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在提高新生儿科外周静脉留置时间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新生儿肺炎患儿8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各40例,观察组实施本组品管圈活动,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儿住院期间平均穿刺次数及留置时间,两组静脉穿刺过程中发生的并发症。结果观察组住院期间平均穿刺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静脉穿刺针留置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发生导管堵塞、导管脱出、导管打折及静脉炎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能有效提高新生儿科外周静脉留置针使用时间,减少住院期间穿刺次数,减少留置静脉针期间相关并发症。

  • 标签: 品管圈 新生儿科 外周静脉留置时间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透析中应用永久性深静脉留置导管的临床护理措施和效果。方法选择的对象是2014年3月-2016年1月我院所收治的75例应用永久性深静脉留置导管的血液透析患者,将收治的患者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甲组行常规护理;乙组行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1)置管护理满意率;(2)导管留置时间、平均血流速度;(3)感染、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1)乙组患者置管护理满意率显著比甲组高,P<0.05;(2)乙组导管留置时间明显更长,平均血流速度显著比甲组快,P<0.05;(3)乙组感染、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比甲组低,P<0.05。结论血液透析中应用永久性深静脉留置导管给予针对性临床护理措施,可有效减少置管并发症的发生,延长置管时间,提高血流速度,患者满意度高,值得推广。

  • 标签: 血液透析 永久性深静脉留置导管 临床护理措施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性分析白血病患儿PICC置管后静脉炎的发生原因及相关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04月-2016年06月收治的123例行PICC置管的白血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置管后静脉炎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总结具体防治对策。结果本组123例患儿,PICC留置期间发生静脉炎18例(占14.6%),多为机械性静脉炎,与患儿年龄、选择不同的血管、PICC穿刺次数、管道型号、导管留置时间及送管等有关,经针对性处理后,炎症表现得以好转。结论在白血病患儿PICC置管后静脉炎发生原因分析基础上采取针对性防治对策,有助于改善患儿预后。

  • 标签: 白血病 患儿群体 PICC置管 静脉炎 防治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失功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筛选2013年8月—2016年9月期间我院10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观察组细节护理,对照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内瘘失功的发生1(1.23%)例相对于对照组发生7(12.16%)例来说较低,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21%,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8.12%,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以及舒适度都比对照组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结论引起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原因多样,应给予有效的护理措施,加强这类患者的个性化护理干预,提升动静脉内瘘使用的安全、有效性,为患者的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 标签: 维持性血液透析 动静脉内瘘失功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优质护理在肿瘤化疗患者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20例肿瘤化疗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患者作为观察目标,按照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各10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组在常规组基础上采用优质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统计比较。结果组间对比,干预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常规组,其不良事件发生率则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肿瘤化疗患者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中应用优质护理对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该护理方案值得在临床中全面普及。

  • 标签: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 肿瘤化疗 优质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预防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失功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从2014年1月到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行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患者共1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纳入患者9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针对性的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①观察组患者内瘘失功发生率为2.2%,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为98.9%,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性护理干预能够显著降低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护理干预 动静脉内瘘 失功 效果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对预防血液净化患者深静脉导管感染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1月到2015年11月于我院进行深静脉导管血液净化的患者共82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行临床护理路径,比较分析临床护理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接受上述两种不同护理的方式后,观察组的感染率是4.88%,对照组的观察率是17.07%,在感染率的比较上,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对预防血液净化患者深静脉导管感染的应用效果显著,在临床上能够有效减少感染率的发生,提高患者临床治疗的效果,在临床上值得大力推广使用。

  • 标签: 临床护理路径 血液净化 深静脉导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颅脑外科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见性护理效果。方法将我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70例颅脑外科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深静脉血栓形成预见性护理,分析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静脉血栓形成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结论在颅脑外科患者中采用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见性护理,不仅有利于颅脑外科患者的康复,而且能够降低患者静脉血栓的形成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目的探究颅脑外科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见性护理效果。方法将我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70例颅脑外科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深静脉血栓形成预见性护理,分析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静脉血栓形成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结论在颅脑外科患者中采用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见性护理,不仅有利于颅脑外科患者的康复,而且能够降低患者静脉血栓的形成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颅脑外科患者 深静脉血栓 预见性护理 效果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对行CT增强扫描时静脉高压注入造影剂出现渗漏的预防性护理措施进行探讨。方法将60例近期在我院接受CT增强扫描的患者当作研究对象,随机进行分组后,一组给予预防性干预(研究组,30例),一组给予常规检查前指导(常规组,30例),在对比两组造影剂渗漏发生情况的基础上,总结造影剂渗漏的预防方法。结果研究组造影剂渗漏发生率是3.3%,与常规组的20.0%比对明显较高,且研究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较常规组高,(P<0.05)。结论对于需行CT增强扫描的患者,需提前进行预防性处理,严格注意高压造影剂注射的操作,以对造影剂渗漏进行有效预防

  • 标签: CT增强扫描 静脉高压注射 造影剂渗漏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自制小儿输液约束单,改进传统婴幼儿头皮静脉穿刺约束的对比效果观察。方法将600名婴幼儿头皮静脉输液患儿,按照单双日随机分为观察组(300例)和对照组(300)例,采用自制输液约束单约束法和传统躯干四肢按压法进行效果观察。结果观察组患儿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从89.3%提高到96.3%,家长的满意度从87%提高到98.6%,与对照组比较P<O.01。结论应用自制小儿输液约束单约束法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约束方法,可提高小儿头皮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和家长满意度及工作效率,提升优质护理服务质量。

