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脉搏指示连续心血量监护对感染性休克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收集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期间,我院诊治的4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治疗方式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与对照组(20例)。对照组依据中心静脉压(CVP)监测指导,给以补液治疗;观察组脉搏指示连续心血量监护指导下,给予补液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1)治疗2天后,观察组患者血液中白细胞、降钙素原(PCT)、中粒细胞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为(14.0±9.0)d明显短与对照组(21.0±9.2)d,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脉搏指示连续心血量监护对感染性休克治疗的指导意义显著。

  • 标签: 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护 感染性休克 临床疗效指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应用64128层CTA成像检查各节段的准确性。方法择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冠状动脉CTA的127例冠心病患者,均接受飞利浦64128层CT检查。以冠脉造影为诊断金标准,对比患者冠脉的RCA(右冠脉)、LCX(回旋支)、LAD(前降支)、LM(主干)CT成像与金标准的准确性。结果患者的冠脉各节段的CTA成像准确性均较高,与金标准对比,组间数据对比无显著优势,不存在统计学参考价值,P值大于0.05。结论针对患者冠状动脉给予64128层CTA成像检查各节段,准确性较高,且与金标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差异,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64排螺旋CT 冠状动脉 CT血管造影 节段成像 准确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4螺旋CT三维重建在胫骨平台骨折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疑似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X线及64螺旋CT三维重建进行检查,比较不同检查方法对胫骨平台骨折的诊断准确率。结果9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两项检查,CT组确诊率为100.00%,X线组确诊率为84.44%,两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64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得出左侧骨折患者58例,右侧骨折患者29例,双侧骨折患者3例,经手术治疗后,优良率为94.44%。结论64螺旋CT三维重建可清晰的显示胫骨平台的解剖形态,诊断准确率高,可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 标签: 64排螺旋CT 三维重建 X线 胫骨平台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脏与胆囊同时受侵肿瘤病变的采用多螺旋CT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2019年4月期间经病理证实的本病患者25例的临床资料与CT资料。结果25例患者中包括肝脏原发肿瘤侵犯胆囊4例,胆囊原发肿瘤侵犯肝脏21例。前者的CT平扫表现为胆囊的体积与形态均无异常变化,未见胆囊缩小,肿块内较少出现斑块样高密度结石影;增强检查显示快进快出型强化表现。后者的CT平扫表现为胆囊形态异常,体积增大,肿块密度不均匀,内部多存在斑块样高密度结石影;增强检查显示轻、中度持续强化表现,肝脏的形态多正常。结论肝脏与胆囊同时受侵肿瘤病变时以胆囊原发肿瘤侵犯肝脏较为常见。多螺旋CT检查通过常规平扫与增强检查、MPR冠矢状位图像重组等技术能准确判断出病变来源,其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 标签: 多排螺旋CT 肝脏病变 胆囊病变 鉴别诊断
  • 简介:  【摘要】 目的 对比分析螺旋 CT和磁共振成像诊断小肝癌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于 2017年 1月~ 2018年 12月到本院行螺旋 CT及磁共振成像检查且经病理证实的 60例小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临床影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CT组与 MRI组患者在平扫病灶检出率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在增强病灶检出率方面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检查小肝癌时, 可首先选择螺旋 CT扫描的方式, 如果不易定性诊断, 则可使用 MRI检查作为辅助互补, 此两种方法如果能够相互结合, 即可为小肝癌的诊断提供更为确切的保证。    【关键词】 螺旋 CT;磁共振成像;小肝癌    目前来说临床上对小肝癌的早期诊断多采取螺旋 CT或磁共振成像( MRI)的检查方法, 为了对比此两种方法的诊断效果, 此次研究特选择于 2017年 1月~ 2018年 12月到我院影像科行螺旋 CT及磁共振成像检查且经病理证实的 60例小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临床影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于 2017年 1月~ 2018年 12月到本院行螺旋 CT及磁共振成像检查且经病理证实的 60例小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行螺旋 CT检查的患者为 CT组, 共 30例, 其中男 21例, 女 9例, 年龄在 26~ 60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42.3±1.6)岁;行磁共振成像检查的 30例患者为 MRI组, 其中男 19例, 女 11例, 年龄在 27~ 62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43.8±1.9)岁。 