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2 个结果
  • 简介:中国近世谱形成于宋元时期,以族谱为其主要形式,文章以徽州程氏族谱为例,对宋元时期宗族谱系的构造进行分析.徽州程氏族谱可分为本宗谱和氏族谱两部分,两种谱系是建立在族与氏族区别的基础上,以名族为本位结合在一起.本宗谱系的构造特点是宋元时期族亲属关系的反映.氏族谱系则是追溯姓氏来源,通过神祖祖先的历史化和世系化,确立氏族的名族地位.

  • 标签: 徽州程氏 宋元谱系 亲属关系
  • 简介:家族作为传统的江南文化世家,家族文化传承极为丰富,有着"忠直"、"孝义"、"尊礼"为主的门风,以及以经义、文史、书画、杂艺为主的家学传统。顾家族自汉代始即秉承儒风,魏晋玄学与南北朝佛、道的不断渗透,则给顾家族文化增添了新的血液。唐代,道家、道教思想在其家族文化传承中显得更为突出。其变化轨迹,就其内部原因而言,与家族的崇宗意识、多样化教育、家族成员间的相互影响有关;就外部原因而言,则由时代变迁、文化好尚、家族迁徙、生活环境之改变等因素所造成。

  • 标签: 顾氏 家风 家学 延续性 变异性
  • 简介:在今太原文庙东南角的院落内,笔者发现一块被用作铺地砖的明代墓志。据墓志可知,墓主人沛县县君系属晋藩宁河王府,其父为辅国将军朱奇瀔,丈夫为阳曲仪宾郭清,生三子二女,享年三十五岁。墓志内容单薄,信息量小,所记述仅其为女、为妇、为母三个人生阶段的家庭关系。根据相关明代宗室的历史文献及粗简的墓志,推知如沛县县君这样的宗室末支子女,在明嘉靖王朝已成为寄食于社会边缘的角色。

  • 标签: 沛县县君 仪宾郭清 墓志 岁禄
  • 简介:梁启超致冯国、薛笃弼手札,不见于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李国俊编《梁启超著述系年》、《梁启超未刊书信手迹》,亦不见于张品兴主编《梁启超全集》等著作。手札所附诸位鸿学硕儒之题跋,亦未收入题跋者著述之中,故手札及题跋对以后粱启超与题跋者文集之整理都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 标签: 梁启超 冯国瑞 薛笃弼 手札 题跋
  • 简介:淄川毕家族是山左地区著名的文学世家,崛起于明末清初。在文学创作上,毕几代作家坚持雅俗兼容,与时共进,和著名的小说家蒲松龄、诗人袁宏道、王士禛、赵执信等均有密切交往,牵涉多个文学支派,从中可看到文学脉络的交错和文艺思潮的嬗变。在某种意义上,毕家几代人走过的道路就是明清之际山左文坛的一个缩影,具有特殊的文学史价值。

  • 标签: 雅俗并举 性灵 神韵
  • 简介:本文通过对清雍乾时期休宁黄《家用收支账》的介绍,指出其作为珍贵的文献资料,对清代经济史、家庭经济史、社会史等方面所具有的研究价值。

  • 标签: 文献 清代 家庭经济史
  • 简介: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死于明世宗嘉靖七年(1529),谥文成。祖籍余姚.青年时随父迁家至山阴(今绍兴),后在离越城10公里的宛委山阳明洞天结庐,自号阳明山人,学者称其为阳明先生,系明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 标签: 明代 王阳明 姚江王氏 浙江
  • 简介:近年公文纸本古籍纸背文献的整理研究已逐渐引起学术界的重视,相继推出了一大批研究成果,并获国家社科基金连续三年立项,包括了一般项目、重点项目和重大项目等各个层次。公文纸本古籍纸背文献的整理研究正在形成一股热潮,有望在众家如林的历史文献整理研究领域独占一席。

  • 标签: 意义 宋本 整理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 历史文献
  • 简介:在清代,广东著名藏书家南海孔广陶岳雪楼抄本颇负盛名。其所以知名,有两大缘由:(一)孔丛抄选择版本较为精良。孔选抄了外间绝无传世的四库未传本、永乐大典本和刊刻精良的内府本。(二)注重校对。这些抄本抄工虽不很精,但每抄一本都有专人校对,并于书前注明校者姓名.可靠程度较高。正因为孔丛抄有以上特征。国内各大图书馆均把这些抄本列入善本书的行列。

  • 标签: 广东 孔氏岳雪楼丛抄 中国 藏书 版本学
  • 简介: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所著《高邮王四种》是乾嘉时期考据学名著。上世纪初,王国维从罗振玉所购得之王遗稿中发现“念孙案”涂改为“家大人曰”,遂致疑《经义述闻》引之说为念孙归美,由此引起《述闻》乃至《王四种》著作权纷争。本文从存世二王残稿入手,揭示其创稿时原始形式;统计、分析《四种》著作中父子“案”、“曰”用语之形成典比例,以见父子分工与合作细节;抉发《四种》著作中互相关联条目,以证明父子之说厘然不紊。更从王念孙疏证《广雅》,发明就古音以求古义之规律,并欲推而广之实施其周秦经典正譌计划,与引之共著《读书杂志》和《经义述闻》。著述过程始终以王念孙为主,父子分头由校勘而考证,撰成初稿、定稿,而後各司一书,汇总两人之说。凡己说用“案”(“念孙案”和“引之谨案”),他说用“曰”(“引之曰”和“家大人曰”)。二王著作之精义在以古音求古义,就此意义立论,王念孙既有发明权又有著作权,王引之则仅有著作权,父子之间并不存在归美与攘窃。

