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物理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8-18
/ 2
最近我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有一些感受,这些感受主要来自于我学习了山东一些学校的改革成果,然后在自己的课堂进行了尝试后的感受,在这篇文章里我是对自己的感受进行一些总结。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我认为物理教学的过程中,要有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这里的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指的是适应现在的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课堂教学应该是讲究效益的活动,在有效的时间里高质量地传递教学信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一讲到底,教师讲得口干舌燥、筋疲力尽,学生在课堂上听得头脑发胀、昏昏欲睡,一堂课的大部分时间被占的满满的,但从学生学习的效果来看,却是比较差的,没有什么效果。我认为这种教学,没有把学生的学习效果放在首要位置,没有把关注教学效果放在首要位置, 教师只是在完成教学任务。山东的这些新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用最有效的方法,把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统一起来。要求教师彻底转变教学观念牢固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思想,教师要围着学生转,更不能一言堂,一讲到底。
第二、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的学习目标放在第一位,学生成为课堂的主题。这种课堂教学,教师不仅要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师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进行教学步骤的设计,才可以让学生学会知识,理解知识并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现象或实际问题。要达到这个目的,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学习知识 作为为中心,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以实现课堂教学效率最大化。这种模式区别于其他模式的是,学生是课堂主体,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课堂学习。在课堂上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以及互相讲解学习新的知识,教师只是组织一下,让这样的流程顺利进行,打个比方说,就相当于让水在渠里流动,而不是到处泛滥成灾。经过我自己的实践,我发现这种模式能充分调动了所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创新精神,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学习能力。通过学生的全员主动参与,最大限度地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课堂生成及问题的解决,提高了课堂整体效率。
第三、这种模式下的物理实验课物理更加注意调动学生动手实验,不要怕学生在实验时做的不到位,不怕学生用的时间长,也不怕课堂乱。学生在课堂根据自己所学的内容设计实验、设计表格、记录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我在开始做的时候,也做得不好,容易着急,感觉到学生这样慢怕耽误时间,怕不能完成进度,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学生做过实验学生记忆深刻,理解准确,在实际应用中,学生非常熟练。过去大量的时间花在讲了一遍又一遍重复习题上,现在学生这样做试验后,再讲这些题目时用的时间少了很多,学生好像变得也聪明了。我感觉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能够对物理规律的结论、物理规律的过程有一个明确、具体的认识,而不是停留在被观察物理现象的表象上,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不断品尝“发现”与“战胜困难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探究的乐趣,从而增强学好物理的信心。
第四、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来实现物理课堂效率的最大化尤其必要,接下来我就谈谈在利用这种堂教学模式开展课堂教学的几点做法。
一、培养学生的课前课前预习能力,防止实验课的盲目性。
以前布置学生预习,大部分学生都只是翻书式,为了预习而预习,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为了让学生的预习有一定的深度,我对学生的预习做了这样的要求,预习本最上边的中间写标题,下边分成两部分,左边写你认为重点难点,和你认为不明白的地方,并把不明白的地方标出来,最好能把那一步到哪一步之间不明白标出来,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这样听课时才有重点。也才能克服上课时平均分配精力。右边写你自己预习是没有想到的,而老师讲了的内容。也可以用最简单的字词记下老师的思路,下课后把老师的思路和你预习时的思路对比,找出异同点,认真题会。如果能经常这样做学生的学习一定会非常深刻。学生刚开始预习时,根本做不到这些,教师可通过问题加以引导,并且要坚持,持之以恒,这大约需要一个学期左右的时间,如果你坚持了,在这一方面,一定会去的斐然的成绩。
例如:我在进行声现象的第一节《声音是什么》的备课时对学生的课前预习做了如下的引导:
1、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中,声音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是十分熟悉的,你听到过哪些声音,你觉得它们是怎样产生的?
2、试一试:给你一张纸、一根橡皮筋、一个笔帽、一杯水,怎样使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与众不同?
3、请你思考一下这些发声的物体的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4、以上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的?声音还能通过什么物质传播呢?请你举例分析
5、宇航员在月球上能不能象地球上直接用声音进行交流呢?这说明了什么?
6、阅读课本“生活?物理?社会”思考:声音能使物体振动,能粉碎小石头说明了什么?
