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吸复合麻醉在儿童泪道探通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68例拟行泪道探通术治疗的泪道阻塞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84例)和观察组(84例)。对照组中男36例,女48例,月龄(10.74±1.94)个月;观察组中男39例,女45例,月龄(10.79±1.88)个月。对照组采用常规表面麻醉,观察组采用静吸复合麻醉。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统计并对比两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1.67%(77/84)比79.76%(67/84)],观察组术中呛咳发生率低于对照组[0.00%(0/84)比10.71%(9/84)],术后2个月内,观察组术后出血、术后溢泪、假道形成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静吸复合麻醉在儿童泪道探通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较好,能够减少术中呛咳、术后出血、术后溢泪、假道形成的发生。

  • 标签: 泪道探通术 麻醉 静吸复合麻醉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老年患者使用吸入麻醉和全凭静脉麻醉的效果。方法: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为研究时段,抽取我院收治的老年患者72例,根据入院时间分组,各36例。参照组行吸入麻醉,实验组行全凭静脉麻醉。检验2组患者的术后指标恢复时间、不同时段MMSE评分。结果:将实验组数据作参考,参照组术后指标恢复时间较长,组间差异显著(p<0.05);相比于参照组,实验组患者不同时段MMSE评分较高,2组数据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当老年患者行手术治疗时,全凭静脉麻醉方法可降低对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将麻醉苏醒时间缩短,使患者的认知功能快速恢复。

  • 标签: 老年患者 全凭静脉麻醉 吸入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麻醉后恢复室(PACU)内全身麻醉(全麻)患者低体温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PACU内的10 341例全麻患者资料。根据在PACU期间是否发生低体温,分为低体温组和非低体温组,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年龄和性别后,纳入低体温组336例,非低体温组336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ACU期间发生低体温的潜在影响因素。结果2019年PACU内发生低体温339例,发生率3.3%。低体温组年龄(54.1±17.1)岁,男156例,女180例;非低体温组年龄(53.1±16.0)岁,男156例,女18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手术种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PACU期间非低体温组比较,低体温组患者体质指数(BMI)[(22.8±3.5)kg/m2比(24.7±4.2)kg/m2]、基线体温[(36.3±0.5)℃比(36.5±0.5)℃]较低,麻醉时间[(4.4±1.6)h比(3.2±1.5)h]、手术时间[(3.1±1.4)h比(2.1±1.3)h]较长,术中出血量、输血量、输液量较多(均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血量大(L)(OR=5.361,95%CI:2.863~10.037,P<0.001)、俯卧位手术(OR=3.653,95%CI:2.104~6.342,P<0.001)、麻醉时间长(h)(OR=1.421,95%CI:1.227~1.646,P<0.001)、全身麻醉+神经阻滞(OR=1.708,95%CI:1.026~2.843,P=0.039)是PACU期间低体温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高BMI(OR=0.849,95%CI:0.801~0.900,P<0.001)为独立保护因素。结论PACU期间全麻患者低体温仍较常见,需给予足够的重视,识别高危患者,针对低体温的危险因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

  • 标签: 麻醉,全身 麻醉后恢复室 低体温 危险因素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将麻醉苏醒护理应用于全身麻醉腹部手术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便利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我院行全身麻醉腹部手术的5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麻醉苏醒护理,比较两组患者麻醉苏醒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全身麻醉腹部手术麻醉苏醒后,收缩压、舒张压以及心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意识模糊、呼吸不畅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全身麻醉腹部手术患者护理中应用麻醉苏醒护理效果显著,可以减少患者出现麻醉后生理应激,值得进行推广。

  • 标签: 全身麻醉 腹部手术 麻醉苏醒护理 生理应激
  • 简介:摘要:目的:开展全凭静脉麻醉与吸入麻醉在老年腹部手术中的临床观察。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老年腹部手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实行全凭静脉麻醉,对照组实行吸入麻醉,根据实验结果进一步研究探讨。结果:实验组麻醉效果更佳。结果:全凭静脉麻醉的方式可以为老年腹部手术患者提供更为可靠的安全保障,值得广泛推广。

