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面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是一种非恶性功能性神经外科疾病,表现为一侧面部不自主抽搐,多从眼轮匝开始,进而进展至整个面部。其主要病因为血管压迫面神经脑干段(root exit zone,REZ)致其运动核兴奋性增高,故评估神经血管形态学关系格外重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磁共振成像(MRI)提示HFS患者中枢系统结构和功能存在异常。文章从三维时间飞跃(threedimensional time of flight,3D-TOF)及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HR-MRI)、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 State Functional MRI, rs-fMRI)及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voxel-based morphometry, VBM)方面对近年来MRI在HFS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面肌痉挛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对女性健康重视程度的提升,产后护理逐渐受到广泛关注。盆底康复作为产后护理的关键环节,对于预防和治疗产后并发症具有显著作用。产后盆底群的损伤不仅影响产妇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长期健康问题。本文目的在探讨盆底康复在产后护理中的临床应用,分析其对产妇身心健康的积极影响,以及在实践中的策略和方法,以期为临床工作者和产妇提供科学、有效的康复指导。

  • 标签: 盆底肌康复 产后护理 临床应用 身心健康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盆底康复训练联合个性化护理预防妇科肿瘤患者术后盆底功能障碍的应用效果。方法:在2022年1月~2024年1月期间选取84例妇科肿瘤患者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对照组)和盆底康复训练联合个性化护理(研究组),记录并比较患者临床数据。结果:研究组经护理后的尿潴留情况得到了充分的改善;研究组护理依从性更高;研究组经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更高(P<0.05)。结论:盆底康复训练联合个性化护理可以有效帮助接受手术治疗的妇科肿瘤患者实现对于术后盆底功能障碍问题的预防,其对于患者预后身心健康的优化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基于此,护士应加强对于这一护理模式的关注与推广。

  • 标签: 盆底肌康复训练 个性化护理 盆底肌功能障碍 尿潴留情况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多排螺旋CT对腹股沟患者的影像鉴别与诊断价值。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198例腹股沟患者,回顾性分析其资料,均于2020年8月至2022年7月在我院诊治,对患者均实施多排螺旋CT诊断,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多排螺旋CT的应用效果,总结腹股沟患者多排螺旋CT的影像学特征。结果:手术结果显示,198例患者共232个囊,斜和直分别为190个和40个,多排螺旋CT对斜和直的诊断准确率均比较高,在影像学特征方面,斜囊主要位于腹壁下动脉外侧,腹股沟管内环扩大,囊均未出现股三角填塞,囊位于腹股沟韧带前方位置,无侧新月征;直囊位于腹壁下动脉内侧,腹股沟管内环正常,无股三角填塞。结论:临床上对腹股沟患者实施多排螺旋CT诊断,可将腹股沟区域解剖细节清晰地显示出来,诊断准确率较高,尤其能够准确的鉴别斜和直,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依据,建议推广。

  • 标签: 多排螺旋CT 腹股沟疝 影像学诊断 鉴别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超声诊断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术后腹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44例在2022年12月至2024年3月间本院接收的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术后腹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常规诊断给予对照组(n=22),观察组(n=22)给予超声诊断。将两组患儿的诊断正确人数进行对比。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诊断正确人数低多于对照组5人(P<0.05)。结论:对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术后腹内患儿采取超声诊断,可有效判定患儿具体情况,提高诊断正确率,从而对患儿进行有效的治疗。

  • 标签: 超声诊断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术 术后腹内疝
  •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腹壁巨大切口修复手术治疗中运用整体护理模式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0月-2023年10月到本院治疗的巨大切口病人50例,随机分为观察和对照两组,给予不同方式的护理服务,分析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整体护理模式运用在腹壁巨大切口修复手术的巨大切口病人,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建议推广。

  • 标签: 腹壁巨大切口疝修复手术 整体护理模式 常规护理模式 并发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张力修补术在成人疝气中的治疗价值。方法:随机方式将本院在2022年6月-2023年6月期间诊治的成人疝气患者76例分为对照组(38例,采用常规修补术治疗)和观察组(38例,采用无张力修补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较短,住院时间较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术后疼痛评分较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无张力修补术治疗成人疝气效果显著,值得临床采纳。

