影响因素及CTCEMT表型分子标志物TWIST和vimentin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果骨转移组中CTC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无骨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骨转移组与无骨转移组患者的年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转移组与无骨转移组患者的肿瘤部位、组织学类型、TNM分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WIST阳性表达、vimentin阳性表达和淋巴结转移是乳腺癌患者发生骨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骨转移组中TWIST和vimentin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0.715,P﹤0.05)。结论术前乳腺癌外周血CTCEMT表型分子标志物TWIST和vimentin的阳性表达与乳腺癌患者术后发生骨转移有关,对乳腺癌骨转移的早期预测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标签: 乳腺癌 循环肿瘤细胞 骨转移 上皮-间充质转化
  • 简介:目的总结椎孔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中转开放手术的原因,探讨相应对策。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6月至2015年8月,我科实施的80例椎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的病例资料,其中有3例失败,中转为开放性手术的患者,通过分析其失败原因,制订相应的对策。结果3例中转开放手术的原因分别为:出血、疼痛及硬膜外高压。结论通过分析中转开放的原因,制订相应的对策,能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

  • 标签: 脊柱 内窥镜 椎间盘切除术 经皮 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比较经皮椎孔镜下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transforaminalendoscopicdiscectomy,PTED)和传统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fenestrationdiscectomy,F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探讨PTED的临床应用特点。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将我科2011年2月至2012年9月确诊为单节段单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80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经皮椎孔镜组(试验组)和常规椎板开窗组(对照组),各40例。试验组在局部麻醉、G臂X线机引导下采用经皮椎孔入路TESSYS穿刺技术,内镜下摘除突出的椎间盘髓核组织、进行神经根的减压和松解。对照组采用硬膜外麻醉,单侧椎板开窗减压、髓核摘除、神经根减压松解。术后随访13~29个月,平均19个月,按照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JOA评分和改良的Macnab标准评定手术效果。结果两组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及随访。PTED组平均手术切口(0.7±0.2)cm,手术出血量(7.2±2.1)ml,手术时间(73.7±11.2)min,术后卧床时间(13.1±5.2)h,术后住院时间(3.5±0.7)天。FD组平均手术切口长度(3.2±0.4)cm,手术出血量(47.5±11.3)ml,手术时间(52.4±8.5)min,术后卧床(98.7±19.6)h,术后住院时间(13.4±2.3)天。两组病例术后ODI、VAS与术前比较,均明显改善(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的JOA评分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改良的MacNab法评定两组术后1年的疗效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ED和FD均能有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PTED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PTED近期疗效与FD相近,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临床研究。

  • 标签: 椎间盘移位 腰椎 外科手术 微创性 椎间盘切除术 经皮
  • 简介:目的分析比较经皮椎孔镜(transforaminalendoscopicspinesystem,TESSYS)技术与显微镜辅助下治疗不同类型腰椎间盘突出近期临床疗效及优缺点。方法2010年6月至2013年12月,我科采用TESSYS下经皮侧后路腰椎孔神经根松解和减压术(TESSYS组)和显微镜辅助下后路椎管及盘内减压术(显微镜组)治疗18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103例,女86例,年龄26~82岁,平均52.1岁;中央型42例,旁正中型85例,外侧型14例,极外侧型5例,椎孔型43例;TESSYS组120例,显微镜组69例。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周、3个月、6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术后6个月随访时采用Mac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TESSYS组平均手术操作时间(85±15)min,平均卧床时间(8±2)h,手术后平均住院时间(3.9±1.2)天;显微镜组平均手术操作时间(123±14)min,平均卧床时间(2.3±0.5)天,手术后平均住院时间(6.8±1.5)天。172例(91.0%)获得随访,TESSYS组109例(90.8%),显微镜手术组63例(91.3%)。随访6~10个月,平均7.5个月。TESSYS组术前VAS评分(8.9±1.8)分,术后3周(1.8±0.5)分,术后3个月(1.0±0.3)分,术后6个月(0.8±0.2)分;显微镜组术前VAS评分(8.5±2.2)分,术后3周(1.4±0.3)分,术后3个月(1.1±0.4)分,术后6个月(0.6±0.2)分。两组在手术时间、卧床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AS评分术前、术后3周、3个月、6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周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MacNab标准,术后6个月时随访TESSYS组优良率84.4%,显微镜手术组88.9%。两组均无永久性神经根损伤和硬脊膜囊撕裂等并发症。结论与显微镜手术相比,经TESSYS技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椎孔狭窄症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近期疗效可靠。在外侧及极外侧�

