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是否可以通过使用条件培养液(CM)和引导骨再生(GBR)技术加速骨再生。材料与方法:CM取自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CM被固定在聚乳酸一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膜上.该膜需用0,5mol/L氢氧化钠(NaOH)处理以提高亲水性。实验分为4个组:PLGA膜处理①磷酸盐缓冲液(PBS;PBS—M).②PBS和0.5mol/LNaOH(亲水性处理;PBS-HM),③CM(CM—M).④CM和0.5mol/LNaOH(CM—HM)。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这些实验性膜。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测定固定在PLGA膜上来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蛋白。细胞增殖实验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测定分析CM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活性影响。实验性膜被移植到大鼠颅骨骨缺损模型。移植4周和8周后进行显微CT和组织学分析。结果:来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CM可固定于PLGA膜上。PLGA膜亲水处理可增强CM固定。LC/MS/MS分析表明.在PLGA膜表面的固定化蛋白质属于细胞外基质蛋白.如胶原蛋白、核心蛋白多糖、纤连蛋白。CM里从PLGA膜释放出蛋白质.可以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增殖和碱性磷酸酶活性。被CM—HM处理过骨缺损区域新骨形成明显高于被其他组膜处理对应骨缺损区域。结论:PLGA膜经0.5mol/LNaOH和CM处理后可促进此大鼠颅骨缺损模型骨再生。

  • 标签: 条件培养液 引导骨组织再生 组织工程
  • 简介:目的比较分析不同种植系统埋置式与非埋置式骨水平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变化。方法选择2008年6月至2013年5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种植中心接受种植修复患者256例,总计450枚种植体。测量种植Ⅰ期、种植Ⅱ期、修复后当天及修复后1年4个时间点数字化曲面断层片或根尖X线片,因非埋置式无二期手术,故选择与之相对应时间点X线片,测量种植体周围骨吸收量。结果在非负荷愈合期(从种植Ⅰ期到种植Ⅱ期)及负荷1年(从修复后当天到修复后1年)两个时间段,埋置式与非埋置式愈合对Dentium、Begon及3Ⅰ三种骨水平种植体周围牙槽骨吸收量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种种植系统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吸收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埋置式或非埋置式种植对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吸收量没有明显影响;3种种植系统种植体周围骨变化无明显差异,临床效果均较好。

  • 标签: 埋置式 非埋置式 骨水平种植体 骨吸收量
  • 简介:目的:寻求清除病灶同时保存上颌窦黏膜和骨组织功能性手术方法,应用数字化软件辅助设计手术方案,治疗突入上颌窦后份牙源性囊性病变,并评价手术方法和术后反应。方法:回顾2011年12月-2014年12月牙源性囊性病变突入上颌窦后份21例患者。应用Mimics软件进行术前设计,根据病变体积和位置采用不同术式。术式1“开窗骨板复位法”适用于病变体积大,超过颧牙槽嵴,且上颌窦前外侧壁无明显骨质破坏者;术式2“去骨开窗法”适用于病变体积小,近颧牙槽嵴者。手术方法评价包括麻醉效果、出血情况、根据术前设计是否可顺利清除病灶以及手术时间等:术后评价包括疼痛、肿胀和骨板存活情况等。结果:15例采用开窗骨板复位法,6例采用去骨开窗法。均在20min内成功完成手术.术中出血量少,术后疼痛时间平均为3.72d;肿胀时间平均为7.67d;8例术后鼻腔渗血1-3d:1例患者术中见化脓性炎症,开窗骨板复位术后发生感染。CT复查见其余14例复位游离骨板均无明显吸收。结论:治疗牙源性上颌窦囊性病变时,应尽量保存窦腔黏膜和骨板;数字化辅助设计手术方案可以准确指导术中截骨范围:化脓性炎症者不适宜行开窗骨板复位法。

