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14 个结果
  • 简介:  【摘 要】目的:探讨小肠及结肠肠梗阻采用磁共振成像(MRI)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以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92例肠梗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确诊,对患者进行无肠道准备的磁共振成像,分析结肠癌性肠梗阻的磁共振表现,将其MRI增强扫描图像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MRI对小肠梗阻组和结直肠梗阻组的病因诊断准确性分别为63.83%和95.56%,对92例肠梗阻的病因诊断准确率为79.35%。结论:MRI能对肠梗阻的部位进行较为明确的显示,有利于病因的确定。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肠梗阻 弥散加权成像 无肠道准备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体素形态学(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分析1~3岁婴幼儿孤独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的脑形态异常,初步探讨磁共振成像早期诊断ASD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对首次诊断为ASD幼儿及同期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婴幼儿行MRI高分辨率三维T1WI (3D T1WI)扫描。基于matlab2012b平台的统计参数图(SPM12)软件的工具包CAT12行3D T1WI图像VBM分析,计算各脑区的体积。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全脑和各脑区体积差异。结果符合条件ASD组17例,均为男性,月龄12~34个月,平均(28.9±9.5)个月。对照组12例,均为男性,月龄13~35个月,平均(28.6±10.5)个月。与对照组比较,ASD组脑灰质体积、脑皮层厚度较大,脑脊液体积较小(P<0.05);ASD幼儿左中央后回,右顶下回和左额下回灰质体积较对照组增大(P <0.001,核团>100个体素)。结论婴幼儿ASD脑形态异常有一定特征,MRI有望成为早期诊断ASD的手段。

  • 标签: 孤独症谱系障碍 磁共振成像 体素形态学 早期诊断
  • 简介:摘要脑卒中后失语(post-stroke aphasis,PSA)是失语症中最常见的类型,主要以感觉性、运动性及传导性失语为主要表现。语言康复治疗是PSA最重要的治疗手段,能够促进大脑功能的重塑,使患者语言功能得到改善,其机制不清。传统的研究大多局限于脑形态学变化的研究,难以揭示PSA治疗后大脑功能变化。随着功能磁共振及其后处理技术的进步,研究发现PSA治疗后脑功能存在的各种变化,或许能对PSA治疗后神经重塑机制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

  • 标签: 卒中后失语 静息态 功能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 核磁共振及 CT 检查在急性颅脑损伤中的临床价值 。 方法: 选取 2019 年 5 月至 2020 年 5 月期间的 62 例 急性颅脑损伤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患者所使用诊断方法的不同,将 62 例患者分为 2 组。采取 CT 检查的 31 例患者为对照组,采取 核磁共振 检查的 31 例患者为实验组。观察并比较 2 组的检查结果。 结果: 实验组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与 CT 检查 相比, 核磁共振 对 急性颅脑损伤 的诊断准确率更高,值得推广。

  • 标签: 核磁共振 CT检查 急性颅脑损伤 影像学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 对 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核磁共振成像诊断分析 。 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 2019 年 4 月 -2020 年 4 月期间治疗的 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 患者 54 例作为实验组,选取同期颈椎外伤但非 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患者 54 例作为参比组。 两组患者均进行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对比两组患者核磁共振成像的参数和颈椎功能评分。 结果: 经过对比后,实验组患者的核磁共振成像的参数优于参比组( P < 0.05 ),对比有意义;实验组患者的颈椎功能评分低于参比组( P < 0.05 ),对比有意义。 结论: 在对 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患者 进行诊断时 ,核磁共振成像诊断得参数更优,临床价值高,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无骨折脱位型 核磁共振成像 颈髓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中,运用多序列磁共振技术检查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12月间,到我院接受治疗的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参与本次研究患者均在发病48h内接受治疗。对所有患者均进行磁共振多序列扫描,并分析经处理后得到的图形。结果:86例患者就诊后经多序列磁共振扫描后,均可将全部病灶反映出来;24h内,T2WI未能检查出全部病灶,但48h内可见;对比患者MRA脑动脉异常率:病灶直径小于15mm患者>15mm以上者;且在MRA显示下:小于15mm病灶直径的患者血管狭窄程度也更为严重。结论:采用多序列磁共振技术能够较清晰地呈现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全部病灶,对于合理确定临床治疗方案以及判断患者预后价值显著。