  • 标签: 外科手术 微创性 内窥镜 腰椎 椎间盘移位 对比研究
  • 简介:目的REAL2研究中使用奥沙利铂的EOF方案由于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获得了广泛关注,但中国胃癌患者对REAL2研究中的三药联合EOF方案耐受性较差,本研究使用了改良的EOF方案,将氟尿嘧啶(5-Fu)由原来的静脉输注21天改为5天,观察奥沙利铂联合5-Fu/LV、柔吡星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30例晚期胃癌患者,初治19例,复治11例。柔吡星50mg/m^2静脉注射d1,奥沙利铂130mg/m^2静脉滴注2小时d1,5-Fu375~425mg/(m^2·d)d1~5静脉持续输注120小时,每3周重复,每化疗2个疗程评价1次疗效。结果30例患者中,总缓解率43.33%,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12例。初治病例缓解率52.63%(10/19),略高于REAL2研究中标准EOF方案的42.4%缓解率,复治病例缓解率27.33%(3/11)。KPS评分提高10分以上者10例(33.33%)。在治疗中,主要的Ⅲ~Ⅳ度不良反应为:中性粒细胞减少33.3%(10/30),血小板减少10%(3/30),贫血13.33%(4/30),恶心呕吐23.33%(7/30).RE.A12研究中标准EOF方案的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29.9%,与本研究类似,标准EOF方案中的Ⅲ~Ⅳ度血小板减少4.3%,贫血6.5%,恶心呕吐13.8%,略低于本研究,但在本研究中没有观察到Ⅲ~Ⅳ度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及血栓栓塞等严重不良反应,而REAL2研究中,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血栓栓塞均为8.5%。结论奥沙利铂联合5-Fu及柔吡星的改良EOF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疗效较好,毒副作用可以很好耐受,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

  • 标签: 晚期胃癌 奥沙利铂 氟尿嘧啶 表柔吡星
  • 简介:图像引导的组织持续低剂量率近距离治疗是经典放射治疗在现代跨学科的发展。该技术在给予靶区高剂量的同时,能有效地降低或者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从而达到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在头颈恶性肿瘤中,尤其是口底、面部、鼻旁窦、鼻咽、口咽部的肿瘤中应用广泛;复发的头颈部肿瘤及不能完全切除的肿瘤也是其适应证。依据治疗的目的不同,图像引导的组织持续低剂量率近距离治疗可分为:根治性治疗、辅助性治疗、围手术期补充治疗及姑息治疗。

  • 标签: 持续低剂量率近距离治疗 头颈部恶性肿瘤 应用 优势
  • 简介:目的评价采用安全环锯技术经皮内镜下经椎孔入路腰椎侧隐窝减压术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共9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患者行经皮内镜下经椎孔入路腰椎侧隐窝减压术,85例获2年随访,其中男36例,女49例;年龄46~78岁,平均56.7岁;14例L3~4单侧,1例L3~4双侧,49例L4~5单侧,3例L4~5双侧,12例L5~S1单侧,1例L5~S1双侧,3例L3~5单侧和2例L4~S1单侧,共减压95个狭窄侧隐窝;56例合并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其中42例脱出型,14例游离型。术后第2天复查腰椎MRI及CT以评估减压的充分性。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及2年随访,评估症状的缓解结果。腰痛及坐骨神经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腰椎功能评价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和改良MacNab评分。结果术前受累神经根功能障碍包括皮节感觉障碍56例(65.9%)、肌节肌力减弱25例(29.4%)和腱反射减弱14例(16.5%)。所有患者术后腰痛及坐骨神经痛明显缓解。3例L5~S1节段患者术后出现L5神经根支配区感觉减退,经中频脉冲理疗后1~2周缓解。术后MRI/CT显示减压充分。无术后感染、医源性神经根损伤和腰椎不稳定等并发症。2例术后突出椎间盘复发,但体质虚弱,未进一步翻修手术。85例全部获得完整随访数据,术后腰腿痛VAS及ODI均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年随访MacNab评分29例优,48例良,6例因术后腰痛加重判定为可,2例术后椎间盘突出复发判定为差。术后受累神经根感觉功能及肌力明显恢复(P〈0.01),但腱反射无明显改善(P=0.832)。结论采用安全环锯技术经皮内镜下经椎孔入路腰椎侧隐窝减压术是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微创、高效、安全的手术方法。

