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最近的研究证实,人类动脉粥硬化(AS)病灶的进展可被某些因素显着延缓,在某些研究中甚至可以稍退.这些研究中所采用的介入措施包括侵袭性脂质治疗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如饮食.运动.戒烟.应激疗法等),以及药物联合生活方式改变疗法。在全球范围内多个有计划、有组织的临床研究表明,药物和生活方式介入对降低心血管疾病(CVD)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产生良好的影响。本文将对此进行综述.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介入 疗法 治疗 消退 药物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栓调节蛋白(sTM)以及其他动脉粥硬化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将89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IMT增厚组(IMT〉0.9mm)61例和对照组(IMT≤0.9)28例,分别检测血Hs—CRP、sTM、血脂、血糖等生化指标,并加以分析。结果IMT增厚组和对照组比较,收缩压、脉压、血尿酸(UA)、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s—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sTM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舒张压、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血甘油三酯(TG)、糖化血红蛋白(HbA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相关分析:IMT与收缩压、脉压、UA、TC、LDL—C、Hs—CRP、sTM呈正相关,均为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MT与脉压、LDL—C、Hs—CRP独立相关。结论高Hs—CRP与脉压增大、高LDL—C是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IMT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糖尿病 2型 颈动脉 动脉硬化 C反应蛋白 血栓调节蛋白
  • 简介:动脉粥硬化是累及大中动脉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是人类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导致该病最主要的机制之一是动脉内皮细胞功能紊乱,低密度脂蛋白在内膜下沉积,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炎症因子释放,致使炎性细胞募集积聚于内膜下,吞噬脂质形成泡沫细胞致斑块形成。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功能异常 血管外膜 淋巴管 内皮细胞功能紊乱 低密度脂蛋白
  • 简介: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漂移水平的差异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ontinuousglucosemonitoringsystem,CGMS)对43例正常人及87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连续71±10)h的血糖监测,分析日内不同时段的血糖水平、平均血糖漂移幅度(MAGE)及日间血糖平均色对差(MODD);并用多普超声观察颈动脉粥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及内中膜厚度,将糖尿病者分为A组(IMT〈0.8mm)和B组(IMT≥0.8mm),与对照组C组进行比较。结果(1)糖尿病组的血压、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HbAlc)及体质量指数(BMI)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而高密度脂蛋白(HDL—C)则降低(P〈0.01);B组冠心病及脑血管病的百分比、糖尿病病程、收缩压、HbAlC、BMI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较A组有增高(P〈0.05或P〈0.01);IMT与负2h血糖的相关性最强(r=0,88,P〈0.01),而与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呈负相关。(2)T2DM组的颈动脉粥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及IMT增加(P〈0.001);而CGMS显示的24hMBG、MAGE与IMT的相关性强(r=0.181,P〈0.01).(3)HbAlc与MBG呈正相关(r=0.82,P〈0.01),而与MAGE、NGE及MODD均不相关。(4)研究还证明:CGMS观测值与血浆葡萄糖值及指端毛细血管血糖均呈正相关(r=0.93,r=0.95,P均〈0.001)。结论T2DM患者的颈动脉粥硬化不仅与血压、血糖、血脂、HbAlc及IMT有关,而且与血糖漂移水平的差异密切关联,相似的HbAlc水平其血糖漂移的程度可以不同,而血糖漂移幅度大的患者发生慢性并发症的危险性高。

  • 标签: 糖尿病 2型 颈动脉疾病 动脉硬化 血管内膜 血糖
  • 简介:由遗传基因决定的人类最高自然寿限是100~120岁。抗衰延寿应是指健康地活到或接近最高自然寿限。90岁以上长寿老人已基本达到这一目标,他们的养生长寿经验一直是古往今来研究的热门话题.不同学者提出了大量而多种多样的观点,令人无所适从。本文就作者长期调查研究所见,综合出较有代表性的核心长寿经验,并认为如能坚持不懈身体力行,应是抗衰延寿最实际措施。

  • 标签: 抗衰 长寿老人 寿限 养生 经验 健康
  • 简介:目的MTT法是评价细胞增殖的常规方法,但有时有一定的假阳性率。本文从细胞衰老角度进行研究,探讨假阳性率产生的原因和改进方法方法使用能引起细胞衰老的抗肿瘤药物博来霉素和博宁霉素,处理人子宫颈癌HeLa细胞和人乳腺癌MCF-7细胞,采用MTT、SRB、台盼蓝染色计数法和克隆形成率等方法检测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衰老相关的β-半乳糖苷酶染色确定衰老细胞。结果低浓度的博宁霉素处理MCF-7细胞,明显引起细胞衰老。MTT法测得的IC50值最大,SRB和台盼蓝染色计数法测得的IC50值次之,克隆形成率法最为敏感,测得的IC50值最小,达到了nM级。结论细胞衰老明显影响一些抗肿瘤药物的MTT评价结果,使用克隆形成率法是最为可靠的克服细胞衰老影响的方法

  • 标签: 细胞衰老 药效评价 MTT法 博来霉素类 抗肿瘤药物
  • 简介:目的建立体外培养成骨细胞的方法方法应用机械和酶解方法.从新生大鼠颅骨分离培养成骨细胞。用偶氮染色法和钙钴法检测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VonKossa染色显示细胞结节内有钙盐沉淀;形态观察可见矿化结节及其形成过程。结果体外培养细胞显示成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结论这一体外培养的细胞模型的建立.为开展成骨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探索骨质疏松的相关因子与骨质增生症的病因提供了基础。

