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强制性运动联合作业疗法对颅脑损伤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干预效果。方法:选取颅脑损伤患者80例(2022年1月至3月),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作业疗法)和观察组(作业疗法+强制性运动),各40例,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BI评分、上肢FMA评分及上肢肌力分级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颅脑损伤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强制性运动、作业疗法联合应用效果显著。

  • 标签: 颅脑损伤 上肢功能障碍 作业疗法 强制性运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患有脑卒中偏瘫的患者进行强制性运动治疗的实际效果。方法:选择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数字法分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运动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强制性运动疗法,比较两组康复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肢体运动能力评分。结果:观察组康复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强制性运动疗法 脑卒中偏瘫 治疗效果 症状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研究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障碍的治疗中应用强制性运动疗法联合靳三针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将我院在2023年4月-2024年4月收治的90名老年脑梗死所致偏瘫患者纳入研究,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引用强制性运动疗法+靳三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总有效率。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的平衡能力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均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强制性运动疗法联合靳三针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功能障碍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以及患者的平衡能力、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 标签: 强制性运动 靳三针 脑卒中偏瘫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研究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障碍的治疗中应用强制性运动疗法联合靳三针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将我院在2023年4月-2024年4月收治的90名老年脑梗死所致偏瘫患者纳入研究,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引用强制性运动疗法+靳三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总有效率。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的平衡能力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均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强制性运动疗法联合靳三针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功能障碍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以及患者的平衡能力、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 标签: 强制性运动 靳三针 脑卒中偏瘫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不同时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障碍采用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的实际效果加以分析。方法在本院于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所接收的该类患者中任选100例,对照组的患者50例,以常规方式进行治疗。另50例则辅以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治疗4周,为观察组。针对护理效果间差异加以对比。结果从治疗的两周以后,综合能力评分观察组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不同时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障碍可以通过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得到有效的降低,拥有较大的推行和应用的价值。

  • 标签: 同时期脑卒中偏瘫患者 上肢功能障碍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塑形技术对恢复期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作用。方法选取恢复期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3组,各20例。A组采用塑形技术+行为技术+限制技术,B组采用塑形技术+限制技术,C组采用作业疗法+限制技术。结果而在三组的MAL指数对比中,A组治疗后6个月以及12个月的MAL指数,显著高于B组和C组(P<0.05);B组和C组的MAL指数对比却不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采用单独的塑性技术和强化作业疗法中发现,两组的康复疗效具有共同的效果;而A组采用塑形技术联合行为技术的方法,可有效提高患者的康复疗效。因此,在康复治疗中的行为因素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 脑卒中 上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强制性运动疗法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对在我康复中心的40例伴有上肢功能障碍的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均应用常规康复治疗及任务导向性训练疗法,治疗组加用强制性运动疗法。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上肢痉挛改善情况,应用脑瘫儿童精细运动功能测试评估量表(FMFM量表)对患儿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治疗4周后,2组MAS及FMFM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FMF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IMT结合TOT可提高偏瘫型脑瘫患儿的上肢运动功能。

  • 标签: 任务导向性训练 强制性运动疗法 脑瘫 上肢功能
  • 简介:目的观察强制性运动疗法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排列表分为对照1组、对照2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1组采取常规的康复训练方法和神经肌肉电刺激,对照2组采取常规的康复训练方法和强制性运动疗法,观察组在常规训练方法上加用强制性运动疗法和神经肌肉电刺激。应用运动功能评定Fugl-Meyer评分法和日常生活评价的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法评定3组患者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3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定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干预前提高,但观察组提高最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制性运动疗法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 标签: 脑卒中 强制性运动疗法 神经肌肉电刺激 康复训练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常规康复治疗与运动康复疗法对脑卒中康复治疗患者自主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60例为脑卒中患者,入院后以电脑随机法分为A(n=30)、B(n=30)两组,分别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及运动康复疗法,并对比康复治疗效果,研究起止2021年4月-2022年4月。结果 治疗1、2、3个月后B组肢体功能与自主生活能力评分均高于A组,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动康复治疗的运用可以改善脑卒中病人身体机能和独立生存能力,有待继续推广应用。【关键词】常规康复治疗;运动康复疗法;脑卒中;自主生活能力;肢体功能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目前颌面部皮瓣术后体位护理现况分析,针对目前临床存在问题,设计一种头颈部强制体位卧位枕,达到满足头颈部游离皮瓣移植手术后强制体位要求的同时,提高患者舒适度,减轻患者术后痛苦,促进恢复的目的。方法:通过临床调研及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调研目前头颈部游离皮瓣移植术后体位护理方式。通过比较,找到使用各种固定方式保持强制体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结果:目前所报道的及科内所采取的固定方式,存在着各自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设计了一款头颈部强制体位用卧位枕,并且获得了实用新型发明专利(专利号:ZL 2020 2 0749689.9)。结论:目前临床所采用的保持头颈部强制体位的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针对这些问题逐一解决的设计方案,应用此设计,可以改善目前的护理现状,在达到医嘱要求的前提下,大幅提高患者舒适度。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康复中应用不同方法的效果。方法:选定2022年1月-2023年2月我院收治的5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神经肌肉电刺激)和对照组(强制性运动疗法+神经肌肉电刺激)。比较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前,两组上肢功能检查和徒手肌力检查量表评分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上肢功能检查和徒手肌力检查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干预前,观察组患者BI和NIHSS评分与对照组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BI和NIHSS评分较对照组优异,差异显著,(P<0.05)。结论:强制性运动疗法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有助于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