  • 标签: 外科手术 微创性 腰椎 椎间盘移位 减压术 外科 椎间盘切除术 经皮
  • 简介:目的:探讨1例具有明显浆细胞特征的骨原发ALK阳性的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largecelllymphoma,AL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收集1例原发于右股骨远端的具有明显浆细胞特征ALK阳性的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观察其病理学形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该肿瘤的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结果:患者为16岁男性,因右膝关节疼痛6月,加重伴功能障碍3周入院。MRI显示:右股骨下段骨质及周围软组织可见团片状长T1长T2信号影,压脂呈高信号影,骨质呈明显破坏表现,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不均匀强化。镜下观察可见:肿瘤由大小较一致的浆样细胞组成,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多见,浸润周围骨组织。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表达CD30、ALK-1、CD4、EMA及GramB(+)。结论:骨原发性ALCL非常罕见,具有明显浆细胞特征的ALCL形态学特殊,明确诊断需结合组织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综合分析。

  • 标签: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浆细胞 免疫组化 鉴别诊断
  • 简介:目的应用全腹三维重建CT测定内镜下经椎孔入路Half-Half技术治疗无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穿刺位点距离和穿刺水平角度范围,为经皮内镜腰椎间盘髓核摘除(percutaneousendoscopiclumbardiscectomy,PELD)技术提供更全面精确的临床参考数据;通过术前测定的数据研究椎孔入路PELD(transforaminalpercutaneousendoscopiclumbardiscectomy,PETD)临床实践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5年10月,我院应用PETD治疗的6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包括全腹三维重建CT、腰椎三维重建CT和腰椎MRI),其中男38例,女27例;年龄25-73岁,平均(37.58±7.14)岁。术前通过全腹三维重建CT测定和明确以下影像学指标:椎间盘突出节段、穿刺入针点距离棘突的体表水平距离(D1)、关节突腹侧缘水平连线与皮肤交点距离棘突中点距离(D2)、横断面上入针最大水平角度α、横断面上入针最小水平角度β(穿刺时既不受小关节突阻挡,也不损伤内脏)。应用术前测定的数值指导PETD临床实践,结合术中穿刺位置情况,来判定测定的数值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目的,并计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比率大小。结果术前全腹CT测量D1距离在L(1-2)至L5-S1水平分别为8.4-10.9cm、9.6-12.7cm、11.1-14.3cm、12.4-15.7cm、13.6-15.9cm,随目标节段的下降,旁开距离逐渐增大,且受患者体重指数的影响(P〈0.05)。D2距离同样受患者体重指数的影响(P〈0.05),在L1-2至L5-S1水平分别为12.2-15.9cm、12.7-16.3cm、13.4-17.6cm、14.9-18.4cm、15.1-18.5cm。入针最大水平角度在L(1-2)至L5-S1水平分别为17°-29°、14°-25°、11°-22°、6°-18°、6°-13°,不同体重指数患者入针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侧入针最小水平角度在L(1-2)至L(3-4)水平分别为13°-16°、7°-13°、2°-5°,在下腰椎L(4-5)和L5-S1节段则分别为2°-4°�

  • 标签: 外科手术 微创性 内窥镜 腰椎 椎间盘移位 影像学评估
  • 简介:目的探讨CYP2D6基因多态性对乳腺癌患者盐酸柔比星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筛选125例雌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采用常规酚-氯仿法行全血基因组DNA提取,采用TaqManMGBRT-PCR法进行CYP2D6基因多态性检测,利用分析软件确定各个样本的基因分型结果(C/C:野生型,C/T:突变杂合子,T/T:突变型).结果125例乳腺癌患者中,野生型46例(36.8%),突变杂合子55例(44.0%),突变型24例(19.2%).不同CYP2D6*10基因突变型患者的盐酸柔比星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T组患者的盐酸柔比星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C/C+C/T组.T/T、C/C和C/T组患者的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C+C/T组患者的生存时间短于T/T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最大直径为2~5cm、淋巴结转移个数≥4、孕激素受体(+++)、CYP2D6(C/T)是影响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YP2D6*10基因多态性与静脉滴注盐酸柔比星的雌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生存期缩短有相关性.

