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原发性肺肉瘤样癌为一种少见肿瘤,为癌和肉瘤样成分混合的上皮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占肺部恶性肿瘤的0.3%~4.7%[1],可分为5个亚型,即多形性癌、梭形细胞癌、巨细胞癌、癌肉瘤和肺母细胞瘤,国内学者[2]报道了原发性肺肉瘤样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11.1%,国外有学者[3]报道5年生存率为24.5%,有小标本概率研究[4]显示1年生存率62.3%,3年生存率35.4%,5年生存率16.3%。

  • 标签: 原发性肺肉瘤样癌 肝胆管细胞癌 同期双重原发性癌 预后差。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左外叶切除术治疗内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到2015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42例内胆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经过术前实验室检查进行确诊,均采用手术切除左外叶治疗,观察分析患者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结果术后40例患者直接留置胆总管T管,2例患者由于合并出现管狭窄而进行游离空肠袢胆管成形术,临床治愈38例,临床治愈率为90.5%,自动出院者1例,病死率7.1%(3/42),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1.4%(9/42),包括内胆管小结石残留、切口感染、胆汁外漏等。结论左外叶切除术是治疗内胆管结石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左肝管结石 手术治疗 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性脑病患者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15年10月~2016年4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病科住院治疗的性脑病患者的护理措施进行分析。结果52例性脑病患者经治疗及护理措施干预后,有44例患者性脑病症状消失,病情好转出院;8例患者死亡,其中6例为上消化道出血引起的性脑病。结论早发现、早治疗及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显著改善性脑病患者的病情。

  • 标签: 肝性脑病 护理干预措施
  • 简介:1例65岁女性患者因缺铁性贫血给予琥珀酸亚铁0.1g口服、37欠/d,第2天出现恶心、反酸及腹泻;第3天ALT155U/L,AST438U/L;第4天ALTT470U/L,AST867U/L。考虑为急性药物性损伤,停用琥珀酸亚铁,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465mg静脉滴注、1次/d。1周后患者胃肠道症状缓解,ALT37U/L,AST25U/L。给予蔗糖铁注射液100mg静脉滴注,隔天1次,用药10d,患者未出现消化道症状及肝功能异常,10d后Hb上升至97g/L。6个月后患者再次出现缺铁性贫血,给予硫酸亚铁维生素复合物口服、1片/d,第4天ALT98U/L,AST209U/L,停用硫酸亚铁维生素复合物并给予护治疗,3d后ALT36U/L,AST34U/L。随访3年,患者缺铁性贫血反复发作,每次给予蔗糖铁注射液静脉补铁,未再出现损伤。

  • 标签: 亚铁化合物 药物性肝损伤
  • 简介:先讲一个我遇见的真实故事:王女士28岁,身高1.62米,体重63公斤,身体健康,面容姣好,体型中等或略胖.在如今崇尚'苗条''瘦身'的社会时尚的影响下,她觉得自己太胖,于是买来利尿剂.服药后有腹泻,两个疗程下来,的确瘦了几斤.她欣喜若狂,为追求'更好的身材',又加大剂量服用……谁知此后导致严重的腹泻、恶心呕吐、头晕乏力、嗜睡、皮疹皮炎等,进而造成虚脱、营养不良的病态体质,活脱脱一个早衰的'小老太婆',而且体检结果为'脂肪',最后连精神都抑郁了.

  • 标签: 减肥不当 反脂肪肝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西药致急性药物性损伤(ADILI)的临床特点和组织病理学特征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86例经活组织穿刺病理学诊断的药物性损伤患者的用药史、病理特点、临床表现、生化、血清学标志以及治疗转归等。结果引起药物性损伤前3位的药物是中药91例(49%)、抗生素41例(22%)、解热镇痛药23例(12.4%);临床分类药物性肝功能衰竭8例(4.4%)、急性药物性损伤93例(50%)、慢性药物性损伤83例(44.6%)、药物性肝硬化2例(1.1%);临床分型肝细胞损伤型97例(52.7%)、胆汁淤积型35例(18.8%)、混合型55例(29.6%)。病理学特征主要表现为肝细胞坏死、汇管区扩大、肝细胞脂肪变性、汇管区或窦周混合炎细胞浸润、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肝细胞胆汁淤积、肝细胞凋亡、可见吞噬色素的Kuffer细胞。治愈79例(42.5%),好转102例(54.8%),无效5例(2.7%)。无一例患者死亡或病情恶化。结论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但组织病理学改变有一定特征。