  • 标签: 多序列磁共振技术 急性脑梗死 早期诊断 价值分析
  • 简介:摘要胎龄越小的早产儿越容易受到缺血缺氧、感染及炎症等多种因素影响而导致大脑白质损伤,从而存留多种神经系统后遗症。近年来,多模态磁技术如扩散加权成像、扩散张量成像、磁共振波谱成像、磁敏感加权成像发展迅速,不仅可以对脑白质损伤的定位及定性提供大量依据,还能提供病理生理学、组织血供、细胞代谢等方面的信息。该文对多模态磁共振在早产儿脑白质损伤(white matter damage,WMD)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脑白质损伤 早产儿 扩散加权成像 扩散张量成像 磁共振波谱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手术中应用核磁共振系统的手术管理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在我院实施手术治疗的16例神经外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手术治疗过程中均应用核磁共振系统,观察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分析相应的核磁共振系统的手术护理管理经验。结果:在我院成功实施手术治疗的16例神经外科患者,术中病变组织结构完全、准确被切除,术后患者无1例出现其余并发症情况,手术治疗效果较佳。结论:将核磁共振系统应用于神经外科手术中,并予以相应的护理管理可以确保实施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并提高手术治疗的成功率,总的来说精细化的手术配合联合规范化的手术管理对手术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标签: 神经外科 核磁共振 手术护理管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 : 目的探究 CT和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从 2018年 6月— 2019年 6月我院收治的股骨头坏死患者中随机选择 100例作为基本研究对象,均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 5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 CT检查,实验组患者采取核磁共振检查,分析比较两个小组患者的早期阳性征象检出率和阳性率。结果对照组患者( CT检验)的阳性检出率为 82%,低于实验组(核磁共振检查)的 96%阳性检出率;实验组(核磁共振检验)作用下的早期阳性征象综合检出率高于对照组( CT检验)的早期阳性征象检出率,差异对比显著( P< 0.05),具有统计学研究意义。结论 CT和核磁共振是诊断股骨头坏死的主要诊断方式,核磁共振检查的阳性征象检出率和阳性率要高于 CT检查,二者相比,核磁共振检查更具备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CT 核磁共振 股骨头坏死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AF)是临床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心脏核磁共振成像(CMR)技术可精确展示心脏三维形态结构,评价左心房纤维化程度,为AF患者的治疗决策提供更多依据。心脏射频消融术是治疗AF的有效手段,CMR可以指导AF患者行心脏射频消融术,提高手术成功率,还可以评估AF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并发症和AF复发情况。因此,CMR在AF管理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该文综述了其研究进展。

  • 标签: 心房颤动 核磁共振成像 射频消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中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指数表观扩散系数(exponential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eADC)值和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elative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rADC)值,结合MRI平扫对可疑乳腺癌的诊断和鉴别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41例患者均行扩散加权磁共振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成像检查并行BI-RADS分级为Ⅳ级,且经手术病理证实。在病变感兴趣区测量ADC值、eADC值和rADC值;采取组间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P<0.05其良、恶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按ADC值大小进行良、恶性分布情况统计,均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两两比较中,恶性病变ADC、rADC值低于良性病变,eADC值高于良性病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以1.440×10-3 mm2/s为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临界值,敏感性为85.7%,特异度为55.0%,准确度为70.7%。以DWI中ADC值<1.440×10-3 mm2/s作为恶性的评判标准,Kappa=0.712,与病理诊断一致性好。结论扩散加权成像技术(ADC值、eADC值和rADC值)是磁共振检查鉴别可疑性乳腺癌可靠的指标;结合MRI平扫对BI-RADS分类Ⅳ级病变良恶性鉴别更具有重要的价值,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 标签: 乳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诊断,鉴别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1.5T磁共振成像对踝关节运动损伤的应用价值分析。方法选取60例于2018年1月-2019年8月在医院中进行骨折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果1.5T磁共振成像对踝关节损伤及骨挫伤的诊断:在60例患者中,给予所有患者踝关节镜检验方法,有14例患者存在骨折,对14例骨折患者进行1.5T磁共振诊断,诊断结果显示有14例患者有骨折,诊断准确率为100%。1.5T磁共振成像中可见,患者的骨髓中出现水肿及挫伤,信号显示骨髓内斑片状长T1长T2信号,压脂序列的信号主要表现为高信号。踝关节韧带损伤磁共振诊断:在60例患者中,经切开术及踝关节镜检查方法显示,诊断出踝关节韧带损伤者有38例,外侧副韧带损伤者有32例,其中,有11例距腓前韧带及跟腓韧带损伤,8例单纯跟腓韧带损伤,13例单纯距腓前韧带损伤。在对38例诊断出踝关节韧带损伤的患者进行1.5T磁共振诊断时,有31例患者被诊断为踝关节韧带损伤,诊断准确率为81.58%。1.5T磁共振成像中可见,患者的韧带出现完全及部分连续性中断,韧带出现增粗及皱缩状态,信号状态异常。结论在踝关节运动损伤疾病诊断中1.5T磁共振成像诊断方法展现出了较高的诊断准确率,为疾病治疗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了依据。