  • 标签: 强制性运动疗法 神经肌肉电刺激 脑卒中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采取强制性运动疗法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 2015年 5月 -2016年 10月纳入的 108例亚急性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各 54例,研究组采取强制性运动疗法,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前两组相关评分均无明显差别( P>0.05),治疗后发现研究组肢体运动功能、手臂动作以及生活质量评分较对照组提高,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采取强制性运动疗法效果更好,明显改善其肢体运动能力,同时促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康复效果 强制性运动疗法 日常生活能力 脑卒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采取强制性运动疗法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5月-2018年5月纳入的108例亚急性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各54例,研究组采取强制性运动疗法,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相关评分均无明显差别(P>0.05),治疗后发现研究组肢体运动功能、手臂动作以及生活质量评分较对照组提高,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采取强制性运动疗法效果更好,明显改善其肢体运动能力,同时促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康复效果 强制性运动疗法 日常生活能力 脑卒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临床个体化护理干预在强制戒毒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中的作用。方法:从我科于2019年10月-2020年10月间收治的强制戒毒艾滋病患者中随机选择100人进行分析研究,并分为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和采用个性化护理的对照组,每组均为50人。比较两组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并进行记录。结果:经过护理后,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均得到提升,其中对照组50例患者中,完全依从29例,基本依从12例,不依从9例,依从率82%;观察组患者完全依从42例,基本依从8例,依从率100%。护理前,对照组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个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后,两组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个数均有所提高。其中,观察组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个数提高的更明显,且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性化护理干预有助于缓解患者治疗中的不良情绪,提高其治疗依从性,提高治疗信心,可在临床中制订具体的护理方案,并积极推广执行。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强制性运动疗法在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2019年3月-2021年6月内蒙古兴安盟人民医院7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实施常规康复治疗与强制性运动疗法,对两组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ADL评分、Fugl-Meyer评分、NIHSS评分方面,治疗前,两组对比,差异较小(P>0.05);治疗后,观察组ADL评分、Fugl-Meyer评分较对照组高,而NIHSS评分比对照组低,差异显著(P

  • 标签: 脑卒中偏瘫 强制性运动疗法 日常生活能力 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团体心理辅导对强制戒毒患者主观幸福感及自我效能感的干预效果研究。方法 将60例强制戒毒患者随机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日常行为训练、体育锻炼、工娱治疗、音乐放松治疗、脑电生物反馈治疗等康复训练及一般性心理辅导和认知行为矫正。。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进行团体积极心理学辅导,时间为8周,每周1次,共8次;对照组给干预前后采用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SWBS-CC)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对效果进行评定,并对入组人员出院后3个月、6个月、1年、3年跟踪随访。结果 干预前实验组 SWBS-CC和GSES总分分别为(2.59±0.67)分,(13.57±3.12)分,对照组分别为(2.39±0.82)分,(13.75±3.18)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标签:
  • 简介:中国能源30%都消耗在形形色色的建筑上。日前,人大代表黄代放在全国人大会上提交了《关于建筑节能推进和执行力度》的建议,指出应将建筑节能作为国家建筑法强制性标准,而不是目前的鼓励标准。他认为,我国迫切需要推动建筑节能.建筑节能已经成为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

  • 标签: 全国人大代表 强制性 建筑 节能 标准 心系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强制泛素化乙型肝炎核心抗原(ubiquitinat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core antigen,Ub-HBcAg)对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自噬的影响,以及调节细胞自噬对DC抗原提呈功能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反应的作用。方法构建Ub-HBcAg慢病毒载体(lentiviral vector,LV,即为LV-Ub-HBcAg组)、无泛素化的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epatitis B virus core antigen, HBcAg)重组慢病毒载体(LV-HBcAg组)和空载质粒慢病毒载体(LV组),并分别转染至DC2.4细胞,设置空白对照组(NC组)。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自噬相关蛋白P62、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B(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 3 beta,LC3B)、自噬相关蛋白5(autophagy related 5,ATG5)和自噬效应蛋白1(Beclin-1)的蛋白质相对表达量。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6、CD80、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Ⅱ的表达。CCK-8法检测T淋巴细胞增殖。非放射性的乳酸脱氢酶释放实验检测特异性CTL杀伤活性。统计学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NC组自噬相关蛋白LC3B-Ⅱ/LC3B-Ⅰ、Beclin-1和ATG5蛋白质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445±0.076、0.522±0.026、0.761±0.038,分别低于LV-Ub-HBcAg组的0.926±0.021、0.919±0.016、1.451±0.028,而NC组P62相对表达量为1.875±0.016,高于LV-Ub-HBcAg组的0.647±0.1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102、9.842、17.490、10.590,均P<0.01)。LV-Ub-HBcAg组DC的表面共刺激分子CD86(75.51%)、CD80(83.35%)和MHC-Ⅱ(66.66%)的表达也较高,NC组分别为8.03%、7.49%、0.04%。LV-Ub-HBcAg组特异性CTL杀伤率为(65.310±2.091)%,高于NC组的(14.400±0.497)%和LV-HBcAg组的(54.870±1.4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690、4.111,均P<0.05)。结论Ub-HBcAg可促进DC自噬,并上调DC表面共刺激分子的表达,有利于DC成熟活化,并在泛素化作用下能更有效地激活T淋巴细胞功能,产生强烈的特异性CTL反应。

  • 标签: 肝炎病毒,乙型 自噬 泛素化乙型肝炎核心抗原 树突状细胞 T淋巴细胞,细胞毒性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