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剂量地塞米松冲击方案对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效果。方法从我院在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间收治的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中随机选择9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将入组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用常规剂量,对照组患者用大剂量地塞米松冲击疗法,对比两组治疗成效。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总反应为72.3%,与观察组的85.1%相比,不具有统计学层面的数据差异(P>0.05);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无血小板层面的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血小板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地塞米松冲击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值得在深入探讨的基础上展开推广应用。

  • 标签: 地塞米松 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实施个性化护理服务对减轻血小板减少症的效果,阐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和个性化护理服务,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抑郁情绪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病情恢复时间和感染发生。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情绪状态明显优于对照组,焦虑自评和抑郁自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且观察组患者感染病症的发生及病情恢复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就上述差异进行统计学比较有意义。结论个性化护理服务效果显著,对促进患者病情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及改善心理情绪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行。

  • 标签: 个性化护理服务 白血病化疗 血小板减少症 效果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富含血小板血浆(PRP)对前交叉韧带(ACL)重建后腱骨愈合的影响。方法选取74例2017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依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7例,对两组患者均采用ACL重建术的方式进行治疗,观察患者则在ACL重建术上增加PRP治疗,对两组患者的膝关节评分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膝关节评分相比对照组较好(P<0.05)。结论在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的治疗中,对患者进行ACL重建术并在同时应用PRP进行治疗可以有效的帮助患者进行腱骨愈合,患者的膝关节评分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值得在临床中应用推广。

  • 标签: PRP 前交叉韧带 ACL重建术 腱骨愈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应用个性化护理方案的效果。方法2017年4月—2018年3月本院接诊的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病患85例,利用随机数表法分成两组。A组(n=45)实行个性化护理,B组(n=40)实行常规护理。分析两组血小板计数的改善情况,比较不良事件发生等指标。结果A组化疗后7d以及14d的血小板计数比B组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A组的不良事件发生为4.44%,比B组的22.5%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取个性化护理方案对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病患进行干预,可显著改善其血小板指标,降低不良事件发生

  • 标签: 白血病 血小板减少症 个性化护理 化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减少及其动态变化在危重病患者病情及预后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收入重症监护病房(ICU)的196例危重患者,按血小板计数分为血小板减少症(TCP)组与非血小板减少症组(非TCP),按有无出血并发症分为出血组与非出血组,按临床结局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动态观察所有患者第1、3、5、7、9天血小板的计数变化,对APACHEⅡ评分、出血发生、病死,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发生等进行前瞻性分析,分析比较死亡组与存活组血小板动态变化。结果TCP的发生为28.06%,TCP组比非TCP组具有更高APACHEⅡ评分,更高的死亡、出血发生以及MODS发生,且差异具体统计学意义;存活组血小板计数在经过入ICU3天短暂下降后第5~9天开始逐渐上升,死亡组血小板计数呈持续下降趋势。死亡组血小板计数在每个观察时相均低于存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小板减少及其动态改变能较正确、敏感地反映危重病患者的病情发展和预后,在临床上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 标签: 血小板减少 危重病患者 APACHEⅡ评分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应用凉血逐瘀汤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中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所有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一般资料,根据实验要求抽取出36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开展实验。通过抽签随机分组方案将所有患者均分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西药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在使用西药的同时给予凉血逐瘀汤治疗。根据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17(94.44%),显著优于对照组的13(72.22%),且两组对比不良反应发生有明显差异,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凉血逐瘀汤应用于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治疗中,不仅能提高治疗效果,还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具有较高的临床运用价值。

  • 标签:
  • 简介: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membranousnephropathy,IMN)是成人肾病综合征常见的病理类型。近十年来IMN在我国的发病每年增长约13%,已是我国40岁以上肾穿刺病例中的首位疾病,在确诊的肾小球疾病中所占的比例,已从2004年的12.2%增长到2014年的24.9%。但不少患者因高龄或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肾穿刺风险较大.