  • 标签: 无张力疝修补术 成人疝气 手术指标 疼痛评分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小切口辅助腹膜前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的临床研究。方法 选取2022年8月~2023年10月本院收治的腹股沟者66例进行研究,按照不同手术方式分组,对照组(33例)传统手术,观察组(33例)小切口腹膜前修补手术,对比效果。结果 在出血量、操作时间、下床活动及住院时间,较对照组(t为3.769、4.483、9.416、7.801,P均为0.000),差异显著;而并发症率两组比(x 为5.346,P为0.021)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腹股沟治疗中,小切口辅助腹膜前修补术,能减少出血量,缩短恢复时间,且并发症少。

  • 标签: 腹股沟疝 小切口辅助腹膜前修补术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成人腹股沟患者接受腹腔镜修补术(TAPP)与开放式无张力修补术(TEP)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本研究招募了70名成人腹股沟患者,随机分配为两组,其中实验组35例采用TAPP技术,对照组35例实施TEP手术。通过详尽的临床数据分析,对两组患者的手术参数、恢复情况及并发症等进行了综合评估。结果表明:相较于对照组,实验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住院天数等方面均有显著改善(P<0.05)。值得注意的是,实验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并且在硬结形成、异物感知及腹股沟区感觉异常的恢复时间上,实验组也表现出更快的恢复速度(P<0.05)。结论:采用TAPP技术治疗成人腹股沟,能够在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减少手术创伤、降低应激反应强度及加快恢复进程方面展现出明显优势,同时显著降低了并发症的风险,对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方面有一定优越性。

  • 标签: 腹腔镜疝修补术 腹股沟疝 TAPP TEP
  • 简介:摘要:本案例聚焦于腹腔镜下修补术患者的护理过程。通过分析患者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监测与护理,展现了综合护理方案的重要性。患者经精心护理后,恢复良好,无并发症。本案例强调了术后疼痛管理、饮食指导、心理支持及出院宣教等护理措施在促进患者康复中的关键作用。

  • 标签: 腹腔镜下疝修补术,护理,个案分析,术后护理,患者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对腹股沟手术中的网片修复术后并发症实施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将本院在2021年5月-2022年5月期间行手术治疗的52例腹股沟患者纳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手术方案为腹腔镜网片修复术,分析临床治疗情况,统计术后并发症率。结果:52例腹股沟患者经腹腔镜网片修复术治疗后,共有5例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9.62%,其中2例神经痛,1例血清肿,2例阴囊血肿,对患者随访1年后发现有1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1.92%。结论:腹腔镜网片修复术后并发症较少,具有出血少、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腹股沟疝手术 网片修复术 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对腹股沟患者术后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2月至2024年2月间收治于我院采用手术治疗腹股沟的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一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干预作为对照组(35例),另一组采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作为观察组(35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疼痛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评分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在腹股沟患者术后疼痛管理中具有显著效果,可有效减轻疼痛程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 腹股沟疝 术后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比腹股沟患者行无张力不同修补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病例抽取我院接收的腹股沟患者90例,将所有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共包括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给予填充式无张力修补术,观察组则开展平片无张力修补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结果对比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术后排气、下床活动以及住院所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腹股沟患者及时采用平片无张力修补术治疗,可获得更加理想的治疗效果,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减轻患者的病痛折磨,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 标签: 腹股沟疝 无张力疝修补术 效果对比
  • 简介:摘要:目的:加强对腹内CT表现的认识,提高对腹内类型及肠梗阻部位的CT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经手术证实的腹内并发肠梗阻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结果:所有患者都被手术确诊为腹内并发肠梗阻,术前9例梗阻位置为空肠,30例梗阻位置为回肠,1例梗阻位置为结肠。术后证实9例梗阻位置为空肠,29例梗阻位置为回肠,2例梗阻位置为结肠。各型腹内并发肠梗阻位置CT的共有征象和个体征象与手术结果存在相关性。结论:经由多层螺旋CT扫描所得的数据为临床判诊提供了相对精确的依据,其中大部分的初步判断均在手术过程及完成后获得验证。本研究强调了在诊疗腹内并发肠梗阻时,多层螺旋CT的实际运用效果,证实其为一种切实有用的检测手段,应予以临床上更广泛的采纳与使用。

