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正常的胰岛功能是维持体内糖代谢稳态的必要因素。死亡作为一种由脂质过氧化物及活性氧累积驱动的依赖性细胞死亡形式,与多种疾病的发生相关,且在形态学、发生机制以及调控机制等方面显示与其他细胞死亡方式不同的特征。近年研究表明,胰岛β细胞对死亡具有易感性。死亡通过不同途径对胰岛β细胞的功能和存活产生影响,甚至诱导糖尿病的发生。本文就死亡与胰岛β细胞功能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 标签: 胰岛素分泌细胞 糖尿病 铁死亡 胰岛β细胞 胰岛功能
  • 简介:摘要脓毒症是一种严重损害健康的全身性疾病,2016年脓毒症被重新定义为由宿主对感染反应失调所导致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是全球公共健康的优先事项。近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微量元素代谢失调在脓毒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Dixon等在2012年首次提出了死亡的概念,这是一种依赖的、非凋亡的细胞死亡模式,其特征是脂质活性氧(ROS)的累积。死亡作为一种新型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在形态和生化特征上不同于凋亡、自噬、坏死、裂解等多种形式的细胞死亡。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死亡在脓毒症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已成为相关疾病诊疗和改善预后的研究重点和热点。现将死亡在脓毒症中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概述,以期进一步了解其发病机制并为脓毒症所致相关器官功能障碍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 标签: 铁死亡 脓毒症 多器官功能障碍
  • 简介:摘要死亡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型细胞死亡机制,通常在细胞死亡过程中伴有大量积累和脂质过氧化作用。死亡在脑损伤中起关键作用,死亡抑制剂可有效改善稳态、脂质代谢、氧化还原稳定、神经元重塑和创伤后功能恢复。文章综述了死亡最新分子机制及其进展,重点综述其在脑缺血、脑出血、外伤性脑损伤和其他急性脑损伤中的作用。理解死亡的作用,可为进一步了解脑损伤发病机制及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提供参考。

  • 标签: 铁死亡 铁离子 脂质代谢 脑损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概述了影响农民轮换工尘肺发病的各种因素及“可疑”矽肺的检出情况。调查发现,在全民和乡镇企业受检的22167名轮换工中有564名被确诊为工期以上尘肺,检出率为2.54%,而“可疑”矽肺的发生率为17.7%,其发病的平均工龄比青海省尘肺流调结果的平均发病工龄缩短了近10年。据此,提出了控制农民轮换工尘肺发病的苦于建议,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

  • 标签: 尘肺 农民轮换工 健康管理
  • 简介:本文利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了柳枝、柳叶中锌、铜、、锰4种微量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柳枝、柳叶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 标签: 柳枝 柳叶 含量分析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 简介:临床输血是现代医学治疗的一种关键手段,在外科手术,肿瘤治疗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输血治疗始终存在众多的潜在危险。红细胞在储存过程中损伤是多方面的,影响红细胞保存的个体和综合因素目前尚未完全清楚,如输注长时间储存的红细胞,因过载对受血者的不利影响,可能造成多靶器官的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在国外,对于输血引起的过载的治疗指征和处理实践已有多个共识和指南,而国内对于过载的发生和危害性尚未得到重视。因此,全面认识和了解输注储存红细胞对人体的危害性,预防红细胞输注后的副作用,应是临床输血医学研究红细胞输注的重点。

  • 标签: 红细胞储存损伤 铁过载 去铁治疗
  • 简介:慢性肾功能衰竭均合并不同程度的肾性贫血(renalanemia,RA)。贫血的原因主要是肾单位损害导致肾脏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epoetin,EPO)能力下降,缺乏也参与了贫血的发生。缺乏也是造成病人对EPO治疗反应不足的主要原因。以往均采用口服补铁的方法来纠正缺,改善贫血,可达到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暂时升高。

  • 标签: 肾性贫血 铁剂 药物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中西医汇通派医家恽樵和陆渊雷的用药特点。方法运用方剂计量学研究方法对恽樵、陆渊雷的处方用药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了解恽樵和陆渊雷的处方用药特点。结果通过分析发现,恽樵处方用药使用较多的为当归、生地黄、苦杏仁、炙甘草、黄连,药物多归于肝经、脾经,药性方面寒温并重,药味方面多甘、苦,用药相对稳定。陆渊雷使用较多的药物为炙甘草、当归、白术、白芍、半夏,药物多归于脾经、肝经,药性略偏重寒凉,药味偏重苦、甘,用药变化较大。结论恽樵和陆渊雷用药各具特色。