  • 标签: 婴幼儿 头皮静脉输液 约束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骨科大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6月到2016年3月收治的36例骨科大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预防护理、心理护理与生活护理,观察记录患者是否有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情况发生,并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观察患者是否有患肢功能障碍等问题。结果对进行骨科大手术的36例患者进行预防和护理,有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经治疗护理后痊愈,有效降低了DVT并发症的发生概率。结论采用综合性护理能有效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概率,从而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水平。

  • 标签: 骨科大手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和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定期更换贴膜对预防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观察。方法将60例行PICC置管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每周更换2次贴膜,对照组每周更换1次贴膜,比较两组置管病例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仅1例发生Ⅰ度机械性静脉炎,对照组Ⅰ度6例,Ⅱ度3例,Ⅲ度1例。观察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观察发现定期更换贴膜对预防机械性静脉炎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方法,可减轻患者痛苦。

  • 标签: PICC置管 贴膜 静脉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CU中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气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7月该院126例气胸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差异性分为A组与B组,两组均为63例。其中B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案,A组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方案进行干预,治疗结束后,分析对比两组治疗疗效。结果通过采用不同治疗方案,A组治疗疗效优于B组,两组对比具有较大差异性(P<0.05)。结论ICU中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气胸,可有效减少不良症状及并发症,提升治疗疗效,减轻损伤,具备临床意义与价值。

  • 标签: ICU 中心静脉导管 胸腔闭式引流 气胸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文章就化疗药物外渗导致的静脉炎,讨论预防性护理干预的实施价值,为日后的临床护理提供参考与指导。方法选择我院于2014年3月~2016年1月收治的静脉炎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由于化疗药物外渗所导致,无误诊漏诊。应用随机数表法,将120例患者划分为两组,分别定义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实施预防性护理,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经过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3.3%,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为66.7%,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疗药物外渗致静脉炎患者,其在临床护理过程中,有效实施预防性护理后,可以将患者的静脉炎严重程度降低,减少病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建议在今后的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 标签: 预防护理 静脉炎 化疗 药物外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脐静脉置管术在极低及超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采用整群抽样,对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2011年9月—2016年9月行脐静脉置管术的极低及超低出生体重儿临床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选择106例置管的极低及超低出生体重儿,其中102例导管置入顺利,置管成功率96.23%;导管留置平均时间(7.1±1.2)天;临床并发症较少,仅以腹胀6例(5.66%)和导管细菌定植5例(4.72%)为常见,导管相关性血液感染的发生率仅为2例(1.89%),偶见导管脱出、堵管及液体外渗。结论脐静脉置管术操作简单、安全,能快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留置时间长,可避免反复静脉穿刺,值得在极低及超低出生体重儿中推广应用。同时,也存在相关并发症,尤其是喂养不耐受和感染,所以要严格无菌操作及护理、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密切观察腹部情况、尽早拔管是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主要措施。

  • 标签: 脐静脉置管术 极低出生体重儿 超低出生体重儿 并发症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拜瑞妥片在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行普外科手术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用药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全部患者均实施普外科手术治疗及对症处置,对照组在术后给予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观察组则在术后给予拜瑞妥片口服,比较两种用药在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为8.33%和11.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凝血指标比较(PT、APTT、Fg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药物疗效相当。结论拜瑞妥片与丹参注射液相比,均可有效预防普外科手术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且安全性较好,故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外科 术后 下肢深静脉血栓 拜瑞妥片 价值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肢骨折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干预护理措施。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5月~2015年10月间我院行下肢骨折围手术患者106例,对其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干预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6例患者经过干预护理,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肺栓塞2例,经及时有效处理后均康复出院,取得显著临床护理效果。结论干预护理能够有效降低下肢骨折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促进患者良好康复,显著提高临床手术治疗成功率,具有广泛实践意义。

  • 标签: 下肢骨折 围手术期 深静脉血栓 干预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经导管碎栓溶栓预防和减少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护理要点。方法对20例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经导管碎栓溶栓治疗的基础上配合精心的护理,观察治疗效果。结果16例患者顺利完成经导管碎栓溶栓治疗并至少完成1次血液透析治疗,2例患者需在原血管切除狭窄部位重新造瘘术,所有患者均无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动静脉内瘘血管内经导管碎栓溶栓治疗,使能有效清除动静脉内瘘血管内血栓,使内瘘即时再通率高,临床应加强动静脉内瘘血管内经导管碎栓溶栓治疗的护理工作。

  • 标签: 内瘘血栓 碎栓溶栓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讨肾功能衰竭患者运用颈内静脉置管法行血液透析的临床价值。方法从我院2013年6月-2016年5月选取48例行血液透析的肾功能衰竭患者进行随机非盲法分组试验,两组各24例,Ⅰ组接受股静脉置管,Ⅱ组接受颈内静脉置管,对该两种置管方案的处理情况作评估。结果两组的留置时间、平均血流量及降肌酐效果等比较相差不大,统计学不成立(P>0.05)。但在每次换药用时上,Ⅱ组相比Ⅰ组显著缩短,在换药频率上,Ⅱ组相比Ⅰ组显著延长,统计学成立(P<0.05)。两组术后均有明显并发症出现,Ⅱ组总发生率4.2%,相比Ⅰ组的25.0%显著下降,统计学成立(P<0.05)。结论颈内静脉置管法换药省时,可减少换药频率,并尽量避免引发并发症,在肾功能衰竭患者的血液透析中应用效果较理想,值得加强推广。

  • 标签: 肾功能衰竭 颈内静脉置管法 血液透析 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