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龟蛎抑亢颗粒治疗甲亢阴虚阳亢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其对甲亢的治疗作用及优势。方法选择符合中医和西医诊断标准的甲亢阴虚阳亢患者60例,治疗组30例采用龟蛎抑亢颗粒合并应用甲巯咪唑治疗,对照组30例应用甲巯咪唑治疗,疗程均为2个月;观察甲状腺机能亢进症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学指标、中医症状、体征改善情况。结果2组治疗后血清甲状腺激素、中医候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有效率为56.7%,2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龟蛎抑亢颗粒治疗甲亢疗效满意,联合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有明显优势。

  • 标签: 甲亢 阴虚阳亢 龟蛎抑亢颗粒
  • 简介:钱乙,字仲阳,北宋著名儿科学家,行医50余年期间积累了丰富的中医儿科临床经验,创立了中医儿科“五脏治”理论体系,并使其分化成为一个独立的分支学科,被后世尊为儿科的鼻祖[1]1-2.其所撰写的《小儿药直诀》[1]1-2被奉为儿科之圭臬.该书共3卷,上卷为“脉治法”,主要针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进行阐述,中卷记载了钱乙所治疗过的23种病,下卷罗列了120首曾用方剂.

  • 标签: 钱乙 咳嗽 临证经验
  • 简介: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中医型、并发症及生活质量与凝血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观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中医型与临床分期分布情况,根据中医型分为肝肾阴虚、湿热聚毒、肝郁脾虚、脾虚湿困、气滞血瘀5组,比较各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R)、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差异,并分别根据肝外转移、上消化道出血、门脉癌栓的有无,不同的腹腔积液量及不同的卡氏评分(KPS)分组,比较各组凝血功能指标的差异。结果原发性肝癌以肝郁脾虚组最为多见(31.31%),其次是湿热聚毒组(25.25%)及气滞血瘀组(18.18%)。各中医型组间PT,APT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以脾虚湿困组升高最多,其次是湿热聚毒组与肝肾阴虚组,肝郁脾虚组升高最少。APTT以湿热聚毒组升高最多,其次是脾虚湿困组与肝肾阴虚组,肝郁脾虚组升高最少。肝外转移组的PTR,INR较无转移组明显升高(P〈0.05)。上消化道出血组PT,TT,PTR,INR较无出血组明显升高(P〈0.05)。门脉癌栓组与无门脉癌栓组之间各凝血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程度腹腔积液组PT,APTT,PTR,IN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量积液组、大量积液组PT较无积液组明显升高(P〈0.05),中量积液组APTT,PTR较无积液组明显升高(P〈0.05),少量积液组、中量积液组、大量积液组INR较无积液组明显升高(P〈0.05)。不同KPS评分组PT,APTT,FIB,PTR,IN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30分组PT,APTT,PTR,INR升高最多,FIB减少最多。结论肝郁脾虚为原发性肝癌最常见的型;脾虚湿困与湿热聚毒凝血功能较差,肝郁脾虚凝血功能较好;出现肝外转移、上消化道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中医证候 凝血功能
  • 简介:目的:研究血瘀对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AssociatedDiarrhea,AAD)发病率的影响及其在AAD型分布中所占比例。方法:对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在我院ICU病房接受抗生素治疗的216例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血瘀、非血瘀患者接受抗生素治疗后AAD的发病率;血瘀在AAD型分布中所占的比例;引发AAD合并血瘀的病理机制。结果:血瘀患者接受抗生素治疗后AAD发病率45.26%〉非血瘀证者31.67%,P〈0.05;其中,脾气亏虚患者合并血瘀证者发生AAD几率58.33%〉非血瘀证者12.50%,P〈0.05;湿浊内阻患者合并血瘀证者发生AAD几率62.50%〉非血瘀证者19.23%,P〈0.05;脾虚湿浊患者合并血瘀证者发生AAD几率75.00%〉非血瘀证者27.27%,P〈0.05。在AAD型分布中,血瘀比例为29.63%,仅次于脾虚痰湿64.20%居第二。在导致AAD合并血瘀的病理机制中,痰饮瘀血互化占54.17%。结论:血瘀、特别是脾虚湿阻型患者在合并血瘀时更易发生AAD;血瘀是AAD型分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仅次于脾虚痰湿;在多数情况下,导致AAD合并血瘀的病理机制是痰饮瘀血互化。

