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3 个结果
  • 简介:抗战后国民政府迫于舆论压力,开始沿承总理遗教,实施“宪政”统治。为了使其宪政之治初备民主色彩,国民政府决定将乡镇保长的产生模式由委派制转变为选举制。甘肃乡镇保长民选亦在国民政府的一再催促下于1945年开始实施,然因其地僻处西陲,财力、人力均极缺乏,民众思想陈陋痼弊,乡镇保长民选一开始便举步艰难。加之内战的爆发和田赋兵役的持续加重进一步加剧了村民与乡镇保长的矛盾,乡镇保长职位不再成为乡村精英竞逐的对象,随选即辞或被迫就任者屡见不鲜,本欲借助选举以提高乡镇保长素质的民选制度却进一步加剧了乡村权力结构的失衡。面对乡镇保长群体性劣化和乡村秩序的紊乱,甘肃省政府在内战尾歇之际被迫将乡镇保长的产生模式再次由选举回溯为委派。乡镇保长民选的异化及最终失败的结局,宣告了国民政府在天时、地利、人和均处不利的时境下试图通过民主的幻象来挽救日趋消亡的政治声誉,其结果只能是一场民主的滥觞。

  • 标签: 国民政府时期 乡镇保长 民主选举 甘肃省政府
  • 简介:中共七大所确定的政治路线是在全面抗战路线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对全面抗战路线的肯定和发展。人民主体价值观主要体现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是权力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利益的主体。中共七大政治路线中的人民主体观对于今天实现“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标签: 中共七大 政治路线 人民主体观
  • 简介:为了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和解放,生活在云岭高原上的各族人民的先辈们,进行了英雄斗争,创立了红土高原上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在追求光明的道路上,许多优秀儿女的鲜血,遍洒祖国的万里河山,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激励人民为追求真理和美满幸福的生活,前仆后继地战斗!

  • 标签: 云南 新民主主义 革命思想 传播者 中国 马克思主义
  • 简介:赵朴初(1907~2000),安徽太湖人。著名社会活动家,杰出爱国宗教领袖,享誉海内外的作家、诗人和书法大师,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早年就学于苏州东吴大学,后在上海佛教组织和银行中任职。抗日战争时期,全力以赴从事抗日救亡活动,千方百计赈济安置难民,

  • 标签: 赵朴初 赈济 社会活动家 大师 抗日救亡 抗日战争时期
  • 简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1927年至1949年,在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中,革命战争作为上层建筑的活动,也受到经济基础状况的决定性影响。中共对这个原理的认识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获得了丰富而深刻的经验和教训,而在1949年以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这些经验教训更显得特别珍贵。本文试图从发展经济方面作一历史的回顾。

  • 标签: 中共 中国共产党 新民主主义革命 发展经济 社会主义革命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 简介:<正>德国四次中亚探险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携到柏林的吐鲁番文献残卷中大约有6000件汉文文书残卷。与轰动一时的吐火罗语文献,梵文文献,回鹘文文献以及伊朗文献所不同的是,这些汉文文献在当时并没有引起柏林吐鲁番研究小组的足够重视.后来探险队决定,由柏林普鲁士科学院东方事务委员会负责监管和处理这批文献。我们从这个委员会当时所写的年度报告中获悉,最初有一位名叫王印察(音译)的中国学者担任了这批汉文手稿残卷的编目工作,在他之后,由一位叫Kimm-Chung-Se(金重泽)的朝鲜学者

  • 标签: 残卷 佛教文献 回鹘文文献 吐火罗语 摩尼教 文书
  • 简介: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国民党有意将党派势力移植进入大学场域,同时依凭大学教授的威信及声望,对学生加以感召和疏导,以维系战时大学校园的秩序与稳定。训导制即是教育部为实现这一目的采取的主要举措。训导制初创伊始,除建立训导处、遴选训导长之外,还有赖于国民党、三民主义青年团两大党派在大学校园建立组织,编制网络。考察三民主义青年团浙大直属分团的成立过程,不仅动作缓慢,程序冗长复杂,在团干部的遴选与训练上,也没有统一严格的标准。因此,无论是在组织方式还是运动策略方面,都难望浙大左倾学生团体项背。在1942年初爆发的遵义“倒孔”游行事件中,浙大三青团员虽然在其中扮演了主导角色,但其背后左倾学生团体“马列主义小组”所起的鼓动作用不容忽视。这种战时校园中的党派之争,一直延续到战后,且对国民党政权的负面影响愈演愈烈。

  • 标签: 浙江大学 三民主义青年团 马列主义小组
  • 简介:一、殖民主义与资本主义关于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对亚非拉殖民地的作用和意义,无论从纵向或横向考察,都应该强调具体分析。殖民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从时间上看,不好说它是资本主义的孪生物,也不好说它们是'同步产生和发展'的。早期的殖民活动(包括1415年葡萄牙人占领北非休达城)应该说是资本主义的先驱。殖民主义的寿命要比资本主义的寿命短,当殖民主义退出历史舞台,资本主义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 标签: 休达 热带非洲 葡萄牙人 双重使命 殖民活动 殖民地经济
  • 简介:学界目前对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分期的认识尚不一致,主要分歧集中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问题的认识,有多种不同起点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在“化”上,其起点应该是从中国共产党已经开始认识到要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转化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大革命失败以后,党独立领导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及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基本形成,标志着党已经开始了把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转化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探索;而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教条主义为主要特征的“左”倾错误对全党的统治,则导致了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正确方向及其所取得成果的否定,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遭受严重挫折;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扭转了中国革命的危局,挽救了党和红军,也重新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实现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伟大转变的同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突破,并进而在指导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实践中成功推进了这一事业的不断发展。