  • 标签: 牙源性上颌窦囊性病变 窦黏膜保存 数字化设计 骨板复位固定 超声骨刀
  •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骨劈开夹心植骨联合延期种植应用于上前牙连续缺失患者修复效果。方法:患者女性,48岁,以“拔牙后1周,原烤瓷桥松动,要求种植美观修复上前牙”为主诉于我院就诊,拟行上颌右侧侧切牙、上颌右侧中切牙、上颌左侧中切牙、上颌左侧侧切牙种植修复。在局麻下小翻瓣,用长探针探及腭侧骨板走向后,用细引导钻在牙槽嵴顶连续定位,形成骨劈开引导沟。采用骨劈开工具沿引导沟劈开牙槽骨,并填充骨粉形成“三明治”样结构,随后关闭伤口。4~5个月后常规植入Straumann骨水平种植体4颗(3,3mm×12mm),并同期行GBR。6个月后常规行二期手术,以临时冠诱导牙龈形态,3个月后完成最终修复。结果:种植术后1年,患者种植体稳定,修复体无松动,牙龈无红肿。患者对修复效果满意。结论:前牙区长期缺牙致唇侧骨板吸收明显,牙槽嵴常呈刃状,传统骨劈开术较难保证种植体方向,而Onlay植骨创伤较大,对于上前牙连续缺失伴水平向严重缺损病例,此改良骨劈开联合延期种植尝试收到了较好修复结果,大大降低了患者痛苦,并提高了术者可操作性。

  • 标签: 骨劈开术 延期种植 上前牙 水平向 改良 应用
  • 简介:目的:评估抗菌药物控制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后局部感染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单盲方法将1600例符合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患者分为4组,包括空白对照组(CG组)、0.12%葡萄糖酸氯己定组(CHX组)、阿莫西林组(AMX组)和0.12%葡萄糖酸氯己定+阿莫西林组(CHX+AMX组),每组400例。CG组不予用药;CHX组术后第2天连续含漱用药5d:AMX组术后连续口服用药3d;CHX+AMX组为2组用药同时使用。随访、记录术后第1、3、7、14天患者出现干槽症(AO)、术区感染(SSI)以及疼痛、肿胀、开口受限等术后反应。采用SPSS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共1452例患者纳入最终研究,其中35例AO(2.41%)、65例SSI(4.47%);CG组11例A0(3.03%)、22例SSI(6.06%);CHX组10例AO(2.78%)、17例SSI(4.72%);AMX组8例AO(2.21%)、15例SSI(4.14%):CHX+AMX组6例AO(1.63%)、11例SSI(3.00%)。4组术后感染及术后反应指标显示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后使用抗菌药物不能降低局部感染率。

  • 标签: 阿莫西林 葡萄糖氯己定 第三磨牙 感染
  • 简介:目的:探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fibrin,PRF)联合自体骨在拔牙同期自体牙即刻移植中充填牙周骨缺损临床可行性。方法:将2014年1月-2015年12月就诊行拔牙同期自体牙即刻移植130例患者,按患者意愿及就诊顺序随机分为A、B和C3组。在移植牙根周骨质缺损区分别填塞不同移植材料。A组60例采用PRF联合自体骨植入;B组35例单纯植入PRF;C组35例单纯植入自体骨,随访12个月,对术后移植牙松动度和影像学表现进行评价。采用SPSSl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12个月,A组成功率为80%.有效率为96.4%;B组成功率为51.4%,有效率为80%;C组成功率为57.1%,有效率为77.1%;经,检验,A组与B组、C组间成功率、有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成功率、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自体牙移植中植入PRF联合自体骨可促进牙周成骨.有利于移植牙稳固。

