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128层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胶质瘤术前分级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脑胶质瘤病例资料,低级别组(WHOⅠ-Ⅱ级,21例)高级别组(WHOⅢ-Ⅳ级,11例),均行CT灌注扫描,测量肿瘤实质部分对侧正常脑组织CBF、CBV及rCBF、rCBV。结果与低级别组比较,高级别组胶质瘤病灶区CBF、CBV及rCBF、rCBV均明显升高,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8层CT灌注成像在胶质瘤术前分级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CT灌注成像 分级 肿瘤
  • 简介:目的探讨磁共振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3D—FIESTA)序列在脑积水中诊断价值。方法40例脑积水患者均行磁共振常规序列及3D-FIESTA序列扫描并多平面重建,比较3D—FIESTA序列在脑积水鉴别诊断方面是否存在优势。结果MRI常规序列扫描诊断交通性脑积水32例(75%)、梗阻性脑积水8例(25%);3D-FIESTA序列扫描诊断交通性脑积水23例(57.5%),梗阻性脑积水17例(42.5%),二者在鉴别脑积水类型方面有显著差异(χ^2=4.71,P〈0.05)。结论磁共振3D-FIESTA序列扫描在脑积水诊断中具有可靠临床价值,可以清楚显示脑脊液循环通路通畅情况,鉴别脑积水类型,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准确、更全面的影像学依据。

  • 标签: 脑积水 鉴别诊断 磁共振成像 三维稳态进行快速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结合脉冲波频谱多普勒对86例根据临床症状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颈部颅内血管形态血流动力学进行检查,并与DSA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86例患者中,DSA共检出颅内动脉瘤102个,血管痉挛36例,彩色多普勒超声共检出颅内动脉瘤59个,脑血管痉挛31例,两者诊断符合率分别为57.8%、86.1%。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可无创、实时、直观地对颈动脉及脑底部主要血管形态血流动力学进行综合性评价,对于诊断颅内动脉瘤,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发生、发展过程及评价治疗效果具有重要辅助作用。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彩色经颅多普勒超声 血流动力学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320排CT血管成像(CTA)对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诊治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SDAVF病人临床资料,均行320排CTA及DSA检查,以病变定性诊断、供血动脉、瘘口、引流静脉显示情况及手术治疗效果等作为观察指标进行分析。结果320排CTA对11例病人均做出正确诊断,DSA首次检查漏诊2例,经行320排CTA获得相关图像信息后再行DSA检查发现病变。所有病人经手术治疗后随访3个月-2年,短期预后均良好,但术后9-12个月出现神经功能障碍加重3例。结论320排CTA可良好地立体显示SDAVF病灶特征及其周围骨性解剖结构,但其不能动态显示病灶血流动力学改变,尚不能取代DSA检查。

  • 标签: 动静脉瘘 血管造影术 CT血管成像 神经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评估MR弥散加权成像(DWI)含钆造影剂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CE—MRI)对脑脓肿诊断价值。方法对49例脑内单发囊实性病变行常规T1WI、T2WI、液体反转恢复序YO(FLAIR)、弥散加权成像钆增强MRI检查。分析脑脓肿(22例)与囊变坏死性脑肿瘤(27例)DWI信号及强化特征并进行囊变坏死区ADC值测量。所有图像分三组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Ⅰ组为DWI结合常规序列;Ⅱ组为CE-MRI结合常规序列;Ⅲ组为DWI、CE—MRI两种序列联合并结合常规序列。结果DWI上20例脑脓肿呈高信号.24例囊变坏死性脑肿瘤为低信号;14例脑脓肿、12例囊变坏死性脑肿瘤呈壁较薄而均匀环形强化。大部分脑脓肿ADC值明显低于囊变坏死性脑肿瘤fP〈0.05)。Ⅰ组、Ⅱ组、Ⅲ组诊断脑脓肿敏感性分别为90.9%、63.6%、95.5%,Ⅰ、Ⅱ组间及Ⅱ、Ⅲ组间均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但Ⅰ、Ⅲ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DWI较CE—MRI能更敏感地发现脑脓肿,ADC值测量可以为脑脓肿与囊变坏死性脑肿瘤鉴别提供有价值诊断信息。