60例患者均经病理证实或手术切除证实为肝癌。此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CT组患者:使用 GE Lightspeed 16 ProVCT进行检查, 30例患者中共发现有 56个病灶。所有患者均取仰卧位, 首先对其进行平扫检查, 设备参数为 120 kV, 160 mA, 矩阵 512×512, 层厚为 8 mm。扫描的范围为膈顶处至肝脏的下缘部位, 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过患者的左前臂取静脉注入的方式, 碘普罗胺为造影剂。全部扫描完成之后在工作站对图像进行相关处理。 MRI组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 1.5 T超导 MRI系统进行检查, 30例患者中共发现 58个病灶。采用体部相控阵线圈, 常规的扫描序列主要有 T1WI/WATS( TR 250~ 350 S, TE 5.1~ 7 ms)等。层厚为 5 mm, 层间距为 10 mm。经患者的肘静脉处注入, 选择碘普罗胺为造影剂, 用量为 100 ml, 速率为每秒 2.0~ 3.0 ml[1]。     2 结果     CT组与 MRI组患者在平扫病灶检出率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在增强病灶检出率方面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一般情况下小肝癌的单个癌结节直径均在 3 cm以下, 且多个癌结节数目在 2个以内, 其直径总和亦在 3 cm以内。小肝癌的临床疗效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于是否能够对病症早发现早治疗, 所以说小肝癌的确诊率就成为了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2]。    使用螺旋 CT进行平扫时可见患者病灶一般呈现为低密度灶, 且直径在 1 cm以下的病灶密度较为均匀。现阶段来说螺旋 CT大都使用容积式扫描方式而且有较快的扫描速度, 患者只需一次气就可以完成全部的肝扫描, 在很大的程度上降低了漏诊率, 并且避免了可能因呼吸运动引发的伪影及层面跳动, 提高小病灶检出率。小肝癌 MRI检查 T1WI可呈低或高信号, T2WI信号略高, T2WI信号为中低密度, 而 T2WI呈高信号正是小肝癌的特征性改变。血供在小肝癌的发生及发展中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观察其改变可知小肝癌的大体状况, 一般来说正常的肝组织有四分之一的血供来自肝动脉, 其余四分之三来自门静脉, 采用 MRI动态增强扫描的方式能够很好的显示病灶动脉血供的变化情况 [3]。    因为螺旋 CT为可连续性的容积式扫描, 具有速度快且可覆盖面积大的有点, 同时配以多期增强技术, 就可以很好的捕捉到小肝癌的一些不显著的特征性表现, 随着医学技术的推广, 此种方法也逐步被医学界及患者所接受, 成为了临床诊断小肝癌的首要方法。但是近年来 MRI技术得到了不断的发展, 此种方法具有成像速度快且对比噪声高、运动伪影少等许多优点, 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多层成像, MRI也渐渐的应用于肝脏肿瘤的诊断中, 且优势逐渐显现。本次的研究组显示, CT组患者及 MRI患者采用增强扫描的方式进行检查时, 对于小肝癌的诊出率分别达到了 91.08%及 91.38%, 两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总之, 通过此次研究作者认为在经济以及成像速度方面相比较, 螺旋 CT增强检查能够较好的提高小肝癌患者病灶的检出率, 而且能够提高对病变定性诊断的准确性, 为临床操作提供有效借鉴。因此在检查小肝癌时, 可首先选择螺旋 CT扫描的方式, 如果不易定性诊断, 则可使用 MRI检查作为辅助互补, 此两种方法如果能够相互结合, 即可为小肝癌的诊断提供更为确切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独建库 .螺旋 CT和磁共振成像诊断小肝癌的效果对比 . 山西医药杂志(上半月), 2013, 42( 4): 393-394.     [2] 李伟东 .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行螺旋 CT和磁共振诊断的临床价值 . 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11): 146-147.     [3] 张建国 .多层螺旋 CT与核磁共振成像联合诊断腕关节损伤的临床应用研究 . 中国基层医药, 2011, 18( 10): 1354-1355.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呼吸道合胞病毒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痰护理方法,根据临床病案资料内容,总结护理措施的具体影响和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间收治的60例呼吸道合胞病毒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加用痰护理法,根据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情况,判断分析痰护理的应用效果。结果经痰护理后,观察组患儿止咳时间为(3.13±0.46)d、住院时间(7.01±1.36)d,相关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6.52±2.63)d、(10.52±3.25)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痰护理可以提升优化临床医疗对呼吸道合胞病毒毛细支气管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改善患儿住院期间的临床表现,其推广价值很高.

