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文学”这个概念人类古已有之,而“世界文学”这个观念并非人类古已有之。只是在1827年,伟大歌德才提出了“世界文学”这个观念。这距今已经172年了。只是在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才在不朽《共产党宣言》里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世界文学”极其深刻学说。这距今也已151年了。在人类快进入必将发生重大社会变迁21世纪前夕,回顾一百多年来西方、东方怎样看待“世界文学”,这应该是更多还原

  • 标签: 世界文学 发展 美国 麦卡锡主义
  • 简介:我打算先说一说关于我笔名问题。七客、吴盐、何观我使用三个笔名,三个笔名写三种完全不同路数诗。《飞地》曾对我做过一个访谈,在那儿我对此做过详细解释:“使用不同笔名,也有阶段性,在做新写作上尝试,我会考虑建立一个全新的人格去承受和拓展它,好尽力保持尝试纯粹。”这就像练武,无论是什么门派什么功法,练到极致殊途同归

  • 标签: 写作 底色 殊途同归 笔名 会考
  • 简介:1936年5月27日,高尔基从开明回到莫斯科,第二天去了位于莫斯科市郊的哥尔克村,途中顺路拐到新处女地墓地。他唯一爱子马克西姆葬在那儿,他去看一看。两年前,也是在5月,他儿子从列宁格勒回莫斯科时,突然患了“感冒”,5月11日去世。这

  • 标签: 高尔基 斯大林 自杀身亡 家庭护士 精神危机 人道主义
  • 简介:清初流人文化以其浓郁民族性、复杂性,在中华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中最具代表’注作家当属僧人函可。流放期间他创作了大量带有北域色彩诗歌,从而在清初文坛独领风骚。清代高度民族融合为南北文学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而流人文学产生、发展和壮大民族融合为时代背景,流放文人则充当了沟通南北文化文学交融天堑。

  • 标签: 函可《千山诗集》 流人 民族 文学 融合
  • 简介:中国古代题画诗文常被视为画作“有机组成部分”,它们画面交相“融会”从而达到“诗情画意”意境。本文则认为应对这些空泛模糊的话语保持审慎态度。我们可跳出审美论之外,将题画诗文放回到原本社会语境中,从社会功用角度去理解其发展。本文从社会交际、地域竞争和身份建构三方面入手,来探讨题画诗文在中国古代所发挥一部分社会功能,以及题画诗文获得发展社会动因。这三方面实则相互关联:苏州地区文人频繁使用题画诗文进行社会交际,导致题画诗文成为“吴地”画坛“招牌”。题画诗文助阵明中后期“吴派”对“浙派”打压,也因此成为浙地攻击苏州标靶。而在社会交际和地域竞争背后雅俗边界变动。晚明至清代文人画学论述对题画诗文何以守住文人精英高雅“阵地”一事,表现出越来越强烈身份焦虑。

  • 标签: 题画诗文 文人交际 浙派 地域竞争 身份建构
  • 简介:今“茶座”遍及报刊,已成时尚。本刊亦未能免俗,盖取其去火安神之义也。若使争鸣诸君真能心平气和,如共聚于荼社,品茗论文,不亦宜乎!所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怡然古君子之风;则既有益于学术,又有益于身心,不亦乐乎!

  • 标签: 语文教科书 中学语文 报刊 论文 心平气和 学术
  • 简介:西藏这一中国"人类学余地",值得所有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化研究者庆幸,在我看来,未来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文学若能走向繁荣,或者说民族地区文化能够从人类学眼光发掘,抱着各种研究西藏目的研究者们,无论探奇还是想象西藏,都见证着西藏研究中特殊地理学文化景观。

  • 标签: 西藏文学 文化 人类学
  • 简介:詹姆斯·安格尔(JamesEngell)美国哈佛大学GurneyProfessorofEnglishandProfessorofComparativeLiterature,英语系兼比较文学系主任。2007年12月16日,他应邀前来中国参加了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英语文学学会成立大会,并在会上做主旨演讲。本刊和《外国文学评论》编辑部征得安格尔教授本人同意在两份刊物上同时发表这篇演讲,以飨读者。

  • 标签: 英语文学 人文学科 《外国文学评论》 美国哈佛大学 比较文学 成立大会
  • 简介:《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美国著名科幻作家菲利普·迪克一部另类反乌托邦科幻小说,它超越一般末世小说独特之处在于,揭示了人类对技术控制论恐惧。小说借助于对末世战争境况描写,集中展现了技术打造仿象对真实侵袭和抹除,揭露了大众传媒意识形态轰炸所造成权力陷阱。不过,迪克在小说中仍然保留了拯救希望,从而摆脱了一般反乌托邦小说黑色绝望结局窠臼。

  • 标签: 菲利普·迪克 反乌托邦 科幻小说
  • 简介:中国现代女作家异国女性形象书写经历了从“西方主体化”到“东方主体化”再到主体间性”视域来观照异国女性过程。这些形态各异异国女性形象,既呈现了中国社会不同时期对异国文化和异国女性社会集体想象,又传达了中国现代女性性别经验个人体验。她们中国现代知识女性建构身份、确立自我认同重要路径。

  • 标签: 现代女作家 异国女性形象 身份认同
  • 简介:民国时期,在华天主教会出版了一批根据圣经故事改编戏剧作品。这些圣经剧形式多样,有中国本土各种传统曲艺,也有现代的话剧,既要能娱乐大众,满足观众看戏欲望,同时又要突出其宗教教化功能。本文数部剧作为例,集中研究剧中角色超越历史时空言语及行为,考察剧作者如何透过时空错置情节,把圣经故事文本结合当代宗教语境,对经文进行诠释之外,更试图导引观众信仰生活实践。