  • 标签: 民主革命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简介:根据省政风行风评议领导办公室的要求,结合全省旅游行业的实际情况,省旅游局于10月23日在太原金辇酒店召开2006年全省旅游行业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听证对话会。

  • 标签: 旅游行业 行风评议 民主评议 政风 对话 听证
  • 简介:为纪念平息西藏叛乱、实行民主改革50周年,庆祝第一个"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的到来,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主编的《50年真相——西藏民主改革与达赖的流亡生涯》(著者廉湘民、周炜、王小彬)一书日前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内容丰富,以简要介绍和平解放前的西藏历史为基础开篇,全面回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西藏各族人民驱逐帝国主义势力、推翻封建农奴制度,

  • 标签: 西藏叛乱 民主改革 流亡 达赖 真相 中国共产党领导
  • 简介:时值纪念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之际,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的部分专家就废除西藏封建农奴制度的历史意义,西藏的民主改革与民族区域自治,西藏民主改革50年来西藏经济、宗教、文化保护等方面取得的成就等话题进行了笔谈,以全面反映西藏民主改革的重大历史意义和此后50年西藏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 标签: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专家 西藏民主改革 笔谈
  • 简介:<正>一篇“举世怪骂”的文章人们都知道陈独秀因创办《新青年》而成为当时毁誉交加的人物。在此之前,他已有过一篇文章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受到“举世怪骂”。这篇文章就是一九一四年十一月十日《甲寅》杂志发表的署名独秀的《爱国心与自觉心》。这是一篇在陈独秀前期思想研究和“五四”民主思潮研究中值得注意的文章。全文四千五百字,主要讲了这样四点意思:

  • 标签: 陈独秀 近代中国 章士钊 自由权利 民主主义思想 民主思潮
  • 简介:中共云南地下组织自1926年11月建立,到1950年2月全省解放完成自己的光荣使命,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在边疆多民族省份坚持斗争历时24年。1982年2月6日,中共中央在中共云南省委关于解决云南地下党、边纵历史遗留问题报告的批示中指出:

  • 标签: 云南 地方组织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共产党 党史 党建工作
  • 简介:边区文教大会筹委会将设立文教陈列室十月举行的边区文教大会筹备工作现正积极进行中,筹备委员会于二十八日召集第三次常委扩大会议决定事件如下:1.关于文教陈列室,其内容以交换经验,比较典型,教育干部为目的,其方式分为教育、卫生、文艺、报纸四大类,每一类均贯穿着工农兵学商的实际事例,但于某些全面典型的村庄、学校和连队,则仍须保持

  • 标签: 常委扩大会议 文物博物馆 东北军政大学 《解放日报》 筹备委员会 烈士纪念塔
  • 简介:人权就是人类的权利。其核心就是使人在自由平等的基础上生存和发展。人权具有普遍性,是世界公认的价值准则;充分享受人权是世界各国人民长期以来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一贯主张,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和具体体现。

  • 标签: 人权 尊重 保障 民主 政治制度
  • 简介:关于当代中国公众民主观念的成因,目前学术界存在理性主义与文化主义两条大相径庭的解释路径。前者采取"增量"视角,强调作为观念变迁动力机制的现代化的重要性;后者采取"存量"视角,聚焦政治文化延续性对于观念的制约功能。长期以来,泾渭分明的"理性—文化"二分法带来了研究路径的分野,但事实上经济增长、社会变迁、政治发展所代表的"理性增量"与传统政治文化所代表的"文化存量"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公众民主观念生成和演变的宏观结构,问题的关键在于寻找其背后的中观机制。本文认为,理性与文化因素均需借助社会学习、政治传播等政治社会化机制才能对公众施加影响,因此以学校教育和大众媒介为核心的政治社会化过程至关重要。对人教版第十一套中小学政治教科书和2002~2014年《人民日报》的分析表明,当代中国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理性增量"和"文化存量"并存,两者的相互对冲塑造着转型期政治文化的基本面貌,当代中国公众民主观念的形成归根结底是一种介于"理性与文化之间"的发生学。

  • 标签: 民主观念 现代化 政治文化 政治社会化
  • 简介:近年来,学界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不一定是专制的;还有人颂扬古代君主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甚至提倡“尊王”、“忠君”,从而进一步肯定儒家文化的积极作用。这些新论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也遇到不少学者的商榷。“赞同中国古代政体者”的共同缺陷是以论代史以及概念、逻辑运用混乱,以致否定现代知识分子爱国、救国的行为和思想。论争中揭示出的一些问题,如儒家文化与专制主义王权的关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历史作用、古代帝王的历史作用等等,都是历史学中具有普遍性的理论问题。中国古代政体属于专制制度,应当深刻批判和反思。

  • 标签: 专制 民主 君主制 中央集权 儒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