  • 标签: 血瘀证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瘀血 脾虚湿阻 发病率 证型分布
  • 简介:《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指导,从气滞阳郁、肝胃不和,少阳邪郁、克脾犯胃,木郁化火、胃腑不通,厥阴肝寒、上逆犯胃,厥阴木郁、胃热脾寒5个方面阐述了肝胃不和,论述了肝胃不和相关候的因机治规律。为后世医家辨治肝胃不和相关候奠定了基础,对于继承和发扬脏腑相关理论,提高辨证论治的能力和临床疗效亦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伤寒论 肝胃不和证 辨证论治 规律
  • 简介:《孙文垣医案》是孙一奎诊疗实践的记录,案中夹议夹论,阐发证治,蕴含丰富的临床经验。通过对孙氏三则代表性医案详细分析,借以分析孙氏诊治痰学术特色。其中积块跳动不止案中,体现孙氏治病求本、怪病责痰的学术特色,治疗中其妙用二陈,对症下药,知常达变,随易方;脾泄案中,体现孙氏善于析、圆机活法,且其精研脉诊,急则治标;经闭案中,孙氏去伪存真、补偏救弊,认为气郁痰生、气顺痰消。

  • 标签: 新安名医 《孙文垣医案》 孙一奎 痰证 学术特色
  • 简介:近年来,中医眩晕病发病率较高,且其发病年龄谱有年轻化趋势。本病可反复发作,妨碍正常工作及生活,严重者可发展为中风或厥证、脱,甚至危及生命。开展有关中医眩晕病的研究尤为必要。综述近年来有关中医眩晕病的实验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医药的作用机理、动物试验模型及影像学和类相关性研究3个方面。

  • 标签: 中医 眩晕病证 研究进展
  • 简介:目的:通过关联规则方法对异常血液质证的治疗方剂进行分析,研究维医方剂的药性以及药性组合的配伍和规律。方法:资料来源于《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维吾尔医学分册)和《中药大辞典》(维吾尔药卷),收录方剂87首,涉及维药247味药,建立数据库,采用统计和关联规则进行数据分析和规则提取。结果:筛选得到药性组合配伍规则8条,建立治疗异常血液质证方剂配伍的药性组合模式,涉及的药性为干寒、干热、湿寒,药味主要有辛、甜、淡、苦。结论:该研究得到了维医异常血液质证方剂的药性配伍及其组合,初步探讨了维医异常血液质证方剂药性组合配伍的规律。

  • 标签: 异常血液质证 关联规则 药性组合
  • 简介:[目的]分析颅脑损伤患者中医临床型的分布特点。[方法]采用临床调查表对748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候调查,统计分析中医型在年龄、性别、损伤程度(GCS评分)、病程分期的分布特点。[结果]气滞血瘀型为颅脑损伤最多见的型,其次为痰瘀交阻、血瘀气虚、瘀阻清窍、肝肾亏虚和规范外的其他型。实证相关型的男性发病较虚相关型更高,虚实两类型在性别比的构成上有显著性差异(P〈0.01)。气滞血瘀、痰瘀交阻、瘀阻清窍、血瘀气虚以及规范外的其他型分布峰值在20~39岁年龄段,肝肾亏虚型则在≥60岁的年龄段多见;气滞血瘀型多见于急性期、轻型患者,瘀阻清窍多见于急性期、重型患者,血瘀气虚和肝肾亏虚型多见于恢复期、中重型患者,痰瘀交阻型则多见于恢复期、重型患者,型在年龄、损伤程度、病情分期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瘀阻清窍、气滞血瘀、痰瘀交阻等实证型多见于青壮年男性患者,肝肾亏虚多见于老年患者。急性期颅脑损伤患者无论病情轻重均以实证为主,而恢复期中重型患者虚实夹杂、实多虚少。