  • 标签: CYP2D6基因 基因多态性 疗效 盐酸表柔比星 乳腺癌
  • 简介:目的评估静脉滴注氨甲环酸对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骨折患者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femoralnailantirotation,PFNA)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不稳定股骨转子骨折行PFNA的老年患者60例,分为静脉治疗组(A组)和对照组(B组),A组术前30min静脉滴注氨甲环酸(20mg/kg),B组不使用氨甲环酸。记录术前、术后1、3、5、7天两组血红蛋白浓度及红细胞压积(Hct),两组隐性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围手术期总失血量、输血率,记录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围手术期失血量分别为(760.7±115.5)ml、(950.8±110.9)ml,隐性失血量分别为(590.5±42.5)ml、(780.5±41.6)ml,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显性失血量分别为(152.5±43.5)ml、(160.5±41.1)ml,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A、B组输血率分别为4/30、15/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A组术后2例出现下肢肌静脉血栓、B组术后3例出现肌静脉血栓,两组均无深静脉血栓(deepveinthrombosis,DVT)、肺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脑梗死等并发症发生,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结论氨甲环酸静脉用药可明显降低PFNA固定老年不稳定型转子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失血量及输血率,以隐性失血为主,且不增加术后DVT、PE等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氨甲环酸 骨折固定术 髓内 股骨骨折 髋骨折 手术后出血
  • 简介:目的报告大粗隆爪钢板结合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hiparthroplasty,THA)治疗陈旧性股骨粗隆骨折的中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至2012年,治疗失败的12例(12髋)股骨粗隆骨折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结合爪钢板重建大粗隆骨不连的临床疗效。10例(10髋)随访24-81个月,平均42.7个月。关节置换术时的患者平均年龄为62.3(41-80)岁。临床疗效以Harris评分、X线片进行评价。结果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87.3(75-94)分,与术前平均17.4(6-38)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末次随访时3例存在大粗隆部位疼痛,4例残留患肢跛行。9例大粗隆骨不连均获得骨性愈合,1例为纤维愈合。未见钢板移位和钢缆断裂。并发症包括脱位1例和医源性坐骨神经损伤1例。12例均无需翻修。结论对于股骨粗隆骨折初期治疗失败病例采用THA结合爪钢板重建大粗隆骨不连中期临床疗效较为满意。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置换 股骨 骨折 骨折固定术
  • 简介:目的比较双侧椎小关节间植骨融合与椎融合器置入椎融合在腰椎不稳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08年12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患者143例,其中男51例,女92例,年龄45-65岁,平均56岁。其中60例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结合双侧椎小关节融合(A组),83例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内的结合椎融合(B组)。记录术前与术后第1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术前与术后6周Oswen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nstrydisabilityindex,ODI)以评价临床效果,术后9个月采用腰椎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及CT评价椎小关节融合情况,对A组及B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第1天引流量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术前与术后第1天VAS评分、术前与术后6周ODI评分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9个月随访行腰椎过伸过屈侧位开角,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手术时间[A组(65.3±15.8)min,B组(118.4±15.2)min]、术中失血量[A组(103.4±30.2)ml,B组(350.6±30.9)ml]及术后第1天引流量[A组(60.5±15.7)ml,B组(123.1±25.6)ml]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椎管减压并双侧椎小关节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不稳为一种简单易行,手术效果及融合满意的手术方式。