  • 标签: 中西医汇通派 恽铁樵 陆渊雷 用药 方剂计量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常规指标在筛查儿童缺乏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5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1 443名6月龄~18岁健康体检儿童(男862名、女581名)的血常规指标及血清铁蛋白(SF)水平。以SF<20 μg/L为缺乏判断依据,同时伴有贫血(6月龄~5岁血红蛋白<110 g/L,6~18岁血红蛋白<120 g/L)为缺铁性贫血(IDA)组:SF<20 μg/L同时排除贫血为无贫血缺乏组,SF≥20 μg/L合并贫血者为状态不明贫血组,SF≥20 μg/L无贫血者为健康对照组。定量资料以±s或M(四分位间距)描述,组间比较应用方差分析或非参数秩和检验分析,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常规指标及低血红蛋白密度百分比(LHD)对IDA及缺乏的预测价值。结果1 443名儿童年龄2.1(3.3)岁,健康对照组1 061例,无贫血缺乏组292例,状态不明贫血组43例,IDA组47例。缺乏发生率高于贫血发生率[23.5%(339/1 443)比6.2%(90/1 443),χ2=169.76, P<0.01]。无贫血缺乏组LHD、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均高于健康对照组[0.088(0.093)比0.073(0.068),0.131±0.013比0.126±0.008,P均<0.01],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均低于健康对照组[(80±4)比(83±4)fl,(326±9)比(329±8)g/L,P均<0.01];IDA组LHD[0.322(0.544)]、RDW(0.151±0.018)均高于无贫血缺乏组,MCV[(73±6)fl]、MCHC[(309±14)g/L]均低于无贫血缺乏组(P均<0.01)。MCHC、LHD、RDW、MCV预测缺乏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3(95%CI:0.60~0.67)、0.63(95%CI:0.60~0.67)、0.67(95%CI:0.63~0.70)和0.73(95%CI:0.69~0.76)。以MCV<80.2 fl、RDW>0.131或MCHC<322 g/L为界值,筛查缺乏的灵敏度分别为0.540、0.469和0.336,均高于血红蛋白筛查缺乏的灵敏度(0.139,χ2=121.70、87.47、35.56,P均<0.01)。结论血常规中MCV、RDW、MCHC均可作为缺乏的筛查指标,简便易于基层推广。

  • 标签: 贫血,缺铁性 儿童 低血红蛋白密度百分比 红细胞分布宽度
  • 简介:人体内总量(成人为3—4g)的75%位于循环血红蛋白中,其余的以铁蛋白或含铁血黄素的形式存在于肝细胞和巨噬细胞中。除此之外,仅一小部分存在于各种组织中,参与人体多种重要的酶的活动,包括氧化产能过程中的细胞色素酶。

  • 标签: 维生素B12 叶酸 血液病 人体内铁总量 循环血红蛋白
  • 简介:摘要死亡是一种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呈依赖性,以细胞内脂质过氧化物堆积过多为特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学领域已经发现死亡的存在。死亡与许多肺部疾病相关,如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肺纤维化等。随着死亡在肺部疾病中的研究不断增加及深入,死亡在肺部疾病中的作用机制也得到极大关注。本文就死亡的发生机制及其与肺部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铁死亡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 脂质过氧化 肺部疾病
  • 简介:摘要死亡是近年来发现的不同于细胞凋亡、坏死和自噬的一种新的细胞死亡形式。细胞内依赖谷胱甘肽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抗氧化防御系统失活以及有毒脂质氢过氧化物过量蓄积是诱发死亡的主要病理生理变化。此外,有毒脂质氢过氧化物的生成大多依赖于二价,且特异性螯合剂可抑制离子紊乱介导的死亡。近年来研究发现死亡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该文概述了死亡机制以及死亡在心肌梗死、缺血再灌注损伤、慢性心力衰竭、心脏移植、血管疾病和抗肿瘤药物导致的心肌细胞损伤中的作用,为未来临床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 标签: 心血管疾病 铁死亡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本文结合实例分析了隧道的开挖工法,并对围岩光面爆破施工工艺、施工方法、安全爆破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 标签: 光面 隧道 施工工法 设计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隧道式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与非隧道式PICC临床应用效果的差异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Medline、Scopus、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12月31日。经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3和Stata 1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1篇文献,共计3 05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隧道式PICC可有效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OR=0.28,95%CI:0.15~0.52,P<0.01)、静脉血栓发生率(OR=0.18,95%CI:0.06~0.55,P<0.01)、渗血发生率(OR=0.30,95%CI:0.21~0.42,P<0.01)、静脉炎发生率(OR=0.48,95%CI:0.26~0.88,P=0.02)、导管异位率(OR=0.27,95%CI:0.18~0.41,P<0.01),且不会增加神经、动脉损伤发生率(OR=0.49,95%CI:0.10~2.35,P=0.37)。两组导管堵塞(OR=0.56,95%CI:0.20~1.59)、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OR=0.57,95%CI:0.21~1.55)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下隧道技术能够有效提升PICC的临床应用效果,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但后期仍需要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加以证实。

  • 标签: 并发症 皮下隧道技术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脑梗塞后出现氯血症的临床因素及对策。方法80例符合脑梗塞诊断标准患者,男45例,女35例;年龄35~75岁,格拉斯评分均<12分。以入院时监测血糖、电解质、体温符合标准后分组,分为无合并症组(A组)、发热组(B组)、高血糖组(C组)、使用大剂量甘露醇组(D组),从使用脱水剂、体温、血糖等方面进行对照研究氯血症的发生率情况。结果氯血症发生率为50%,其中高钠氯血症出现在发热组、高血糖组、使用大剂量脱水药组高于明显无合并症组,而使用大剂量脱水药组又明显高于高热组及高血糖组。结论脑梗塞后的氯血症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但有中枢性原因,也有治疗方面的原因,病死率较高。

  • 标签: 脑梗塞 高钠高氯血症 临床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