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经营与社会变迁——以台北市碧山岩开漳圣王庙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3-13
/ 1
台北市内湖区的碧山岩开漳圣王庙地处偏僻,相传在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林爽文事件中,北部地区乱民逃入白石湖地区,占据庙址,因开漳圣王显灵,滚落石头,得以平定乱事。乱事平定后,地方上的黄、郭、林、简、郑五姓居民感念圣王,共同商议在原址建立一间石室,奉祀圣王化身的神石。之后,祈求者“病者得愈,物失复得,士农工商皆顺遂”,石室前香火日益昌盛。小石室逐渐不敷使用,于是众信捐赀,在石室的前面建了大殿。雕刻开漳圣王和两位将军的神像,于嘉庆六年(1826年)落成安座。登山、远足的新式运动项目在日据时代传入台湾,再加上碧山岩地势高亢,可以俯看台北平原,于是成为登山者常去的所在。到了最近的40年,当地人士把清代的“神迹”传说和日据时代的郊游登山活动整合起来,于是碧山岩成为台北市民周末郊外活动的好场所。由于神迹显赫,庙宇信众日增,捐募容易。1958年前殿倾倒,信徒发起重建,该庙的发展策略就转成“劝募”。1971年大殿重建完成,碧山岩遂成为台北东区的大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