  • 标签: 王氏父子 《王氏四种》 著述体式 著作权 公案
  • 简介:石硕在《民族研究》2017年第3期上发表文章,嘉绒是分布于川西北地区一个独具特点的藏族人群支系,其文化习俗中积淀和保留诸多象雄文化痕迹,并普遍存在土司祖先来自西藏"琼部"的历史记忆。但因藏文文献记载的匮乏和模糊,嘉绒与象雄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联系,始终是一个悬而未决的疑案。

  • 标签: 象雄 嘉绒 汉文史籍 论点摘编 川西北地区 民族研究
  • 简介:南朝陈国柳敬言墓志(以下简称柳志)原为洛阳存古阁藏品。洛阳市孟津县杨凹村出土,出土时间不详。1998年从洛阳都城博物馆调拨洛阳古代艺术馆。志青石质,四刹无纹饰,高24厘米,宽25厘米,志文24行,满行25字,全文583字,楷书。无盖亦无撰文、书丹及刊刻者署名。

  • 标签: 墓志 洛阳 都城 出土 纹饰 南朝
  • 简介:关于西周井家族,过去有学者认为是商代井方之后,姜姓,居于关中西部凤翔一带。实际上,井当为邢侯子裔,姓,采邑在扶风周原一带。畿内井从畿外邢侯公室中分化而出,是西周中期执掌王室大政的一个显赫世族。其分支井伯、井叔有几代人先后担任王朝卿士,成为周天子的肱股之臣。从井采邑看西周世卿制度,并非如通常所说世族政治完全与建官用贤绝缘。世卿制度以采邑制为基础,固然使王室任官范围受到严重局限,致使只有少数姓贵族子弟可以入为王朝卿士,但就姓贵族内部来说,世卿世禄并不是绝对的。世卿制度本身亦有尊贤的机制,是一个“亲亲”与“尊贤”相辅为用的矛盾统一体,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保持王室官员的精英化和朝廷的政治活力。

  • 标签: 井氏 采邑 世卿制度 尊贤功能
  • 简介:清代汉学与宋学大体属于对立的学派,但汉学的兴起和发展始终受宋学影响,宝应刘汉学家更具有典型意义。他们传承清初理学,逐渐转重考据研究,治汉学而不排斥宋学,重视并践履宋学的修身主题。凝聚了刘三代人心血的《论语正义》也体现了调融汉宋的学术特征。

  • 标签: 汉宋融合 刘台拱 刘宝楠 《论语正义》
  • 简介:清代福建的科举家族,主要集中在省会福州,清初从长乐江田迁往福州城内的黄巷梁即其一.以梁章幸E为代表的梁家族,从乾隆以后取得辉煌的科举文化成就,至少产生了7个进士、20个举人和39个贡监生员;在文学、艺术和学术研究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政治等领域也有一定建树,但与前者相比,较为逊色.黄巷梁取得上述成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其家学源远流长,并得益于福州的人文环境、师友交游圈的影响和姻亲谱革的助力.

  • 标签: 福州黄巷梁氏 梁章钜 科举文化
  • 简介:本文主要利用墓志等资料对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河东柳的归葬情况进行了统计,对归葬于洛阳、长安、河东原籍以及其他地区的柳主要支系族人墓志的情况进行了统计,并根据统计结果分析了河东柳的籍贯迁移、合葬等情况,对河东柳籍贯地归属及迁徙情况,士族在衰落时期的中央化程度等进行了论证。

  • 标签: 河东柳氏 籍贯迁移 墓志
  • 简介:罗香林教授是我国20世纪初、中期学术著有名望与影响的学人。他研究和论著的学术范围,有中国文化史、我国从禅宗六祖、回教蒲寿庚家族、到唐代景教、基督教等诸宗教史、古今知名人物史、名胜古迹、暨我国民族史、南方与岭南百越与蛋家民族史等类,可谓无所不包,无所不议和不著。因而在我国学术史坛上,既是我国现代研究中国文化和其他学术历史的一员泰斗;又是从事中国文化著论的一位杂家学者。值今罗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时刻,

  • 标签: 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 中国文化史 客家 学术范围 知名人物 名胜古迹
  • 简介:1927年4月,经过6个月的谈判,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与北京的中国学术团体协会达成协议。该协议的主要内容为:选择5名中国学者、4名中国学生加入赫定的探险队,共同组成中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赫定与北京大学教务长徐炳昶分任中双方的团长,考察所采集、挖掘的一切动植物标本、文物和矿物标本等,均属于中国的财产。虽然赫定的初衷是受德国汉莎航空公司的委托,为其新开辟的欧亚航线在中国内陆作考察,但中科学家利用这个契机,陆续用8年的时间,在茫茫大漠里进行了地质学、气象学、地形测绘学、动物学、植物学、考古学、人类学的考察,获得了大量宝贵的资料。1933年至1935隼,考察队还利用南京政府提供的资助,在西部进

  • 标签: 中国西北 科学考察 中国西部 德国汉莎航空公司 地形测绘学 斯文·赫定
  • 简介:蜀北蓬溪,历史悠久,民风淳厚,人文蔚起,代有明贤。十八世纪,邑中钟、庞、江3家崛起,声名远播,此3家号称清代后期蓬溪三大家族。尤其是钟,系广东迁蜀之客家人,清初来川,卜居蓬溪县西乡石板滩场(今四川省大英县象山镇)之龙溪,世代书香,人才辈出。100余年间,涌现出举人1人,贡生4人,入清及民国本《蓬溪县志·人物志》者4人,人清光绪本新修《潼川府志·人物志》者2人;撰著述近30部、70余卷之多。影响深远,名噪蜀中,故时人谚云:“石板滩的钟,敲不得。”此亦足以证明清末蓬溪钟造诣之深、势力之大。

  • 标签: 客家人 清末 考述 学者 诗人 十八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