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3
45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胃恶性肿瘤诊断中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50例胃恶性肿瘤患者为观察组,健康体检的人员中选择23例为对照组。进行磁共振检查仪MRI检测以及弥散加权扫查。结果当患者的b值处于800s/mm2时,正常胃壁组织的ADC数值要高于肿瘤组织的数值,P<0.05。结论为提高胃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断效果,可利用DWI结合ADC平均数值对不同类型的胃恶性肿瘤进行诊断,DWI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 标签: 胃恶性肿瘤 磁共振 弥散加权成像 临床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膝关节交叉韧带黏液样变性的磁共振成像表现以及其伴随征象。方法对我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122例行磁共振成像检查的患者的130个交叉韧带黏液样变性膝关节资料实施回顾性分析;以三位具有一定具有丰富经验的主治医师职称的影像医师分别对检查结果独立判断分析,并对成像表现与伴随征象做出记录。结果全部130例膝关节中,经过磁共振检查,其中114个膝关节表现为交叉韧带黏液变性(88%),16个膝关节表现为前后交叉韧带受累(12%);另有26个膝关节合并腱鞘囊肿(20%),20个膝关节合并骨内腱鞘囊肿(15%);其中92个膝关节诊断为Ⅳ期骨性关节病(71%)。结论采用磁共振成像诊断膝关节交叉韧带黏液样变性,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有利于临床治疗。

  • 标签: 膝关节交叉韧带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在后处理技术显示内耳解剖结构中,内耳磁共振成像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对六十二例一百二十四个耳耳朵进行TSE、3D-CISS、SE的序列扫描,运用仿真内窥镜、多平面重组、容积重组、最大密度投影等方法进行处理,观察内听道神经和内耳膜迷路等耳内结构在图像上的显示。结果MPR能够让一百二十二例耳内结构得到清晰展示,相比较MIP,能够较好的显示神经。MIP能够对一百二十例耳膜迷路、内听道等细小部位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立体观察。而MRVR能够对一百二十四例耳的表面形态和其中相互作用的立体解剖关系进行全方位的立体展示。结论在显示内耳、内听道的解剖结构等方面,MRI的效果比较好,在实际运用中有十分优秀的表现。

  • 标签: 核磁共振 内耳,内听道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在磁共振增强扫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 医院 2016 年 1 月 -2016年 6月收治的 2 00例磁共振增强扫描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 100 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者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 SAS与 SD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满意率为 98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7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磁共振增强扫描中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

  • 标签:   磁共振增强扫描 护理干预 应用效果
  • 简介:目的对比不同年龄段健康人的肾皮髓质D值、D~*值、f值差异并初步建立相应年龄段的体素不相干运动(IVIM)指标参考值。方法招募48名30~69岁健康志愿者,男性26名,女性22名,年龄32~69岁,平均(52±13)岁,按10岁年龄梯度分4组进行扫描获得双肾IVIM各参数数值。结果正常肾脏皮质D值、D~*值和f值分别为(1.25±0.18)×10~(-3)mm~2/s、(20.88±9.73)×10~(-3)mm~2/s和(35.55±12.91)%,髓质D值、D~*值和f值分别为(0.96±0.20)×10~(-3)mm~2/s、(13.78±6.38)×10~(-3)mm~2/s和(33.57±0.87)%。肾皮质与髓质的D值、D~*值和f值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侧肾皮质的D值、D~*值、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69岁范围内,随着年龄的增加,两肾的皮质、髓质D值、D~*值、f值有逐渐轻微增加趋势,到60岁后开始出现轻度下降,经ANOVA检验分析,两肾皮质、髓质的各年龄段D值、D~*值、f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肾皮质和髓质D值、D~*值、f值与年龄、性别相关程度不高。结论健康人群肾皮质的D值、D~*值、f值较髓质高,与左右、年龄及性别相关程度较低。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体素不相干运动 年龄因素 性别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基于磁共振图像的膝关节软骨可视化初步研究。方法探究62例膝关节软骨健康的人群作为对象,此为2017年7月到2018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部分病人家属,将这些人群分为男组和女组,男组31例,女组31例,采用基于磁共振图像,对这些膝关节软骨进行可视化研究,一段时间后,比较两组的膝关节差异及其效果分析。结果男组的膝关节软骨厚度为(2.85~2.88)女组膝关节软骨为(2.55~2.58),男女两组的膝关节软骨不同,在其可视化图像观察下,两组对照类型的不同,具体统计科学意义(P<0.01)。讨论采用采用基于磁共振图像,对这些膝关节软骨进行可视化研究,一段时间后,该方法准确可靠,识别率非常明显,具有非常高的临床推广。