  • 标签: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 即刻移植 骨缺损 自体牙
  • 简介:目的探讨甲基化抑制剂5-氮杂胞苷(5-Aza)对CDH1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及舌鳞状细胞癌(TSCC)细胞侵袭迁移影响。方法5-Aza处理TSCC细胞株UM1和UM2,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处理前后细胞形态及排列情况;划痕试验和Transwell试验检测处理前后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Westernblot法和免疫荧光检测E-cadherin表达;甲基化特异PCR(MSP)检测处理前后UM1、UM2细胞E-cadherin编码基因CDH1甲基化状态。细胞相对侵袭率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UM1细胞呈小圆形、多边形或梭形,细胞排列松散,未见明显细胞间紧密连接;UM2细胞则表现为多边形,细胞与细胞之间紧密接触,呈典型"铺路石"样排列。UM1细胞E-cadherin表达较UM2低,细胞划痕经过48h后完全铺满,而UM2细胞划痕48h后不足75%。加入去甲基化药物5-Aza后,UM1细胞形态稍不规则,以多边、多角形细胞为主,且出现类似UM2细胞铺路石样排列细胞团,可见细胞间紧密连接,细胞划痕经过48h后仍不足70%,细胞相对侵袭率为加药前102%(χ2=0.651,P〉0.05),E-cadherin表达上调。MSP结果显示,UM1细胞E-cadherin编码基因CDH1呈现过甲基化,去甲基化药物5-Aza作用后其甲基化程度降低。结论5-Aza可诱导E-cadherin编码基因CDH1去甲基化,导致E-cadherin上调抑制其迁移能力。

  • 标签: 鳞状细胞 迁移 甲基化 E钙粘着糖蛋白 上皮细胞-间质细胞转换
  • 简介:目的:尽管计算机导板引导不翻瓣种植体植入方法拥有巨大优势,但种植体植入无牙颌牙弓位点偏离原计划位置风险可能会明显提高。这项研究评估了计算机导板引导下不翻瓣种植手术方法可靠性与准确性。材料和方法:通过锥体束CT扫描患者术前和术后颌骨.来比较术前计算机设计种植体计划植入位置与实际植入位置差异。一个非常合适全口义齿或匹配良好修复体将被使用或转换成放射模板。在扫描之前,要先进行美学和功能学方面的临床检查。种植体拟植入位点实际上是由与牙槽骨结构和预期牙齿位置相关种植体植入规划软件决定。当种植体植入以后.重新进行锥体束CT扫描。随后.软件会将种植体计划植入和实际植入图像融合.并且从位置和坐标轴两方面进行比较。通过Kolmogorov—Smirnov检验来评价数据分布正态性。通过基于上、下颌独立样本f检验来对不同分组平均值进行比较。显著性水平固定在5%。结果:运用立体打印外科导板引导方法.将62颗种植体植入14名无牙颌患者颌骨内。由于导板使用,未观察到种植体植入损伤到任何重要解剖结构。与计划植入种植体相比,已经植入种植体表现出其颈部.中部和尖部区域平均值与标准差线性测量在上颌分别为2.17(±087)mm、232(±152)mm、286(±217)mm,在下颌分别为142(±0.76)mm、142(±O76)mm、1.42(±O76)mm。上、下颌角度偏差分别为193(±O.17)。和185(±0.75)°。上、下颌角度偏差之间差异不大.但线性偏差在上、下颔之间却有显著差异。结论:计算机导板引导下不翻瓣手术将会成为无牙颌牙弓重建修复一种可行治疗方法。

  • 标签: 准确性 牙弓萎缩 计算机导板引导下手术 模拟植入规划
  • 简介:目的通过比较二硅酸锂双层瓷试件剖面影像学形貌与相应显微CT扫描成像和三维重建结果,分析显微CT与三维重建技术用于无损探测二硅酸锂双层瓷材料内部缺陷可靠性。方法制作双层二硅酸锂双层瓷矩形试件,进行显微CT扫描;扫描后沿垂直于试件长轴将试件平均切成6段,对每段剖面进行光学显微镜观察并获取5个剖面图像。根据剖面位置确定显微CT扫描断层图像,并将显微镜图像与显微CT图像进行灰度差值匹配比对,分析显微CT对全瓷材料内部缺陷探测可靠性与精确性。对CT扫描结果进行三维重建,比较二硅酸锂双层瓷试件内部缺陷二维形貌与三维形貌差异。结果显微镜图像与显微CT图像平均相似度为(83±7.9)%;缺陷二维剖面形貌与三维形貌存在较大差异。结论显微CT能够可靠地无损探测二硅酸锂双层瓷材料内部缺陷结构,但对尺寸接近探测分辨率孔洞成像较模糊。三维重建分析较二维形貌观察能更全面地反映缺陷形貌。