  • 标签: 全凭静脉麻醉 吸入麻醉 老年腹部手术患者
  • 简介:【摘 要】目的:探讨麻醉后恢复室(PACU)期间全身麻醉患者发生低体温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0年12月本院PACU内的全麻患者200例作为研究样本,以有无低体温发生为依据分成甲组(n=100,非低体温)和乙组(n=100,低体温),对导致低体温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甲、乙组进行体重、BMI、基线体温、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仰卧位的比较,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PACU期间低体温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麻醉时间、仰卧位、BMI、出血量。结论:全麻患者PACU期间容易出现低体温,需要高度关注和准确识别,明确危险因素,制定和实施针对性预防对策。

  • 标签: 麻醉后恢复室 全身麻醉 影响因素 低体温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麻醉科护士在麻醉质量控制中的管理意义。方法:选择5名麻醉科护士为研究对象。研究时间2020年7月-2021年5月,2021年1月开始调整麻醉质量控制模式,对麻醉科护士进行强化管理,比较不同管理时期麻醉质量控制评分。结果:2021年麻醉质量控制评分中麻醉准备、档案管理、药物管理及器械管理评分均明显高于2020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醉科护士在麻醉质量控制中的管理意义很大,通过对护士进行强化管理,优化管理内容及方式,可提高麻醉质量控制水平,提高麻醉质量及安全性。

  • 标签: 麻醉科 麻醉护士 质量控制 管理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麻醉苏醒护理在实施全身麻醉腹部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在院实施全身麻醉的腹部手术患者120例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所有病例资料均从惠东县人民医院麻醉科实际案例中获得。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麻醉苏醒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生命体征相关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水平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实施全身麻醉腹部手术患者提供麻醉苏醒护理效果较好,降低患者苏醒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使患者稳定的进入休养阶段,临床值得推广。

  • 标签: 麻醉苏醒护理 实施全身麻醉腹部手术患者 应用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讨论麻醉苏醒护理对全身麻醉腹部手术患者生活质量和心功能的影响观察。方法:利用随机分组研究法对我院在2019年7月-2021年2月收治的50例全身麻醉腹部手术患者进行研究,其中对比组患者(n=25)行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患者(n=25)行麻醉苏醒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最终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护理后心理状态明显好于对比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明显好于对比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麻醉苏醒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显著,患者接受护理后心理状态较好,且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升,值得在临床中广泛使用。

  • 标签: 麻醉苏醒护理 全身麻醉腹部手术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麻醉体温变化对麻醉后苏醒效果和拔管时间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18.8-2020.8月在我院收治的280例手术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140例)和观察组(140例),前者术中采取常规处理,后者在此基础上采取保温处理。比较两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术中鼻咽温度和麻醉效果。结果:比较两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观察组均短于对照组(P<0.05),比较两组术中鼻咽温度,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比较两组麻醉优良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术过程中对患者采取保温处理能够有效减少拔管时间,促进患者苏醒,保证手术安全性,提高麻醉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麻醉 体温变化 苏醒效果 拔管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馈控制对麻醉恢复室全身麻醉病人躁动护理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07-2021.08在我院接受全麻手术的120例麻醉恢复室患者,采用随机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在躁动护理工作中,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方式,研究组实行前馈控制。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躁动的发生率及患者在麻醉恢复室滞留时间。结果:研究组患者的躁动发生率为5.00%,远低于对照组的31.67%,(P<0.05)。研究组患者麻醉恢复室滞留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麻醉恢复室全身麻醉患者进行躁动护理时,实施前馈控制有利于降低躁动率,加快患者恢复速度,并有效缩短麻醉恢复室滞留时间,促进患者恢复。

  • 标签: 麻醉恢复室 全身麻醉病人 躁动护理 前馈控制
  • 简介:【摘 要】目的:探讨麻醉后恢复室(PACU)期间全身麻醉患者发生低体温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0年12月本院PACU内的全麻患者200例作为研究样本,以有无低体温发生为依据分成甲组(n=100,非低体温)和乙组(n=100,低体温),对导致低体温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甲、乙组进行体重、BMI、基线体温、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仰卧位的比较,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PACU期间低体温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麻醉时间、仰卧位、BMI、出血量。结论:全麻患者PACU期间容易出现低体温,需要高度关注和准确识别,明确危险因素,制定和实施针对性预防对策。

