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4 个结果
  • 简介:“诡为隐语,预决吉凶”的谶言是占卜主要功能的延续和变化,两者的连称表示着一种中国传统的文化形态。卜、谶与佛教之问既体现着民问宗教与成熟宗教的关系,也反映着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和冲突。本文试图以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例,述论这些复杂关系,敬请诸位方家指正。

  • 标签: 谶言 占卜 魏晋南北朝时期 吉凶 指正 述论
  • 简介:本文考察了北朝省寺台政务及人事运行机制,认为从秦汉卿制发展而来的北朝诸寺机构,与尚书省、御史台及其它机构间建立起了一套相互配合、相互掣肘的政务运行机制;机构的人事控制已完全收归中央。而且经过北朝改革的诸寺体系,已经为唐代六部和寺监在职能上分工配合,在人事上互不统属,在政务上相互承接的体制打下了基础。

  • 标签: 北朝 省寺台 政务关系 人事运行机制
  • 简介:诗歌是社会生活的创造性反映,是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北朝诗人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反映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在他们的诗歌中对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解读是比较深刻的。因此,科学分析两者的关系,有助于理解北朝诗人的创作风格,也有助于理解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

  • 标签: 北朝诗人 北方少数民族 文化关系 关联性
  • 简介: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的军事化袁刚秦汉地方政府郡、县、乡三级管理体制卓有成效地推行了近四百年地方政务。汉武帝以后又在郡以上设置十三部州刺史,郡县之间设督邮,县乡之间有廷椽,监乡五部,分层级地对地方政务进行监察,绩效甚佳。中央以行政和监察两手,加强了对地方...

  • 标签: 魏晋南北朝 地方行政区划 军事行政 军事化 都督诸州军事 行台
  • 简介: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一种“动词+宾语+补语”式的述补结构,其中又可分为四小类:(A)“打头破”(及物动词+宾语+结果补语)。(B)“还主人竟”(非持续动词+宾语+动相补语)。(C)“读偈不得”(及物动词+宾语+能性补语)。(D)“哭城颓”。(不及物动词+宾语+结果补语)。文章讨论了它们的结构特点及其来源,重点讨论了(A)(B)两类。(A)类不是兼语式;从语法系统和概念表达方式的演变来看,这种述补结构只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B)类的“还主人竟”和“读书竟”有区别,“读”是持续动词,所以“读书竟”是主谓结构;“还”是非持续动词,所以“还主人竟”是述补结构。这四类述补结构中的补语後来都移到了宾语之前。文章把认知和语言结构内部的演变结合起来,对补语前移的原因作了解释。

  • 标签: 魏晋南北朝时期 “述宾补”式 述补结构 语言结构 语法 兼语式
  • 简介:<正>类书的起源及特点魏晋时,以文献内容性质为分类原则编纂而成的类书开始出现。宋王应麟认为:“类事之书,始于《皇览》。建云台者非一枝,成珍裘者非一腋,言集之者众也。”《玉海》卷五四)据载《皇览》是魏文帝下诏,令王象、刘劭等于延康元年撰至黄初三年间撰成。《三国

  • 标签: 魏晋南北朝时期 隋书经籍志 吕氏春秋 王应麟 太平御览 起源
  • 简介:宋燕鹏博士的专著《籍贯与流动:北朝文士的历史地理学研究》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切入北朝文学领域,在详尽罗列出北朝文士的同时,采用图表展现了文士阶层从地域到全局的动态流动。该书把勾稽的文士籍贯、族望等史实与传统的北朝文学史结合,体现了研究的多元性和学科的交互性,并依据地域将士人的史料数据作出宏观分类和微观统计,揭示出文士流动的构成及其集中地的影响。但书中亦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缺乏分体研究,忽视对比研究等。

  • 标签: 北朝 文士 历史地理学 籍贯 流动
  • 简介:从教育思想史上的意义上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特殊的时局,使得教育思想得以多元化。学风推索简洁明理,博采众家之长。在教育目标方面,倡导“经世致用”的实用人才的培养。在音乐教育方面,这一时期是思想大发展的时期。琴学的广泛实践,以及嵇康的《声无哀乐论》的出现使这个领域的思想争鸣趋于高潮。此后,严之推强调“德艺周厚”的音乐教育思想,其目的已不是纯粹以体现“圣人”趣味,而是已“经世致用”为目的。

  • 标签: 魏晋南北朝 琴学 音乐教育思想
  • 简介:本文联系豪强世族大土地所有制对屯田制的影响与制约,对魏晋南北朝高昌屯田的渊源流变作了探讨。认为当时高昌屯田呈现空前繁盛的原因在于世族所有制与屯田制的内在一致性。“部田”源于屯田,它的得名与魏晋西域屯田“部兵”有关,北凉高昌“部隤”即承部兵之制。随着世族所有制的变革,屯田也不断租佃化、私田化,唐代西州均田正是承此历史趋势所致。