  • 标签: 特发性膜性肾病 发病机制 抗体阳性 足细胞 IMN 血小板反应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Th17细胞的百分并初步阐明T细胞亚群、Th17细胞在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流式细胞仪检测30例ITP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CD3+、CD4+、CD8+T细胞及Th17细胞的百分。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ITP患者组外周血中的CD4+T细胞百分、CD4+/CD8+T细胞比率降低(P<0.05),CD8+T细胞、Th17细胞的百分升高(P<0.05),CD3+T细胞百分降低(P>0.05),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TP患者存在T淋巴细胞亚群紊乱,由CD4+T细胞百分降低,CD8+T细胞百分升高造成。ITP患者Th17细胞百分升高。Th17细胞可能参与ITP的发病过程。

  • 标签: ITP T淋巴细胞亚群 Th17细胞
  • 简介:血小板运输时要求维持20℃~24℃恒温保存和不断振荡,而青海地处高原,具有海拔高低温缺氧,路途遥远,自然环境恶劣等特点,在这种客观条件下,血小板长途运输时对运输设备就会要求更高,因为血小板温度过低时会发生聚集,一旦发生聚集,将无法还原,导致血小板失去活性[1],而且在运输过程中要防止剧烈震荡,避免血小板损伤,给患者输注时达不到一定的效果。

  • 标签: 高原地区 血小板 血小板恒温振荡保存箱 运输 冷链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应用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9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单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研究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进行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完成了3个疗程的治疗,中途无一例脱落。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7.8%高于对照组8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8.7%低于对照组2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应用。

  • 标签: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药物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双抗血小板治疗急性脑分水岭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73例急性脑分水岭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采用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36例)与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双抗血小板治疗(观察组,37例)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对比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血小板相关参数。结果观察组37例患者在接受了联合治疗后其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达到了89.1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44%,组间对比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在治疗急性脑分水岭梗死时,可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双抗血小板治疗方法,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可在临床上予以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脑分水岭梗死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血小板参数在中老年冠心病及脑梗塞患者中的临床意义及预防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5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50例非腔隙性脑梗塞患者以及50例健康对照组共150例作为分析研究对象,临床中注意监测患者的血小板参数。结果冠心病、脑梗塞患者以及健康组对照组在PTL、MPV以及P-LCR值上,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中,及时准确的监测血小板参数能够更好的预防中老年冠心病及脑梗塞。

  • 标签: 血小板参数 冠心病 脑梗塞
  • 简介:目的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外周血血小板膜糖蛋白Ibα(GPIbα)、α颗粒膜糖蛋白(CD62P)和溶酶体膜蛋白(CD63)的表达及检测血小板最大聚集,分析其与健康对照组的差异。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接受MHD的慢性肾衰竭患者49例和体检中心健康人群33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HD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外周血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α、CD62P和CD63的表达。采用电阻法检测血小板最大聚集。结果相较于健康对照组,MHD患者组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α表达量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CD62P表达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CD63的表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最大聚集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MHD患者与健康对照组之间的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α、CD63表达和血小板最大聚集的差异明显。结论MHD患者血小板GPIbα表达下降,血小板最大聚集降低,血小板聚集功能紊乱激活血小板,而血小板CD63表达升高,血小板进一步活化导致患者高凝状态加剧,可能增加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等事件的发生

  • 标签: 维持性血液透析 血小板膜糖蛋白IBΑ CD62P CD63 血小板聚集 内瘘血栓形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心脑血管病患者应用血栓弹力图对于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于2017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接收的188例心脑血管患者进行对照分析,根据所采取的治疗措施不同将其分为联合组和单一组,分别为94例患者。单一组仅接受阿司匹林或者氯吡格雷进行治疗,联合组则在采取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进行联合治疗,所有患者均接受血栓弹力图进行检测,观察并比对单一组和联合组的阿司匹林以及氯吡格雷途径抑制。结果联合组的阿司匹林途径抑制均优于单一组,联合组氯吡格雷途径抑制(68.12±8.25)%优于单一组(52.42±6.87)%,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心脑血管病患者在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的过程中,通过利用血栓弹力图进行检测,能够根据患者血小板聚集抑制适当调整治疗计划和方案,进而更加利于患者的病情恢复。

  • 标签: 血栓弹力图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抗血小板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对肝硬化疾病患者行凝血酶原时间与血小板检验诊断的效果进行研究、判定。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60例肝硬化疾病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2015.02~2016.01)期间,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参与本次研究的60名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并对比组间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计数、大血小板压积及血小板分布宽度。结果研究组肝硬化疾病患者经检测的大血小板压积为(0.19±0.03)%,血小板计数为(67.55±15.08)×109/L,血小板分布宽度为(20.53±2.60)fl,凝血酶原时间为(21.39±2.52)s,均与对照组具有差异,p<0.05。结论对肝硬化疾病患者行凝血酶原时间与血小板检验诊断的效果显著,可推广、实施。