  • 标签: 弥散加权成像 磁共振成像 脑脓肿 脑肿瘤 图像增强
  • 简介:目前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手术治疗有了很快发展,各种辅助及引导方式在高血压脑出血应用价值与常规微创显微手术比较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影响方面的研究尚少见报道[1]。本文为了解术中超声等辅助及引导方式实际应用价值,针对这一问题选择了65例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进行疗效对比分析,比较二者颅内血肿完全清除率,术后脑梗塞发生率;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小骨窗开颅 术中超声 预后
  • 简介:经颅多普勒检测脑血流动力学状态具有无创、可重复、连续监测等特点,本文阐述脑血流动力学检测在临床颅内压监测、指导治疗、术中监测、评价疗效评估预后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发挥脑血流动力学检测临床作用提供依据.

  • 标签: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血液动力学现象 颅内压 监测 手术中
  • 简介:目的总结伴有Rathke囊肿垂体腺瘤临床特点、诊断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伴有Rathke囊肿垂体腺瘤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其手术治疗效果。结果11例患者全切9例,次全切除2例,囊肿均切除,术后均进行临床随访,随访时间8~52个月,术前视力下降7例患者术后视力得到明显改善,其中6例患者视力恢复正常,3例月经紊乱患者月经恢复,1例头痛患者术后头痛消失。术后复查垂体磁共振未见肿瘤或囊肿复发。结论伴有Rathke囊肿垂体腺瘤临床罕见,垂体MRI提示肿瘤内存在囊性信号应考虑合并Rathke囊肿存在,压迫症状明显患者可选择手术治疗,预后良好。

  • 标签: 垂体腺瘤 RATHKE囊肿 治疗
  • 简介:目的评价缺血性卒中医疗质量持续改进项目(continuedqualityimprovement,CQI)前后缺血性卒中医疗质量变化。方法收集山西省心血管医院神经内科进行缺血性卒中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前(2013年10月-2014年3月)住院治疗缺血性卒中患者261例作为基线组,实施质量改进方案后(2014年4月-2014年11月)收治缺血性卒中患者218例作为干预组,比较两组12项医疗质量关键绩效指标(keyperformanceindex,KPI)以及综合医疗质量指标的变化。结果实施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后干预组综合医疗质量指标为92.53%,高于基线组(81.52%)(P〈0.001)。干预组各项KPI指标较基线组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吞咽困难筛查(99.54%vs96.55%,P=0.03)、康复干预(88.07%vs68.22%,P〈0.001)、他汀药物使用(98.62%vs77.01%,P〈0.001)、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66.67%vs20.00%,P=0.02)执行率有明显升高。结论实施标准缺血性卒中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方案有助于改善卒中医疗服务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缺血性卒中 医疗质量 持续改进 关键绩效指标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母细胞瘤诊断治疗.方法对23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脑血管母细胞瘤临床表现、CT、MRI、手术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行肿瘤或瘤结节全切除术21例,大部分切除2例,死亡2例.结论实体性血管母细胞瘤仍是神经外科较难处理肿瘤,完整地切除肿瘤或瘤结节是提高肿瘤治愈率,降低术后复发率关键.

  • 标签: 脑血管母细胞瘤 显微手术 影像学
  • 简介:目的研究品系性别等因素对小鼠甲醛实验影响,为选择敏感、有效小鼠疼痛模型提供可靠实验参考。方法在相同实验条件下,通过给予不同品系、性别的昆明、BALB/cC57BL/6小鼠右脚爪注射5%甲醛溶液,记录并分析小鼠在甲醛实验早(0~5min)、晚(20~60min)时相每5分钟舔咬爪时间。结果(1)在甲醛实验早时相,各观测时间点不同品系小鼠舔咬爪时间均无差异,而在晚时相:雄性昆明小鼠25~30min舔咬爪时间(23.25±17.27)S明显少于C57BL/6小鼠(63.33±18.20)s;雌性昆明小鼠在20~25min舔咬爪时间(64.63±52.71)S较BALB/c小鼠(17.00±22.34)sC57BL/6小鼠(32.17±27.42)s显著增多;C57BL/6小鼠在50~55min舔咬爪时闯(0.83±1.33)s明显比昆明小鼠(47.50±51.03)S少;(2)不同性别的小鼠甲醛实验表明,BALB/c小鼠雌雄间各观测时间点均没有显著差异。雄性昆明小鼠在25~30min舔咬爪时间(23.25±17.27)s明显少于雌性(64.63±52.71)s;雄性C57BL/6小鼠在25~30rain舔咬爪时闻(63.33±18.20)S明显长于雌性(22.83±18.41)s。结论品系性别因素对小鼠甲醛实验有明显影响,为增加稳定性宜选择雄性近交系小鼠(BALB/cC57BL/6)进行实验。