  • 标签: 脊柱融合术 关节融合术 腰椎 疗效比较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hipreplacement,HR)与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femoralnail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术对老年股骨转子骨折(intertrochantericfemoralfracture,IFF)患者功能恢复的效果比较。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老年IFF患者,平均年龄(71.26±5.27)岁。按照入院顺序分为HR组和PFNA组,每组50例,观察和记录两组手术、下床、住院、负重锻炼时间和切口长度(其中PFNA组为主钉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并发症等,随访12个月,评估术后6、12个月髋关节功能:(1)并发症:皮下血肿、切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veinthrombosis,DVT)、褥疮等;(2)髋关节功能: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进行评估,Cronbach’α信度系数为0.885,效度系数为0.848,采用人工计分法,共9个条目合计100分,得分越高表示髋关节功能恢复越良好。结果PFNA组下床、住院、负重锻炼时间高于HR组,PFNA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低于H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PFNA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H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HR组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高于PF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HR组和PFNA组术后12个月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1)。结论HR有利于老年IFF患者早期活动和髋关节功能恢复,PFNA内固定术有利于减少患者手术创伤和并发症,但两种术式均具有良好的远期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应按临床需求选择。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置换 骨折固定术 髋骨折 老年人 功能恢复
  • 简介:目的:本实验拟将分离纯化得到的滑膜充质干细胞(synovial-derivedmesenchymalstemcells,SMSCs)在体外培养条件下进行成软骨刺激诱导,并从转录和翻译两个水平寻找进入软骨细胞分化谱系的证据,进而判断转化生长因子β3(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3,TGF-β3)、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morphogeneticprotein-2,BMP-2)和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EX)诱导SMSCs进入软骨细胞分化谱系。方法贴壁法分离纯化得到SMSCs,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用含500ng/mlBMP-2、10ng/mlTGF-β3、10-7MDEX的高糖DMEM培养基进行刺激诱导,并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分化过程中其形态学的变化,以RT-PCR检测I、II型胶原及软骨特异性Aggrecan(AGN)的mRNA表达,细胞免疫荧光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细胞分化过程中I、II型胶原的表达,碱性甲苯胺蓝细胞化学染色检测软骨特异性GAG的表达,证实SMSCs的诱导成软骨作用。结果SMSCs在前述诱导条件下,诱导后14天细胞逐渐由小梭形变为多角形、类软骨细胞样形态,RT-PCR可以检测到I、II型胶原及AGN基因的表达,细胞免疫荧光化学染色I、II型胶原、碱性甲苯胺蓝细胞化学染色结果呈阳性。而未经诱导的SMSCs形态基本保持梭形,基因表达和染色呈阴性,两组差异显著。细胞免疫荧光化学染色分析SMSCs在软骨诱导培养基中诱导后14天表达I、II型胶原;未经诱导的SMSCs不表达I、II型胶原。说明SMSCs在软骨诱导培养基中诱导后14天进入软骨细胞分化谱系,可作为种子细胞在同样的诱导条件下向软骨分化。结论SMSCs作为新的MSCs家族成员,显示出与BMSCs相似的多向分化潜能,500ng/mlBMP-2、10ng/mlTGF-β3、10-7MDEX的高糖DMEM培养基中培养后14天,SMSCs已进入软骨细胞分化谱系。SMSCs可作为半月板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 标签: 间质干细胞 软骨细胞 细胞转分化 转化生长因子
  • 简介:目的比较有限切开钛缆捆扎辅助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femoralnailantirotation,PFNA)与单纯微创辅助PFNA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31-A3型股骨粗隆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46例老年31-A3型股骨粗隆骨折患者,分别采用钛捆扎辅助PFNA(A组,23例)与骨拨或复位钳等辅助PFNA治疗(B组,23例),对比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6个月起立行走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情况。结果两组获平均25.4(12~32)个月随访,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血管神经损伤,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脂肪栓塞。两组骨折愈合时间(A组平均7.5个月,B组平均7.6个月)、术后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hipscore,HHS)(A组平均82.6分,B组平均81.1分),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6个月起立行走测试(timeupandgtest,TUG)、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优于B组。结论对老年骨质疏松性31-A3型股骨粗隆骨折采取钛缆捆扎辅助治疗可降低骨折复杂程度及手术难度、可使患者早期下地活动、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骨质疏松性骨折 老年人 股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髓内
  • 简介:目的探讨骨髓充质干细胞静脉输注对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尾静脉分别注射骨髓充质干细胞和生理盐水3次,观察大鼠一般情况,第10天处死,流式细胞仪检测CD4+和CD8+T淋巴细胞亚群,ELISA法检测血清IL-10、IL-2、TNF-a含量.结果两组大鼠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组大鼠血清CD4+计数降低,CD8+计数升高,CD4+/CD8+比值下降,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大鼠血清IL-10升高,IL-2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TNF-a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骨髓充质干细胞静脉输注能负性调节大鼠免疫功能.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