  • 标签: 多层螺旋CT 腹内疝并发肠梗阻 诊断位置 血运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成人腹股沟无张力修补术后慢性疼痛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23年2月-2023年9月收治的80例接受无张力修补术的成人腹股沟患者一般资料,利用电话或门诊等方式了解患者出现术后慢性疼痛情况,将上述患者根据是否出现慢性疼痛情况分为对照组(40例,无慢性疼痛)与实验组(40例,有慢性疼痛),将一般资料中有差异项代入Logistic回归方程中进行计算,分析影响成人腹股沟无张力修补术后产生慢性疼痛的因素。结果 两组在身体体质指数、手术次数、内容物完全回纳情况、术中神经保护情况与术前疼痛情况差异上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性别、年龄、部位、环口直径、手术时间差异上无统计学意义(P >0.05)。将上述一般资料中有差异项代入Logistic回归方程中发现身体体质指数、手术次数、内容物完全回纳情况、术中神经保护情况与术前疼痛情况均是影响成人腹股沟无张力修补术后疼痛的因素。结论 成人腹股沟无张力修补术术后出现慢性疼痛主要与患者身体体质指数、手术次数、内容物回纳情况、术中神经保护情况与术前疼痛情况,故在后续患者手术中应着重关注患者上述因素,尽可能减少疼痛产生。

  • 标签: 腹股沟疝 无张力修补术 慢性疼痛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于老年腹股沟斜患者采用腹腔镜辅助下疝气修补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观察组患者为腹腔镜辅助下疝气修补术治疗,对照组应用传统修补术治疗。结果:与对照组进行组间平行对比手术时间、失血量、手术后的卧床时间以及术后12h的疼痛评分均为观察组较低或较少P<0.05;术后并发症率组间平行对比中,观察组2.63%,对照组13.16%,P<0.05。结论:对于老年腹股沟斜患者采用腹腔镜辅助下疝气修补术治疗的效果好、术后恢复快、安全性高。

  • 标签: 腹股沟斜疝 老年人 腹腔镜疝气修补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全面护理干预在腹股沟斜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21年12月-202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了30例腹股沟斜手术患者,通过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两组,对照组为常规护理,研究组为全面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具体恢复效果。结果:全面护理的效果更好,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护理满意度也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面护理干预的实施有效加快了患者的康复速度,极大地提升了护理期间的生存质量。

  • 标签: 全面护理干预 腹股沟斜疝手术 应用效果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多排螺旋CT对腹股沟患者的影像鉴别与诊断价值。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198例腹股沟患者,回顾性分析其资料,均于2020年8月至2022年7月在我院诊治,对患者均实施多排螺旋CT诊断,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多排螺旋CT的应用效果,总结腹股沟患者多排螺旋CT的影像学特征。结果:手术结果显示,198例患者共232个囊,斜和直分别为190个和40个,多排螺旋CT对斜和直的诊断准确率均比较高,在影像学特征方面,斜囊主要位于腹壁下动脉外侧,腹股沟管内环扩大,囊均未出现股三角填塞,囊位于腹股沟韧带前方位置,无侧新月征;直囊位于腹壁下动脉内侧,腹股沟管内环正常,无股三角填塞。结论:临床上对腹股沟患者实施多排螺旋CT诊断,可将腹股沟区域解剖细节清晰地显示出来,诊断准确率较高,尤其能够准确的鉴别斜和直,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依据,建议推广。

  • 标签: 多排螺旋CT 腹股沟疝 影像学诊断 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