  • 标签: 小鼠 疼毒测定 性别因素 品系
  • 简介:任何一项检查都不可能替代另一项检查,它们应该是优势互补关系。超声是一种无创性检查,具有快速、方便、安全、经济等优点,可以作为颈动脉颅内大动脉狭窄主要筛选手段。TCD诊断准确性高度依赖于操作者技术水平。,在国外某些医疗中心,已经单纯以颈动脉超声为依据进行CEA患者选择,并证实这一技术安全性准确性,同时能够避免血管造影风险费用。不过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些医疗中心超声诊断技术水平相当高,

  • 标签: 诊断技术 动脉 治疗 优势互补 安全性 检查
  • 简介: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症发生率及诊断治疗。方法:对158例脑卒中患者抑郁障碍用抑郁自评量表(SD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定分析。根据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认断标准第2版修订本(CCMD-2-R)抑郁诊断标准诊断抑郁。结果:脑卒中后抑郁症发生率高,与脑卒中后肢体瘫痪或久治不恢复以及脑卒中反复发作有关。结论:脑卒中后抑郁症发生率高,应重视脑卒中后抑郁症诊断治疗。

  • 标签: 脑卒中 抑郁症 诊断 治疗
  • 简介:颈内动脉狭窄(ICAS)是约30%缺血性卒中病因。在50-79岁人群中,约有4%~8%存在〉50%颈内动脉狭窄。自然史研究临床试验均已证实,患者卒中风险随ICAS严重程度增加而略微升高,尤其是当颈动脉直径减小超过80%时。多中心前瞻性随机试验已经发现,在治疗近期有症状严重ICAS患者方面,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比内科治疗更有效。然而,在无症状患者中进行CEA治疗几项随机对照试验并不支持对大多数无症状患者实施CEA;同时,无创性筛查在这些患者中作用仍然不清楚而且存在争论。此外,在避免非致残性卒中方面的益处是否在统计学上超过手术操作总体成本和风险还不确定。临床医生一直致力于研究无症状ICAS患者治疗决策。只有那些狭窄程度≥80%、病情稳定且预期存活至少5年无症状ICAS患者才应该考虑进行CEA治疗,而且只能在具备已经证实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很低(〈3%)外科医师医疗中心实施手术。本文对ICAS患病率自然史、CEA治疗无症状ICAS患者证据、对ICAS进行筛查监测作用、评价ICAS方法以及对执业医师建议进行概述。

  • 标签: 症状 动脉 评价 随机对照试验 执业医师 CEA
  • 简介:目的探讨侵袭性脑膜瘤临床特点治疗方法。方法对手术治疗52例侵袭性脑膜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肿瘤位于幕上凸面、镰窦旁、侧脑室内共44例,颅底6例,幕下2例。幕上肿瘤主要采用马蹄形瓣状开颅,幕下采用幕下旁正中切口。颅底肿瘤分别采用翼点、乙状窦后,额下入路。结果52例患者共进行75次手术,其中1次手术34例,2次手术14例,3次手术3例,4次手术1例。手术后24例行普通放疗,4例行适形放疗,11例行γ-刀治疗。SimpsonⅠ级切除30例,Ⅱ级切除10例,Ⅲ级切除11例,Ⅳ级切除1例。出院后共有37例患者得到1个月-11年随访,7例随访到Ⅲ级脑膜瘤全部复发。Ⅱ级脑膜瘤随访30例,其中16例患者尚未复发,14例患者复发。结论侵袭性脑膜瘤是颅内较少见肿瘤,预后较差。手术切除手术后辅助放疗是延长患者生存期重要手段。

