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7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以大鼠胆源胰腺炎模型为对象,比较国外相关评分标准,探讨这一实验模型合理,准确病理学评定方法。方法48只SD大鼠分善宁(16只),对照(21只)和假手术(11只)不同处理组,胰胆管内注射牛磺胆酸诱发大鼠急性坏死型胰腺炎,参照Schmidt等普通病理学评分标准并加以改进,结合电镜超微结构观察等,评定不同标准病理组织学评分准确。结果急性坏死型胰腺炎大鼠解剖时见大量红色腹腔渗液,最多者达体重6%;光镜下见胰腺组织明显出血,腺细胞坏死;小叶破坏,结构紊乱,小叶间隔大量红细胞;肝脏,心脏,肺和肾脏也出现组织充血,出血等,不同处理组4项组织学评分标准显示Schmidt方法不能显示组间出血严重程度,炎症,水肿,坏死3项过于繁冗。以高倍镜下间隔红细胞数平均值和分级评分比较,组间出血显示显著差异。结论1)腹腔大量红色渗液,胰腺组织出血坏死,微血管内微血栓形成和胰外多器官损伤等是这一模型特征;2简化Schmidt评分标准中水肿,坏死,炎症等3项和出血指标以及间隔红细胞数和分级统计基础上,作者提出新标准,以更为准确合理地评定大鼠急性坏死型胰腺炎病理组织学特征。

  • 标签: 大鼠 急性坏死型胰腺炎 病理特征 评定方法
  • 简介:目的研究Smad3基因剔除小鼠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对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进行检测;并且应用ELISA方法对IgG抗体吸光度进行测定.结果纯合型(-/-)小鼠CD8+、CD4+/CD8+、IgG雌雄之间差异有显著;CD4+、CD8+、CD3+、CD19+、IgG值低于野生型;结论CD4+/CD8+比值同野生型比较属于异常(与人范围比较).因此,为人类免疫疾病研究方面选用该动物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 标签: Smad3基因剔除小鼠 特异性免疫功能 转基因 免疫细胞 抗体生成
  • 简介:目的建立一种简便、快捷、准确检测方法用于近交系小鼠遗传检测。方法根据近交系小鼠H-2基因序列设计相应探针,并标记生物素,利用微孔板Southern杂交技术,使探针模板DNA杂交,再加入亲和素标记辣根过氧化物酶进行酶显色反应,通过酶标仪检测杂交结果,以确定近交系小鼠基因型。结果57BL/6和C57B:/10为H-2^b型;DBA/2和Scid为H-2^d型;615和C3H为H-2^k型;NCPC/2、TA1、TA2和T739均为H-2^b型。结论通过Southern杂交检测可以确定近交系小鼠基因型。该检测方法简便、易行,检测结果客观,可以应用于近交系小鼠遗传检测。

  • 标签: SOUTHERN杂交 H-2基因 近交系 小鼠
  • 简介:目的研究沙疗温度对骨重建实验影响及传热数值模拟研究。方法采用CT扫描手段分别进行4次扫描(建立实验对象OA模型前后各1次、进行沙疗第1周和第21次)。将扫描数据导入MIMICS软件,分析了各股质层骨量变化,将肌肉、股骨和骨髓,装配划分网格,把建立三维模型STL格式导入到COMSOL软件进行传热模拟及分析温度场产生应力对骨重建影响。结果分析4次CT扫描数据变化和热应力模拟,沙疗温度产生热应力环境下,软质骨体积减少,密、硬质骨体积增加。传热数值模拟很好体现了大腿及股骨部位温度分布。结论沙疗温度对股骨产生热应力对骨重建起促进作用。

  • 标签: 沙疗 传热 骨密度 热应力 数值模拟
  • 简介:目的建立茄病镰刀菌感染皮肤ICR小鼠模型。方法将茄病镰刀菌三个不同浓度菌悬液分别接种于正常和免疫抑制ICR小鼠受损及正常未受损皮肤,于接种第7、14、21、28天处死动物,取皮疹和各脏器进行真菌镜检、培养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正常和免疫抑制组皮肤受损小鼠均出现皮疹,免疫抑制组皮疹程度重,持续时间长,且真菌镜检、培养及组织病理学大都可见菌丝。皮肤未受损小鼠不发生皮疹。实验小鼠均未出现系统播散。结论接种10^9CFU/mL或10^10CFU/mL茄病镰刀菌孢子悬液于免疫抑制ICR小鼠擦伤皮肤,可有效造成ICR小鼠茄病镰刀菌皮肤感染。