  • 标签: 呼吸道 合胞病毒 毛细支气管炎 排痰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联合振动痰治疗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疗效。方法我院74例2016.2至2018.2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采取振动痰治疗,观察组则采取振动痰+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治疗。比较两组疾病疗效;平均机械通气时间、ICU监护的总时间;治疗前后患者血气分析指标和心率;死亡率。结果观察组疾病疗效、平均机械通气时间、ICU监护的总时间、血气分析指标和心率相比较对照组更好,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死亡率相似,P>0.05。结论振动痰+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治疗重症肺炎机械通气疗效肯定。

  • 标签: 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 振动排痰 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脉搏指示连续心血量监护对感染性休克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收集 2017 年 11月 ~ 2018 年 11 月期间,我院 诊治的 4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为 研究对象。 根据其治疗方式不同,随机 分为观察 组( 20例)与对照 组( 20例)。对照组:依据中心静脉压( CVP )监测指导,给以补液治疗;观察组: 脉搏指示连续心血量监护指导下,给予补液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 1 )治疗 2 天后,观察组患者血液中白细胞、降钙素原( PCT )、中粒细胞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 0. 05);( 2 )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为( 14.0±9.0 ) d 明显短与对照组( 21.0±9.2 ) d , 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 0. 05)。 结论:脉搏指示连续心血量监护对感染性休克治疗的指导意义显著 。

  • 标签: 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护 感染性休克 临床疗效指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应用64128层CTA成像检查各节段的准确性。方法择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冠状动脉CTA的127例冠心病患者,均接受飞利浦64128层CT检查。以冠脉造影为诊断金标准,对比患者冠脉的RCA(右冠脉)、LCX(回旋支)、LAD(前降支)、LM(主干)CT成像与金标准的准确性。结果患者的冠脉各节段的CTA成像准确性均较高,与金标准对比,组间数据对比无显著优势,不存在统计学参考价值,P值大于0.05。结论针对患者冠状动脉给予64128层CTA成像检查各节段,准确性较高,且与金标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差异,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64排螺旋CT 冠状动脉 CT血管造影 节段成像 准确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肩关节镜下单排双锚钉对肩袖损伤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到2018年一年内在我院接受住院治疗的肩袖损伤患者共3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双锚钉治疗)和对照组(单排锚钉治疗),每组各15例,根据手术后的各项指标来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治疗一段时间之后,观察组患者的SST评分、肩关节活动范围和力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肩关节镜下,双锚钉的治疗效果要比单排锚钉更加显著,在临床上治疗肩袖损伤时,建议优先使用双锚钉治疗。

  • 标签: 肩关节镜 单排锚钉 双排锚钉 肩袖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血管病变16螺旋CT头颈部血管造影临床应用,总结16螺旋CT头颈部血管造影对血管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本文总计80例头颈部血管造影患者,于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入院,将其随机划分为2组。对照组使用注射对比剂后17s-23s开始扫描,观察组患者要先观察对比剂,接着进行扫描,本文所有研究患者均使用飞利浦公司生产的16螺旋CT头颈部血管造影进行检查。结果本文研究中,一共有70例动脉发育异常患者,血管部位与血管管径使用DSA、手术证实,颈内动脉居多;就动脉瘤患者进行DSA确诊,其他阳性患者使用MRA确诊,两组诊断结果对比,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13例脑血管狭窄患者,检查血管总计122条,经DSA检查,满足诊断113条;SCAT检查脑血管狭窄20例,经DSA诊断,误诊3例,漏诊2例。结论就脑血管病变患者,选择16螺旋CT头颈部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方式,可保障检查结果的精准性,具备较好的特异性与敏感性,可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降低患者不良事件。

  • 标签: 16排螺旋CT 头颈部 血管造影 血管病变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 为了解西安集团公司各单位存在生产性粉尘危害因素的作业场所粉尘浓度检测情况,根据《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 第 1 部分:总粉尘浓度》和《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的标准要求,对局管内存在生产性粉尘危害因素的作业点进行检测,并以收集到的 2016-2018 年内 70 个有效采样数据为调查对象,采用数据分析法,对粉尘浓度检测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个别作业场所电焊烟尘超限倍数超过国家接触限值,在改善通风除尘设备排风量后检测结果符合国家接触限值的标准要求。建议,对现有的职业病防护设施进行定期的维修、检查,根据工作内容和工作量的改变对设备的各项参数进行调整,并及时检测,通过检测结果确定职业病防护设施的防护效果是否达标。 关键词:   粉尘;超限倍数;时间加权平均浓度