  • 标签: 脑膜瘤 侵袭性 诊断 治疗 放疗
  • 简介:目的探讨3DTOFMR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方法对经过DSA确诊,并行3DTOFMRA检查41例颅内动脉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DSA共检出44个动脉瘤.3DTOFMRA检出其中41个,敏感度93.2%,其中最大直径在3毫米以上动脉瘤全部检出.最大密度投影(MIP)法显示其中35个动脉瘤,最大径为(7.01±7.29)mm,敏感度为79.5%;多平面重建(MPR)法显示36个动脉瘤,最大径为(8.09±8.22)mm),敏感度为81.8%.MIP法与MPR法所测得动脉瘤最大径间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3DTOFMRA可以作为颅内动脉瘤初筛方法.MIP及MPR法联合应用能提高诊断颅内动脉瘤敏感性.

  • 标签: 动脉瘤 最大密度投影 多平面重建
  • 简介:目的探讨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轻型颅脑损伤(MTBI)患者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2例MTBI患者(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13~15分)临床资料。患者伤后1周内给予头部CT、MRI及SWI检查,结合CT及相位图排除气体、血管颅底伪影后,SWI图上低信号为脑内挫伤出血灶。分别记录MRI常规序列SWI探查到病灶数目、发生部位,并结合临床症状进行分析。结果SWI对脑外伤微小挫伤出血灶检查阳性率明显高于CT及MRI普通序列扫描,特别是在伤后出现晕厥昏迷史或持续性出现临床症状患者中更为明显。结论SWI比常规CT及MRI对MTBI患者脑内微小挫伤及出血灶检出有更高准确性客观诊断价值,并对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有重大意义。

  • 标签: 轻型颅脑损伤 磁敏感加权成像 MRI
  • 简介:目的探讨头皮脑电图(EEG)在功能性大脑半球切除术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药物难治性癫痫行功能性大脑半球切除术患者,分析病因与术后转归相关性,着重分析术前头皮EEG背景活动、间歇期放电、发作起始及术后EEG特征。结果8例患者以获得性病因为主。术前头皮EEG背景活动多表现为慢波增多,患侧显著;发作间歇期双侧半球呈现多脑区放电特征;发作起始EEG改变多为弥漫性改变;术后复查EEG,1个月内以双侧放电居多,半年以上复查以患侧放电居多。结论头皮EEG作为一种简便易行检查手段,在功能性大脑半球切除术术前评估、术后随访中起到重要作用。

  • 标签: 癫痫 功能性大脑半球切除术 脑电图
  • 简介:目的探讨不完全性脊髓缺血损伤动物模型建立方法,为不完全性脊髓缺血损伤机制研究提供理想载体。方法24只新西兰大白兔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3根组、4根组,每组8只。对照组用于排除麻醉手术对运动诱发电位影响;3根组、4根组分别结扎3根、4根腰动脉。各组麻醉后记录基线诱发电位,手术/结扎后30min、2d、7d记录诱发电位;麻醉清醒后、手术/结扎后2d、7d进行运动功能评分;手术/结扎后7d后取缺血中心区标本进行HE染色,镜下观察。结果3根组动物结扎后30min诱发电位波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扎后2d、7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根组动物结扎后30min、2d、7d3个时间点诱发电位波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动物手术/结扎后30min、2d、7d3个时间点潜伏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动物运动功能评分结果与诱发电位波幅变化一致。结论结扎3根腰动脉可以造成可逆性不完全性脊髓缺血损伤,结扎4根腰动脉可以造成不可逆性不完全性脊髓缺血损伤。

  • 标签: 脊髓损伤 动物模型 腰动脉
  • 简介:目的:探讨经颅磁刺激对改善癫痫患者睡眠模式、生命质量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山东省警官总医院医疗科收治癫痫患者10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50例。所有患者每天均服用左乙拉西坦2g,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行经颅磁刺激治疗,记录2组患者治疗后睡眠模式与生命质量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经颅磁刺激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睡眠模式与生命质量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颅磁刺激可以有效地改善癫痫患者睡眠模式以及生命质量,值得推广。

  • 标签: 经颅磁刺激 癫痫 睡眠模式 生命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