  • 标签: 镰刀菌属 皮肤 模型 动物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大肠埃希菌内毒素(LPS),实验室温湿度、动物固定方法和动物生理机能状态对兔发热反应影响.方法实验能控制温湿度实验室内进行,静脉注射不同剂量(0.5?ng/kg\,2?ng/kg\,20?ng/kg\,100?ng/kg\,200?ng/kg\,2000?ng/kg)大肠埃希菌内毒素(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发兔发热反应.结果随LPS注射剂量增加兔发热反应增强.表现在发热潜伏期逐渐缩短;发热高峰逐渐增加;发热时程逐渐延长;体温反应指数逐渐加大.另外LPS注射剂量不同,动物发热曲线峰型亦不相同,小剂量LPS(0.5?ng/kg及2?ng/kg)可诱发单峰型发热反应;用量增加到20?ng/kg以上时,呈双峰型发热反应.静脉注射剂量为100~200?ng/kg时兔发热反应呈典型双峰热,且发热反应均一,是造模适宜剂量.实验结果证明实验室温度为25℃左右动物以颈部固定方法为宜.

  • 标签: 发热反应 LPS 内毒素 不同剂量 大肠埃希菌 诱发
  • 简介:目的比较不同免疫状态小鼠对禽流感病毒易感性,并探讨可能原因。方法四种免疫状态小鼠,无菌BALB/c小鼠,SPF级BALB/c小鼠,SCID小鼠和nude小鼠,以10TCID50禽流感病毒50μL感染小鼠,观察小鼠体重变化,存活率,各组织脏器病毒分布,肺组织细胞因子变化和肺组织病理病变。结果四种小鼠均能感染禽流感病毒,其中,无菌小鼠对禽流感病毒H5N1易感性最低,存活率最高。并且病毒无菌鼠体内病毒复制水平最低,细胞因子TNF-α,IL-12,MIP2,GATA3,IFN-a/β感染表达水平最低,其中第7天最低。结论无菌小鼠能感染禽流感病毒,但是相比较SPF级BALB/c小鼠,SCID小鼠和nude小鼠,其易感性最低,可能与病毒组织内低复制和细胞因子低表达均有关。

  • 标签: 禽流感病毒H5N1 易感性 病毒复制 细胞因子 小鼠品系
  • 简介:目的探讨外周神经元蛋白酶激活受体2-蛋白激酶A/蛋白激酶Cε(PAR2-PKA/PKCε)通路痛转化中作用,寻找同时干预急性痛和慢性痛可能方案。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诱发组、诱发组、抑制剂1组和抑制剂2组。除空白组和假诱发组,所有大鼠均通过先后足部注射角叉菜胶和前列腺素E2(PGE2)建立痛觉敏化诱发模型。PGE2于角叉菜胶注射7d进行足部注射。抑制剂1组和抑制剂2组大鼠于PGE2注射前/,分别给予PAR2抑制剂。观察角叉菜胶/生理盐水,注射前、注射5h、3d、6d、7d0.5h、7d4h和7d24h大鼠机械痛阈(PWTs)变化,检测角叉菜胶注射7d24h造模侧背根神经节(DRG)中PAR2、蛋白激酶A(PKA)和蛋白激酶(PKCε)表达。结果痛觉敏化诱发模型建立成功。角叉菜胶注射7d给予PGE2,显著延长了PGE2诱发疼痛存在时间,角叉菜胶注射7d24h假诱发组大鼠PWTs同期空白组相比差异无显著(P〉0.05),诱发组大鼠PWTs明显低于同期空白组和假诱发组大鼠(P〈0.01)。诱发组大鼠造模侧DRG中PAR2和PKCε表达角叉菜胶注射7d24h明显提升,高于同期假诱发组和空白组(P〈0.05)。给予PAR2抑制,不论时间均能显著翻转角叉菜胶注射7d24h,诱发组大鼠由PGE2诱发疼痛(P〈0.05),并抑制DRG中PKCε表达。但,给予PAR2抑制剂不能影响PGE2诱发急性疼痛和调制DRG中PKA含量。结论抑制PAR2表达能阻断急性痛向慢性痛转化,这可能与其抑制DRG中PAR2-PKCε通路激活有关。但抑制PAR2并不能干预急性痛,这可能是因为DRG中PAR2相关通路未参与急性痛产生。