  • 标签: 磁共振图像 膝关节软骨 可视化研究
  • 简介:摘要磁共振成像技术(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作为一种生物磁自旋成像技术,它的原理主要是指通过利用原子核(氢核)自旋的运动的基本特点,在外加磁场内经过射频脉冲激后产生的信号,病用用探测器将检验的结果输送至计算机,并经过相应的处理将探测到的信号转换成图像呈现在屏幕上的一种现代技术。借此,笔者主要从凶险型前置胎盘评估的角度对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应用价值进行研究于分析,以便更好的提升凶险型前置胎盘的临床疗效和改善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凶险型前置胎盘 磁共振 成像技术 胎盘植入
  • 简介:目的:利用磁共振弥散峰度成像技术测量脑白质的平均峰度值,探讨正常成人男女脑白质的差异性,从而进一步了解正常成人脑白质变化规律。方法:将95名正常成人志愿者按男女分成三组:青年组(n=36),中年组(n=33)及老年组(n=26),分别进行弥散峰度及常规序列扫描,并进行原始数据处理,测量不同部位脑白质区平均峰度值。结果:(1)同一年龄间组不同部位男女的MK值存在差异;(2)不同年龄组间男女MK值存在差异;(3)男女白质MK值与年龄存在相关性。结论:正常成人男女脑白质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DKI技术可以发现其差异性,为临床提供较有利的参考信息。

  • 标签: 弥散峰度成像 核磁共振 脑白质 性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老年后循环缺血病变中的检查意义。方法100例后循环缺血老年患者,所有患者均实施磁共振血管成像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存在血管病变76例(76%);其中病变在前循环共12例(12%)、病变在后循环共29例(29%)、病变在前循环和后循环共35例(35%)。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存在血管病变79例(79%);其中病变在前循环共10例(10%)、病变在后循环共30例(30%)、病变在前循环和后循环的共39例(39%)。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结果显示的血管病变所占比例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的血管病变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结果显示的前循环病变、后循环病变及前后循环病变所占比例分别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血管成像具有无创检查方便等优点,能够较为准确地对老年后循环缺血病变做出诊断,值得借鉴。

  • 标签: 后循环 缺血性脑血管病 磁共振血管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老年
  • 简介:摘要目的对护理干预在垂体微腺瘤磁共振动态增强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方法随机抽取2016年2月—2017年5月在我院确诊为垂体微腺瘤的患者共52例,将患者分为干预组(28例)和对照组(24例),两组患者均进行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查,在检查过程中对照组患者不给予任何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是否顺利完成检查,有无造影剂渗漏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干预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未出现造影剂渗漏的情况,对照组患者中有5例患者未完成检查,有6例患者出现造影剂渗漏的情况;干预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总例数为2例,不良反应率为7.14%,对照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总例数为8例,不良反应率为33.33%,干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在垂体微腺瘤磁共振动动态增强中应用护理干预的效果较好,患者均能顺利完成检查,并且造影剂渗漏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减少,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护理干预 垂体微腺瘤共振态增强 应用 分析
  • 简介:摘要在时代的发展当中,国内的医疗体系开始朝着精细化的方向持续优化,不仅采用了相当多的专业医疗设备,还根据不同的病症研发出了相应的疾病诊断方式,磁共振属于较为有效的一种,它能够应用到泌尿外科疾病的诊断当中,并发挥良好的功效。本文主要对磁共振尿路成像在泌尿外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思路。