  • 标签: 魏晋南北朝 屯田制 高昌国 吐鲁番文书 土地所有制 世族
  • 简介:魏晋十六国北朝,割据于西北的诸政权为了稳住已有的统治地盘,富国强兵,创建统一大业,因而都很重视培养、罗致,甚至是抢夺儒、释、道各类人才,人才兴国的战略也为各政权带来了显著的政治效益。本文主要介绍了这一重要的历史现象。

  • 标签: 魏晋十六国北朝 西北割据政权 人才兴国
  • 作者: 佚名
  • 学科: 军事
  • 创建时间:2019-02-03
  • 简介:同时也是对魏晋时期史学中处理民族问题的主张的继承与发展,在民族理论的发展中是一个重要的转折,《北史》在《僭伪附庸列传》中明确表达了对以往民族与正闰问题混为一谈的做法的反对

  • 标签: 时期民族史 民族史观 观演变
  • 简介:西汉至南北朝时期的陶俑,经过了二千年左右漫长的地下埋藏,沉淀出其独有的艺术文化语言。这一时期的陶俑艺术审美具有永恒性。这种审美特质不仅散发着古老时代的历史人文气息,也为现代艺术创作提供了具有极高审美价值的艺术参考与借鉴。

  • 标签: 陶俑 气象表达 审美价值 文化精神
  • 简介:北朝时期为南北对峙的局面,双方除了军事冲突,也有和平的外交往来.交聘使节通常是由本国国都出发,前往他国国都进行访问与交涉,由于事属公务,交通路线大致上是比较固定的.不过,由于北朝政权更迭,曾经数次迁都,因此,交聘的路线也随之改变.本文根据正史与诗歌中有关使节行迹的资料,逐一考证"平城-建康"、"洛阳-建康"、"邺-建康"与"长安-建康"这四条路线,希望能将当时使节穿梭往来的具体路径勾勒出来.

  • 标签: 南北朝 交聘 使节 路线
  • 简介:远迄屈、宋、近肇三曹,创设于陆机的"诗缘情"理论,经历了一条文学主体从消失到复归的巨变之路.它打破了此前"诗言志"的传统学说,具有异乎寻常的叛逆精神.尽管历史上对这种理论褒贬不一,但它的这种创新,明确地确立了文学家的主体地位,张扬了其露才扬己的独特个性,突出了文学独立的地位与自身的价值,为文学注入了新的生命,也为文学的发展开拓了更为宽广的道路.

  • 标签: 魏南北朝 陆机 缘情文学 叛逆精神
  • 简介:<正>盐铁管理制度,是封建社会制度与封建统治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历代统治者极为重视的两个方面。盐铁这两种产品,既为人们物质生产与日常生活所必需,又非一家一户男耕女织的个体小家庭所自产,只有依赖市场供给获取。这一点连王莽都早已看出,他曾存一道诏书中讲得相当明白:“夫盐,食肴之将”;“铁,田农之本”;“非编户齐民所能家作,必仰于市,虽贵数倍,不得不买”。因此,这两种产品便成为封建社会中最有利可图的商品,其生产经营为历代官府私家竞相争夺。

  • 标签: 统治政策 述论 河东盐池 封建社会 统治者 盐铁官营
  • 简介:天师道是早期的道教流派,信徒多为下层民众,为便于传教,其典籍语言通俗,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日常生活用语。魏晋南北朝天师道典籍中"县官"常表"官司"之义,这个义项在传统典籍中不多见。

  • 标签: 天师道典籍 县官 官司
  • 简介: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特殊的年代,战乱频繁、哀鸿遍野,但客观上形成了南北大融合、文化多元化的局面。魏晋玄学与清谈之风也影响了时人的行为风范。这一时期社会对妇女的束缚相对较小,妇女们敢于与封建礼教抗争,摆脱礼教束缚,追求人的自然天性,表现内心真性情、真情感,对人格形象的欣赏和塑造也表现出新的审美价值观,追求自然美与人格美的完美融合,欣赏身心合一、形超神越的风采神韵,展现出独具特色的自然人格美。

  • 标签: 魏晋南北朝 女性自然人格 封建礼教
  • 简介:正统问题是困扰中国人长达两千年之久的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历来深受史家关注。秦汉以后,五德终始税成为历代王朝阐释其政权合法性的基本理论框架,顧颉刚先生的长文《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第一次全面揭示了五运说给秦汉政治史带来的深刻影响①。

  • 标签: 南北朝 历史 遗产 隋唐时代
  • 作者: 佚名
  • 学科: 军事
  • 创建时间:2019-01-06
  • 简介:前者指客观历史中民族关系在人们认识上的反映,这些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史观中,各民族政权在处理民族关系时有时会采取羁縻甚至

  • 标签: 时期民族史 民族史观 观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