  • 标签: 颅脑损伤 中医证型 调查
  • 简介:[目的]观察中药胃炎复治疗胃癌前病变湿热瘀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6例。治疗组给予中药胃炎复治疗,每日1剂。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肠溶片治疗,每次20mg,每天2次,饭前服用。以上两组均治疗4周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胃镜疗效、病理学改变。[结果]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组在主要候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在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方面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胃炎复能改善患者症状,并能促进胃黏膜的修复,逆转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临床疗效确切。

  • 标签: 中药胃炎复 慢性萎缩性胃炎 胃癌前病变 湿热瘀阻证
  • 简介:符为民教授从事中风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50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治疗中风病急性期过程中,符为民教授强调"痰瘀热互阻"为其主要病机,治疗以"祛瘀化痰,通腑泻热"为法,坚持在辨证论治原则的指导下遣方用药,并擅用虫药以达通络熄风之效,对中风引起的脑水肿灵活运用活血利水之法,充分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特色,临床疗效显著.笔者深入探讨符为民教授治疗中风急性期的中医学术思想.本文从病因病机、立法创新、用药特色等方面介绍符为民教授治疗中风病急性期临经验特色.

  • 标签: 中风急性期 中西医 名医 学术经验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咳嗽的中医候规律,为该病的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预先设计的量表,对161例慢性咳嗽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收集慢性咳嗽的症状、舌脉等资料,建立数据库,并通过因子分析提取主要候因子,结合中医候学给予解释。结果因子分析共提取7个公因子,累计贡献率为54.393%,结合中医候学进行判断,可归纳为类风盛挛急、类肺阴亏虚、类肝火犯肺、类风寒袭肺、类痰湿蕴肺、类燥邪伤肺及类痰热壅肺。结论采用因子分析法的多元统计方法对慢性咳嗽的主要候因子的提取结果与专家共识意见基本相同,可为本病的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 标签: 慢性咳嗽 中医证候学 因子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中药药理,大剂量大黄煎剂对肝胆总管结石并感染性休克;老年前列腺重度肥大并感染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以大黄为君药的复方煎剂,1天2次口服。结果:中药煎剂治愈2例危重疑难病,有效率100%。结论:纯中药煎剂抢救危重病,治疗疑难病疗效满意。

  • 标签: 危重疑难病证 大黄药理 临床治验
  • 简介:古代儿科素有痧、痘、惊、疳四大要,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其中疳多由于喂养不当,或因多种疾病的影响,导致脾胃受损,气液耗伤而形成的一种小儿慢性病,临床以形体消瘦,面黄发枯,精神萎靡或烦躁,饮食异常,大便不调为特征。常规治疗多以健脾益气为主。但首都国医名师杨玉华老师认为,小儿疳多因脾阴不足,脾失濡养所致,在治疗过程中将甘淡滋补脾阴之法贯穿始终,并以消食导滞之法相辅,获得良好疗效。

  • 标签: 杨玉华 疳证 脾阴 临床应用
  • 简介:针对痛医学难题,进一步探讨了李可学术思想。李可治痛自制方:偏正头风散,引火芍药甘草汤,葛根双五止痉汤,乌头当四稀鹳汤,类关培元固本散,类关乌头酒,类关乌头外熨方,苍术白虎汤,脱疽乌头汤,黄芪四妙勇安汤;治痛思路:寒热分型,开表不止,透邪汇粹,霹雳手段。

  • 标签: 痛证寒热分型 开表透邪 霹雳手段 自制方 李可 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