二、在自习课上培养学生的互帮互学的合作精神。我的习题课是这样做的,我出示题目和要讲的内容,我坚持学生能够分析的,我一定先让学生分析,学生能讲评的,我决不先讲评,我坚持学生能讲的,我坚决不讲。一部分学生在黑板做,其他同学在作业本上做,我的物理课的正式是作业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我的课堂没有练习本,学生在课堂一做题就顺便完成了当天的正式作业。对于学生的正是作业,我一般当堂改一些完成较快的同学的作业,这些同学帮我改其他同学的作业,顺便给一些需要帮助的同学进行讲解让这些同学当一回小老师。事实证明这样做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原因是当小老师的同学具有了很强荣誉感。同学间相互讲解时,没有老师讲课过渡时大的跨度和成人化的思考模式,有困难的同学容易接受。让好学生锻炼了表达能力,整理了思路,对知识的理解会更上一层楼,还能培养学生间的相互合作精神,一举多得。

三、在实验课上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
我的实验课时这样上的,学生根据预习的结果先相互讨论,思考实验的原理,设计实验步骤,设计实验记录的表格,然后进行试验。
例如,在“电阻”这一节的教学中,对于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如果只是将结论直接给学生,学生往往很难记住或者搞不清长度、粗细、材料三者与电阻的比例关系是正比还是反比。我把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实验,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先讨论如何不判断电阻的大小,学生通过讨论确定了把电阻的大小转化成电流的大小,然后又讨论如研究这些量和电阻的关系最终确定了一下的研究方法:分别为:①材料、长度相同时,探究电阻和粗细的关系;②材料、粗细相同时,探究电阻和长度的关系;③长度、粗细相同时,探究电阻和材料的关系,分三组进行探究。
学生在实验中可以进行以下的分工,操作的、读数的、记录的。记录完后学生在一起讨论,需要发言时,每组一个主发言,其他同学为辅助发言,在下一次实验时可以把这些分工进行轮换。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得出结论,将会使他们对三个因素的影响理解得更透彻。在探究过程教师还可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就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交换意见,寻求解决的方法,有的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就发现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实验中导体的温度都要保持一致呢?难道温度也是一个影响因素?于是学生动手设计方案,动手做实验,终于发现导体温度越高电阻越越大,即温度也是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一个因素。
当学生实验探索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感到分身乏术。通常的办法是利用部分好学生以点带面,充分发扬团队的合作精神。
第四、师生互动时注意教师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要导到点上。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引导”者,主要在“导”。导的形式多种多样,多姿多彩。需要教师导以目标,导以兴趣,导以思维,导以方法,导以规律,导以能力,导以创新……。“学案导学”模式促使“教”围绕着“学”转,以学定教,但不是对教的全面否定,而是对教师的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运用这一模式,教师只有本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的态度,正确处理好导和学的矛盾,才能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真正做好学生引路人的角色,实现教和学的双赢。
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教师在精讲过程中,力争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语言要精、内容要精。其次,精讲应具有针对性,切忌面面俱到。再次,精讲应具有启发性。学生经过老师的适当点拨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后,精讲应揭示规律性。这也就是说,利用导学案并不是就一味不要教师的讲解了,关键在于讲要讲到学生需要之处,讲到学生困难之时,讲到点子上。讲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除疑点,强化弱点。
例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有些同学结合实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远处的人在镜中的像很小,而走近时像却很大,难道像的大小会随着人与镜的距离的改变面改变吗?接着周围的同学便一起探究这个问题,最终他们还是解决不了,因为这涉及到人的视角问题。学生有疑问并不表明他们做实验做得不好,程度差,相反的这说明了他们是认真地探究,积极地思考的,这种精神,态度更值得肯定。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煅炼,交流合作的思想、能力得到培养,如果此时老师再加以正确的引导,一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教是为了不教,课堂上以很好的氛围,让学生想说敢说,说出自己的想法,说出不同的意见,教师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形成有效的多向交流,这样的课堂,学生是主体,学生的思维灵感会在不知不觉中闪现。如何在当前形势下有效地开展物理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我们大家一直在共同探究的问题,以上只是我在教学探究的过程中的一点点感受,不足之处,在所难免,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作者单位:西安高新第二学校)