  • 标签: 1.5T磁共振成像 踝关节 运动损伤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术中磁共振(IMRI)扫描安全核查方案,优化磁共振复合手术间手术流程,为磁共振复合手术间管理提供借鉴。方法选取2019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磁共振复合手术间进行的207台颅内占位手术,基于目视管理理论,设计"点对点"固定归位法和IMRI"四方"安全核查表对手术流程进行调整。优化后对参与扫描安全核查的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巡回护士、磁共振医师进行访谈,评价流程改进效果,采用Colaizzi现象学资料7步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对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巡回护士、磁共振医师的访谈归纳为2个主题:物品定点归位可以保证IMRI安全;"四方"安全核查能保障患者安全。结论优化后的磁共振复合手术间手术流程及扫描安全核查方案能保障非兼容物品安全归位,并能提高扫描安全核查效率,提高IMRI扫描安全性。

  • 标签: 手术室 目视管理 点对点 安全核查 术中磁共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3D表面扫描技术改良5 cm动物线圈,优化KM小鼠成像的实验研究。材料与方法采用3D表面扫描仪对5 cm动物线圈扫描,并个性化设计完成线圈专用小鼠扫描支架,用于在3.0 T上对KM小鼠进行多时间点优化成像研究。6只荷瘤KM小鼠腹腔麻醉后,在3.0 T磁共振仪上采用5 cm动物线圈进行扫描,对比采用支架前后MR图像,并记录预扫描次数,整个扫描过程和开始及结束时间。图像质量评估采用客观指标及主观指标,客观指标使用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和对比信噪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CNR);主观指标由两名读片医师对前后图像出现的自主运动伪影、呼吸伪影进行3等级评分。计量数据采用配对资料的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配对Wilcoxon's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两位医师间的一致性分析采用Cohen's Kappa检验评估。结果使用3D打印技术成功制备2个磁共振线圈平台支架(简称3D支架)。两位读片医师间对自主运动及呼吸运动伪影的判断进行一致性分析,其κ值均在0.7以上提示一致性良好。未采用3D打印支架时,总共预扫描需进行21次,成功率为28.57%(6/21),平均每只KM小鼠完成扫描时间为17.6 min;采用3D支架后,总共预扫描6次(每个小鼠预扫描1次成功),成功率100%(6/6),平均每只KM小鼠完成扫描时间为10.8 min,时间缩短了38.64%。使用3D支架前后SNR分别为2.16±0.18、2.41±0.14,CNR分别为1.48±0.11、1.86±0.14,进行配对Wilcoxon's秩和检验,P均<0.05。与未使用3D打印支架相比,使用3D打印支架后降低了对检查部位的自主运动及呼吸运动伪影,两位读片医师分别对使用3D打印前后的自主运动伪影、呼吸运动伪影评分,进行配对Wilcoxon's秩和检验,P<0.05。结论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的磁共振动物线圈支架,增加了扫描定位成功率和图像的信号强度,缩短了成像时间并减少伪影,在磁共振动物模型扫描实验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标签: 3D打印 磁共振线圈 磁共振成像 动物实验
  • 简介:摘要研究Taylor S, Mallett S, Beare S et al. Diagnostic accuracy of whole-body MRI versus standard imaging pathways for metastatic disease in newly diagnosed colorectal cancer: the prospective Streamline C trial. Lancet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9;4:529-37.该项目由NIHR健康技术评估计划(NIHR 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 Programme)资助(项目号10/68/01)。阅读完整版NIHR Signal,见https://discover.dc.nihr.ac.uk/content/signal-000797/identifying-metastatic-disease-in-colorectal-cancer-withwhole-body-mri

