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重度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内镜下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4年7月应呕血和黑便就诊病人进行内镜检查,诊断中重度食管胃静脉曲张,并内镜下根据静脉曲张LDRf分型指导,进行内镜下曲张静脉套扎术(EVL)、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术(EIS)、内镜下组织粘合剂栓塞术及联合内镜下止血治疗。结果内镜下曲张静脉套扎术(EVL)、内镜下曲张静脉硬化术(EVS)、内镜下组织粘合剂栓塞术,各种止血术对急症静脉曲张及再出血效果显著。结论依照LDRf分型,内镜下曲张静脉套扎术(EVL)、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术(EIS)、内镜下组织粘合剂栓塞术治疗及联合内镜下止血治疗,为中重度食管胃静脉曲张内镜下进行各种治疗是可行的,并防止再出血也是有效的,现阶段可能成为治疗中重度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好方法。

  • 标签: 食管胃中重度静脉曲张 内镜检查和治疗 LDRf分型 内镜下曲张静脉套扎术(EVL) 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术(EIS) 内镜下组织粘合剂栓塞术。
  • 简介:目的善得定与垂体后叶素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方法患者分两组,一组应用善得定治疗,另一组用垂体后叶素治疗,然后比较止血情况。结果善得定组与垂体后叶素组72小时止血率分别为93%和56.7%。对比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善得定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疗效显著。

  • 标签: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善得定 垂体后叶素 止血效果
  • 简介:1病案摘要患者女,46岁,肾移植术后11年.于2002年7月10日突发左胸背部疼痛伴晕厥,拟"感染性休克"收住肾内科.住院后3天再次出现左侧胸部剧痛伴休克,左胸腔穿刺抽出鲜血.急诊CT检查确诊为DebakeyⅢ型胸主动脉夹层两处内膜破口,伴瘤体破裂形成左侧纵隔巨大血肿及左胸腔反应性积液(见图1、2).立即予绝对卧床休息、输血抗休克等、吗啡止痛.血压升至21.3~25.6/13.3~16.0kPa后,予静脉滴注酚妥拉明及硝酸甘油,口服钙通道阻滞剂和β-受体阻滞剂等降压药.经治疗,患者症状缓解,血压控制在16.0~17.3/9.3~11.7kPa,心率80~90次/min.2周后在全麻下行主动脉夹层腔内带膜支架隔绝术.术中调整平均动脉压(MAP)在10.4kPa左右,支架释放时血MAP调整在8kPa左右.支架植入位置准确,两处主动脉内膜瘘口被封堵,狭窄的主动脉真腔基本恢复正常.手术历时130分钟,无心律失常.术后2小时拔除气管插管.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夹层瘤 支架植入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破裂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1月-2021年6月脑动脉瘤破裂患者共40例,数字表随机分2组每组20例,对照组的患者给予开颅术治疗,观察组采取经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指标、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手术情况指标、并发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血管内介入栓塞对于脑动脉瘤破裂的治疗效果确切。

  • 标签: 经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 脑动脉瘤破裂 临床效果 预后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在临床上应用不同剂量厄贝沙坦治疗冠心病的效果和对超敏C反应蛋白和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剂量的厄贝沙坦治疗,观察组患者进行加大剂量的厄贝沙坦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炎症因子水平和颈动脉斑块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炎症因子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颈动脉斑块指标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厄贝沙坦 冠心病 超敏C反应蛋白 颈动脉斑块指标
  • 简介:目的:对奥曲肽(善得定)与垂体后叶素联用硝酸甘油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观察。结果:2种方法的24小时止血率分别为82.61%(19/23),54.55%(12/22),以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奥曲肽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治疗,近期止血效果较确切,疗效明显优于垂体后叶素联用硝酸甘油。

  • 标签: 奥曲肽 垂体后叶素 硝酸甘油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 目的 讨论快速康复护理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围术期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我院2020 年 1 月— 2020 年12 月收治的40 例行手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 20 例。 对照组实施一般常规护理, 观察组实施快速康复护理。 对比两组护理后效果。 结果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明显低于对照组35%,(P

  • 标签: 颅内动脉瘤破裂 围手术期 快速康复护理 生活质量 负性情绪
  • 简介:目的:探究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GF-1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并分析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在某院住院的首次发病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80例为梗死组,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梗死组入院第3天、第14天及健康对照组体检当天血清IGF-1水平,对所有入组患者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双侧颈总动脉、分叉及颈内动脉颈外动脉的内壁,根据斑块彩超表现分为斑块稳定组与斑块不稳定组。入院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梗死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分组,将梗死组分为轻型组、中型组、重型组,并比较分析3组患者入院第3天、第14天血清IGF-1水平的相关性。结果:梗死组患者血清IGF-1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且第14天血清IGF-1水平有所升高,对梗死组及对照组的所有人员颈动脉斑块情况进行检测和统计,可得以不稳定斑块居多,共76例,其余44例为稳定斑块。不稳定斑块患者的血清IGF-1水平显著低于稳定斑块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组分为轻型组25例、中型组40例、重型组15例,轻、中、重型组患者血清IGF-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且中型组低于轻型组(P=0.008)、重型组低于中型组(P=0.009)和轻型组(P=0.009)。结论:梗死组患者体内的血清IGF-1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而且不稳定斑块组的血清IGF-1水平低于稳定斑块组,血清IGF-1水平的下降可能与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存在一定的关系,并与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 颈动脉斑块 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