  • 标签: 磁共振尿路成像 泌尿外科疾病 诊断 应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脑肿瘤患者应用磁共振波谱的诊断准确率和鉴别准确率。方法选择我院中2016年8月至2017年10月间收治的脑内肿瘤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临床病理诊断均确诊为脑内肿瘤。所有患者均采用磁共振波谱,对其脑肿瘤进行诊断,并分析其类型,评价所有患者的磁共振波谱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之间的差异。结果实验结果显示,本次研究中,采用磁共振波谱进行脑肿瘤诊断的准确率为89(89.00%)。而整出结果中与病理诊断结果吻合度较高。结论在对临床脑肿瘤患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能够采用磁共振波谱方式,对患者的脑肿瘤以及类型进行鉴别和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是一种积极的诊断方案,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磁共振波谱 脑肿瘤 诊断方案 肿瘤鉴别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多层螺旋CT(multisliecsheliealCT,MSCT)与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在胃癌术前分期过程中的应用和比较进行探究。方法选取30例已经通过胃组织活检确诊为胃癌的患者,对患者术前进行磁共振成像和多层螺旋CT检查,并与术后的的病理科检查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磁共振成像和多层螺旋CT对胃癌N分期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83.2%与78.9%。两者之间进行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多层螺旋CT对胃癌N分期诊断的准确率与淋巴结转移敏感度均高于磁共振成像,在胃癌M分期的讨论中,磁共振成像和多层螺旋CT的准确度相平齐。磁共振成像和多层螺旋CT在胃癌TNM的分期中的诊断准确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磁共振成像和多层螺旋CT两种方法在胃癌的检测和诊断方面都较重要,并且无法被替代,同时两种方法均有各自相应的局限性。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多层螺旋CT 胃癌术前分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研究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肝外胆管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0例正常人群与30例肝外胆管癌患者的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进一步探索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肝外胆管癌诊断中的价值及临床意义。结果通过研究发现,在30例肝外胆管癌患者中,肝外胆管癌患者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为(1.26±0.011)mm2/1000a;而正常人群组的ADC值为(1.50±0.019)mm2/1000a,通过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两组之间ADC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结论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能够清晰地判断患者的肿瘤细胞及组织特征,有效地提高了临床对肝外胆管癌检出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因此,其在肝外胆管癌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磁共振 扩散加权成像 肝外胆管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实施磁共振成像与关节镜诊断的效果差异性。方法择本科2016年8月到2017年6月间疑似前交叉韧带损伤70例患者实施研究,对所有患者均进行磁共振成像与关节镜检查,分析总结两种检测方式的诊断结果差异性。结果实施磁共振成像检查对完全断裂、部分断裂、胫骨端撕脱、前交叉韧带正常检测结果较关节镜无明显差异(P>0.05)。实施磁共振成像检查诊断前交叉韧带损伤敏感性为96.8%(61/63),特异性为85.7%(6/7),准确性为95.7%(67/70)。结论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实施磁共振成像检查效果显著,与关节镜效果相似。

  • 标签: 前交叉韧带损伤 磁共振成像 关节镜 诊断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采取CT与磁共振诊断的效果。方法将我院接诊的80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CT诊断与磁共振诊断,对比分析检查结果。结果CT诊断80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检出异常46例、正常34例,检出率为57.50%,磁共振诊断则检出异常78例、正常2例,检出率为97.50%,磁共振检出率显著高于CT诊断(P<0.05);磁共振检出病脑、结脑等也明显高于CT诊断(P<0.05)。结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单纯采取CT诊断效果不佳,而联合磁共振诊断,则能提高确诊率,而且能更好地栓出各种脑病,使得重视。

  • 标签: CT 磁共振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实施腹部磁共振扫描规范化技术方案,分析临床应用后获得图像并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使用SignaHDe1.5T磁共振设备,8通道体线圈,呼吸门控。选择2017年1月1日作为时间节点,对此后开展的腹部磁共振检查实施规范化扫描,随机选取其中的30例作为A组(研究组),2014年未实施规范化扫描病例随机选取30例作为B组(对照组),进行图像质量比较分析。结果对两组数据使用NPar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Mann-Whitney检验,两者间空间分辨率、均匀度、伪影指标无显著差异,但对比度指标存在显著差异(P<0.05),实施规范化扫描后获得的图像质量对比度明显优于对准组。结论腹部磁共振检查技术规范化可优化图像质量,尤其图像的对比度得到显著提高,有利于提高微小病变的检出率。同时灵活应用针对病变需要的扫描序列和扫描定位方法,方能对病变显示、明确诊断提供最大帮助。

  • 标签: 磁共振 规范化扫描 腹部 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