  • 标签:
  • 简介:  【摘 要】目的:探讨 1.5T磁共振对于胎盘植入与前置胎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 40例前置胎盘孕妇,均给予 1.5T磁共振进行多平面及多角度扫描,分析胎盘置入的 MRI征象及胎盘植入深度。结果: A征象的灵敏性、阳性预测值均高于其他 3种征象( P<0.05)。 D征象的特异性、准确性均高于其他 3种征象( P<0.05)。胎盘植入组与无胎盘植入组在 A征象、 C征象、 D征象上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 B征象上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1.5T磁共振检查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有较高灵敏性、特异性,同时对胎盘植入深度有较高特异性,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胎盘植入 ;前置胎盘 ;磁共振 ;诊断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1.5T MR in placenta accreta and placenta previa. Methods: 40 pregnant women with placenta previa were given 1.5T MRI for multi plane and multi angle scanning, and the MRI signs and the depth of placenta implantation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sensitivity and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of a sign were higher than other three signs (P < 0.05). The specificity and accuracy of D signs were higher than other three signs (P < 0.05). The placental implantation group and non placental implantation group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n a, C and D signs (P < 0.05), but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n B signs (P > 0.05). Conclusion: 1.5T MR has high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in placenta previa with placenta implantation, and has high specificity in placenta implantation depth, which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treatment.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对于核磁共振技术对于膝关节损伤进行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探究分析。方法 从 2018年 5月到 2019年 5月采集该阶段本院收治的膝关节损伤患者 72例,按照随机分配的方式分为观察组 36例,对照组 36例。对照组采用 CT检查的方式,观察组利用核磁共振进行检查。将这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构实施对比。结果 观察组在对膝关节损伤患者的诊断中限制高于对照组,优势明显。结论 将核磁共振技术应用于诊断膝关节损伤具备很高的价值。

  • 标签: 临床应用 核磁共振技术 膝关节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同步脑电图-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EEG-fMRI)在癫痫灶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中心收治的62例癫痫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给予同步EEG-fMRI和头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s-fMRI)检查。EEG-fMRI检查以脑电图中癫痫样放电为事件,经过离线分析得出与放电相关的血氧水平依赖(BOLD)信号反应区,分析并比较两种检查的符合率、检查特点和BOLD反应情况。结果EEG-fMRI的检查符合率为98.39%,高于rs-fMRI的88.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EG-f MRI对BOLD信号的检出率为100.00%,高于rs-fMRI检查的93.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步EEG-f MRI检查应用在癫痫病灶定位中能够提供额外信息,有利于癫痫灶术前的评估和判定,值得推广。

  • 标签: 脑电图-功能磁共振成像 癫痫 病灶定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颅磁共振引导超声聚焦(简称磁波刀)治疗震颤为主型帕金森病(TDPD)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年4—9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外科收治的10例TDPD患者。所有患者采用磁波刀行主要症状侧的丘脑腹中间核(Vim)毁损术。观察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采用混合效应线性模型比较术前、术后1个月与术后3个月临床震颤评定量表(CRST)评分,以评价对震颤症状的治疗效果。结果10例患者中,7例采用磁波刀行左侧Vim毁损术、3例行右侧Vim毁损术。10例患者给予超声波能量次数为(10.4±2.6)次;初始治疗能量范围为849~2 823 J,最终能量范围6 737~20 096 J,最高治疗温度为(56.7±1.7)℃。患者进入治疗室至出治疗室耗时的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为140.0(13.0,182.5)min,从首次到末次给予超声能量的耗时为(62.3±25.4)min。患者术后头颅MRI显示,在治疗侧Vim区域可见直径约5 mm的消融斑。所有患者均在术后3个月的时间窗内完成随访。术后3个月与术前基线比较,CRST总分、CRST A部分评分、B部分评分、C部分评分、治疗侧上肢及治疗侧下肢震颤评分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与术后1个月比较,以上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出现头皮、唇部或舌尖麻木5例、肌力下降2例、平衡障碍2例;至末次随访,3例麻木缓解,2例改善,2例肌力恢复,2例平衡功能恢复,但1例疾病进展(出现步态障碍)。结论初步观察发现,应用磁波刀治疗TDPD患者的震颤症状,其短期疗效和安全性均较好。

  • 标签: 帕金森病 震颤 治疗结果 磁共振引导超声聚焦 丘脑腹中间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