  • 标签: 民国 天主教会 圣经剧 时空错置 戏剧与宗教
  • 简介:网络文学经历近二十年发展变迁,已经形成了当下商业化成熟模式。而我们对于网络文学研究却非常滞后,理论非常匮乏。网络文学一种怎样格局?网络文学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都有哪些?学院派该如何介入网络文学?网络文学危机和发展方向又是什么?本文将逐一讨论,以求解答。

  • 标签: 网络文学 经验与想象共同体 二次元亚文化 影视改编
  • 简介:忧郁本雅明思想中重要概念。在《德意志悲苦剧起源》一书中,本雅明借助对丢勒画作《忧郁Ⅰ》解读形成了自己独特艺术批评观念。本雅明对丢勒画作解读绕开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路,取道潘诺夫斯基等人艺术史阐释路径。在潘诺夫斯基看来,丢勒画作改写了中世纪人们对忧郁负面评价,赋予其人文主义积极价值。本雅明承继了潘诺夫斯基的人文主义阐释,并在此基础上将丢勒画作置于早期现代性批判视野当中来审视。在丢勒画作中所呈现“物世界”和主人公“沉浸式认识”,实际上对康德以来启蒙理性反思。启蒙理性一方面造成了主体客体分离,使整个世界变得日益机械化;另一方面也使得政治共同体陷入动荡和危机之中,在这个日益主体化和物化世界中政治性决断变得不可能。

  • 标签: 忧郁 本雅明 潘诺夫斯基 丢勒 人文主义 现代性批判
  • 简介:网络革命一场划时代媒介革命。从纸质文学到网络文学,不但文学形态发生了变化,文学生产机制(写作——传播——分享)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之相应,文学批评方法、尺度乃至话语方式都必须更新换代。北京大学中文系自2011年初在全国率先开设网络文学研讨课,对各重要网站生产机制、各重要类型文快感机制和审美特征,以及一些重要作家作品进行了广泛深入研究。

  • 标签: 新媒体 网络文学 网络革命 生产机制 文学形态 文学批评
  • 简介:尽管有人会说,在某种意义上每个人都应该是诗人,他/她对生活或多或少有种诗意态度追求,某个时刻在心中也会有对事物诗性感触理解;但我想我们谈论严肃诗作必将是落到文字层面上字句组合,它是工具、载体也好,还是说它本身就是某种诗意存在也罢,事实是我们谈论诗时总是绕不过语言这个层面,或者说它所对应就是“怎么写”这个问题。我将“语言”视为一个诗歌写作者应该具有的最根本能力.

  • 标签: “语言” 收集 写作者 诗人 诗意 谈论
  • 简介:本文试图解决关于契诃夫评价一个难题:他冷冰冰“客观主义”和“唯美主义”作家,还是充满内在热情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本文通过分析,揭示了契诃夫在文学写作上朴素而充满诗意伟大经验和他热情而富有教养叙事风格。

  • 标签: 契诃夫 经验 朴素 客观 主观 教养
  • 简介:传记家主体性首先表现为对传主选择。约翰生明显迷恋着他传主塞维奇,并且深受他影响。约翰生和塞维奇在知识分子共同命运前提下产生深厚友谊、共同政治观以及对待恩主一致态度约翰生设身处地考察传主塞维奇性格和心理提供了可能性。约翰生在传中运用感伤场面、作品阐释以及解释等方法来显示对传主同情性理解,从而使自己在某种程度上塞维奇取得同一。他塞维奇遭遇所表达愤慨也是他对自己存身世界憎恨某种宣泄。材料取舍也是传记作家主体精神显现。约翰生面临着有关传主塞维奇极为芜杂材料,然而他敏锐眼光遴选那些最能使塞维奇人格发出闪光,使其形象突现材料,把它们组织到《塞维奇传》中去。这实际上也是对传主塞维奇一种理解,反映了传记家约翰生政治观和宗教信仰,以及对待演员和爱情态度。

  • 标签: 约翰生 《塞维奇传》 主体性 宗教信仰
  • 简介:近代戏曲教育历时一百多年,呈现出新旧并存特点。一方面科班教育大行其道,另一方面新式学校不断兴起,戏曲教育在“除旧”“布新”交相辉映中逐渐由传统向现代转型,新中国成立后戏曲现代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

  • 标签: 近代戏曲教育 科班 学校
  • 简介:北京人,现任《中国美容时尚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在中国,她率先提出了“中国美容经济”理念,发布了“中国美容经济报告”,把并不为人注意“美容经济”推到了中国经济前台,房地产、汽车、电子消费和旅游共同构成了中国经济中“四龙一凤”热点格局,有力地推动了中国1200万美容从业者就业创业。美丽指数:

  • 标签: 代表美 张晓梅 中国经济 行业 经济报告 电子消费
  • 简介:  一  1977年,美国学者杰克·斯纳德(JackSnyder)在一份关于苏联核战略兰德研究报告里首次使用了"战略文化(Strategicculture)"这个词.他认为战略文化破解困扰美国战略分析家魔咒魔棒.此前美国战略分析家们感觉苏联核战略难以捉摸,做出判断也实际相差很远.通过分析研究,斯纳德认为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在于美国战略分析家们以己度人,按照自己所认定合理标准和理论模型来推断苏联战略反应.由此,斯纳德坚信,在不同国家存在不同战略文化,亦即"一个民族战略群体成员就核战略问题所共有的思想、对一定情况情感反应和习惯行为方式总和".只有掌握了苏联战略文化,才能对其核战略取向做出较为准确判断.……

  • 标签: 中读出 团圆饭例 战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