  • 标签: 痛转化 慢性痛 背根神经节 酶激活受体2 蛋白激酶CΕ 大鼠
  • 简介:目的观察D-半乳糖(D-gal)致亚急性衰老大鼠尿液排泄方面的特点并探讨其多尿症状机制。方法初筛合格SD大鼠颈背部皮下注射浓度为5%D-gal生理盐水溶液125mg/(kg·d)连续8周。观察动物造模期间和停止造模两周内24h总尿量及水负荷后排尿情况变化;通过测定模型动物尿中K^+、Na^+、CL^-浓度,血中ALD、ADH、ANP浓度及肾脏病理形态学观察,探讨模型动物24h总尿量增加机制。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模型组动物24h总尿量明显增加;水负荷6h内排尿潜伏期明显缩短,排尿次数明显增多,但总尿量没有明显差异;模型动物尿中Na^+、CL^-浓度明显升高,K+浓度明显降低;血浆ALD、ADH含量显著降低,ANP含量显著增加,肾脏出现一系列硬化特征。结论D-gal致亚急性衰老大鼠出现总尿量增加和排尿次数增多情况可能与其ADH、ALD、ANP合成分泌异常及肾脏病理形态学改变有关。

  • 标签: D-gal致亚急性衰老大鼠 多尿 机制
  • 简介:一步法体外扩增结合Southem杂交检测M53鼠肺支原体标准株,设计一对特异寡核苷酸引物及探针,合成、纯化、建立了特异、敏感、快速检测手段。扩增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结果显示鼠肺支原体M53株基因组DNA710bp特异谱带。对50只SD大鼠进行检测,结果PCR方法检出率高于分离培养法,扩增产物行Southemblot杂交验证,采用碱性磷酸酶标记寡核苷酸探针,可膜上特异靶DNA序列杂交,阴性对照无杂交信号。特异性实验检出10pgDNA。充分说明一步法PEN,具有高度、特异、灵敏、快速等优势,适应与大、小鼠监测中应用。

  • 标签: 支原体 鼠肺 SD大鼠 检出率 体外扩增 分离培养法
  • 简介:目的对北京市肿瘤研究所及本实验动物学部保存$180进行了克隆培养,根据克隆细胞腹水生长特性,从中选出8株克隆,对不同克隆$180细胞特性进行研究。方法免疫组化法测不同克隆细胞蛋白质分布,流式细胞仪测定不同克隆细胞DNA含量,扫描电镜观察克隆细胞表面结构,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克隆细胞电泳图谱。结果其中3株克隆从uJ见腹水之日起,腹水即为血性;1株微显血性;4株接种腹腔7日内腹水无血性。扫描电镜观察6株克隆细胞表面结构,各具特点,有所不同。流式细胞仪测定6株不同S180克隆细胞DNA含量,分别为8.5,9.3,7.9,8.5,8.6,8.3pg。免疫组化染色显示不同克隆11种抗体反应有所不同,一旦某抗体反应阳性,则阳性细胞比率均在97%以上。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克隆细胞s1H10及S2D9电泳图谱,S1HIO克隆细胞有33条带,S2D9克隆细胞有30条带。结论8株克隆细胞各具特点。

  • 标签: 克隆细胞 腹水 血性 S180 流式细胞仪 DNA含量
  • 简介:目的研究17p雌二醇(E2)暴露对雄性剑尾鱼(Xiphophorushelleri)卵黄蛋白原(vitellogenin,Vtg)诱导作用作为环境风险评价(ERA)有效生物学标记可行。方法以E2诱导剑尾鱼雄性个体整体匀浆液为材料,采用SephaerylS-300凝胶过滤层析柱和QSepharose阴离子交换柱从剑尾鱼体内提纯Vtg。结果确定了纯化剑尾鱼Vtg4%-7.5%NativePAGE电泳中相对分子质量为540×l0^3.4%-7.5%NativePAGE电泳凝胶分别利用苏丹黑B进行脂蛋白染色、高碘酸.Schiff试剂进行糖蛋白染色和甲基绿进行磷蛋白染色,表明剑尾鱼Vtg是一种富含糖、脂、磷蛋白。结论表明雄性剑尾鱼卵黄蛋白原诱导变化可作为环境风险评价(ERA)有效生物学标记。

  • 标签: 剑尾鱼 卵黄蛋白原 提纯 环境风险评价
  • 简介:RobertsA等人为了评价疫苗和抗SARS病毒药物有效,建立了金黄地鼠小动物模型。他们用滴鼻方法用SARS病毒感染了5周龄金黄地鼠。根据检测结果,SARS病毒肺脏和鼻甲骨中以高滴度复制。下呼吸道病毒滴度攻毒第2达到高峰,第7天消失。攻毒第14天,部分地鼠鼻甲骨检测出有低滴度病毒复制。病毒攻毒早期就在上呼吸道复制,病理检查发现呼吸道上皮细胞坏死,随后引起炎症反应,局部硬化,病毒清除,肺组织最终修复。

