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杞菊地黄汤对眩晕症的临床治疗价值。方法对照组眩晕症患者选择西医常规治疗,研究组眩晕症患者在口服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杞菊地黄汤,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为宜。结果研究组眩晕症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4.12%)显著高于对照组(73.53%),P<0.05。结论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杞菊地黄汤可显著提高眩晕症患者临床疗效,有利于保障其生活质量、身心健康。

  • 标签: 眩晕症 杞菊地黄汤 临床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眩晕患者中医的临床护理应用疗效。方法抽取医院76例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常规组施与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采用中医临床护理。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良好的护理疗效,实验组效果优于常规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护理在眩晕患者临床应用上作用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眩晕 中医 临床护理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眩晕200例中医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2年4月~2014年1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眩晕的患者20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患者的病状进行观察分析,比较患者中医治疗前后的治疗效果。结果对我院的200例眩晕患者进行中医治疗的过程中,临床效果显效的有185例,有效的有13例,无效的只有2例,总有效率达到99.0%。结论采取中医治疗对眩晕患者的发作次数和头昏眼花、视力模糊等症状具有显著的效果,值得临床运用及推广。

  • 标签: 眩晕 中医治疗 临床研究
  • 简介:新癀片为中西药复方制剂,主要成分有肿节风、三七、人工牛黄、肖梵天花、珍珠层粉、吲哚美辛等。主要功能为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多用于热毒瘀血所致的咽喉肿痛、牙痛、痹痛、胁痛、黄疸、无名肿痛等症[1]。新癀片临床效果肯定,主要不良反应为胃部不适等胃肠道反应,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报道国内少见。现将1例新癀片致眩晕的病例报告如下。

  • 标签: 新癀片 眩晕 不良反应 吲哚美辛
  • 简介:摘要目的辩证论治眩晕中风患者。方法结合临床进行中医论治。结论眩晕对人体危害极大,是重大疾病的先兆。大部分的中风患者起初都是有眩晕发展而来的。

  • 标签: 眩晕中风 中医论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头晕/眩晕病因复杂,诊疗涉及多个学科。《头晕/眩晕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依据近年来国内外头晕/眩晕疾病的最新诊疗指南、专家共识及临床进展编制,以帮助基层医生更新头晕/眩晕理念,澄清既往一些病因诊断及相关疾病认识方面的误区,形成规范的头晕/眩晕疾病的诊疗思维,拓展常见疾病的相关知识,以及适用于基层医疗机构头晕/眩晕诊断的问诊和查体方法,力求满足基层医生对头晕/眩晕疾病的初级诊疗需要,提高基层医生对头晕/眩晕疾病的诊疗水平。

  • 标签: 指南 头晕 眩晕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急诊眩晕症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诊眩晕症患者共60例,从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病情观察、用药护理以及安全护理等方面给予患者全面的精心护理。结果对本组患者出院后3个月进行随访,其中有45例患者治愈,12例患者好转,3例患者治疗无效。结论对急诊眩晕症患者采取有效的临床护理措施,能有效的缩短患者的留院观察时间,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自理能力,对其病情的治疗有极大的帮助,在临床中值得广泛推广。

  • 标签: 急诊 眩晕症 临床护理
  • 简介:头晕-眩晕是脑病科(神经内科)常见病症,蒙医对头晕-眩晕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及宝贵的实践经验。蒙医对头晕-眩晕病有独特的治疗优势,传统医学与现代西医学应优势互补,这将有助于开创蒙医治疗的新天地,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标签: 头晕-眩晕 蒙医 治疗优势 应用前景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眩晕的辩证,实施中医耳穴埋籽的治疗,有效减轻眩晕的症状。方法将60例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单纯药物治疗;治疗组30例,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耳穴埋籽。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耳穴埋籽能有效缓解患者眩晕的症状,且经济简便,操作安全,值得推广。

  • 标签: 眩晕 耳穴埋籽 中医 护理
  • 简介:洗澡是一件十分舒服的事,它可以消除疲劳,增进健康.尤其在寒冷的冬天泡个热水澡,享受着热腾腾的暖流在身体上游走,多么舒服,多么惬意.可在放松及享受的同时,有的人特别是中老年人,常会出现心慌、头晕、四肢乏力等现象,严重者会失去知觉,跌倒在浴堂,这种现象叫"晕堂".

  • 标签: 洗澡 眩晕 突发 头晕 跌倒 心慌
  • 简介:眩晕是人体空间定向障碍产生的一种运动错觉,有周围景物旋转感的称真性眩晕,只感头昏眼花,或头重脚轻、站立不稳的称假性眩晕,因颈椎病刺激或压迫椎动脉,使脑供血不足而出现的眩晕称颈性眩晕,包括以上两种原因。

  • 标签: 颈性眩晕 治疗 诊断 空间定向障碍 脑供血不足 真性眩晕
  • 简介:眩晕患者的诊断过程始于对病史以及随后的全身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的准确评价。这步骤通常能够识别确切的病因,或者至少可鉴别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神经放射学检查必须作为选择性诊断手段加以考虑,包括CT、MRI、MR血管造影(MRA)以及血管造影术。对于周围性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迷路炎、Meniere病、外淋巴瘘、局部外伤、中毒性迷路炎、急性中耳炎和慢性中耳渗液等疾病的诊断而言,影像学技术的作用是有争议的。CT和MR可用来排除其他病理学原因和证实诊断。分辨率和增加和能够增强迷路内液的特殊MRI序列的应用,使我们能够对迷路的结构和病理学变化进行更详细地分析。T1和T2对比序列检查都是必需的。当怀疑中耳类以及在外伤后眩晕随访时,需要进行高分辨率CT检查。中枢性眩晕的病因很多,包括椎基底循环血管病变、多发性硬化、偏头痛相关性眩晕、小脑和脑干肿瘤以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其中脑缺血和多发性硬化最为常见。在这些情况下,影像学检查应该是强制性的。CT能够诊断大多数小脑出血以及小脑和脑干的急性缺血,增强的MRI已经证实是检测后颅窝病病变最为敏感的工具。弥散加权MRI能够比常规MRI更早地显示急性缺血性改变。MRA能提供类似血管造影片的颅内血管图像。有证据表明,有时可避免进行侵入性的血管造影术。MRA的分辨率不如传统的血管造影术,还可能受到活动和其他伪影的影响。选择性的后循环血管造影通常对治疗决策有提示作用。

  • 标签: 神经放射学 眩晕 迷路内液 CT M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