  • 标签:
  • 简介:摘要为了解西安集团公司各单位存在生产性粉尘危害因素的作业场所粉尘浓度检测情况,根据《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和《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的标准要求,对局管内存在生产性粉尘危害因素的作业点进行检测,并以收集到的2016-2018年内70个有效采样数据为调查对象,采用数据分析法,对粉尘浓度检测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个别作业场所电焊烟尘超限倍数超过国家接触限值,在改善通风除尘设备排风量后检测结果符合国家接触限值的标准要求。建议,对现有的职业病防护设施进行定期的维修、检查,根据工作内容和工作量的改变对设备的各项参数进行调整,并及时检测,通过检测结果确定职业病防护设施的防护效果是否达标。

  • 标签: 粉尘 超限倍数 时间加权平均浓度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 CT 与 MRI 在肝脏灶性结节状增生诊断中的应用 ,同时 对比 两种检测 效果 。 方法: 采取随机法选择本院一年时间内收治的肝脏灶性结节状增生患者 108 例,时间段为 2018 年 10 月 -2019 年 10 月,对照组( 54 例)患者应用 CT 诊断方式,实验组( 54 例)患者应用 MRI 诊断方式,比较应用 CT 检查与 MRI 检查诊断肝脏灶性结节状增生疾病的正确率。 结果: CT 与 MRI 两种诊断方式均可应用在肝脏灶性结节状增生的诊断,但是 MRI 诊断的正确率( 94.44 )高于 CT 诊断的正确率( 64.81 ),数据间的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 P <0.05 ) 。 结论: CT 与 MRI 两种诊断方式均可应用在肝脏灶性结节状增生的诊断,但是 MRI 诊断的正确率更高,降低漏诊以及误诊的发生率,避免延误患者治疗进程的现象,值得在临床初步诊断肝脏灶性结节性增生的工作中加以推广使用。

  • 标签: CT MRI 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 诊断 应用效果 对比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4螺旋CT血管三维重建在肝门胆管癌术前评价中的作用和价值。方法选择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肝门胆管癌43例作为研究对象,男25例,女18例,年龄分布52.6±24.4岁。对该组患者进行64螺旋CT三维动态增强扫描,总结其癌症病变的强化形式与特征。结果原发性胆管癌、肝部肿瘤转移以及肝血管肿瘤的平扫中发现去病灶多为低密度病灶,转移瘤及肝血管瘤平扫期多为低密度灶,原发性胆管癌在动脉期及静脉期多为不均匀强化,肝转移瘤多呈环形强化或不强化,肝脓肿于动脉期病灶边缘呈宽带状强,血管瘤动脉期及静脉期可见结节样强化。结论64螺旋CT对于肝门胆管癌的增强扫描可以对于占位性病变的一些特征进行正确的分析,并且得到一定的与病理学符合的特征,这样对于手术时间的选择就有了更加好的把握,并且对于手术的选择也能起到一定的应用价值,总而言之,该CT三维重建在肝门胆管癌术前评价的价值很大。

  • 标签: 63排CT 三维重建 增强扫描 胆管癌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64CT诊断方法运用于肠壁缺血性病变患者临床诊断中的价值和作用。方法对本医院收入诊断的30例肠壁缺血性病变患者纳入项目指标分析,抽取时间为2017年04月至2019年03月,予以患者64CT诊断,研究肠壁缺血性病变患者64CT诊断结果和病理诊断结果、64CT检查影像学表现状况。结果将病理诊断结果作为标准,64CT诊断方法诊断肠壁缺血性病变患者的诊断准确总计率是90.00%。64CT诊断方法检出肠系膜下动脉狭窄例数、检出肠系膜上下动脉狭窄例数、检出腹主动脉狭例数和病理诊断结果对比,无数据值指标检测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肠壁缺血性病变患者实行64CT诊断呈现重要临床诊断价值和优越性。

  • 标签: 64排CT 肠壁缺血性病变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6螺旋CT三维重建在腕、踝关节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240例腕关节、踝关节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取单排CT平扫、DR摄片、16螺旋CT薄层平扫,并把16螺旋CT平扫图片进行三维重建,分析三种检查的结果。结果16螺旋CT检查的确诊率明显高于单排CT平扫和DR摄片(P<0.05)。16螺旋CT检查漏诊率明显低于单排CT平扫和DR摄片(P<0.05)。结论16螺旋CT检查可以全面和立体的反映腕关节、踝关节损伤的部位、程度与范围,是较为理想和准确的诊断方法,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探讨和推广。

  • 标签: 16排螺旋CT 三维重建 腕关节损伤 踝关节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