  • 标签: 金黄地鼠 病毒感染 SARS病毒 动物模型 检测结果 病毒滴度
  • 简介:目的观察豚鼠频闪光诱导近视和形觉剥夺近视模型中短波视蛋白(S-opsin)表达差异,并初步探讨原因。方法36只普通级2周龄豚鼠随机分成三组:频闪组(FLM组,n=13),形觉剥夺组(FDM组,n=12),对照组(n=11)。FLM组,饲养笼具安装有频闪仪(频率0.5Hz),笼具内装有发光二极管;FDM组豚鼠右眼用半透明眼罩遮盖,并确保豚鼠眼睑能正常活动;对照组豚鼠不予特殊处理。造模第1天(0周)和第6周测量豚鼠右眼屈光度、眼轴长度和角膜曲率半径,并通过免疫荧光法观察S-opsin表达。结果第0周,FLM、FDM组对照组屈光度、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半径差异均无显著(P〉0.05)。造模6周,对照组相比,FLM组、FDM组屈光度变化值、眼轴长度变化值差异均有显著(P〈0.05),角膜曲率半径变化值差异无显著(P=0.358),提示成功建立近视模型。FLM组FDM组相比,屈光度变化值、眼轴长度变化值、角膜曲率半径变化值差异均无显著(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FLM组视蛋白灰度值〉对照组视蛋白灰度值〉FDM组视蛋白灰度值,任意两组进行比较,差异均有显著(P〈0.001)。结论频闪光和形觉剥夺均能建立近视模型,频闪光诱导近视模型中S-opsin产生增加,形觉剥夺近视模型中S-opsin产生减少,说明两种近视模型发生机制可能不同。

  • 标签: 近视 短波视蛋白 频闪光诱导 形觉剥夺 豚鼠
  • 简介:目的高脂诱导建立五指山小型猪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观察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_2(Lp-PLA_2AS模型血浆和斑块中表达变化。方法将10只五指山小型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Ctr)组4只饲喂普通饲料、AS模型(ASmodel)组6只饲喂高脂饲料,连续造模24周。造模24周时,空腹取前腔静脉血测定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甘油三酯(TG)、C-反应蛋白(CRP)、Lp-PLA_2活性和成分变化,并取主动脉进行油红O染色以及取腹主动脉血管行HE染色和IL-6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血管脂质沉积和斑块病理以及IL-6蛋白表达变化。采用RT-PCR和WesternBlot法观察腹主动脉组织中Lp-PLA_2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AS模型组体重、体质量指数(BMI)、TC、LDL-C、HDL-C、CRP、Lp-PLA_2活性和成分均显著升高(P〈0.05,P〈0.01),同时主动脉脂质沉积明显(P〈0.01)和AS斑块形成,腹主动脉组织中Lp-PLA_2mRNA和蛋白表达以及IL-6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长期高脂饮食24周能诱发五指山小型猪AS,且Lp-PLA_2参与血管炎症和AS斑块形成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 标签: 五指山小型猪 动脉粥样硬化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炎症
  • 简介:目的构建人胰岛素基因真核高效表达载体,为胰岛素转基因研究奠定基础.方法用限制内切酶SpeⅠ和HindⅢ消化pEF1α-GFP,回收1.2kbEF1α启动子,插入到pCMV-mINSNruⅠ和HindⅢ位点中,获得重组质粒pEF1α-mINS;将pCMV-mINS和pEF1α-mINS分别转染BHK细胞,用G418筛选,阳性克隆传至20代,分别用放免方法和免疫组化法分析胰岛素和/或胰岛素原在BHK细胞中表达情况.结果经放免测定,pCMV-mINS和pEF1α-mINSBHK细胞中胰岛素和/或胰岛素原表达量分别为4.077μIU/ml和6.897μIU/ml.经免疫组化分析,pCMV-mINSBHK细胞质中胰岛素表达水平灰度值为190.0±19.56;pEF1α-mINSBHK细胞质中胰岛素表达水平灰度值为181.4±18.45,BHK细胞核中表达水平灰度值为155.4±11.66.结论BHK细胞中启动子EF1α启动胰岛素基因表达活性比启动子CMV高.