  • 标签: 牙瓷料 缺陷 可靠性分析 显微CT 三维重建
  • 简介:目的:经过5年随访研究证实.在后牙缺失种植修复应用中,氧化锆基台与钛基台成功率相似。材料和方法:采用两段式种植方案。最终修复体戴入后.对每位患者进行了为期5年随访观察.每年通过临床及影像学参数来进行评估,记录修复体并发症发生情况。通过数据分析(Wilcoxonsignedranktest)来观察比较种植体支持修复体与对侧同名牙之间在生物学及影像学参数之间差异。描述·性数据用于分析随着时间推移(从基准到最后一次随访)临床及影像参数变化。结果:85名患者均存在单颗后牙缺失.植入85颗种植体,其中38颗氧化锆基台和47颗钛基台,分别安装38个全瓷冠及47个金属烤瓷冠。其中4名患者中途退出试验。81颗种植体分别支持44颗钛基台、37颗氧化锆基台.完成了为期5年随访观察。均未发现种植体失败,骨组织改建失败及基台失败。因此.5年随访所有基台及修复体成功率为100%。并且通过对比种植牙与对侧天然牙.发现钛基台及氧化锆基台之间在生物学及影像学参数指标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在随访记录中还发现,钛基台与氧化锆基台不会引起明显边缘骨吸收。结论:通过中期随访研究发现,氧化锆基台在单颗后牙缺失中应用类似于钛基台。但仍需要长期观察研究来证实。

  • 标签: 氧化锆基台 钛基台 单牙缺失固定修复 存活率
  • 简介:目的通过比较二硅酸锂双层瓷试件剖面影像学形貌与相应显微CT扫描成像和三维重建结果,分析显微CT与三维重建技术用于无损探测二硅酸锂双层瓷材料内部缺陷可靠性。方法制作双层二硅酸锂双层瓷矩形试件,进行显微CT扫描;扫描后沿垂直于试件长轴将试件平均切成6段,对每段剖面进行光学显微镜观察并获取5个剖面图像。根据剖面位置确定显微CT扫描断层图像,并将显微镜图像与显微CT图像进行灰度差值匹配比对,分析显微CT对全瓷材料内部缺陷探测可靠性与精确性。对CT扫描结果进行三维重建,比较二硅酸锂双层瓷试件内部缺陷二维形貌与三维形貌差异。结果显微镜图像与显微CT图像平均相似度为(83±7.9)%;缺陷二维剖面形貌与三维形貌存在较大差异。结论显微CT能够可靠地无损探测二硅酸锂双层瓷材料内部缺陷结构,但对尺寸接近探测分辨率孔洞成像较模糊。三维重建分析较二维形貌观察能更全面地反映缺陷形貌。

  • 标签: 牙瓷料 缺陷 可靠性分析 显微CT 三维重建
  • 简介:“中华口腔医学会第三届全国口腔跨学科病例展评”(以下简称展评)是由中华口腔医学会主办学术活动,由中华口腔医学会王兴会长担任名誉主席,刘洪臣副会长担任主席,中华口腔医学会民营口腔医疗分会、中华口腔医学会全科口腔医学专委会和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修复学专业委员会共同承办,

  • 标签: 中华口腔医学会 口腔医生 跨学科 病例 专业委员会 口腔修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