  • 标签: 麻醉后恢复室 全身麻醉 影响因素 低体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肿瘤患者采用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方式降低术后谵妄的效果。方法:纳选2020年5月~2021年5月本院收诊的肿瘤麻醉患者共计88例,依照麻醉方式不同分设小组,对照组(n=44例,应用全身麻醉方式),研究组(n=44例,应用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比较两组麻醉用药量及术后谵妄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瑞芬太尼、丙泊酚使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谵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数据比较有意义(P<0.05)。结论:于肿瘤手术麻醉中应用复合硬膜外麻醉方式,即可减低麻醉药物应用量,也可降低术后谵妄发生可能,可推广。

  • 标签: 肿瘤 全身麻醉 复合硬膜外麻醉 术后谵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身麻醉与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麻醉恢复期的影响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21年5月的医院接受的进行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n=41例)和对照组(n=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全身麻醉处理,观察组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处理,麻醉后,对患者的临床恢复情况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临床麻醉恢复时间以及麻醉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麻醉后,观察组患者呼吸恢复时间、呼唤睁眼时间及定向力恢复时间均少于对照组( P<0. 05),麻醉后,观察组患者产生恶心,呕吐以及苏醒期躁动等不良反应概率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全身麻醉 腰硬联合麻醉 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 术后麻醉恢复期
  • 简介:摘要:局部放电难免会损坏电力系统部件,也会造成不必要的电能消耗。当前普遍运用的检测技术包括暂态地检测和超声波检测。这些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是不同的,在实际工作可以结合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检测技术。这样可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也可以提高检测效率。

  • 标签: 高压开关柜 局部 放电 检测 应用
  • 简介:摘要眼表鳞状细胞瘤(ocular surface squamous neoplasia,OSSN)是眼科常见的眼表肿瘤,眼局部药物治疗具有非侵入性、创伤小的优点,有逐渐取代手术切除成为其首选治疗方式的趋势。目前局部药物除采用抗代谢、抗肿瘤、免疫调节作用的药物(丝裂霉素C、5-氟尿嘧啶、干扰素α2b、维甲酸等)外,一些抗肿瘤血管及病因治疗的药物(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药物、西多福韦等)也被用于OSSN临床治疗研究中。(国际眼科纵览,2020, 45: 380-386)

  • 标签: 眼表鳞状细胞瘤 局部药物治疗 非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阐述了在建筑中应用局部等电位的重要性,并重点分析了有局部等电位时电气设备因故障接地导致未发生故障接地的手持式设备对人身触电的危害和没有局部等电位时发生上述故障时的比较。

  • 标签: TN系统 局部等电位 电击 间接接触触电防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术后局部复发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乳腺中心接受手术切除并经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的276例乳腺叶状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临床病理学资料。入组患者均为女性,年龄(41.5±11.3)岁(范围:11~76岁),肿瘤最大径为35(28)mm[M(QR)]。276例患者均接受开放手术,包括乳房全切除术17例,肿物切除术259例。随访截至2020年9月30日。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各类叶状肿瘤的累积无局部复发生存率,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局部复发的预后因素。结果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良性叶状肿瘤191例,交界性67例,恶性18例。249例患者获得>6个月的随访,局部复发率为14.1%(35/249),复发间期为(28.6±22.2)个月(范围:2~96个月),良性、交界性、恶性叶状肿瘤分别为(29.1±18.1)个月(范围:2~80个月)、(32.1±30.1)个月(范围:5~96个月)、(12.0±6.9)个月(范围:8~20个月)。肿瘤最大径(≥100 mm比<50 mm,HR=3.968,95%CI:1.550~10.158,P=0.004)、肉瘤类异质性分化(有比无,HR=26.933,95%CI:3.105~233.600,P=0.003)是局部复发的独立预后因素。恶性叶状肿瘤远处转移导致死亡1例,良性、交界性、恶性叶状肿瘤的3年无局部复发生存率分别为88.2%、81.7%、81.4%(P=0.300)。结论叶状肿瘤有一定的局部复发率,肿瘤最大径、肉瘤类异质性分化可能与叶状肿瘤的局部复发相关。

  • 标签: 乳腺肿瘤 叶状瘤 局部复发 无局部复发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