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0 个结果
  • 简介:天文星占在中古时期具有双重性质,既是一种富有权威的实用性知识,又是富有政治文化色彩的符号秩序。天上的星官与地上的皇帝、宫廷、百官、州郡一一对应,星空因此成为华夏帝国在天上的投影。在这个投影中,夷狄也有其不可忽视的位置。借助昴宿与匈奴的对应,在华夏的天文图景中,北方的夷狄获得了一个永恒却又边缘的位置。十六国时期,君主们重视昴宿星占的实际作用,但在宣传中一般回避昴为胡星的说法,而尽量采用分野说加以缘饰。在重视昴宿之外,一些十六国政权还努力使紫宫、心、房、大角等象徵帝国宫廷或皇帝的星象与自己关联起来,显示出他们利用华夏的符号体系维护自身合法性的努力.

  • 标签: 星占 华夏帝国 华夷秩序
  • 简介:本文主要以甘肃陇东地区《山公寺碑》《北周立佛像》两通碑刻中出现的人名为研究对象,佐以其他地区碑刻材料中的相关题名,从题名与宗教、题名与儒家思想、题名与社会生活三个方面,分析与研究南北朝时期陇东地区普通民众的姓名,探求潜藏在人名背后丰富的附加义和文化义,使我们对这一历史时期该地区的文化发展、民族融合、社会变迁、思想交流、命名习惯等有更深入的认识。

  • 标签: 陇东地区 《山公寺碑》 《北周立佛像》 人名
  • 简介:北朝时期是济南城市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阶段,时段内济南城的行政等级与职能作用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刘宋时期济南的行政等级经历了由郡城升为州城、再升至双州并治、复又降为州城"两升一降"的剧烈演变过程。宋魏政权长期隔黄河下游河道南北对峙,济南处于南朝政权的边疆门户位置,是行政等级"两升"的根本原因;济南在山东半岛的地理坐落过于偏西,则是造成行政等级"一降"的关键所在。公元469年北魏据有山东半岛以后,济南迅速实现了由军镇城市到行政城市的职能转变,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山东半岛所扮演的政权边疆角色的丧失。综合来看,山东半岛在南北朝地缘政治结构中的地位和济南的地理位置特征,是济南城市行政等级与职能作用发生巨大变化的两大要素。

  • 标签: 地缘政治 门户位置 行政等级 职能作用 济南城
  • 简介:地理环境是不断变化的,文艺思潮也有更迭发展,两者之间更有关系可寻。本文通过西周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文风演变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研究,揭示无论是风调雨顺的地理环境,抑或是灾异多发的地理环境,都将对当时的文学思潮产生巨大的影响。

  • 标签: 地理环境 文艺思潮 文凤演变
  • 简介:中国中古时代历史的研究在过去的十多年中正经历一种突破性的进展,这种进展虽不像简帛文献的出土那样耸动学界的视听,但其意义却并不逊色,因为它为我们了解从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层层面面提供了许多重要的细节,使史家对这段重要历史时期的重构能从平面走向立体,从单一走向多元,这正是现代史学所期望达到的境界。

  • 标签: 魏晋南北朝 史料分析 墓志 疏证 学分 中古时代
  • 简介:为探讨河南巩义窑、河北邢窑出土的不同时期青瓷、白瓷的原料来源,用显微观察、电子探针(EPMA)等手段,分析其原料来源及技术工艺进行分析,并探讨两窑之间的技术联系。分析可知,两窑在瓷釉、瓷胎的原料配置上存在差异:巩义窑瓷胎均使用当地高岭土一元配方,瓷釉中加入瓷胎原料为基体并加入高钙草木灰;邢窑瓷胎在使用当地高岭土的基础上加入长石类矿物原料,瓷釉中除瓷胎所使用的黏土以外,还加入含有高钙高镁的草木灰或矿物原料。两窑还存在一些共性如:两窑瓷釉均添加石英类原料以提高SiO2含量;巩义窑与邢窑两地早期、唐中期产品形制相似,原料配方有共通之处,说明当时两地在陶瓷的原料配方、制瓷技术中有过交流。

  • 标签: 电子探针 白瓷 青瓷 原料 巩义窑 邢窑
  • 简介:<正>万绳楠教授治魏晋南北朝史成就斐然,《魏晋南北朝文化史》(该书共32万字,由黄山书社于1989年12月出版)是他的最新研究成果之一。万绳楠教授治学有一大特点,即不因陈说,锐意求新。因此,他的论著一般都能提出一些建立在较坚实的史料基础之上的新论点、新发现,都有与众不同之处。通览《魏晋南北朝文化史》全书,笔者以为至少有下列几点,是该书具有破旧立新特点的表现。一,以时代的总体精神总揽全书。文化史应该写什么?人们对文化下过许多定义,定义的不同也影响到文化史所包含的内容。万教授认为:“凡属于文化知识领域中的问题,都应当是文化史所应讨论的

  • 标签: 魏晋南北朝时期 新文化史 时代精神 魏晋南北朝史 新发现 总体精神
  • 简介:由白寿彝先生总主编的多卷本《中国通史》正在陆续面世。这是新中国通史建设的一个里程碑,是新时期以来史学界最重要的收获之一,非常振奋人心。就已出版的各卷来看,多卷本《中国通史》基本上实现了白先生的设想,“发展综合运用的优良传统,多体裁配合,多层次地反映历...

  • 标签: 三国两晋南北朝 门阀制度 《中国通史》 历史地位 历史特点 封建依附关系
  • 简介:本文以麦积山西魏第127窟和敦煌莫高窟西魏第249、285窟为讨论的主要对象,在二地同时期石窟艺术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北朝时期佛教石窟艺术样式的西传及其流变的区域性特征。

  • 标签: 北朝佛教石窟 样式 区域性特征
  • 简介:马蹄寺石窟群千佛洞第1窟中心塔柱南向面现存北朝壁画一方,内含地神和梨车供养人图像。其中梨车供养人榜题弥足珍贵。此文首次对其尝试性释读,并勾勒了梨车族人佛教信仰的盛况。

  • 标签: 马蹄寺石窟群 千佛洞 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