  • 标签: 西药致急性药物 肝组织病理学 分析
  • 简介:诺如病毒是引起人类非细菌性急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之一,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极易在学校、养老机构等集体单位引起暴发。2015年12月25日,上海市某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辖区内一学校学生家长电话,称该校多名学生出现呕吐、腹泻等不适症状。为核实诊断,调查疫情,查明可疑危险因素和传染源,并提出针对性预防性控制措施,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了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 标签: 诺如病毒 暴发调查 流行病学调查 病例定义 集体单位 食堂从业人员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时间抽气对原发性发性气胸患者肺复张时间和抽气次数的影响并探寻合适的抽气治疗的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原发性发性气胸患者112例。按发病至抽气治疗时间分为1d、2d、3d、〉3d4组。比较各组的临床特点,肺复张时间和抽气次数。结果1d治疗纽22例,2d治疗组41例,3d治疗组30例,〉3d纽19例。1d组、2d组、3d纽和〉3d组患者肺复张时间分别为(4.59±2.08)d、(3.41±1.37)d,(2.56±1.65)d、(2.47±1.07)d,其中1d组和2d组与其他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抽气次数分别为(2.00±0.97)次、(1.68±0.81)次、(1.33±0.71)次、(1.15±0.37)次,其中〉3d组与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首次发作的原发性发性气胸患者,延迟抽气可以减短肺复张所需的时间,减少抽气的次数,而3d可能是一个较好的延迟治疗时间点。

  • 标签: 原发性自发性气胸 延迟抽气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辨证论治与单纯辨病应用软再生颗粒联合恩替卡韦抗纤维化的疗效差异。方法采用开放、非随机的方法纳入慢性乙型肝炎合并纤维化患者98例,经中医师辨证为瘀血阻络证(兼或可有郁脾虚或肾阴虚证)的47例患者,作为辨证治疗组(简称辨证组);西医门诊接诊的单纯辨病治疗的患者51例,作为辨病治疗组(简称辨病组)。两组患者均采用保、对症及综合支持治疗,抗乙肝病毒(HBV)采用恩替卡韦胶囊0.5mg,qd,均在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服用我院制剂软再生颗粒12g,tid。疗程48周,分别于治疗前、24周、48周比较两组肝功能和凝血功能、肝脏硬度值(LSM)、测量门静脉直径、脾静脉宽度和脾脏厚度。并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ALT、AST、TbiL、ALB、PT均有明显改善;治疗后24周和48周,辨证组上述指标恢复情况均优于辨病组(P<0.01或P<0.05)。治疗48周,门静脉直径、脾静脉宽度和脾脏厚度缩小程度辨证组均优于辨病组(P<0.05)。治疗48周,辨证组纤维化指标及LSM改善程度明显优于辨病组(P<0.01)。两组不良反应比较,辨证组明显具有优势。结论软再生颗粒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肝功能,对于慢性乙型肝炎导致的纤维化有明显疗效,可抑制纤维化及脾肿大进展,辨证论治对比辨病治疗疗效更好,不良反应更少,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 标签: 辨证论治 辨病 软肝再生颗粒 肝脏硬度值(LSM) 肝纤维化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内胆管细胞癌CT动态增强扫描的影像学特点,探讨增强CT扫描对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价值及鉴别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0例内胆管细胞癌的CT资料。结果60例患者中,60例均为单发病灶,叶萎缩25例,局部包膜回缩11例,伴内胆管扩张12例,内胆管结石5例,门区、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3例,门静脉癌栓4例。增强扫描可见动脉期肿瘤外周部分呈轻度、较薄、不完全的环状增强或不强化,静脉期进一步强化,延迟扫描病灶随着时间的延长呈向心性逐渐增强,呈“延迟强化”,病灶内部呈片状、网格状或线状强化。结论内胆管细胞癌的动态增强特征性表现为渐进性、向心性强化,病灶内部的片状、网格状或线状强化,能与大多数内其他肿瘤相鉴别。

  • 标签: 肝内胆管细胞癌 螺旋 CT动态增强 肝内肿瘤鉴别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传染源,为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及早扑灭疫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进行调查,采取病例的血样和肛拭子进行细菌分离培养、药敏试验。结果在3份血样及1份肛拭样本检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结论此为1起因村民举办婚宴,食物受污染引起的1起甲型副伤寒暴发疫情。

  • 标签: 婚宴 副伤寒 流行病学
  • 简介:摘要2015年3月18日晚至3月19日上午止马山县人民医院收诊了12例流行性肢痛症患者,并由马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前往马山县中学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截止至3月23日晚止,共有83例学生出现了流行性肢痛症的症状。文章主要对这起流行性肢痛症的局部暴发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为今后学校在预防流行性肢痛症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流行性肢痛症 局部暴发 研究调查
  • 简介:目的通过对一起学校水痘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传播因素和扩散方式分析,探讨疫情控制的难点。方法根据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步骤,明确病例定义进行病例搜索,描述病例三间分布特征,重点分析可能的传播因素与该起疫情间的关系。结果该起水痘暴发的总罹患率为1.90%(34/1793),罹患率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疫情波及全校2个年级的3个班,呈现明显班级聚集性。该起疫情为人与人接触传播,共持续21d,出现2个发病高峰。日常接触促成在首发病例的班级内传播,未及时有效落实隔离措施,是该起水痘在班级内及同楼层相邻班级内传播的原因。结论水痘潜伏期长,传播易于实现,隔离措施难以落实,是学校常见的传染病。跨班级的疫情传播一旦形成,一般性的控制措施很难在短时间奏效,极易引起暴发或聚集性疫情。

  • 标签: 水痘 暴发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