  • 标签: 成骨细胞 结节 观察 体外培养细胞 骨质疏松 新生大鼠
  • 简介:目的观察淫羊藿苷对老年小鼠DNA损伤检验点ATM-Chk2-p53通路的调节作用。方法21月龄C57BL/6老年小鼠随机分为老年对照组和淫羊藿苷组,同时取3月龄小鼠作为青年对照组;淫羊藿苷组小鼠给予含0.02%淫羊藿苷的饲料喂养,老年对照组和青年对照组小鼠给予普通正常小鼠饲料喂养。利用淫羊藿苷干预3个月后,在实验之前部分小鼠先进行5CyX线照射6h,然后所有小鼠麻醉后处死,收集标本进行相关实验。取小鼠脾脏,抽提小鼠脾组织中的总RNA,利用Real—timePCR方法检测DNA损伤检验点上关键分子ATM、Chk2和p53的mRNA表达水平;提取小鼠脾组织中的总蛋白,采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DNA损伤检验点上p-ATM、p-Chk2和p-p53蛋白的表达。结果在电离辐射情况下,老年小鼠ATM、Chk2和p53基因的mRNA表达的增高倍数明显较青年小鼠低,同时老年小鼠p-ATM、p-Chk2和p53蛋白的表达水平较青年小鼠降低;而淫羊藿苷能够提高老年小鼠在电离辐射情况下ATM、Chk2、p53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并且能够提高老年小鼠p-ATM、p-Chk2和p-p53蛋白表达水平。结论淫羊藿苷能够激活DNA损伤检验点ATM-Chk2-p53通路功能,这可能是淫羊藿苷延缓小鼠衰老的重要机制之一。

  • 标签: 衰老 淫羊藿苷 ATM-Chk2-p53通路
  • 简介:螺旋CT容积扫描和计算机仿真技术的结合产生了仿真内窥镜成像技术(CTvirtualendoscop,简称CTVE)。自1994年Vining等首次报道此项技术以来,国外学者对此技术进行了许多实验和临床研究。国内从1996年起,也陆续发表其临床应用的报道,但对CTVE在老年支气管肺癌的诊断价值研究方面则褒贬不一,本文就此问题结合文献作一些探讨,以便正确定位。

  • 标签: 支气管肺癌 诊断价值 成像技术 CT仿真 老年 纤支镜
  • 简介:目的观察针刺老年人支沟穴的中枢响应特征,探讨其与支沟穴治疗老年性便秘的作用有无相关性。方法本试验把17例健康右利手受试志愿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针刺左支沟穴组,对照组针刺左内关穴组。采用血氧水平依赖(BOLD)的功能磁共振(fMRI)成像技术,在分别针刺左支沟穴、左内关穴时进行大脑皮层区域扫描,同时与自身未针刺前的静息状态、同穴位贴皮电刺激状态进行对照。使用SPM8分析软件,根据一般线性模型方差分析(P〈0.05,簇〉50)得出相关激活区域。结果左支沟穴的对照序列中大脑皮层被激活:右侧前扣带回,两侧枕叶,两侧颞叶,两侧顶叶,辅助运动氏,楔前叶。左支沟穴的针刺序列中大脑皮层被激活:前扣带回,两侧颞叶,右侧顶叶,左侧额上回。左支沟穴的针刺序列与对照序列相比,显著激活区域有:左侧颞叶,右侧额中回。左内关穴的对照序列中大脑皮层被激活:两侧颞叶,右侧顶叶,右侧楔前叶,右侧枕叶,岛叶。左内关穴的针刺序列中大脑皮层被激活:两侧颞叶,左侧额中回,左侧额下回,两侧顶叶,两侧枕叶。左内关穴的针刺序列与对照序列相比,显著激活区域有:两侧额中回,两侧额下回,右侧岛叶,右侧颞叶,右侧前额叶。结论针刺左支沟穴特异性激活左前扣带回,左额上回,左侧颞叶。这些区域和已知的功能性胃肠病的大脑响应区域具有一致性。支沟穴的便秘主治功能与大脑皮层的综合调控有关。

  • 标签: 针刺 支沟穴 老年性便秘 功能磁共振成像 边缘系统 前扣带回
  • 简介:目的利用三维适形放疗技术,通过剂量递增试验来获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最大耐受剂量(MTD)并观察近期疗效及其放疗反应。方法有病理证实为非小细胞肺癌的病人,完成肝肾功能,胸部CT,腹部B超,心电图及全身骨扫描检查,根据1997年围际抗癌联盟UICC制定的标准,选择未经手术的II期III期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病人,放疗前曾经过2~3次以DDP为基础的化疗;对肺癌原发灶及纵膈淋巴结进行照射,剂量1.8~2.0Cy,1次/d,5次/w,达40Gy后复查CT缩野,纵膈淋巴结加量至60Gy,对原发病灶加最至66GY后开始剂量递增;总剂量依次为68Gy、70Gy、72Gy、74Cy、76Cy,每组5例病人,采用适形放疗技术,剂量计算参考点为等中心点,一组5例病人中有1例发生RTOG3级以上急性放射性肺损伤则再人组5例,冉有3级以}=反应则终止剂量递增。结果30例病例进入本研究,剂量递增到78Gy仍能耐受,全组病人近期疗效:完全缓解率13.3%(4/30),部分缓解率70%(21/30),无进展(SD)率16.7%(5/30),总有效率(CR+PR)83.3%(25/30)。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6.7%、40%,、30%。1年局部控制率76,7%(23/30),2年局部控制率53.3%(16/30)。结论利用三维适形放疗技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剂量递增至68Gy以上,局部控制率及生存率有明显提高,而早期放射反应并未明显增加。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 剂量递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