  • 标签: 血小板 凝血酶原时间 诊断 肝硬化
  • 简介:目的:利用阿糖胞苷建立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小鼠模型,研究肿节风总黄酮对模型小鼠血小板以及骨髓微环境中基质细胞和巨核细胞的影响。方法:将60只小鼠依据外周血小板数目随机均分为空白对照组、阿糖胞苷模型组、肿节风总黄酮31.50、63.00、94.50mg/kg剂量组和阳性药物醋酸泼尼松龙组。除正常组外,每只小鼠腹腔注射阿糖胞苷建立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小鼠模型,同时给予相应药物干预。动态检测外周血小板数目,实验结束时检测骨髓有核细胞活力,观察体外培养骨髓基质细胞生长状况,观察统计骨髓石蜡切片中巨核细胞数目及多倍体比例,免疫组化检测骨髓中基质细胞TPO以及巨核细胞相应受体C-mpl的表达量。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肿节风总黄酮63.00mg/kg和94.50mg/kg剂量组显著提升模型动物外周血小板数目,显著提高骨髓有核细胞活力和骨髓基质细胞体外生长贴壁情况,显著提高骨髓中巨核细胞数目,肿节风总黄酮94.50mg/kg剂量组显著提高多倍体巨核细胞比例;肿节风总黄酮63.00、94.50mg/kg剂量组极显著促进骨髓内巨核细胞周围基质细胞TPO以及巨核细胞中相应受体C-mpl的表达。结论:肿节风总黄酮能显著提升阿糖胞苷诱导血小板减少症动物外周血小板数目,可能是影响了骨髓基质细胞生长状况,以及促进其产生有利于巨核细胞增殖分化的细胞因子,经过TPO-C-mpl通路促进巨核细胞增殖、分化和形成血小板

  • 标签: 肿节风总黄酮 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 骨髓基质细胞 巨核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探讨对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使用丙种球蛋白与地塞米松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取我科室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60例为临床研究对象,按照随机的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地塞米松治疗,观察组给予丙种球蛋白与地塞米松联合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给予丙种球蛋白与地塞米松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采用丙种球蛋白与地塞米松联合治疗,患儿症状减少直至消失,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 标签: 丙种球蛋白 地塞米松 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替格瑞洛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血小板功能的影响及安全性分析。方法选取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于2015年3月~2016年8月收治的接受PCI治疗的ACS患者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给予阿司匹林+替格瑞洛治疗,两组均观察12个月;分别于术前、术后24h、7d、28d检测两组患者血小板最大聚集(MPAR)、P2Y12反应单位(PRU)、血小板内血管扩张剂激磷蛋白(VASP)磷酸化水平,计算血小板反应指数(PRI);随访12个月,记录两组患者出现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和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①术后24h、7d、28d观察组MPAR、PRU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②术后24h、7d、28d观察组PRI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且PRI≥50%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③随访1年,观察组MACE发生明显低于对照组(10.20%vs.34.6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主要出血事件低于对照组,次要出血事件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S患者术后应用替格瑞洛治疗相比于氯吡格雷对血小板拮抗作用更佳,能够降低MACE发生,且不增加出血事件发生

  • 标签: 替格瑞洛 急性冠脉综合征 PCI术后 血小板功能 安全性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抗血小板药物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及应用泮托拉唑预防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50例因心脑血管疾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依据患者治疗后有无上消化道出血分为两组,即存在出血者90例为观察组,未存在出血者60例为对照组,分析两组Hp感染、急性胃粘膜病变、消化性溃疡发生情况;随后将观察组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例),A组予以泮托拉唑预防,B组不予以抑酸药物干预,比较两组再出血。结果(1)两组Hp感染差异不大(P>0.05),观察组急性胃粘膜病变、消化性溃疡发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A组再出血明显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血小板药物致上消化道出血与急性胃粘膜病变、消化性溃疡正相关,通过泮托拉唑预防可降低上消化道再出血现象,预示本品确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抗血小板药物 上消化道出血 泮托拉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