  • 标签: 启动区 遗传学 人胰岛素基因 BHK细胞 表达
  • 简介:裸鼹鼠具有抗肿瘤、耐低氧、耐疼痛、寿命长等优势特性,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其实验动物化及应用推广迫在眉睫。本团队围绕裸鼹鼠实验动物化及标准化开展了系统研究。通过对裸鼹鼠繁殖、遗传、微生物及营养学研究,解决了了裸鼹鼠繁殖率低下,遗传背景不明确和携带病原微生物不明等问题,成功建立了普通级封闭群裸鼹鼠种群,现种群已繁殖至第6世代。同时对所建立种群生物学特性,如耐低氧、抗肿瘤、抗衰老等开展了系统研究,为相关疾病研究和药物研发提供了新动物模型材料和研究策略。

  • 标签: 裸鼹鼠 普通级 封闭群 耐低氧 抗衰老
  • 简介:目的:观察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和C-Jun氨基端激酶(JNK)糖代谢异常大鼠肝脏组织中表达水平变化,探讨糖代谢异常合并非酒精脂肪肝(NAFLD)病理机制。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糖耐量受损(IGT)模型组(n=20)、2型糖尿病(T2DM)模型组(n=20)、IGT对照组(n=10)及T2DM对照组(n=10),高脂饲料喂养复制IGT大鼠模型,高脂饲料喂养加腹腔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制备T2DM大鼠模型,采用TUNEL法检测各组大鼠肝脏细胞凋亡;实时荧光PCR技术检测肝脏组织中MIFmRNA表达;Westernblot方法检测肝脏组织中MIF、caspase-3、JNK蛋白表达及磷酸化JNK(p-JNK)表达。结果IGT大鼠及T2DM大鼠肝组织凋亡细胞明显增多;IGT组和T2DM组肝组织MIF基因表达较各自对照组明升高(P<0.01),MIF、caspase-3、JNK蛋白表达及JNK磷酸化水平也明显升高(P<0.05或P<0.01);IGT组相比,T2DM组caspase-3、MIF、JNK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JNK磷酸化水平是明显升高(P<0.01)。结论糖代谢异常合并非酒精脂肪肝发生可能与MIF、caspase-3、JNK表达水平升高及JNK磷酸化水平增强有关。

  • 标签: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 C-JUN氨基端激酶 Caspase-3 糖耐量受损 2型糖尿病
  • 简介:目的建立泰泽氏病原体(Ty)纯化方法,获得菌体供抗原研究,为ELISA诊断抗原制备提供依据;并尝试建立Ty隐性感染血清学抗原检查方法。方法选择特异性抗体包被磁珠,从感染大鼠肝脏中富集和纯化Ty;用SDS-PAGE和Westernblot技术考察纯化Ty蛋白和抗原图谱;同时用免疫磁珠分离技术(IMS)直接检查隐性感染大鼠肠道上皮细胞内Ty。结果用辛酸-硫酸铵纯化Ty单克隆抗体M5以0.5μg/10^7beads以上浓度包被抗IgG抗体预结合磁珠4h,可最大效率地富集Ty;分离反应进行1h,敏感性达到1矿菌体/mL;吖啶黄染色镜检法可以直接、快速地观察到结合于磁珠上细菌;抗原分析表明,IMS较好地去除了肝组织和真核细胞成分,纯化TvRJ株具有3个免疫优势抗原成分,相对分子质量(Mr)分别为160×10^3、116×10^3、55×10^3;此外,IMS法可直接从隐性感染大鼠盲肠上皮细胞中检测到少量寄生Ty。结论用IMS技术可有效地富集和纯化Ty,并可以作为Ty隐性感染血清学抗原检查候选方法。

  • 标签: 免疫磁珠 泰泽氏病原体 血清学试验
  • 简介: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直接从SIV感染猴艾滋病(SAIDS)模型猴外周血淋巴细胞总DNA中扩增出767bpSIV核心蛋白P27基因片段。扩增产物经EcoRI及SalI双酶切,克隆入相同酶切表达质粒pBV^220中,获得含SIV核心蛋白基因片段重组质粒pBVSG.并进行DNA序列分析,用该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DHBa经筛选,增殖及42℃温度诱导,SDS—PAGE表明外源基因表达蛋白含量占菌体总蛋白14.5%,Western-blot证实表达产物能SIVP27单克隆抗体及SAIDS模型猴血清中特异性抗体识别。

  • 标签: 猴免疫缺陷病毒 核心蛋白基因 大肠杆菌 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